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卓越校长的人格特质研究

2023-03-09周照林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23年2期
关键词:人格特质特质领导力

周照林 段 毅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上海 200060)

关于中小学校长的研究一直是我国基础教育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也不断有新的研究主题凸显,不过以往研究还是多关注在校长的角色内涵、专业发展、校长培训等方面。有关校长人格特质的研究并不多,更是缺乏系统性的综述梳理。事实上,在后疫情时代和“双减”背景下,对于校长人格特质的研究更显重要。时代风起云涌,但校长带领学校发展的使命不曾有过改变,总有一些校长所具备的人格特质使得其自身与学校不断走向卓越、实现卓越。开展针对典型、具体的校长个体和群体的人格特质方面的研究,揭示中国卓越校长的人格特质与专业成长的关系,丰富卓越校长专业发展的理论,引导校长个体成长和群体发展是正当其时的研究议题。

一、卓越校长的概念界定

1.卓越

卓越一词,大体上是从静态和动态两个不同维度对其进行描述。在静态观念下卓越是事物发展阶段的质性描述,是对事物发展已经达到的优秀程度的定性评价;在动态观念下,卓越是以一种开放的姿态从一般到个别、从普通到特殊的质变,是不断地自我完善、发展与革新,即事物发展的动态进程。本研究主要采用“卓越”的静态含义,即主要关注构成“卓越”的特征表现。

2.卓越校长

在教育部2014年6月印发的“国培计划通知”中提出实施“卓越校长领航工程”,之后,不少学者开始探讨和关注“卓越校长”这一研究主题。回顾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发现学术界目前对于“卓越校长”的内涵界定还未达成共识,对卓越校长的研究多为描述性内容,尚未有成熟完善的标准体系。

学界对于卓越校长的直接定义并不多。陈玉琨提出“追求并践行‘正教育’和‘真教育’的校长就具备了成为卓越校长的基础。”[1]这是学界比较早的和卓越校长相联系的一个提法,但是并没有明确卓越校长应有什么具体特征标准。后来杜洁云尝试从类型、特征、阶段三个维度对卓越校长进行划分,提出了卓越校长所具备的一些特征。[2]高健从知识素养深厚、专业能力超群、办学成绩卓越三个具体维度出发,认为卓越校长就是具备以上三个特征并在业界起到榜样示范效应的一类特殊群体。[3]王红霞进一步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出发,认为卓越校长是:“在同类学校中办学业绩突出、在实践中有着理论创造、在区域或更大范围内产生广泛影响的名校长。”[4]本研究也比较认同卓越校长的界定要从两个基本维度出发:理论与实践,卓越校长一定是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有相当成就的校长。

只有充分界定清楚“卓越校长”,才能使得研究具有明确指向性和严谨科学性。故综合上述学者提出的观点,本研究认为卓越校长指的是拥有良好师德师风、在教育教学理论和学校治理实践两个方面取得社会各界广泛认可成就的中小学校长。这个定义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可以将名校长、教育家校长等相似概念纳入到卓越校长的研究之下。

二、卓越校长的人格特质

1.直接相关研究

关于卓越校长的人格特质的直接的相关研究(见表1)并不多,将文章经过深入阅读梳理后,可以发现卓越校长人格特质的研究对象具有聚焦性、研究内容具有时代性、研究方法具有多样性、研究结果具有互证性、研究的改进具有启示性五个维度的特点。学者们结合相关理论聚焦研究其人格特质,为选拔优秀校长和促进普通校长发展做出了贡献。

表1 研究梳理

(1)研究对象具有聚焦性。在研究对象上,通过表1可以直观看到,各学者选择的研究对象都是中小学校长,而且大部分是卓越校长。在研究对象上保持聚焦性,一方面可以将研究一脉相承,学习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可以深入地进行卓越校长的人格特质研究,探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背景下卓越校长人格特质的共性与特性。

(2)研究内容具有时代性。在研究内容上,由于学者们持续关注卓越校长这一群体,研究内容也与时俱进,不同的研究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性,并对时代问题做出了回答。

