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年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机制研究
——以苏州市为例

2023-03-09王博宇王发华

江苏科技信息 2023年4期
关键词:科技人才苏州市苏州

王 喜,王博宇,王发华

(1.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6;2.常州大学,江苏 常州 213159;3.苏州申浪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江苏 苏州 215008)

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一文中强调:“全部科技史都证明,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1]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而青年科技人才富有改革创新精神,是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将科技人才作为推动城市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已经成为众多城市的共识。面对未来科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需求,越来越多的地区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实施人才驱动战略。放眼纽约城市群、东京城市群、伦敦城市群等国际知名城市群,城市圈发展势能正源源不断转化为区域协调发展新动能,打破地域限制和行政壁垒,打造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格局,能够有效促进青年科技人才自由流动,推动人才一体化。在我国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城市群,不断以丰富优惠的政策,完善健全的社保待遇等措施吸引人才的聚集,在2021年国内人才流动中,长三角的人才净流入占比7.4%,位居第1,愈发显示长三角地区对人才的强大吸引力。

1 研究上海、深圳、杭州、南京青年科技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

青年科技人才加速向都市圈、大城市集聚,特殊人才向特定产业集聚区流动,是青年科技人才流动的基本规律。目前,“跨省通办”“一小时通勤圈”等正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向纵深推进,沪、苏、浙、皖三省一市,以及南京、杭州等城市,纷纷出台了青年科技人才柔性流动政策,旨在打造区域创新共同体,促进青年科技人才流动和科研资源共享。

2020年7月,江苏省通过《关于开展青年人才培养集聚专项行动的意见》以吸引全球青年人才来到江苏干事创业,打造出一支具有江苏特色的高水平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推动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2]。上海、深圳、杭州等地也同样不断推出人才引进和培养新政,一度出现“抢人大战”,如图1所示。

图1 上海、深圳、杭州、南京2016—2021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变化

1.1 上海青年科技人才引进与培养现状

上海在“十四五”规划的新发展蓝图中,将高素质人才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资源,实施了“上海科技青年35人引领计划”“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扬帆计划”“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等人才计划,逐步构筑起人才培养平台,形成层次分明、较为完整的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在“留人”“育人”方面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培养了一批优秀科技英才,一定程度上夯实了青年科技人才存量,提升了青年科技人才质量,拓展了青年科技人才增量。

2020年,上海首次面向市场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设立“上海市人力资源服务‘伯乐’奖励计划”激励计划,奖励为上海推荐选聘对国家和上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世界知名或国内顶尖高层次人才,以及为重点领域加快发展提供所需要的高层次人才和紧缺急需人才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3]。此举很大程度上助力上海引进和聚集优秀人才。从2021年 6月初召开的2021浦江创新论坛科技创新青年峰会获悉,上海已经聚集了全国50%以上的5G人才、40%以上的集成电路芯片人才、30%以上的人工智能人才、20%以上的创新药人才。在4个一线城市中,上海对海归人才的吸引力稳居榜首,达到19.2%。

1.2 深圳青年科技人才引进与培养现状

相关数据显示,北上深广4个一线城市2021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1.0%,2.1%,1.4%,0.95%,上海最高。2017—2020年深圳市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1%,0.4%,0.2%,1.3%,导致深圳市人才快速增长的原因主要是新兴产业发展速度快以及深圳宽松且不设指标上限的入户政策。深圳拥有华为、腾讯、平安等众多著名企业,与此同时,深圳大力推进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光明科学城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以5G、无人机、新能源汽车等为代表的领域技术创新水平显著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年增长237%,总量达1.86万家。

深圳市多种措施并举大力优化人才政策体系,出台“深圳人才新政‘81条’”“深圳市十大人才工程”“深圳市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认定标准”等人才政策,高校数量增至15所,4所高校入选省高水平大学行列。2021年最新数据显示,深圳每10万人口中就有2.88万人拥有大学学历,排名广东省第1;深圳全市新增常住人口中,应届大学生等各类人才达28.5万,占比近6成。接收应届毕业生10.8万人,同比增长7%,连续5年创新高。2021年,深圳新引进人才22.91万人,其中归国留学生也出现爆发式增长,新引进留学人员2.1万人,累计超12万人。与此同时,在深全职院士增加到61人,各类人才总量达600万人,其中青年科技人才总量近200万人。

