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性别与婚姻对退休行为的影响实证研究
———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的分析

2023-03-09刘媛媛樊国睿焦筱雨李佳颖

黑龙江科学 2023年1期
关键词:丧偶变量影响

刘媛媛,樊国睿,焦筱雨,李佳颖

(1.河南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郑州 450046;2.华中科技大学医药卫生管理学院,武汉 430074)

0 引言

自20世纪末以来,我国逐渐步入人口老龄化阶段,老龄化进程呈加速发展态势[1]。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3.50%,人口老龄化程度已高于世界平均水平(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9.3%)。2010-2020年,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5.44%,65岁及以上人口上升了4.63%,与上个10年相比,上升幅度分别提高了2.51%和2.72%。我国人口预期寿命也在持续提高,2020年,80岁及以上人口有3580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54%,比2010年增加了1485万人,比重提高了0.98%[2]。在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养老保障与劳动力短缺问题逐渐凸显,延迟退休相关政策的信号导向作用日益明显,因此需要探究退休行为的影响因素,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撑。

在人口老龄化发展的同时,我国男女预期寿命差逐渐拉大,婚姻状况中的丧偶现象及其产生的影响有待关注。2010年,全国丧偶老年人口4 474万,占老年人口的26.89%,其中老年女性丧偶概率明显大于男性。预计到2050年,中国丧偶老年人口总数为1.184亿[3]。学者普遍认为,精神健康已成为人口老龄化时代评估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4],而丧偶被认为是危害老年人精神健康的关键因素[5]。

婚姻状况方面,老年人丧偶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女性发生丧偶的可能性较高。根据201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推算得到,2015年,女性丧偶的概率为0.68,高于男性(0.32)[6]。在我国,老年人丧偶与死亡风险有着显著关系,这种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配偶的照顾作用解释。对于男性而言,丧偶的影响主要是妻子照顾作用的丧失所带来的。而对于女性,除了丈夫的照顾因素外,还与社会经济地位下降、家庭收入减少及获得的社会支持降低有关[7]。研究表明,丧偶对老年女性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负向影响[8],因为女性生活中一般需要更多的社会活动与支持,丧偶女性极可能倾向较晚退休。此外,根据《202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我国的女男预期寿命差从2005年的3岁、2010年的5岁增长至2015年的5.8岁,呈逐年拉大态势,因此女性丧偶率也不断升高,这种情况下,丧偶对男女退休行为的影响作用值得关注。

现有的退休行为影响因素研究大都关注个人特征、家庭特征以及养老保险制度等。有学者利用2011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CHARLS)基线数据研究中国城镇老年人延迟退休意愿的影响因素,发现受教育水平越高的人越不愿意延迟退休,健康状况对人们的延迟退休意愿没有明显影响,而女性和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倾向于延迟退休[9]。也有学者利用2013年的CHARLS数据研究我国老年人退休行为的影响因素,发现性别、婚姻、健康、子女教育、父母健康等因素对于退休行为并无显著影响,而家庭净收入以及养老保险对老年人退休意愿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10]。有学者利用2011年广东省21个地市的问卷调查数据研究了职工退休年龄的影响因素,发现配偶在职的女职工退休更早,而当其配偶退休时,女职工则倾向于选择更晚退休[11]。也有学者基于2015年全国28个省级行政区的问卷调查研究我国延迟退休的职工意愿及影响因素,发现女性职工、有配偶职工、企事业单位职工、体力劳动者及非领导岗位职工对延迟退休有较为强烈的抵制态度[12]。

综上,以往关于老年人退休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存在以下不足:第一,性别因素对退休行为的影响并未得出一致结论。第二,婚姻状况这一变量在研究中大都被分为已婚与未婚,即使关注到丧偶,也仅停留在研究其对退休意愿的影响方面。为弥补以上不足,本研究基于角色调和理论和活动理论,尝试探究以下问题:第一,性别差异对退休行为产生怎样的影响。第二,我国婚姻状况中,丧偶对退休行为是否产生影响。第三,由于我国女性丧偶率远高于男性,丧偶对男女的退休行为产生怎样的调节作用。

1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1.1 理论基础

本研究依据角色调和理论与活动理论。角色调和理论以社会角色理论对性别角色内容的处理及其造成行为性别差异的重要性观点为基础发展而来,由Alice Eagly等于2002年提出,指出了女性社会角色与工作中领导角色间的冲突关系[13]及由此导致的两种偏见后果:①人们对女性的态度不如对男性领导人和潜在领导人积极;②女性更难成为领导者并在领导角色方面取得成功。有学者进一步确认了角色调和理论,证明男性和女性在领导职位上的性别角色差异[14]。具体来说,即使女性拥有主导特征,男性化的任务要求和性别刻板印象也会减弱女性的领导地位,因此角色调和理论关注不同性别人群的社会角色和角色行为适用于本研究关注的工作情景中不同性别的退休问题。丧偶的婚姻状态会导致个体丧失原有角色,而活动理论主张丧偶的老年人应通过参与社会活动弥补家庭角色缺失引起的活动减少,因此本研究的情境与此理论的适用情境一致。

