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研究

2023-03-09李润润上海澳华内镜股份有限公司

品牌研究 2023年3期
关键词:有效性体系制度

文/李润润(上海澳华内镜股份有限公司)

目前,我国各大中型企业都已基本实现了内部控制的建设,其重点也从内控建设转向了内控有效性的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企业在日常经营中管理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用来衡量一家企业各项工作执行落实情况的重要标准,企业需对此进行高度重视,并且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评价。因此,企业应对影响自身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重要因素进行辨别、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此来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实现内部控制的最终目标。

同时,要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科学、合理、动态检验,从而发现内部控制执行过程中存在的缺陷与漏洞,并对此进行完善,使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得到进一步提升,并为今后的内部控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达到提高企业效益、促进企业稳定发展的目的。

一、内部控制的相关概念及意义

(一)内部控制的概念

首先,内部控制是指在具体流程中,由企业不同层级的员工通过建立健全管理职能,采取一套科学的方法和程序来规范企业日常生产、经营,以此达到内部各项分工明确并相互制约的目的,进一步为企业内部资源的安全和完整提供保障,并对企业的经营和财务状况进行全面的剖析和监控。

其次,目前针对内部控制有效性来说,我国相关学者多数都认为其不仅包括运行的有效性,还包括设计的有效性。其中运行的有效性是指,在执行期间,企业环境能够使内部控制体系得以高效的运作;设计的有效性,也就是指内部控制是否达到企业控制风险的意图。二者之间相互影响、不可或缺。为了达到预期经营目标,企业要应对来自内外部的各种风险,需要对风险进行预测和控制。因此,在风险管理方面,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也十分重要[1]。

(二)内部控制的意义

第一,合理完善的内部控制能提高企业内部财务会计信息的准确性,比如在收集、归类、记录和整理信息等方面,真实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现状,从而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类问题。

第二,在经营活动中,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必须对各种经营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内部控制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中枢组织体系,是一种能有效防范企业经营风险的方法。它对企业的风险进行了全面的评估,并不断强化对企业管理薄弱环节的控制,将各种风险从萌芽状态消除,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

第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若要持续经营与健康发展,必须对融资、投资、效益等方面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可迅速增加企业的价值。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管理能使企业充分利用其有限的资金,获取较高的利润,从而达到高产出、高质量、高效益,以便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第四,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的决策是否正确,不仅关系到企业目前的利益,还会对企业的后续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为了确保决策的正确性,就必须在内部控制流程中清晰地规定决策组织、决策方案、审批流程,如信息的整理、方案规划的编制、方案规划的评估等,并且要通过各个部门相互配合,通力合作,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决策失误。

二、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需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需遵循全面性原则

企业在构建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系统时,须覆盖各项业务流程,使企业运营过程中各环节始终都处于这个庞大的内部控制体系管理网当中,其中的每个部分都相互制约、配合及依存。因此,全面性原则是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体系制定过程中必须遵循的一项重要原则,确保对企业内部的所有工作流程进行全面的监督管理,尽早识别和处理风险敞口,加快推进并实施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 ,增强内控制度效能,及时规避某些业务流程脱离管控的情况,提高企业风险管理水平的同时,加强对企业内部业务流程的标准化管理。

(二)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需遵循适应性原则

企业在建立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时,应充分考虑自身的实际状况,遵循适应性原则。不同的企业,其经营制度与管理体系是不同的,比如企业的整体规模、经营者的管理能力、内部业务流程的复杂程度等,企业经营管理者根据内部管理的实际需求,对有效性评价体系进行动态的调整,使这一评价体系能与企业的经营发展相辅相成。一套科学、完善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体系能够帮助企业控制风险,降低经营成本,提高企业信誉,增加企业价值。