1.3 杭州青年科技人才引进与培养现状

杭州市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打造“数字经济第一城”为目标,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2020年,随着“互联网+”、生命健康、新材料三大科创高地建设推进,杭州市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 44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 448亿元,增长8.6%。在推动数字“新基建”建设中,联合国大数据全球平台中国区域中心在杭州落户,首个国家(杭州)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也在杭州启用。杭州市大力推进数字化改造“百千万”工程,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覆盖率达97.4%。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增加值4 290亿元,增长13.3%。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加快建设,人工智能产业营收达1 557.6亿元。

近年来,为了满足杭州的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人才,进一步推进人才强市战略和创新驱动战略,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活力之城建设,杭州市实施了“杭州市全球引才‘521’计划”“杭州市‘115’引进国外智力计划”“杭州市青年科技人才培育工程”等人才计划、工程,并且修订完善了《杭州市高层次人才分类目录》,大力引进杭州市所急需的“高精尖”紧缺实用性人才,面向全球大力引进带着重大项目、带领关键技术、带动新兴学科的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对顶尖人才和团队的重大项目实行“一事一议”制度。“十三五”以来,杭州持续深化“三名工程”以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撑,新成立或引进高校和科研院所34家;新引进35岁以下大学生43.6万人,人才净流入率继续保持全国第1。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杭州对青年科技人才的需求持续扩大,仅杭州高新区(滨江)2022年对计算机和电子信息类人才需求就达20 951人,占总需求量53.81%。

1.4 南京青年科技人才引进与培养现状

南京市加快推进创新名城建设,在科技部发布的国家创新型城市排行榜中名列第4,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第18位。南京市经过聚能人才创新主力军,激发产业新动能,推动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了2012年的733家到2021年7 801家的显著增长,仅在2021年就有1 5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全市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从85家增长至220家。2021年,南京市拥有533家独角兽、瞪羚企业,获得国内有效发明专利13 219件,以0.2%的市场主体贡献了全市15%的有效发明专利,截至2022年5月31日,6家已上市独角兽企业市值总计1 651亿元,已然成为南京创新发展的主力军。

与此同时,南京市出台的“‘创业南京’科技顶尖准假聚集计划”“‘创业南京’高层次创业人才引进计划”“南京市‘345’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南京市中青年拔尖人才选培计划”“南京市青年大学生‘宁聚计划’南京市高层次人才举荐方案”等政策不断提升人才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为南京市的人才引进注入强大动力。10年来,南京积极推进各领域人才队伍建设,南京市人才资源总量从170万人增加到356万人,其中,“两院”院士从77人增加到96人,专业技术人才从95.74万人增加到158.09万人,留学归国人员从1.5万人增加到5.12万人,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人口从2.61万人增长到3.52万人,跃居全国第2。

在高校人才培养方面,推进“生根出访”“百校对接”,启动大学创新港建设,南京共有51所高校,其中本科学校34所,专科学校17所,高校数量接近江苏省的1/3,位居第1。另外,南京市拥有2所“985”高校和8所“211”高校,如此多的名校让南京的人才吸引力较江苏省内其他城市拥有压倒性优势,吸引大量的优质学生进入南京,提高了南京市的高质量人才储备量,为南京的青年科技人才培养提供充分保障。

2 苏州青年科技人才引进与培养现状分析

2.1 苏州青年科技人才引进与培养现状

苏州市近些年也颁布了《苏州市人才乐居工程实施意见》《苏州人才新政4.0版》等政策,积极搭建人才培养平台,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健全科技服务体系计划,加大人才引才力度,吸引一批批青年科技人才来苏就业,留苏发展,进一步增强苏州市人才竞争力,助推苏州高质量发展。相关数据显示:苏州市近4年国家级重大人才引进工程人才总量增长较为稳定,如图2所示;近4年人才总量逐年稳步增长,但增幅仍有上升空间,如图3所示。

