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学生劳动教育策略探讨
2023-03-09李少波
于 昕 葛 敏 李少波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山东 烟台 264100)
劳动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它更是职业教育不可或缺的灵魂。高职院校在培养高质量人才的过程中,最终要靠劳动来体现自身的人才培养成果。因为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劳动,才能反映他们身上的职业荣誉感与职业技能发展水平。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将劳动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注重通过多样化的劳动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并且让学生在热爱劳动、积极参与劳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一、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
劳动教育是教育体系中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强调了教师要通过劳动教育,增强学生劳动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劳动态度,让学生产生热爱劳动的积极情感,主动参与到各种劳动实践活动中,养成良好的劳动行为习惯,从而成为能够创造个人价值的劳动人民[1]。
在职业教育中,劳动教育愈发受到重视,教师需将教育工作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让学生学会将现代科学技术与专业知识运用到劳动过程中,解决生产劳动中的各种问题,提高生产劳动的科学水平。因此,未来职校生在走进社会之后,若是缺乏这一劳动技能、劳动能力,则难以满足各行各业的生产劳动对技能型人才提出的要求。科学与教育都是离不开生产劳动的,若是教师不能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则难以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在这一背景下,高职院校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参与到各种生产劳动活动中来,让学生接受各种形式的劳动教育,使其在学习科学技术与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要同时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从实际的劳动实践活动中磨炼自己的科学技术运用技能,提高自己对专业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
二、工匠精神与劳动教育之间的联系
工匠精神通常是指工匠在工作中务实肯干、持之以恒、精雕细琢的敬业精神,它成为人们在生产劳动中的精神指向标,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的教育工作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让学生在以后的职业生活中能够热爱自己的岗位,不断地追求完美,成为一个有“匠心”的人。而在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时,更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这是因为劳动教育与工匠精神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1.工匠精神是可贵的劳动美德品质
人类社会现有的各种物质财富都是人们通过劳动获得的,这些劳动者躬身实践,在不断劳动的过程中淬炼了自己的技艺,让个人的技艺变得越来越精湛。因此,劳动者可以从中形成坚持不懈、吃苦耐劳以及精益求精等可贵的劳动品质[2]。从这方面来看,劳动者的工匠精神与他们的实际劳动脱离不了关系,工匠精神更是人们劳动品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一个人要形成工匠精神,就需要经历长时间的劳动,并在劳动过程中对自己的作品精雕细琢。
2.工匠精神是一种勤于劳动的表现
人们虽然能够在劳动中获得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但是也有不少人缺乏劳动意识,劳动实践能力薄弱,或者缺乏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表现为“不想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等几个特点。而具有工匠精神的人必然是热爱劳动、会劳动、勤于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劳动者,这意味着具备工匠精神的劳动者与普通的劳动者存在明显的区别。教师只有将工匠精神与劳动教育相结合,才能培养出真正合格的劳动者,让学生在以后的就业创业生活中,真正通过自己的劳动,不断创造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3.工匠精神是劳动精神的个性特征
人们在长期参与劳动活动时,普遍都可以形成良好的劳动精神。因此,劳动精神是劳动者的一种共性特征。而工匠精神是少数劳动者经过自己的努力,磨炼出来的优质劳动精神。具备工匠精神的劳动者属于优秀的劳动者,他们一般能够在自己从事的行业中获得一定的成就。从这一点来看,工匠精神是优秀劳动者的个性特征,他们不甘于平庸,追求精益求精。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其目的并不只是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形成工匠精神,让学生不仅是合格的劳动者,更是优秀的劳动者。
三、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劳动教育的实施策略
1.将劳动教育与高职专业课程结合
将专业课程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是高职院校提高劳动教育实效的重要手段。专业课程教学是高职教育的核心教育内容,以专业课程为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可以让学生从专业发展的角度,有效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认识到培养自身劳动知识与技能的重要性。教师在设计专业课程的劳动实践活动时,应注重让学生发现吃苦耐劳、团结合作、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干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等重要劳动品质在促进个人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价值[3]。
以《药品经营质量管理事务》这一专业课程为例,教师可将劳动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入项目学习法,引导学生围绕专业课程的知识内容展开自主研究,并自主设计模拟劳动场景,在模拟劳动实践活动中,有效掌握这一专业课程的核心知识点,并从中磨炼自己的劳动知识与技能。这一专业课程蕴含了七个项目,包括采购项目、收货验收项目、储存养护项目、销售项目、出库项目、运输与配送项目、售后项目。
教师可根据具体的项目学习内容,融入合适的劳动教育内容。比如,在药品储存养护项目中,为了培养学生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劳动精神,教师可设置以下几个项目学习任务:(1)明确药品存储与养护的对象、范围;(2)对储存药品质量变异规律展开自主研究,制定预防与应对措施;(3)深入研究药品储存与养护的新型科学技术,保证药品的质量及其数量。
在这几个项目学习任务驱动下,学生可自主提出一些问题,如:“在精益求精理念下,我们应对药品储存与养护人员提出哪些要求,为药品质量管理与验收工作提供保障?在精益求精理念下,我们应该对药品储存与养护的设施、设备提出哪些要求?如何在社会化精细分工的前提下,划分药品储存与养护的职责及其工作内容?针对重点养护的药品品种,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细致做好重点养护工作?若药品储存与养护不当,出现了药品质量下降的问题,那么是否还可以继续使用这些药品?如果有些药品已经过了有效期,那么这样的药品是否还能被投入使用?”