吴朱燕(1999)根据已有材料将影响21世纪初中校长工作效能的个性特质列为17项,对漳州市首期初中校长提高培训班的48名学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其研究是为了探讨什么样的卓越校长特质能够在世纪之交适应好校长角色,并引领学校发展。2014年提出实施“卓越校长领航工程”,2015年首期卓越校长班开班,成为全国规格最高的校长培训班。杜洁云(2017)以首期中小学名校长领航班为例,研究卓越校长的总体人格特征和人格特质差异,体现了研究的时代性。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技术也正不断渗透入教育领域,教育信息化成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动力。王淑华和王以宁(2021)结合新时代背景和要求,探讨了以组织氛围为中介效应的人格特质与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关系,紧跟研究前沿,引领和促进校长的专业发展。 卓越校长的人格特质在时间跨度上具有发展性和迁移性,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研究紧跟时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3)研究方法具有多元性。在研究方法上,从人格描述到实证研究,从案例研究到对照研究,从简单归类到量化验证,从应用西方成果到自主改良测定,研究方法体现出多样性和进步性,也展现了研究的扎根中国化。吴朱燕(1999)和杜洁云(2017)均采用了常规的访谈法和问卷法。苏刚刚(2013)对三位优秀中小学校长进行了个案研究。林建华(2004)直接运用卡特尔16项人格因素问卷(16PF),测试与访谈了江苏省内8位知名的成功校长。但后续的研究者很少直接采用外国的量表,大多采用经修订本土化后的量表,或自行开发编制量表。杨敏杰(2003)使用叶奕乾等人修订的Y-G性格测验量表,测验时采用“强制速度法”对92位校长进行了测试,并且抽取了92位教师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研究。研究指出校长具有的主导性强、社会外向性、情绪稳定积极等特点与一般教师有显著性差异。这一研究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设置了比较组来研究校长的性格特征。虽然研究没有特别涉及卓越校长的人格特质,但是这一研究方法可以作为以后研究的参照,通过对比设计实验来研究比较一般校长和卓越校长人格特质差别。贾黎斋(2003)通过自行编制的绩效量表来研究中学校长的人格与其工作绩效的关系,以期为科学有效地选拔中学校长提供人格方面的测评依据。这些研究体现了实证研究的特点,研究方法多元化,并且逐渐采用严谨的量化方法,十分值得借鉴和学习。但是在研究中也要注意自编量表和采用量表信度和效度以及研究方法的适切性。

(4)研究结果具有互证性。在研究结果上,不同学者的研究结果既有共性,也产生了研究的互证。多位学者的研究结果十分相似,几乎都认为我国卓越校长应具备的人格特质包括:社会适应性、情绪稳定性、感召力、鼓动性、严谨自律和宽容待人等。其中贾黎斋(2003)和王淑华、王以宁(2021)的研究结果都表明责任心是卓越校长取得卓越成就的内在关键特质,而社交性也是卓越校长必不可缺的特质。 此外,杜洁云(2017)还指出卓越校长大多数属于多血质气质类型。苏刚刚(2013)认为校长领导特质的内容结构包括人格特质、动机特质和技能特质,他研究的突出之处在于,其不仅结合了“五大人格”理论,而且对于优秀校长具体的人格特质给出了具有强烈导向的形容词限定,如高度责任感、强烈的自信心,这样的表达更能凸显出卓越校长与普通校长的人格特质的不同之处。总的来说,各研究之间存在强烈的互证性。因为不同卓越校长自身人格和所处环境不同,其势必拥有各自独特的个体人格特质,本研究更加关注具有研究普适性卓越校长的共同人格特质。概括总结卓越校长共有人格特质包括如下四个方面:强烈的责任感、积极的学习力、良好的社交性、稳定的情绪性。

2.间接相关研究

与拓展卓越校长概念内涵的思路一致,一些关于卓越校长的研究虽然不是直接研究卓越校长的人格特质,但是也可以从其研究主题和研究内容中总结出相关卓越校长的人格特质。本研究通过校长领导理论、校长胜任力、校长培训、校长精神等几个维度来丰富卓越校长的人格特质研究。

(1)通过校长领导理论探寻卓越校长的人格特质。近几十年来,道德领导理论、变革领导理论、分布式领导理论、知识社会领导理论各种理论层出不穷,这些理论的出现为广大中小学校长提供了实现专业发展的抓手,但是理论的频繁更迭也让许多校长迷失其中。实际上,无论理论的名称和形式怎么变化,其核心“领导力”一定是不会发生变化的。领导力即一般意义上被理解为行为者对组织进行领导的一种能力。“校长领导力是校长个体和职业群体具有的领导、管理学校事务的素质和能力。”[11]现代社会对校长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成为一名卓越校长需要具备信息化领导力、教学领导力、课程领导力、价值领导力等领导力特质。校长只有动态地诊断和提升自己在组织中的领导力,才能在如今不断变换的时代中游刃有余,并带领学校平稳发展。因此,十分有必要将稳健的领导力作为卓越校长的人格特质之一。

(2)通过校长胜任力探寻卓越校长的人格特质。目前关于胜任力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胜任力无疑是指是一种能显著区分优秀绩效和普通绩效的个体特征。有基准模式和卓越模式两种,本研究中所关注的是卓越胜任力模式下的校长所表现出来的人格特质,即优秀校长所需的能力和行为表现。