图2 苏州市近4年国家级重大人才引进工程人才总量及增长率变化

图3 苏州市近4年人才总量及增长率变化

2.2 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和科技人才的现状

苏州继续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和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以“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自贸区”“一区两中心”等国家战略叠加实施的新发展为契机,立足“双循环”“碳中和”新发展格局,聚焦数字经济,深耕“苏州制造”和“江南文化”品牌建设,进一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2021年,苏州市新登记企业12.7万户,位居江苏省第1,占全省新登记总量的17.42%,同比增长17.75%,企业总数达到82.97万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1万家。以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纳米技术、人工智能四大高新产业为重点正成为支撑苏州快速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支柱。

然而,根据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的《苏州市重点产业紧缺专业人才需求目录》及《苏州市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苏州市重点产业专业人才近几年每年都存在较大的缺口,各企业所有的专业人才远远无法满足苏州市行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在苏州市亟待发展的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改造中,人才乃至青年科技人才极为短缺,如表1所示。

表1 2020—2022年苏州重点产业紧缺专业人才需求概览 单位:个

目前,苏州虽然经济实力较强,但是与南京、上海等地相比,高等教育资源较为落后,人才资源与苏州快速发展的产业无法匹配,无法满足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人才需求,如表2所示。

表2 2015—2021年苏州市重点产业企业员工学历分布占比 单位:%

基于此,随着苏州创新发展动能持续增强,在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苏州加快各类优质人才资源的集聚,引进多个知名高校建立校区,除此之外,苏州还与诸多名校合作在苏州建立研究基地。这些高校和大院大所扎根苏州发展中,极大地发挥了人才吸引“磁铁”的作用,同时为苏州培养本地专业性人才提供了优质教育资源、拓宽了人才培养渠道。

在创新驱动和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的“双轮驱动”下,苏州进一步探索构建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激发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集聚效应,新引进外国人才2 499人,连年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2021年,苏州拥有高层次人才28万人,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291人,新增省双创人才129人,为建设“强富美高”新苏州注入强大动力,打造向世界展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美窗口”。

3 苏州青年科技人才引进与培养遇到的问题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近10年,苏州不断制定人才战略,加大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高层次人才在苏州人才总量中的占比已经由5.6%上升至9.0%,但目前苏州拥有的青年科技人才仍然满足不了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笔者结合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发展态势与影响因素[4-5],总结分析苏州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苏州现有高校、科研院所为苏州培养的本地专业对口的青年科技人才数量不足,无法满足苏州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先导产业发展对人才资源的需求。

苏州市青年科技人才引进不够精准,引进主体上市场机制作用发挥不充分,转型升级企业等引进青年科技人才的渠道较为单一,且人才匹配度较低。

苏州社会保障制度不全面,基础设施与上海等地仍有差距,且行业“高精尖”人才不足,无法产生人才聚集效应,无法形成青年科技人才聚集“强磁场”。

4 苏州完善青年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的建议与策略

2022年1月12日,苏州市委人才工作会议召开,苏州市委书记曹路宝在会议上强调:要坚决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全力打响“人到苏州才有为”的工作品牌,打造国家级人才平台,建设中国人才发展现代化强市[6]。本文针对苏州青年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不完善的问题,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和意见,助力苏州市加速引进和培养青年科技人才。

4.1 创新宣传方式,擦亮“苏式”名片,吸引人才流入

苏州在人才引进方面制定了大量的具有苏州特色的优厚政策,需要进一步加大对政策的宣传力度,可以采用“传统媒体+新媒体”方式:一方面,在政府官方网站以及各大有影响力的媒体平台上展示苏州人才引进的相关政策;另一方面,聚焦青年人聚集的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头条、抖音、B站、微博等平台,将苏州人才引进的政策信息以青年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出来,吸引青年人注意力。将人才引进融入“苏州制造”“江南文化”宣传中,让人才在潜移默化中被苏州吸引,擦亮“苏式”名片,走出苏州特色。

