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型仪器共享平台运行机制综合创新探析

2023-03-09方三华李艳伟黄莹莹刘双双

基础医学教育 2023年2期
关键词:仪器研究生培训

方三华,李艳伟,黄莹莹,刘双双

(浙江大学医学院公共技术平台, 杭州 310058)

大型仪器设备是高等院校教学、科研和社会化服务的重要物质保障和硬件基础[1]。为了整合资源,提高仪器管理和使用效率,国内众多高校和科研院所纷纷建立了校级或院级大型仪器共享平台[2-4]。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诸多方面。如何建立高效的组织管理构架?如何合理配置大型仪器,避免闲置和减少资源浪费?如何实现大型仪器高效使用和研究生的培养相结合,提高研究生大型仪器操作能力水平?如何建立高水平的实验技术队伍,提升平台服务能力和水平?如何消除隐患,保障平台安全运转?创新性解决这些问题对于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安全高效运转和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浙江大学医学院大型仪器共享平台成立于2010年,经过11年的发展,从最初的2个分平台发展为7个分平台。 从平台建立起,我们一直坚持“改革和创新是平台发展的源泉”这一理念,边建设、边改革、边创新。本文以浙江大学医学院大型仪器共享平台为例,阐述平台如何通过内部运行机制综合创新,实现平台高质量和内涵式发展。

1 共享平台建设的创新举措

1.1 创新组织管理构架

良好的组织管理构架对于提高平台管理效率,保证平台科学运转有重要意义[5]。为了满足院内外科研需求,平台先后建立7个分平台。但这些分平台分布在医学院各个楼宇,如何统一管理这些分平台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经过多年的探索,在以往成立平台管理委员会基础上,平台建立统分相结合的组织管理构架(见图1)。各个分平台设立负责人,管理和运行各个分平台内部事务;总平台设立管理小组,从财务、人事、宣传、信息化建设、研究生培养、技术创新等6个方面统一管理各个分平台的共性事物。平台管理小组每两周开一次会议,集体讨论和决定平台的重大事项。另外,平台邀请教授成立教授委员会,对于平台的大型仪器采购、收费以及技术服务和创新进行指导;同时,平台接受医学院科研办的管理和监督,并通过科研办,对接学校的实验室和设备管理处。这一创新管理模式,明确了平台各个机构的职责,理顺了关系,保证平台的科学和高效运转。

图1 共享平台组织构架

1.2 仪器调研和论证创新

仪器的调研、科学论证和采购是避免重复建设、减少资源浪费、保障仪器使用率的重要步骤[6]。为此,平台进行积极探索并建立特色仪器论证采购流程。①采购清单确定:从三个方面确立大型仪器采购清单。第一,平台已运行十余年,许多仪器已老化或者技术上需要更新升级,这类仪器将被优先纳入购置清单;第二,课题组单独或联名提出大型仪器购置申请;第三,通过举办新仪器新技术讲座,由各分平台根据科研需求提出新仪器购置申请。②购置复议:采购清单确定后,平台对清单中所有仪器进行生产厂家调研,并组织专家论证,然后将清单提交课题组投票复议,根据投票结果确定已论证仪器的购买先后顺序。③采购审议审批:平台管理小组综合考虑各分台对基础仪器和高端仪器的需求、课题组投票排序、各分平台内部更新需求和仪器经费预算情况,审议并确定大型仪器购置计划并上报上级部门审批。通过仪器设备论证采购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管理,平台从源头上杜绝一些潜在使用效率低的仪器的购买,将有限资源用在刀刃上,极大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1.3 研究生操作技能培养创新

研究生是科研的主力军,也是共享平台的主要用户群体。加强研究生培养,提升研究生大型仪器操作能力,对于提高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率、促进高水平科研产出以及提升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7]。为此,平台在建立大型仪器共享基础上,将研究生培养纳入平台建设的重要内容,积极探索研究生大型仪器操作能力培养的方式和方法。第一,制度是保障,为此,平台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和系列的培养制度,将大型仪器操作能力培养纳入制度化和规范化管理,保障培养工作的全面开展;第二,深入分析大型仪器操作能力培养的要素,从大型仪器理论知识教学、操作演示与实践、操作考核和技术提升等多个环节入手,建立综合培养体系,全面提升研究生的大型仪器操作能力;第三,根据大型仪器复杂程度和课题组的需求,平台创新培训考核模式,建立分类培训、线上视频培训和传统现场培训相结合、统一开放和定制专项培训相结合等多种培训考核模式,极大拓展了大型仪器培养的广度,提高了效率。

