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吉林省农村老年人医疗服务保障问题探析

2023-03-09杨睿天

行政与法 2023年2期
关键词:医疗卫生吉林省养老

□ 杨睿天

[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省行政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1]农村群体中老年群体由于患病机率较高,健康问题是其面临的普遍问题。目前,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使得留守老人数量增多,农村老年人健康问题成为乡村振兴进程中的重点问题。近年来,国务院办公厅相继发布《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加强农村医疗基础设施建设。[2]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基本养老服务目标。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治理和发展。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坚持预防为主,加强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发展壮大医疗卫生队伍,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和社区。”[3]在吉林省,基于老年人在心理、生理上与其他年龄段人口具有显著差异,“普适性的医疗保障制度”难以满足老年人的这种需求,[4]只有真正解决农村老年人“老有所医”的相关问题,才能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农村医疗服务保障体系,最终实现乡村全方位振兴。

一、吉林省农村老年人医疗服务保障基本情况

(一)吉林省农村老年人基本情况

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吉林省总人口为24073453人。全省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5551165人,占23.0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3757224人,占15.61%。2019年,全省农村老年人口达到275万,占全省老年人口的52%。截止到2019年末,吉林省农村人口数量为1122.80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41.73%。[5]可以看出,吉林省有接近半数的人口生活在农村,且农村老年人口占全省老年人口的一半以上。目前,大量农村青壮年人口外流导致农村空巢留守老人现象普遍存在,生活在农村的30岁左右甚至40岁的年轻人数量越来越少。

(二)吉林省农村医疗卫生基本情况

随着吉林省医疗改革的逐步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革有了实质性的进展。截至2021年末,吉林省乡镇卫生院有759家、村卫生室有8746家,村卫生室执业的乡村医生共有12787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608人,占比13%;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1154人,占比9%;乡村医生10025人,占比78%,基本实现了吉林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规划建设中每个乡镇规划设置1家乡镇卫生院和每个行政村建有1家村卫生室的要求。同时,吉林省将补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达标短板列为省政府重点工作,持续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如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计算机、打印机和交换机,提高基层信息化硬件水平;投入4575万元,为村卫生室配备“健康一体机”8798台,提升村卫生室服务能力;连续三年共投入1720万元为吉林省国家级贫困县乡镇卫生院配备DR、生化分析仪、彩超等医疗检查检验设备,补齐了贫困县医疗卫生服务短板,全面提升贫困县医疗卫生机构综合诊疗服务和疫情防控能力。5年来,吉林省有5家乡镇卫生院被评为“全国百佳乡镇卫生院”。[6]在农民医疗卫生保障方面,随着农村合作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农民治病住院能得到最高70%的报销,如果遇到国家规定的特殊重大疾病,还有大病补助的保障,极大程度地减轻了农民的医疗负担。

(三)吉林省关于农村老年人医疗服务主要工作措施

⒈开展家庭医生签约项目。2022年7月15日,吉林省出台《吉林省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明确了未来的目标任务。截至2021年底,吉林省共组建家庭医生团队7374个,常住人口签约服务率达到46.33%,重点人群签约率为79.69%。[7]签约家庭医生为老年人生活带来极大便利,可以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等相关指导。同时,每年为老年人提供一次常规体检,指导老年人合理用药,家庭医生定期随访,减少老年人在看病就医用药方面不必要的花销。此外,每个家庭还可以选择一位医生或者一个家庭医生团队进行签约,一次性可以签约3年。吉林省已推出“吉林省家庭医生网上问诊平台”,尽可能为居民提供便利。未来,吉林省将推出家庭医生“升级版”,二、三级医院的专科医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共同组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提高老年人的医疗幸福感和满意度。

⒉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近年来,吉林省相继出台了《吉林省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实施方案》《吉林省定向招录乡村医生暂行办法》《吉林省“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计划》等文件。以医学高等院校为依托,定向培养乡村医生;建立健全配套机制,确保考核入职的乡村医生胜任基层工作;提高乡村医生福利待遇。2022年8月16日,吉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在回复吉林省人大代表的建议中提到进一步完善了乡村医生社会保障体系,将乡村医生全部纳入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不断提升乡村医生执业水平,相关培训、进修机会优先考虑定向招录的乡村医生;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工作条件和执业环境;完善配套政策,建立健全乡村医生养老和退出机制。

