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简讯
2023-03-09
全国碳市场运行框架基本建立作用初步显现
生态环境部日前发布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报告》显示: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1.79亿t,累计成交额76.61亿元,市场运行平稳有序,交易价格稳中有升。全国碳市场运行框架基本建立,价格发现机制作用初步显现,企业减排意识和能力水平得到有效提高,实现了预期目标。
报告显示,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共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 162家,年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约45亿t二氧化碳,是全球覆盖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在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间开展碳排放配额现货交易,847家重点排放单位存在配额缺口,缺口总量为1.88亿t,累计使用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约3 273万t用于配额清缴抵消。
总体看来,市场交易量与重点排放单位配额缺口较为接近,交易主体以完成履约为主要目的,成交量基本能够满足重点排放单位履约需求。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全国碳市场总体配额履约率为99.5%,1 833家重点排放单位按时足额完成配额清缴。
生态环境部将持续推动全国碳市场建设各项工作,坚持全国碳市场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政策工具的基本定位,持续完善制度机制,提升监管水平,强化数据质量管理,在发电行业配额现货市场运行良好基础上,逐步将市场覆盖范围扩大到更多高排放行业,丰富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有效发挥市场机制对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促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的重要作用,逐步建立起公开透明、规范有序、监管有效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
国家发改委明确工商业用户直接参与电力市场
2023年1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电网企业代理购电工作的通知》。
通知提出,保障用户安全可靠用电。电网企业要落实809号文件要求,保障代理购电制度平稳运行,确保居民、农业用户和代理购电工商业用户电力安全可靠供应;坚持低价电量(含偏差电费)优先匹配居民、农业用电,保持居民、农业用电价格基本稳定。
逐步优化代理购电制度。各地要适应当地电力市场发展进程,鼓励支持10 kV及以上的工商业用户直接参与电力市场,逐步缩小代理购电用户范围。优化代理购电市场化采购方式,完善集中竞价交易和挂牌交易制度,规范挂牌交易价格形成机制。
山东打造世界级高端化工产业基地
近日,山东省委、省政府印发《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明确提出打造世界级高端化工产业基地。
《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冶金、化工、轻工、建材、纺织服装、机械装备等六大优势产业产值突破10万亿,建成世界一流的基础产业战略基地。开展新一轮企业技术改造行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达到6%左右。
《行动计划》提出,打造世界级高端化工产业基地。扎实推进裕龙岛炼化一体化和万华化学乙烯、东明石化UPC项目实施,争取更多重大石化项目列入国家规划布局。严格落实产能置换指标,稳妥推动后续地炼产能整合。优化提升枣庄、济宁、菏泽等现代煤化工产业,培育做强潍坊、东营、滨州等高端盐化工产业,大力发展化工新材料产业。推进化工园区整治提升和集聚发展,化工企业入园率达到45%以上,化工园区(含纳入园区管理的化工重点监控点)产值占全行业80%左右。
根据《行动计划》,山东将围绕钢焦联动、煤基化工一体化,加快现有焦化产能优化整合,焦钢比稳定在0.4左右。
促进“两高”行业规范健康发展方面,山东省坚持严控“两高”、优化其他,落实“四个区分”,持续优化“两高”管控政策。新上“两高”项目执行窗口指导、提级审批,落实“五个等量或减量替代”,主要产品能效水平对标国家能耗限额先进标准并力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存量“两高”项目实施分类处置、改造提升,稳妥有序退出低效落后产能。推进“两高”行业能效升级,2025年达到标杆水平的产能比例达到30%。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方面,山东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领域,打造一批新的千亿级、万亿级增长引擎,培育壮大7个国家级、50个以上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海洋新材料研发应用,延伸海洋化工产业链。实施“氢进万家”科技示范工程,营造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的创新应用生态,创建国家氢能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行动计划》提出,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建设页岩油开发国家级示范区,推动渤海油气资源在山东登陆。以青岛港、烟台港为重点,建设一批百万吨级沿海LNG接收站,打造千万吨级沿海LNG接卸基地。推动中俄东线山东段、山东天然气环网等骨干管网建设,构建“一网双环”供气格局。利用油田富集风光资源和枯竭油气藏,推动油气田与可再生能源融合发展。到2025年,原油、天然气产量稳定在2 100万t、4亿m3,沿海LNG年接卸能力达到2 500万t。
山东将打造碳捕集利用全链条产业示范基地。探索实施低浓度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工程,推动胜利油田百万吨级碳捕集利用与封存试点,在具备条件的钢铁、水泥、化工等行业探索建设大型示范项目。鼓励通过市场化方式参与利用废弃油田、矿井等多样化低成本碳封存,拓展二氧化碳在油气开采、大棚种植、冷链运输、高端化工品转化等领域应用场景。紧盯二氧化碳加氢制烯烃、芳烃等前沿技术,积极推进二氧化碳加氢制汽油示范工程。