(三)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需遵循标准化原则

根据标准化原则,企业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体系还需进行不断完善,以此为基础,构建出一套科学且全面的评价体系来应对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中发生的各种问题,这样不但能使公司的业务执行、管理更规范,而且对评价结果的处理更公正、透明,更能激励、警示员工。要正确地判断内部控制工作是否有效,企业还应综合考虑外部环境、历史情况以及经营者的预期等多方面因素,通过评价体系得出评价结果,对内部控制执行良好的部分给予其一定的认同与激励;对内部控制失效的部分,必须了解其失效的具体原因,编制改进方案,培训相关员工,避免失效情况再次出现,使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具体标准制定需要将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相结合,其中定量方法主要关注企业的财务报表,研究重点是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现金流量等关键指标,并结合企业以往的经营情况、发展趋势,对与异常指标相关的业务流程深入研究,挖掘底层原因,不断修正完善内控制度。定性方法则在定量分析之后,对企业的内部控制问题进行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剖析、推理,评估其有没有更多潜在风险阻碍发展。

三、影响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要素及解决方式

(一)内部控制制度的科学建立,需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

内部控制制度是实施内部控制工作的一个重要前提,它可以为内部控制的落地提供指导。通过调查分析,发现我国许多企业内控失效,其根源是由于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存在缺陷,其科学性、实用性和适应性都有所欠缺。

要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可从以下几点做起:首先,企业应建立健全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为更好地执行内部控制提供明确的指导和清晰的流程。其次,企业管理者应坚持以现实状况为依据,改进和优化现行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增强制度体系与自身现实状况的适配度,提高管理体系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如有可能,企业管理者也可采取咨询服务、委托专门部门、聘用专业人才等方法,从第三方视角对内部控制制度加以评价,挖掘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中实际存在的、没有发现或难以克服的困难与问题,进一步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优化与革新,为内控制度的有效性提供保障。最后,部分中小企业,在制度优化的时候,应注重简化制度的流程和环节,通过对企业各方面具体情况的全面分析,优化核心流程,使其更加贴合企业实际,降低内控管理的成本及难度,加强内部控制效能[2]。

(二)内部控制执行力的提升,需要设立专业人才团队

执行力是实现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重要环节。第一,企业还需要从多方面着手,加快对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发挥企业人力资源的作用,加强内部控制的执行力。第二,要进一步优化企业的组织结构,健全企业内部控制的责任机制。企业经营者在机制的落实阶段,要起带头作用,保证企业全体员工都能参与到内部控制的执行过程中,树立良好的榜样,使员工更加重视、认同内部控制的实施;不同的岗位设有明确的职责及内控流程,对员工执行、落实内控工作进行监督。第三,增进各部门间深入交流与沟通的同时,还需加强全体员工的合作与配合,使企业更有凝聚力,内部控制更有效地执行;此外,内部控制专员还要及时发现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缺陷,制定针对性解决方案,以有效实现企业内部控制的优化。第四,企业应加强内部控制人员的整体素质及专业能力,定期开展相关的培训教育工作,将内部控制的重要思想传达至企业内全体员工,从而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内控执行力。

(三)内部控制有效落实,需要完善优化监督机制

强大的监管能够严格规范工作流程,使其合法、合规、合理地运行,保证内部控制能落到实处。要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就必须对内部控制监督机制进行创新和优化,以保证内部控制工作稳健和有效地执行。为此,企业还需要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形成一个内部动态监测系统,以便有效地追踪企业内控的执行情况,发现面临的新问题,比如企业内控制度的缺陷、企业内控部门执行过程中的失误、企业内部职责分工不明等情况,进一步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监督、控制、指导和完善。

除此之外,还应在系统平台中设置专门的内部监督视窗,定期发布并报告内部控制的工作进展、所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等,确保企业内所有员工能通过该平台获取内控信息;在监管窗口增设“信访渠道”,鼓励员工以不记名的方式反映监督和对内部控制的意见。通过这种方式,增强企业的监管和问责,提高员工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积极性及重视程度,为内控工作的进一步落实助力[3]。

四、有效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应对措施

(一)科学构建评价体系,可促进内控有效实施

企业应始终遵循全面性、适应性和标准化原则,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尽早建立起一套规范、完整且系统的评价机制,使评价工作可以更加规范、有效的实施。同时,企业应以完善的内部管理体制为依据,确保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能全面覆盖、广泛辐射,从多个角度、全方位地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除此之外,在确保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完整的前提下,对当前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工作进行细致的讨论和界定,使其更具备科学性、客观性。比如,一些大型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已经相当完善,管理体系也较为健全,评价这类企业的内部控制有效性时,应该将重点放在内控价值的体现,促进企业内部控制在全方位的高效运作。针对内部管理不完善、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的中小型企业而言,从内部控制的主要问题着手,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完善与调整,为合理实施内部控制管理创造条件[4]。