⒊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2016年,吉林省出台了《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围绕多个方面提出了未来养老工作的主要任务,如鼓励乡镇卫生院发展老年医疗护理服务特色科室来方便老年人就医;支持农村养老机构与医院开展合作;鼓励农村养老机构提供康复服务,并为主动提供康复服务的机构进行适当补助,提供专业性的指导,为实现吉林省农村老年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目标提供了有力保障。

⒋有效提升养老类服务质量。吉林省的养老模式以居家养老为主,开发了一系列居家养老服务项目,让老年人在家里可以享受到更多服务。农村的洗浴问题一直是困扰着老年人的主要问题。从2019年开始,吉林省花费三年时间集中解决农村老年人的洗浴难题,运用专项资金为各类农村养老机构安装助浴设施,该项目实施的第一年超额完成目标,农村老年人的助浴条件有了极大提高。同时,吉林省注重加强居家老年人巡访关爱工作,发挥低龄健康老人、农村留守妇女、村干部、党员、志愿者组织和个人的积极作用,开展日常探访、互助服务和志愿帮扶。此外,推动对独居、空巢、留守、特困、高龄、失能、重残和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的8类老年人巡访形成常态化。

二、吉林省农村老年人医疗服务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析

(一)存在的问题

⒈城乡医疗服务配置结构性失衡,农村医疗服务供给呈现“倒三角”。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归根到底是社会财富的再分配,与当地经济水平直接相关,马太效应十分明显。[8]从整体来看,优质的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据相关数据统计,2019年,城市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约为农村的1.83倍;城市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为11.10人,农村为4.96人,城市约为农村的2.24倍。[9]占人口总数80%的农村只享受到20%的医疗卫生资源,这与以社区和乡镇卫生院为基础的医疗服务“正三角”背道而驰。[10]可见,在医疗资源与专业人才的分配上,城乡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均衡现象,医疗资源配置城乡倒置,这种农村医疗卫生资源配置非均衡化的现状导致城乡公共医疗资源配置的二元化局面持续恶化。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村家庭直接到县市级医疗机构就诊,经济条件较差的农村家庭选择在乡镇级医疗机构就诊,却难以得到有效治疗,[11]造成县市级医院诊疗负担较重。而乡镇级医院闲置浪费的情况,容易降低农村居民对于乡镇医院的信任度,不利于乡镇医院医疗水平长远发展。

⒉医疗服务可及性较低,老年人关爱保障体系尚不健全。有学者认为,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是判断公民个体能否始终获得平等医疗服务的重要标准。也有学者认为,这种观点过于片面且泛化,因为并非所有人都具有利用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认知和需求,因此他们用“顾客”一词表示有需求的群体,强调“顾客与系统之间的适配度”,[12]即系统所提供的服务能否满足居民需求。实地调研中,笔者同多位老年人交流,其中一位老人讲述了她的亲身经历。