1.4 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创新

大型仪器设备、实验技术队伍和运行机制是推动共享平台发展的三驾马车。其中,实验技术队伍对共享平台的水平和发展起决定性作用[8]。打造一支技术精湛、结构合理、充满创造力的高素质实验技术队伍是共享平台人才建设的目标。为此,平台从团队建设、薪酬待遇和技术提升等方面入手,创新人事管理制度,推进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

在团队建设方面,平台通过确立差异化的岗位职责、建立科学规范的岗位聘任制度以及设立合理的岗位数量,在各个分平台内部建立人才梯队,保障平台各项工作齐头并进,实现平台高质量发展。平台工作被分为大型仪器操作指导和维护、大型仪器的教学培训和考核以及大型仪器新功能开发和新方法研究等三个模块。根据学校的岗位设置和工作模块的难易程度,平台确定普通岗、骨干岗和关键岗差异化的工作职责。普通岗主要负责大型仪器的操作指导和维护,部分承担大型仪器培训和考核;骨干岗主要负责大型仪器的培训、考核和教学,部分承担大型仪器新功能的开发以及新方法研究;关键岗主要是负责大型仪器新功能的开发以及新方法和新技术研究,部分承担大型仪器的培训、考核和教学。岗位职责确定后,平台综合考虑员工实验技能、培训和教学水平、技术开发能力以及工作年限等,通过聘岗确定各个岗位的人选;然后,通过人员轮岗培养和合理流动,在各个分平台合理配置的关键岗、骨干岗和普通岗数量,建立人才梯队。分平台内部人才梯度的建立,既保障各个分平台顺利完成大型仪器的操作和指导以及大型仪器的培训、考核和教学等基础性工作,又能实现大型仪器的新功能开发等创新工作,提升共享平台的科研支撑能力和水平,实现共享平台高水平发展。

在薪酬待遇方面,平台建立了特色的同工同酬制度。目前,平台有员工24名,在编人员和非在编人员各12名。为了提高非在编人员的单位归属感和职业成就感,平台参照学校实验技术人员的聘岗制度,建立在编和非在编人员一体化的岗位设置和聘任。根据大型仪器操作和指导、大型仪器的教学与培训、大型仪器的新功能开发等三个方面业绩以及工作年限,所有员工均被评为关键岗或骨干岗或普通岗。在编人员和非在编人员实行同岗同贴。不同的是津贴来源,在编人员的岗位津贴来自学校,非在编人员岗位津贴来自平台测试费收入分成。平台通过建立一体化的岗位聘任和同工同酬制度,增强非在编人员的单位归属感和职业成就感以及平台的凝聚力。

在技术提升方面,平台从学术会议、新仪器和新技术讲座、技术研讨班以及实验技术课题等四个方面入手,建立多模式员工技术提升方案。第一,平台鼓励员工积极参加工作内容相关的培训和学术会议。为此,平台制定员工外出参会和培训管理制度,每年预算4%的业务费用于员工外出参加学术会议和培训等活动。为了使更多员工受益于学术会议和培训,外出参会和培训人员返回后需整理书面汇报材料,在平台内部技术交流会上汇报学习心得和体会。第二,平台每年组织调研新仪器和新技术,邀请公司工程师来学校举办相关讲座。员工通过参加讲座学习,了解和掌握相关领域最新的仪器和技术。第三,显微成像和流式细胞分析分选是平台的优势技术。在显微成像方面,平台配置了虚拟切片扫描成像系统、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全内反射荧光显微镜、双光子显微镜、超分辨荧光显微镜等显微成像设备20余台;在流式细胞分析分选方面,平台配备流式细胞分析仪6台和流式细胞分选仪3台。因此,平台致力于建设成为全国显微成像和流式细胞分析和分选培训基地,通过举办实验技术培训班,普及大型仪器理论知识,培训和指导仪器操作,提高校内外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第四,平台鼓励员工结合自己的技术特长,积极申报学校和省科技厅的分析测试项目,推动平台大型仪器新功能开发和新技术及新方法研究,提升平台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1.5 安全管理的创新