根据《行动计划》,山东将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引领力的世界级产业集群。到2025年,“四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0%,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稳定在30%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0%左右。
湖南2022年18家沿江化工企业完成搬迁改造
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布消息称,2022年12月30日,湖南省沿江化工企业搬迁改造工作新闻通气会在长沙召开,发布相关工作成果。2022年,湖南共有18家沿江化工企业完成搬迁改造,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全省石化产业展现出“四新”风貌。
一是破解“化工围江”,为长江经济带发展腾出新空间,彻底消除了56家沿江化工企业对“一江一湖四水”的环境污染风险。
二是强化龙头牵引,集聚效应呈现新高度,巴陵石化己内酰胺搬迁改造项目搬迁后用原厂区占地面积的三分之一,生产用水的四分之一,COD排放的三分之一,实现了产能倍增,可拉动下游产业链产值1 000亿元。
三是推动转型升级,整园搬迁展现新面貌,临湘工业园整园搬迁,10个搬迁项目竣工投产后,年产值、年税收分别较搬迁之前增长128%、500%。
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全省现代石化产业呈现新气象,产品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存在安全环保风险隐患的散、小化工生产企业关闭退出或转产,安全环保达标、市场竞争力较强的沿江化工企业搬迁入园,以搬迁促转型,实现了安全、环保、质量的全方位提升。
下一步,湖南省工信厅将加强调度、调研、分析,全面掌握搬迁过程中面临的共性问题和难点问题,切实解决沿江化工企业入园难问题。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推动沿江化工企业早搬迁、早发展,确保2025年全面完成全省沿江化工企业搬迁改造工作总任务。
内蒙古打造国家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和煤制油气战略基地
近日,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鄂尔多斯市建设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的指导意见》,针对支持鄂尔多斯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发展,围绕“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明确了重大任务和重要举措。
《指导意见》提出,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强化产能和技术储备,着力实施一批示范工程项目,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技术,着力引进一批头部企业,着力培育一批千亿级百亿级产业集群,推进现代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将鄂尔多斯市打造成为国家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和国家煤制油气战略基地。
《指导意见》提出的7个方面重点任务:
一是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苏里格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煤化工、精细化工和新材料,延伸烯烃及新材料产业链;准格尔经济开发区重点推进煤炭间接液化、煤制气、煤制烯烃和煤制芳烃升级示范,延伸发展新材料,推动新能源与煤化工耦合发展。
二是科学有序推进示范项目建设。积极发展高品质高端特种油品,大力推动关键甲烷化技术国产化应用,推进煤制天然气和煤制化学品工艺耦合,开展煤(甲醇)制烯烃、DMTO-Ⅲ代技术试点示范等。
三是推进延链补链强链。打造“煤(甲醇)—烯烃—功能材料—终端应用”产业链,补齐芳烃产业链,延伸含氧化合物产业链,发展乙醇酸甲酯—聚乙醇酸”“BDO—PBS/PBAT”等产业链和“醋酸—EVA/PVA”“甲醛—聚甲醛”“碳酸酯类电子化学品—聚碳酸酯”产业链。
四是加快推动关键技术攻关。支持企业开展大型关键技术研发、推广和应用。推动现代煤化工能耗、水耗、“三废”利用升级示范。
五是积极优化产品结构。加快开发高端产品,加快发展功能合成材料、功能膜材料、先进碳材料、可降解塑料等高端专业化学品。
六是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实施能效领跑者制度,完善节能标准体系。推进煤化工产业绿色化改造,降低单位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用水量。
七是加强安全环保监管。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探索高风险危险化学品全程追溯,实施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环保搬迁改造。完善产业、技术和环保等政策及煤炭深加工能量限额标准、取水标准、安全标准体系。
《指导意见》还对产业、用煤、用水、能耗、用地、科技、财税、环保等要素保障和组织保障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支持政策。
贵州省近日公布第二批化工园区名单
2022年12月28日,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网站公布了贵州省化工园区名单(第二批)。
根据名单,黔东南天柱化工园区认定为“省级化工园区”,六盘水市盘北化工园区、毕节织金化工园区、贵州铜仁万山化工园区和兴仁市现代化工产业园区等4家园区获认定为“省级新建化工园区”。
贵州省要求有关市县政府加强化工园区和新建化工园区的规范建设、管理和培育,切实提升化工园区本质安全和绿色发展水平,打造贵州省现代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载体。新建化工园区自项目投产前应通过化工园区认定。
2021年8月底贵州省公布第一批化工园区名单,共认定黔西经济开发区化工园区、开阳县工业园区、息烽县磷煤化工生态工业基地、瓮安经济开发区化工园区、黔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化工园区)、安顺红星精细化工产业园等6家化工园区,以及务川氟钡新材料产业园1家新建园区。