案例:采访对象李奶奶,76岁,身体状况良好,但是腿部患有类风湿多年,行动不便。其老伴赵爷爷,80岁,患有心脑血管疾病,二人育有一子一女,儿子离婚多年,常年在外打工,只有过年才会回来,女儿在县城居住,有自己家庭需要照顾,对于二老的关注照顾较为有限。他们的孙子在读大学,孙女在上初中,等到孙子孙女放假回来,二老就和孙子孙女一起生活,照顾孙子孙女的生活起居。李奶奶由于腿脚不便去公共洗浴场所,平常就自己在家中洗澡。到了冬天农村家家户户基本上靠烧煤炭过冬。在一次洗澡过程中,赵爷爷担心李奶奶洗澡着凉,燃烧大量煤炭,此时赵爷爷出现头晕恶心的症状,但由于本身患有心脑血管疾病且休息后症状便有所缓解,二老并未放在心上。随后,李奶奶在洗澡过程中也出现了头晕恶心呼吸困难等情况,李奶奶极力呼救,但由于赵爷爷听力下降,并没有听到,万幸的是李奶奶的孙子放假在家,及时赶过来发现了李奶奶的情况,发现时李奶奶已经休克。其孙子第一时间拨打了120,随后给李奶奶在县城居住的女儿打了电话,其女儿又给农村诊所的医生打了电话,医生及时赶到并进行了抢救,又叫车将李奶奶送至县城医院,路上花费了半个小时,李奶奶从被发现晕厥到送至县医院大约一个小时的时间,但是救护车始终没有消息。县城医生诊断李奶奶为煤炭中毒,还好发现及时,症状较轻,并无大碍。保险起见,医生建议到市里大型医院做高压氧气治疗,以防留下后遗症。李奶奶又从县医院转到市医院,总算是有惊无险,没有危及性命。

从案例中发现,李奶奶之所以能够成功脱险,是因为恰巧家中有人陪伴且抢救及时。同时,也可以看出农村医疗服务相对较差,救护车没有发挥应有作用,遇到突发疾病只能依靠县市级医院,一旦送诊不及时便会危及生命。此外,政府所推行的“家庭医生”“助浴”等老年人关爱项目没有在农村有效普及,老年人关爱体系尚不健全。由于老年人生理机能衰退和抵抗能力下降,患病率和发病率明显增加,[13]其对于医疗服务的迫切需求程度远远高于年轻人,因此医疗服务可及性的高低对老年人健康具有重要影响。[14]农村因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相对落后,经济水平、交通状况与城市存在一定差距,导致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环境、生活质量以及对于医疗资源享受程度难以与生活在城市的老年人相比较,医疗服务可及性低于城市。

⒊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匮乏,医疗人才短缺。相比过去,现在农村的医疗条件已经得到较大改善,就医难的问题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但不可否认的是,农村医疗卫生问题积困已久,短期内很难全面改善。2019年,吉林省乡村人口总数为1123万人,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41.7%,与安徽、江西、海南等省份的乡村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相近,但吉林省乡村医疗卫生人口为64132人,占乡村总人口总数比例仅为0.57%,低于以上省份,说明吉林省农村医疗卫生队伍规模依然有限(见表1)。

表1 2019年各省级行政区乡村医疗卫生人员数及乡村人口数

2018年吉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卫生人力资源和卫生物力资源都呈现明显的地域差异。在卫生人力资源方面,2018年吉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人员总数为75838人,其中长春市和吉林市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人员数量分别为21653人和13166人,这两个城市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人员数占吉林省总数的45.9%,而辽源市和白山市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人员数仅为3039人和3300人,差距明显。在卫生物力资源方面,长春市和吉林市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数目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量都处于领先位置,辽源市和白山市在这两种卫生资源上排在末位,可以看出吉林省存在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城市与农村的医疗卫生资源分配不够均衡且各市基层医疗卫生情况也存在一定差距(见表2)。

表2 2018年吉林省卫生资源数据、人口数据、人均资源量(每千口人)

《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2020年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护比要达到1:1.25,每千人口卫生人员数要达到3.5人。而吉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整体医护比为1:0.6,9个市州都没有达到标准。在卫生人员数量方面,吉林省每千人口卫生人员数为2.9人,各市州均没有达到《纲要》中的标准,其中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每千人口卫生人员数最高,达到了3.35人,辽源市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每千人口卫生人员数最低,仅有2.59人。《纲要》提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每千人口床位数需达到1.2张,而吉林省每千人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为0.83张,吉林省的9个市州中只有辽源市和通化市达到了标准,分别为1.26张和1.46张,其他没有达标的城市中,长春市距离标准差距最大,每千人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仅为0.57张。