同时,要打破国外宣传壁垒,在海外加大人才引进信息发布和政策宣传,让海外人才也能够更加方便、切实地了解熟知苏州人才引进相关政策,打造海外人才引进“直通车”,为苏州建设国际化人才高地创新方式。

4.2 提升服务能力,打造无忧环境,减少人才流失

持续打造服务型政府,简政放权,加强引才保障,让各地青年科技人才看过来、走进来、落下来,避免人才“重引进、轻发展”现象的出现。一是为青年科技人才专业领域内成果转化、科研资源调配、创新创业扶持等方面提供个性化服务;二是要在落户、居留签证、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和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切实解决青年科技人才来苏就创业所面临的问题,大力发展一网通办,打造无忧环境,让苏州成为青年科技工作者的乐园;三是完善海外人才引进发展规划以及相关保障政策。构建公平竞争的人才发展环境,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发挥知识产权激励创新的关键作用,让青年科技人才“名利双收”,保护好人才才能留得住人才。

4.3 健全培育机制,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培养科技人才

聚焦重点学科、重点产业,明确青年科技人才培养目标,实现按需育才、精准育才,以市场需求为核心,建立明确的目标导向,加强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第三方学会组织等密切联系,打造多元化培养模式,为培养青年科技人才提供专业教材、优质课程、科研实践平台等资源,通过联合培养,建立多样化的培训提升和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青年科技人才的创新潜力,打造有效的教育培训体系和通畅的职业发展通道,助力青年科技学者的快速成长,促进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4.4 完善人才评价体系,提高科技人才认同感、获得感

随着科技创新速度进一步加快、范围进一步扩大、深度进一步加深,单一固定的人才评判标准并不能准确评价青年科技人才的价值和能力,完善全方面、多维度的青年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有利于客观、合理地评价科技人才的价值和能力,以动态的眼光,多指标地评判青年科技人才,采用差别化、个性化评价方式,避免评价方式“一刀切”,同时注重评判标准的周期性,让青年科技人才的评价体系与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规律和贡献成果保持一致,有利于提高青年科技人才对苏州人才评价体系的认同感,从而进一步帮助科技人才更好认识自我、提升自我,同时提高苏州对外地青年科技人才的吸引力和在苏工作的青年科技人才的获得感。

4.5 创新人才互动平台,推动人才流动,提高人才参与感、体验感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人才引进不仅仅要依靠政府、高校,随着“沪苏同城化”加速,企业等用人单位也要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自身在人才引进和培养中的参与度,可以打造类似“淘宝网”的人才供需网,加强科技人才资源、就业岗位的信息交流,推动人才流动。同时,政府要与青年科技人才保持密切联系,健全意见反馈渠道,人才政策的制定要广泛了解、采纳科技人才的意见和建议,让客观政策与主体认同相统一,政府可以定期开展人才座谈会,通过定期疗养、组织培训、表彰奖励、发放补助、提高人才收入水平等方式,激发青年科技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保证青年科技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育得了。

5 结语

文章从提高苏州市青年科技人才聚集度出发,以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两方面为抓手,研究上海、深圳、杭州、南京青年科技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总结出青年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关键要素,结合苏州自身的特点,逐步总结出可以切实提升苏州青年科技人才聚集度的有效方法,从而进一步探索出具有普适性的青年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即:(1)打造地方人才特色,广泛宣传人才政策,深度吸引人才主动流入;(2)进一步提升政府服务能力,完善人才保障政策,最大程度避免人才流失;(3)健全人才培养体系,按需育才、精准育才、联合育才;(4)完善人才评价体系,个性化评估人才,提升人才获得感;(5)推动人才流动,提高人才积极性,带动区域人才队伍整体水平提升。由此才能保证青年科技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育得了,逐步提升地方青年科技人才聚集度,从而发挥青年科技人才引领创新发展的作用,激发地区整体科技水平提升,带动地方多领域向着更高水平发展。

猜你喜欢

科技人才苏州市苏州
苏州市纤维检验院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苏州市“从前慢”书吧室内设计
科技人才是发展的推动力
宁陕农业科技人才助产业脱贫
深入推进科技人才组团式援藏模式
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的实践与思考
努力培养新型科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