为了满足校内外的科研需求,提高大型仪器开放共享和使用效率,平台致力于提供全年365天/全天24 h对外服务。全天候对外服务对于平台安全提出了巨大挑战。为此,平台在梳理安全隐患点的基础上,创新平台安全管理制度,通过建立预约系统和门禁及监控的关联、独立操作资格人员考核和管理制度以及较完善的研究生晚检查制度等,有效保障平台在非工作时间的安全运转[9]。

第一,为了确保预约人按照预约时间自由出入仪器平台,阻止无关人员入内,平台联合公司开发了一套网上预约管理系统。此系统与门禁和监控关联一体。用户网上预约成功后,绑定账户的IC卡将关联门禁系统,可在预约时间段刷开门禁,进入相应房间使用预约仪器。仪器管理员通过与系统关联的监控实时查看仪器的运行状况,监督非工作时间用户的仪器使用。通过预约系统和门禁及监控的关联,平台既保证了用户非工作时间自由进入仪器室使用仪器,又最大程度保障仪器的安全使用。

第二,为了让用户能够在非工作时间使用平台仪器,提高仪器使用效率,满足用户的科研需求,平台建立了独立操作资格人员考核和管理制度。一部分能够熟练操作仪器并使用超过一定机时数的用户,进行仪器独立操作资格考核,考核通过后,还需参加平台组织集中的安全培训,在征得课题组长同意并签下安全保证书后,才被授予相应仪器的资深用户资格。这些措施既保证资深资格用户可以全年365天/全天24 h预约使用仪器,又最大程度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第三,为了保障非工作时间平台的安全运行,平台还建立较完善的研究生晚检查制度。平台招聘一部分熟悉仪器又有责任心的研究生负责平台的晚检查。管理人员根据仪器情况,以表格形式列出安全隐患点。负责晚检查的学生对照表格中每个房间必须检查的内容进行安全检查,检查完毕后签字。第2天由平台教师查阅前一天安全检查情况,并保留存档。检查发现紧急问题时,负责检查的学生第一时间联系平台人员,并进行应急处理。

2 实践与成效

相比于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大型仪器共享平台,我校平台建立相对较晚,在借鉴和参考兄弟院校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在组织构架、大型仪器调研和论证、研究生培养、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平台安全管理等五个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建立了统分相结合的组织管理构架、平台特色的大型仪器论证采购流程、多模式研究生综合培养体系、各个分平台协调发展的实验技术队伍和平台安全运行保障体系。运行机制的综合创新,极大提高了大型仪器管理和使用效率,促进平台的开放共享,提升了研究生的仪器操作技能,助推高水平科研产出。

2.1 平台服务成果

通过研究生综合培养体系的建立和实践以及平台安全保障体系的实施,平台提供全年365天/全天24 h的对外服务,极大提高了大型仪器使用效率和开放共享。平台的服务量逐年上升,平台年服务课题组数从2011年95个逐年增加,到2020年年服务课题组达到445个;平台年服务总次数从2011年的6 000余次,到2020年70 000余次;平台仪器服务总机时从2011年的6 600余小时,到2020年12万余小时。平台仪器开放共享率逐年提升,服务范围涵盖医学院、药学院、农学院、海洋学院、航空航天学院等校内30余个院系;服务于南京大学、西湖大学、厦门大学、温州医科大学、宁波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杭州罗素科技有限公司等校外单位75家。

公共平台对外技术服务成效显著,从2011年到2020年,平台仪器技术支撑的SCI论文数逐年上升。据不完全统计,平台仪器技术支撑发表的SCI论文高达445篇,其中高水平论文139篇,9篇论文发表在Cell、Nature和Science上[10-12],为校内外高水平科研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2011-2018年,平台连续八年获得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颁发的“大型仪器共享服务”优秀机组;2012年和2021年,两度获得“浙江省高校实验室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15年和2017年,两次获得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颁发的“浙江省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成果奖”一等奖。