⒋农村老年人医疗保障制度不完善,医药费用报销范围窄、比例低。由于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构建、实践和发展时间较短,所以在推行过程中需要“摸着石头过河”,使得合作型医疗机制在农村社会的贯彻落实遇到各种阻碍,当前,农民对于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主要意见是医药费报销起付线高、药价过高、报销范围窄、比例低。从第一选择来看,农民的主要意见是医药费报销起付线高,占总数的28.9%;从第二选择来看,农民的主要意见是当前药价过高,占总数的20.7%;从第三选择来看,农民的主要意见是新型合作医疗报销范围窄、比例低,占总数的33.1%(见表3)。可见,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存在医疗费用报销设置不合理的问题,如一些重大且需要住院的疾病报销数额较大,而对于一些常见的疾病则不能报销。同时,一些报销门槛设置过高,使得农民享受到医疗报销的优惠大大降低。农村老年人的身体素质差,患病率较高,但部分农村老年人还存在无法享受政策福利的情况。

表3 农民对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主要意见

(二)原因分析

⒈城乡医疗资源共享程度低,政府经费投入不足。受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影响,吉林省城乡医疗卫生资源依然存在割裂的状况,城乡卫生资源配置效率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资源的有序融合和共享,制约了农村卫生资源的配置优化,限制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水平,导致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发展滞后。加之,建立农村老年医疗保障制度的一个重要难题是资金问题,自医疗保障改革以来,政府不断加大对于基层医疗卫生发展的投入,但依然无法满足农村庞大的医疗卫生需求。因此,需要建立健全多渠道融资机制,解决制约农村医疗卫生发展的根本问题。

⒉农村地区信息化水平低,缺少对于老年人健康实时监测的条件。一方面,由于农村老年人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经济条件有限,且身体素质较差,多数老年人对于电子产品十分陌生,容易对信息化产品产生抵触心理;另一方面,部分农村地区政府对于老龄事业重视程度不够,老年人健康养老云平台在农村并没有有效利用,老年人电子健康信息记录系统有待建立健全,因此很少有农村地区具备对于老年人健康实时监测的条件,更达不到对于老年人实施精准追踪定位的要求。[15]

⒊农村经济水平有限,空巢化现象严重,老年人自我供养能力较差。由于受到吉林省农村青壮年不断外流的影响,农村家庭结构发生了改变,出现了严重的空巢化现象。在对吉林省农村老年人居住方式的调查中显示,与配偶同住占比37.21%,独自居住占比34.89%,仅有23.26%的老年人与儿女生活在一起,住养老院的老年人占比4.64%,所以容易出现老年人突发疾病身边无人照看而耽误及时救治的情况。通过调查得知,从老年人自身而言,吉林省大部分农村老年人过去没有接受过教育,较低的文化水平使得他们在年轻时很难获取比较稳定的就业机会,年老时多数也只能靠务农为生。多年积累的储蓄在扣除家庭日常开销、人情往来、儿女盖房娶亲后留给自身养老的并不多,所以农村老年人极易出现贫困的现象。与城市老年人不同,农村老年人没有退休这一概念,只要具备劳动能力,就会继续进行劳作。但是由于年轻时体力过度消耗,导致农村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普遍较差,所以单纯依靠劳动力来获取经济收入变得颇为困难。因此,相对较差的农村生活条件、子女不在身边造成生活上的不便等因素增加了农村老年人所要应对的风险,且因有限的经济来源使其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给农村老年人健康养老、幸福养老带来了重重阻碍。

三、提升吉林省农村老年人医疗服务保障水平的建议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应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成为乡村振兴的“拦路虎”。对于农村老年人来说,疾病治疗不同于养老,养老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其费用的支付是缓慢的、渐进的,而一旦疾病尤其是大病来临,其支付费用是一次性的、不可控的。农村老年人是一个脆弱的群体,其健康养老需要外部力量的支持。因此,完善以农村老年人为服务对象的多层次医疗服务保障体系,健全适应农村现实状况和满足老年人需求的医疗保障制度,减少农村家庭灾难性医疗支出,为农村居民特别是易返贫致贫人口筑牢医疗保障防线,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6]

(一)以乡村产业振兴吸引子女回乡,推广“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确保“老有所养”