1.2 研究假设

1.2.1 退休意愿的性别差异

性别带来的社会角色差异导致女性倾向于较早退休。一方面,基于角色调和理论,女性性别角色与领导角色间存在不协调关系,女性员工在工作场景下的自我效能感相对较低,在组织工作情境中,大部分女性往往倾向于顺从、妥协的角色规范[15],对领导角色的欲望或情感动机较低[16],难以达到领导者地位,这进一步导致其形成相对较低的自我效能感与自我价值感。另一方面,学者们已证实自我效能感与工作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17],而且自我效能感会减弱年龄对工作绩效的负向影响[18],因此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会更倾向于选择退休或退出职场。

相对于西方国家,我国具有“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性别角色分工,大多数女性相对于男性更倾向于早退休[19]。尽管在我国这种传统的性别分工正在发生变化,但一般情况下,男性抗压能力强于女性,女性则更留恋家庭生活[20]。同时,工作情境下,男性相对于女性往往有较高的社会支配倾向,更多地占据着领导者、管理者的社会角色,且有维持支配权的强烈愿望[21],因此大部分女性为了更多地顾及家庭同时逃离被支配地位,选择较早退休的意愿更强。

假设1:相对于男性,女性选择较早退休的可能性更大。

1.2.2 丧偶对退休行为产生的影响

随着年龄的增加,我国中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度会降低,但丧偶会显著增加个体的社会活动参与度[22]。个体方面经历丧偶时,身心会遭受巨大的创伤,易产生孤独、抑郁甚至自杀倾向等心理障碍[23]。根据活动理论,丧偶者将用新的补偿活动取代失去的家庭角色,从而表现出更高的社会参与热情,而工作则是丧偶个体可及性较高的社会活动补偿方式。延迟退休不仅有利于丧偶者缓解悲伤情绪,而且还有助于其创造社会价值,提升自我认同感。此外,参与社会活动对老年人身心健康、生活质量有积极的正向影响[24][25]。出于健康考虑,大部分丧偶者不会倾向于较早退休,而是有延迟退休、增加社会参与度的倾向。

假设2:相对于其他个体,丧偶者选择早退休的可能性较小。

1.2.3 丧偶对退休行为的调节作用

在我国女性丧偶率逐年升高的背景下,丧偶女性所能获取的家庭支持减少,这会增加其延迟退休的可能性。对于经济收入男多女少的家庭来说,女性丧偶后经济收入下降,家庭支持减弱[26],为维持以往的生活水平,女性有更高的劳动意愿来继续工作。另外,学者们已达成共识:与其他女性相比,丧偶女性退出劳动力市场的可能性显著下降[27],由此,丧偶导致的情感支持与经济来源减少明显抑制了女性的退休选择。

假设3:丧偶对女性的退休行为有负向的调节作用。

2 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2.1 数据来源

本研究所使用的数据来自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此调查有代表性地收集了中国45岁及以上中老年家庭和个人的微观数据,其中全国基线调查于2011年开展,覆盖150个县级单位、450个村级单位,约1万户家庭中的1.7万人,数据每2~3年追踪一次。本研究采用2018年的全国追踪数据,剔除无关样本后,有效样本量为3 912份,其中个别变量缺失值采用2011年基线数据与2013年、2015年的追踪数据进行填补。

2.2 数据变量

2.2.1 因变量

本研究的因变量为是否退休。基于受访者对CHARLS全国问卷中“您是否办理了退休手续(包括提前退休)或内退(注意:退休指从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的退休,不包括获取农保的退休)”与“您是否办理了退职手续”的回答。其中任意一个问题得到肯定回答,则因变量为1,否则为0。

2.2.2 自变量

本研究关注的自变量为性别与婚姻状态。基于受访者对问卷中“您目前的婚姻状态”的回答,将丧偶者赋值为1,其余为0。

2.2.3 控制变量

本研究控制了其他可能影响退休行为的因素,包括受访者的年龄、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工作单位、户口类型、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个人因素变量及家庭月支出、家庭收入等家庭因素变量。所有变量的解释说明详见表1。

表1 变量说明

2.3 分析方法

本研究的因变量为是否退休,属于二元变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模型如下:

Ln[P/(1-P)]=β0+β1*年龄+β2*户口类型+β3*教育程度+β4*医疗保险+β5*养老保险+β6*健康状况+β7*工作单位+β8*家庭收入+β9*家庭月支出+β10*婚姻+β11*性别+β12*丧偶*性别+ε

其中,β0,β1,…,β12为回归系数,P指退休行为发生的概率,ε为残差项。

3 研究结果

3.1 研究个体的人口学特征分析

本研究样本平均年龄为68.4岁,已退休人数占比15.8%,未退休人数占比84.2%;丧偶个体占21.8%,其他婚姻状况个体占78.2%。户口类型方面,农业户口比例为81.0%,明显多于非农业户口(19.0%)。文化程度方面,小学文化程度者占比较高,达到44.4%。就保险情况而言,97.1%的人有医疗保险,远远多于没有医疗保险的个体;没有养老保险的人数多于有养老保险的人数,前者占83.0%,后者仅占17.0%。健康状况一般的人数最多,占比48.5%。工作单位以居民户及其他为主,占比84.6%。

3.2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本研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将研究个体的基本情况(年龄、户口类型、教育程度、工作单位)、经济水平、保险和健康状况纳入方程,检验水准为0.05,结果见表2。模型1仅纳入了控制变量。首先,关于人口学特征因素的影响。年龄方面,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条件下,年龄每增加一岁,发生退休行为的概率是原来的1.15倍;不同户口类型和不同教育程度的退休行为具有显著差异,且其余学历相较于文盲的OR值均大于1,随着学历的提升OR值增加,表明受教育程度越高退休行为发生率越高;职业与健康状况对退休行为的影响不显著。其次,有无医保对退休行为无显著性影响;有养老保险和没有养老保险相比,OR值(61.57)大于1,说明有养老保险的人比没有养老保险的人发生退休行为的概率大。最后,关于经济因素的影响,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家庭收入每增加一个单位,退休行为的发生率是原来的1.08倍;家庭月支出每增加一个单位,退休行为发生的概率是原来的1.001倍。

表2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N=3 912)

由此可见,研究结果支持所有的假设。①模型2在模型1的基础上分析了性别对退休的影响,此影响在0.05的显著水平上具有统计学意义。性别变量的OR值为1.75,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女性退休行为的发生率是男性的1.75倍,即女性相较于男性更可能选择退休,支持假设1。②模型3在模型2的基础上加入丧偶这个调节变量,丧偶对退休的影响在0.05的显著水平上具有统计学意义,丧偶变量的OR值为0.47。由退休行为在丧偶人群和未丧偶人群之间的比值可知,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丧偶人群退休行为的发生率是其他婚姻状况人群的0.47倍,可见丧偶人群退休率显著下降,丧偶对退休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支持假设2。③模型4在模型3的基础上加入丧偶与性别两个变量的交互项。根据回归结果可知,两个变量交互项的系数为负数,具有显著性,说明丧偶对女性的退休行为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支持假设3,因此丧偶的女性退休意愿降低,更倾向于通过参与社会活动获得新的社会角色来代替原有角色,以提高社会认同感。

4 结论

本研究基于角色调和理论和活动理论分析我国老年人性别、丧偶因素对其退休行为的影响及丧偶因素对退休行为的调节作用。通过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女性倾向于较早退休,丧偶可能会延迟女性退休,丧偶能够调和性别因素对退休的影响。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第一,相比于男性,女性有较早退休的可能,这与女性的性别角色决定其在职场上较难取得领导者地位,导致自我认同感和价值感低有一定的关系。第二,丧偶对退休有负向影响。不论男性还是女性,实证结果表明,丧偶都会有延迟其退休的可能。第三,丧偶显著地负向调节性别对退休的影响。女性丧偶状况下可以相对延迟退休时间,为女性提供更多的社会活动机会与社会支持,弥补丧偶带来的精神与经济压力。根据以上结论,考虑推行延迟退休政策时,需进一步针对个人性别、婚姻状况等制定灵活的退休政策。另外,女性由于角色不一致导致的偏见,丧偶状况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对女性造成的压力更大,因此相关部门应着重关注丧偶女性的就业问题,尽量为其提供更多支持与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提升其生活满意度,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性别平等。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体现在:利用横断面数据分析退休的影响因素,未来进一步开展面板数据分析的空间较大。另外,研究中未考虑丧偶时间长短这一因素,而最近丧偶和丧偶时间较长对退休行为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28],未来的研究中将会关注丧偶时间长短对退休行为的影响。

猜你喜欢

丧偶变量影响
丧偶后的老人该如何安排晚年生活?
是什么影响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抓住不变量解题
也谈分离变量
“丧偶式”婚姻:多少夫妻卡在了这个症结上
如何拯救一段“丧偶式”婚姻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
分离变量法:常见的通性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