这些问题都能够考查学生是否具备工匠精神,能否在药品储存与养护的工作中做到精益求精。教师可模拟真实的工作场景,让学生参与模拟活动,演示药品储存与养护的各个工作要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锻炼药品储存与养护的职业劳动技能。同时,学生可以尝试分析上述问题,从工匠精神的角度来展开思考,提出解决上述问题的最佳策略。
与传统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相比,这一项目学习活动保障了学生的自主研究学习空间,还注重让学生参与模拟情景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劳动技能,让学生深入探究这一职业岗位的员工应承担的责任、应具备的劳动精神与工匠精神。这有利于提高专业课程与劳动教育的总体教学质量,让学生具体地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为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这一劳动品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开展劳动教育
加强劳动教育是当前高职院校要重点完成的教育任务。目前高职院校开展的劳动教育活动一般包括了实习、实训、劳动实践课程,其中实习、实训在高职教育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教师不仅要推进原有的劳动实践课程教学,还要在实习、实训的教育活动中融入劳动教育,拓展劳动教育的发展空间,同时也让学生通过实习、实训,有针对性地学习与职业生活相关的劳动技能、劳动精神[4]。
校企合作理念是当前高职院校重点推行的教育理念,目前教师愈发注重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展实习、实训课程,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生产劳动环境下接受职业劳动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应具备的工匠精神。在实训课程中,教师先可安排学生参观合作企业的生产一线阵地,了解企业产品的开发过程,然后让学生在实训基地模拟企业产品开发的过程中,亲身感受企业产品的研发与诞生过程,体会企业是如何一步步追求产品的完美,一次次研发出更高品质的产品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参观感悟、实训体验,自主参与到产品的设计、生产等操作过程中,通过实际的劳动过程,增强自己的劳动精神与工匠精神。
在实习课程中,学生可真正走进真实的企业生产劳动环境,成为企业生产劳动中的一名实习员工,亲身参与企业产品开发的过程。在现代学徒制下,参与实习的学生可以在师傅的手把手教导下,熟悉企业的生产流程与技术要求。在这个过程中,师傅会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向学生传递工匠精神的企业文化内涵。学生则需在接受师傅的指导时,学习师傅身上的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为了达到这一学习目标,学生需认真观察师傅在生产产品时的工作态度,观察师傅是如何把控产品生产细节的,了解师傅是如何不断追求产品的完美的。在师傅的指导与带领下,学生可以深入学习如何生产出高品质的产品,努力成为一名独具匠心的优秀劳动者。
因此,在实习课程的真实情景中,学生可在师傅传授技能的过程中,学习他们身上的劳动精神与工匠精神。学生在领会了师傅传授的技能之后,可在磨炼这些职业劳动技能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劳动能力,并逐渐增强自己的工匠精神。
3.在学校实践平台上加强劳动教育
高职院校应注重打造不同的劳动实践平台,为学生创造丰富的劳动教育机会。首先,高职院校可以加强勤工俭学、勤工助学等活动,让学生从中学习各种劳动技能,逐渐树立起良好的劳动观念。“勤工”这两个字彰显了高职院校开展这些实践活动的教育目的:让学生勤于劳动、勤于工作。而这一勤劳的工作态度是学生形成工匠精神的基础条件之一,学校应该积极地组织学生投身到勤工俭学、勤工助学的劳动实践活动中。
其次,高职院校可组织学生参与到不同的社团活动中,将劳动教育融于社团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例如,学生参与音乐社团活动时,需专注于磨炼自己的音乐特长,不断追求音乐表演的完美。学生可从舞蹈动作、演奏技巧、演奏情感等不同方面入手,做到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在这一社团活动中,学生可通过音乐演奏训练创造自己的劳动价值,还能在不断磨炼音乐演奏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工匠精神。
最后,高职院校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在职业技能竞赛活动的准备期间,学生可以向该行业的佼佼者学习,学习他们身上的劳模精神与精益求精的理念[5]。学生在准备职业技能竞赛作品时,要始终做到坚韧不拔,耐心细致地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并通过实验操作的方式,验证设计方案的合理性。一旦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则可立即制定优化对策,不断完善这一设计方案,确保自己能够在竞赛舞台上展现自己最优的作品。
在职业技能竞赛中,学生需要经历几轮比赛的选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发挥自己的劳动精神,付出更多的努力,呈现更优秀的作品。比如,在中药调剂技能竞赛中,每一轮比赛对学生的中药调剂技能提出的要求都不一样。在第一轮比赛中,学生可在十分钟之内调配两剂处方,每剂处方蕴含6 味中药,单味药剂量的误差需控制在5%范围内。在第二轮比赛中,学生就需要在第一轮比赛标准要求基础上提高要求,比如学生需在十二分钟内调配3 剂处方,其他要求不变。在之后的比赛中,参赛者都需要面临更高的技能要求,完成竞赛任务。
在职业技能竞赛活动结束后,学生不仅可以逐层锻炼自己的职业劳动技能,还能形成一丝不苟、耐心细致、坚持不懈、积极进取、团结协作、精益求精等方面的良好劳动精神品质。因此,学生无疑从职业技能竞赛活动中取得了不少的收获。在以后的专业学习中,学生会带着更大的热情和学习动力,自主学习各种职业劳动技能,不断地专注于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努力成长为更优秀的“匠人”,让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活中,可以弘扬自己的工匠精神和劳动精神,为企业和社会作出贡献。
结语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要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则需在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下,注重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为了让学生认识到职业技能的实用性,教师应注重加强劳动教育,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实践活动,获得丰富的职业体验,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树立起工匠精神,不断精进自己的职业技能。因此,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与工匠精神的培育、技能型人才培养教育之间并不冲突,它们相互间的联系非常紧密。教师应始终将工匠精神这一教育主线贯穿在劳动教育中,努力培养出符合新时代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