老年疾病具有突发性、不可预测性等特征,因此,为减少出现老年人不及时就医而延误病情的情况,就要努力创造老年人“老有所养”的生活环境。一方面,减少农村留守老人数量,争取让更多老年人与子女生活在一起。需要明确的是,农村养老环境差,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低是“标”,经济落后才是“本”,发展农村经济是“关键”。因此,政府要大力引进先进项目,引导支持青年人返乡创业,不仅可以带动农村产业发展,提升农村经济水平。同时,注重农村配套设施建设,吸引老年人的子女返回农村居住,改善农村空巢化现象,减少孤寡老人数量。目前,年轻人不愿意回农村的原因主要包括农村就业机会少,发展空间有限;农村教育水平低,不利于后代的教育。因此,想要吸引青年回到乡村居住生活,就要为其创造完备的回乡生活条件,从教育、医疗等方面提供根本保障。另一方面,健全推广“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即在无法实现老年人身边有子女亲属持续照顾的情况下,发动周边生活可自理、身体健康状况良好的老年人,让他们去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据调查统计,农村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占不到10%,还有90%是生活能够自理的老年人,把这一部分老年人组织起来,让他们去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政府对这部分老年人可以给予适当补贴,等到这部分老年人需要照顾时,可以按照之前他们照顾别人的时间兑换同等时间的帮助,这样就可以充分发挥老年人主观能动性,减轻老龄化背景下国家养老负担,实现老年人之间的互帮互助。

(二)以政府为主导构建多方投资和融资体系,激发社会力量与市场主体活力

一是以政府为主导,增加对农村公共医疗卫生的投入,加强对农村地区医疗救治能力的专项资金扶持,调整和优化城乡卫生资源的配置,全面改善农村社会医疗条件。二是大力宣传农村医疗救助事业发展的现实意义,鼓励公益性社会机构到农村实施医疗救助,引导、吸引和调整社会资本对老年人医疗保障方面的投资和融资,遵循“救急救难、公正透明、以收定支、权利义务对等”的原则,设立专项基金、搭建互助平台,完善行业标准和法律规范,建立健全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使老年人医疗服务保障具备规范的资金流程,减轻老年人医疗负担,缓解政府医保筹集资金的压力。[17]三是充分发挥商业保险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中的补充作用,宣传并引导农民认识到购买商业保险对于缓解医疗经济负担的重要性。同时,政府应给予适当补贴。鼓励商业保险突破基本医保目录保障范围,开发专门针对老年人的保险产品,增强商业保险在基本医疗保险目录外的保障力度,促进商业保险与大病保险的衔接力度,减轻超过封顶线的高额费用患者和中低收入大病患者的医疗负担,防范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风险。[18]

(三)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水平,建立老年医疗救助制度,健全农村老年人医疗保障体系

目前,农村医疗保障主要有四种形式,分别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疗救助、城乡居民养老金和商业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我国农村人口医疗保障的主要形式,但其面向对象为所有农村居民,没有满足老年人的特殊属性,因此保障水平较为有限,与城镇居民的医保水平也存在较大差距。而城乡居民养老金的原则为“缴费越多,补助越多”,对于一些普通农村家庭来说只能按照最低档缴费,所获得的补助对于他们来说也是杯水车薪,难以解决实际问题。商业保险由于受到农村经济水平以及农民传统观念的限制,难以大范围推广和普及。医疗救助由于其筹资渠道有限,经费来源不稳定,受众十分有限,只限于遭受灾害、五保户、孤寡老人、特困家庭等,且救助标准低。基于以上情况,吉林省可以学习浙江省实践经验,建立“捆绑式”老年合作医疗保险,当“新农合”不能报销医疗费用时,可在老年医疗保险基金账户中按规定比例报销。[19]此外,要重点关注无力支付参保费的老年人,政府要通过提供资金,动员社会力量解决其养老以及看病就医问题。

(四)整合扩大农村医疗卫生资源,推进“互联网+医疗服务”,健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