元分析是对已有研究结果的综合量化分析的一种手段,通过元分析来研究校长胜任力模型所得到的胜任力特征会更加切合卓越校长的人格特质。有学者通过对中小学校长胜任力特征的元分析研究,得到9 项重要胜任力特征,具体包括:领导力、培养他人、创新性、自我控制、人际敏感、问题分析、影响力、关系建立和沟通。[12]这九项特征中除创新性不能归入已总结的四项人格特质中,其余均可归入。卓越校长必定是一位敢于、愿于、长于在学校进行创新的校长,唯有如此校长才能带领学校不囿于原有发展基础,锐意前进,实现卓越。综上,应该将不竭的创新力作为卓越校长的人格特质之一。

(3)通过校长培训探寻卓越校长的人格特质。随着新时代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校长的素质要求也不断提升,这就需要通过校长培训来为校长的进一步专业发展提供平台和机会。根据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而言,卓越校长大有作为的时段大多处于任职中期及以后阶段。卓越校长也参加了校长培训,但他们并不是简单地被培训出来的。因为关键在于成为卓越校长的校长都擅长利用培训机会,向其他校长学习取经,更重要的是他们会在培训期间系统反思自己办学的得失,积累实践智慧。不断地反思就是不断地完善,终究会成为卓越校长。通过校长培训我们可以总结出持续的反思性也是卓越校长的人格特质之一。

(4)通过教育家精神探寻卓越校长的人格特质。自21世纪以来,“教育家办学”的呼唤越来越强烈,这是因为“教育家型校长”有着独特的精神特质。“教育家型校长”有着执著的奉献精神和理性的批判精神;具备远大的教育理想,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高尚的道德质量;被视为道德楷模。已经开展实施了两期的卓越校长领航工程的价值诉求就是培养和发掘这种教育家精神。卓越校长身处教育一线,正是在这种精神的鼓舞和指引下,不断地督促自身进步,引领学校发展。很难想像一位校长没有顶天立地的高尚精神,如何能克服校长专业发展中的种种困难。所以,本研究认为高尚的道德感是卓越校长的重要人格特质之一。

三、研究总结

本研究是在“中国卓越校长的人格特质”这一核心主题下开展的研究综述,充分界定和梳理了相关概念及研究成果。对这些研究进行梳理评价,利于日后开展规范研究,进一步探寻卓越校长的人格特质,也有助于校长在专业发展过程中找到标杆特质,不断努力成为“卓越校长”。研究总结出直接研究的五个维度的特点,并归纳出四项卓越校长的人格特质。此外,一些关于卓越校长的研究虽然不是直接研究卓越校长的人格特质,但是也从其研究主题和研究内容入手找到四个维度,总结出了四项相关的卓越校长的人格特质。综上,本研究总结概括得到的卓越校长具有如下八项标杆人格特质:强烈的责任感、积极的学习力、良好的社交性、稳定的情绪性、稳健的领导力、不竭的创新力、持续的反思力、高尚的道德。进而画出中国卓越校长八标杆人格特质雷达图,如图1。

图1 中国卓越校长的八标杆人格特质雷达图

这八项标杆人格特质,是在基于教育环境下和针对校长身份的条件下研究分析得到的。在这个雷达图中,对称的特质和相邻特质彼此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例如,校长稳健领导力是基于其稳定的情绪性而形成的,领导力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其良好的社交性展现的,与此同时校长还必须拥有积极的学习力,这样才能带领学校形成学习共同体,逐步走向卓越。一名卓越校长,并不是一位学科特长生,这些人格特质是卓越校长的均衡长板,也正是因为这些均衡长板使得一批校长“卓尔不凡,越而胜己”。虽然这些标杆特质看起来可能与其他社会卓越角色的人格特质相重叠或共通,但这恰恰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这些人格特质是成为一名“卓越校长”所应具备的。不过,应该注意到卓越校长的这些人格特质与其他社会角色特质存在许多不同之处,它们起源于、成长于、发展于教育环境与校长角色。因此,要十分注意卓越校长八项标杆人格特质的教育性、专业性、适用性和独特性。对于校长的专业发展而言,校长们还要注意学习和借鉴这些标杆人格特质时的灵活性,注意结合自身特点和外在环境条件,因地、因人、因事、因时制宜。

猜你喜欢

人格特质特质领导力
人格特质对企业员工时间侵占行为的影响
文人的心理探索之“痴颠狂怪”特质
选择一张神奇的行为艺术照片,秒测你的真实人格特质
领导力拓新 2018年度最具领导力中国医院院长评选揭晓
领导力愿望清单
论新态势下领导力的开发与运用
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质
人格特质对抑制表现的预测研究
人格特质与脑外伤偏瘫患者残障接受度的相关性研究
抓住特质,教出说明文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