2.2 仪器的购置与高效使用

平台在“985”“211”工程以及双一流建设经费的大力支持下购置仪器设备224台,设备资产达1亿余元。10万以上大型仪器设备107台,其中10-50万60台,50-200万37台,200万以上10台。平台采用特色的采购流程购置和更新仪器,以保证仪器的高需求和高效使用,减少资源浪费。2021年,50万以上的大型仪器年平均机时达1 821.6,其中校外服务机时达583.5 h。

2.3 研究生大型仪器操作技能培养

研究生是科研的主力军,也是平台的主要用户群体。平台将提高研究生实验技能和科研水平作为平台重点工作之一。平台建立研究生大型仪器操作技能综合培养体系,从教学和培训考核两个方面去提升研究生的实验技能。在教学方面,平台制定了公共技术平台教学管理制度,承担医学院研究生必修课程:研究生科研技能训练V-大型仪器原理与操作的授课工作,每年培养研究生320余人,课程评价均为优秀。该课程不仅丰富了研究生的大型仪器理论知识,提高了他们操作技能,而且提升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了研究思维,为他们获取高水平科研成果提供了有力保障。在培训和考核方面,平台制定了公共技术平台培训考核制度,大力推进研究生的大型仪器操作培训和考核。2011-2020年,平台共组织上机培训6 641场,每年平均600余场,共培训了21 345人次,6 553人次取得大型仪器独立操作资格证,极大提升了研究生的大型仪器操作技能。

2.4 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成效

为了满足校内外的科研需求,平台先后建立7个分平台,通过轮岗培养和分平台之间人员的合理流动,在各个分平台内部建立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使得各分平台三方面工作(大型仪器操作指导和维护、大型仪器的教学培训和考核以及大型仪器新功能开发和新方法研究)齐头并进,满足日益增长的科研需求,为实现平台高质量、高水平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了提升平台员工技术水平,平台支持并鼓励职工“走出去”学习,使其通过吸收外部精华及领悟前沿知识提升自身内涵。平台工作人员累计外出培训达110余次,学习的内容涉及平台管理、实验技术、仪器相关前沿技术等。平台也积极举办各类技术讲座及大型会议。自2010年起,平台累计举办技术讲座200余场,大型会议10余场。讲座内容涵盖了显微成像、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等技术原理及应用。

平台技术人员在做好支撑服务的同时,积极开发仪器的新技术、新功能,十年来新成果不断涌现。据统计,平台技术人员发表技术类和实验管理类文章113篇,其中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的文章有40篇(包括SCI论文3篇,国内一级期刊论文10篇,核心期刊论文11篇)。文章发表于《实验技术与管理》《实验室研究与探索》《中国应用生理学报》《电子显微学报》和《激光生物学报》等一级或者核心期刊上。平台共授权专利5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2项。

2.5 平台安全运转

共享平台是一个大型仪器集中的场所,又是一个公共实验室。进出的人员多而杂,对安全运行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平台通过硬件和软件建设,将网上预约管理系统与门禁和监控关联一体,建立和实施资深资格用户安全培训制度以及研究生晚检查制度,为平台实施全年365天/全天24 h的对外服务提供了有力保障。平台运行10年来,无严重事故发生,保障了平台财产安全和仪器的正常开放。

大型仪器不仅是高校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物质基础,也是高校研究生实验技能培养的重要载体。大型仪器共享平台的建立和发展,对于提高大型仪器使用效益和开放共享、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以及高水平的科研产出具有重要意义。推进大型仪器共享平台运行机制创新是服务于高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为此,平台在组织构架、大型仪器调研和论证、研究生培养、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平台安全管理等五个关键方面进行系列改革创新,在对外服务、大型仪器采购和高效使用、研究生大型仪器操作技能培养、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和平台安全运转等方面都取得不错的成绩,实现了平台高效安全运转,促进了平台高质量、高水平发展。大型仪器共享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平台不断创新理念和实践,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为高校科学研究、研究生培养和社会服务提供更好的支撑。

猜你喜欢

仪器研究生培训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我国古代的天文仪器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培训路上的感悟——“喜、忧、思”
星敏感器用仪器星等的确定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