一是充分整合利用农村现有卫生资源,健全农村老年医疗护理网络。乡镇卫生院是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主要供给主体。但当前乡镇卫生院的现状已经不能满足农村居民的医疗卫生需求,急需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20]可以将其打造成集诊疗、预防、保健、康复于一体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1]满足老年人多元医疗需求。二是促进城市优质医疗资源向农村输送,建立县、乡、村区域医疗卫生联合体,促进城乡医疗纵向合作,高效利用闲置卫生资源,实现城乡卫生资源互补。联合体内实行“基层首诊、分级诊疗、急慢分治、双向转诊”的医疗秩序,缓解小医院治不了病,大医院看不起病的矛盾,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增强农民对于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信任度,也可减轻综合性医院的负担。[22]三是要尽快推动农村搭建健康养老云平台,随时密切观测老年人健康状况,老年人在家通过智能手环、远程心电监测设备、床头一键呼叫器等智能终端,享受到紧急救援、健康检测、健康管理、生活照料、上门诊疗等服务,[23]这样可以及时发现老年人的身体问题,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降低疾病突发致死率,让老年人及其子女真正安心放心。四是实施乡村医生网格化管理制度,每名乡村医生就近划分自己所负责的区域,对区域内老人的健康负责,增进与老年人的沟通并开展定期上门问诊服务,免费为老人提供基础体检等服务。五是在农村推广家庭医生服务制度。很多农村家庭对于该项制度不够了解,因此,在农村大力普及推广家庭医生政策,对家庭医生服务政策进行试点并逐渐推广,让村民们逐渐认识到家庭医生的好处,切实感受到该项制度的实惠。

(五)打破老年人“数字鸿沟”,加强医疗知识、养老保健知识等普及力度,保障老年人信息畅通

数字化时代,老年人因不懂得使用智能信息产品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同时也影响了其信息接受广度。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除与外部环境有关以外,还与其自身对于健康的认知和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因此,要针对老年人容易患有的身体疾病以及影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开展健康教育。[24]可以通过老年人主动学习和被动灌输两种方式保障老年人信息畅通。从主动接受层面来说,要首先打破老年人“数字鸿沟”,家庭成员、村干部等要承担起教授老年人使用电子产品的责任,例如,教授老年人如何使用线上问诊平台、如何使用家庭医生预约小程序以及如何使用短视频平台,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保障他们及时了解相关信息,丰富他们的日常生活。从被动灌输层面来说,家庭成员、乡村医生、民政部门工作人员等在日常工作过程中要定期主动向老年人传播健康知识,使老年人掌握常见多发病的病发规律、预防方法、康复之道,做到无病早防、有病早治,提倡老年人自觉开展保健活动,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增强自我保健意识。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多种形式宣传普及老年人养生和保健常识。[25]同时要做好相关政策解读,让老年人明确自己享有的权益,确保政策为老年人制定,由老年人共享。[26]

(六)创建农村专门医疗资源供给渠道,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确保农村“老有所医”

一是针对农村创建专门医疗资源供给渠道。根据农村医疗卫生实际情况创建专门医疗资源供给通道,将医疗资源直接输送到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减少药品引进中间环节,降低药品购进成本,减少购药支出对老年人造成的生活负担。二是鼓励吸引“走出去”的医疗卫生人才回到家乡支持医疗卫生事业。首先,从工资待遇、生活补助、深造培训等方面给予特殊照顾;其次,建立健全农村医疗卫生人才绩效工资激励机制,将日常工作量、实际操作能力以及特殊贡献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支持医疗卫生人才城市农村双向流动,如给予自愿去农村工作的医学生优惠政策,将农村医疗卫生机构中优秀的大学生作为基层骨干培养对象;加大财政补贴,制定激励政策,鼓励高校扩大免费定向培养农村医学生的招生规模,[27]吸引更多医疗卫生人才到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猜你喜欢

医疗卫生吉林省养老
吉林省教育厅新年贺词
吉林省“十四五”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吉林省梅河口老年大学之歌
吉林省完成1.4万公里农村公路“畅返不畅”整治
养生不是养老
为了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
京津冀医疗卫生合作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