中盐红四方天辰公司通过AAA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合规性升级评审
近日,中盐红四方所属天辰公司顺利通过国家工信部审核,获得国内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认证的最高等级《AAA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证书》,标志着天辰公司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得到了权威机构和国家工信部的认可,数字化转型又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数字化转型是新时代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一个“数字化”的现代化企业,是天辰公司矢志不渝的追求。天辰公司始终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加大数字化建设的投入,不断完善企业管控一体化系统平台,基于工业大数据平台,优化、改造现有信息化系统,重建部分业务系统,实现供应链、生产、设备、能源、安全、环保等方面集成一体化管控,经过多年艰苦努力,公司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下一步,公司将以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为契机,通过信息化系统建设,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为公司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助力企业不断获取与其战略相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为建成优秀化工企业,构筑幸福红四方贡献天辰力量。
天原集团天亿新材料获2022年中国弹性地板行业十大品牌等多项荣誉
2022年中国弹性地板行业年度榜单日前发布,天原集团下属公司天亿新材料成功入选2022年中国弹性地板行业十大品牌、中国定制地板领军人物、中国弹性地板企业三十强。
据悉,该评选活动是为贯彻落实《“十四五”原材料工业发展规划》,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制定的《原材料工业“三品”实施方案》文件精神的指导下,经过提交线上材料、专家评委会评选等程序,最终选出的地板行业权威品牌榜单。
天亿新材料作为天原集团“一体两翼”战略中发展高分子新材料产业的重要一翼,也是西南地区唯一的高功能高科技硅晶地板生产企业,致力于高分子新材料领域的深耕与发展。其拳头产品之一的“仟领硅晶地板”凭借先进的科研技术和精良的工艺技术,先后通过了SGS、微谱、国家建筑中心、美国质量标准FloorScore、欧盟CE等众多机构的多项认证,是“全国地板行业质量领先品牌”,产品远销北美洲、欧洲、东南亚、南亚等20多个国家及地区,其阻燃抑烟地板成为中国首家、全球第四家荣获中国船级社(CCS)及波兰船级社(PRS)双项认证的地板产品。
目前,公司专注于科技研发和技术创新引领,现已推出阻燃抑烟地板、抗菌地板、高耐磨地板、智暖地板等多款高分子科技地板。产品具备防水防潮、耐磨防滑、抗菌抗病毒、吸音防噪等特性,产品轻巧纤薄、花色纹理丰富、维护方便,是绿色健康零甲醛的新型地面装饰材料。
天原集团秉承“为美好生活创造科学奇迹”的企业使命,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和现代先进制造之路,大力推行超前研发和技术创新,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升级,持续构建更多的绿色健康、科技环保的产品体系和服务,为广大客户创造价值。
广东石化丁二烯装置一次开车投产成功
近日,广东石化丁二烯装置顺利产出产品,离线3次取样分析全部合格,标志着丁二烯装置一次开车成功。
11万t/a丁二烯装置由第一萃取精馏单元、第二萃取精馏单元、脱重脱氢单元、水洗回收单元、选择加氢单元、中间罐区、辅助生产单元、公用工程单元组成。丁二烯项目于2020年10月9日破土动工,历经项目部两年施工建设,在各方努力之下,2022年6月30日实现高水平中交。通过开工前期公用工程及乙腈物料引入,乙腈溶剂分别建立冷循环和热循环。2023年1月3日9时58分,丁二烯装置正式引入裂解碳四原料。在开工期间,项目部全体员工共同配合,项目领导带班值守,紧盯开工各个环节。在项目部全体员工的努力下顺利产出抽余碳四和丁二烯产品。
据了解,丁二烯装置产出合格丁二烯产品后,将同时生产抽余碳四副产品,为MTBE装置储备开工原料。在后续工作过程中,公司精细化工团队将继续做好全面配合,为广东石化项目顺利开工奠定坚实基础。
2022年化学原料和制品制造业投资增长18.8%
国家统计局1月17日发布数据,2022年1-12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72 138亿元,比上年增长5.1%。其中,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投资增长18.8%。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14 293亿元,比上年增长0.2%;第二产业投资184 004亿元,增长10.3%;第三产业投资373 842亿元,增长3.0%。
第二产业中,工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0.3%。其中,采矿业投资增长4.5%,制造业投资增长9.1%,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19.3%。
第三产业中,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比上年增长9.4%。其中,水利管理业投资增长13.6%,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长10.1%,道路运输业投资增长3.7%,铁路运输业投资增长1.8%。
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投资比上年增长3.6%,中部地区投资增长8.9%,西部地区投资增长4.7%,东北地区投资增长1.2%。
分登记注册类型看,内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5.5%,港澳台商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0.2%,外商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下降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