(二)评价方法的合理运用,可提升评价工作的客观性

企业需在评价体系构建的前提下,合理地评估、修正和运用评价方法。现阶段比较成熟且常用的评价方法分别是:风险基础评估法与详细评估法,它们有各自的优缺点。因此,还需要企业进行正确的选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其不利影响。比如,在运用风险基础评价法时,企业要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评估能力,同时在确保评估体系成熟健全的前提下使用这种评价方法,才能提升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效果。此外,企业还应积极探索两种方法的结合运用,坚持创新性思维,不断完善现行的评价方法,使其能够与企业的实际相适应,形成独具企业特点的方法,为企业的内部控制效果评估提供重要依据。

(三)积极沟通评价信息,可加强企业内控水平

企业需要不断完善内部沟通机制和信息披露机制,确保内部控制评价信息真实、客观并加强评价成果的传递和使用,实现对未来的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指导与参考作用。比如,企业可以配备高智能化的自动化系统,设置和完善内部公开模块,使得企业内部管理评价数据得以准确、充分地向所有员工显示与披露,使企业内部所有人员都可以在同一时间共同体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喜与忧”,同时通过全体员工的积极参与,不断完善和优化企业的内部控制,从而增强内控有效性。除此之外,企业必须健全内部的信息沟通制度,实现企业上下、各部门、每一个员工之间互联互通、信息对称,以便企业各部门间的联系与协同效应得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根据当下的内部控制评价结果,对下一阶段的内部控制进行规划和实施,从而提高内部控制的整体水平[5]。

(四)有效防范风险,可保障企业安全运营

企业需把“风险基础”作为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运用风险基础评价方法,对企业内各类财务报表的数据进行全面和局部的拆解、分析,对其内部的各种资源科学配置,促进企业内部资源的有效利用,进而对其经济效益的提升作出保障。对企业内部控制工作进行有效性评价时,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首先要评估企业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然后对企业面临的风险进行评价,考虑其发生的可能性及影响大小,根据重要性不同,把风险划分为不同等级,最后确定企业是否有可以用来应对这些风险的措施,基于这一点,需要对风险应对措施的有效性实施评价工作,这样可以更有效地防范企业的风险。在实施风险基本评价方法时,需要投入很多人力,而且很容易受个体主观因素的影响,需要相关工作人员自身拥有完备的专业知识。通过对财务报表数据的分析,挖掘出隐藏在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的各类风险,协助企业对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和防控,对促进企业内控工作的有效性起到积极的作用。

(五)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制度与绩效评价相结合,可激励员工提升效率

企业需严格按照制度规定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考核与绩效评价工作,得出考核结果,对员工作出客观的绩效评价并采取奖惩措施。部分在内控管理方面作出贡献的员工应该给予奖励,但对一些在内控管理方面频频出错并造成损失的员工则要给予相应的处分并责令整改。这样不仅使内部控制运行的整体水平得到了提升,也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考核要求加以合理的贯彻,使企业的内部管理和要求深入到每一个员工的心里[6]。

比如,某S制造企业,于2021年构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有效性评价,企业设置一些绩效评价指标与员工执行内部控制有效防范风险相挂钩。有这些评价指标的激励,使企业减少至少6%的危机管理时间,使员工的工作效率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为企业降低了风险。

五、结束语

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持续完善,象征着我国各企业的内控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是我国企业整体经营水平及管理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目前阶段,企业还是要以科学的方法健全自身内部的控制制度,提高企业的内部控制执行力,并优化监督机制来推动内部控制的进一步落实,以此为前提,企业还要科学构建评价体系、合理运用评价方法、积极沟通评价信息、有效防范风险以及结合绩效评价,从而进一步提升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猜你喜欢

有效性体系制度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