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创新探讨
2023-03-09李曼
李 曼
(沈阳音乐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0)
引言
辅导员是一支数量庞大、使命重大的高校德育教育工作队伍,是学生日常德育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承担着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的工作职责,是高校中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教师群体。长期以来,辅导员群体在服务国家人才战略、维持学校稳定发展和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随着时代的变化,立德树人成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核心,而这必然会对辅导员的德育教育工作提出新的挑战。但是,目前部分高校辅导员自身专业素养有待提升,在学生德育教育工作难以体现主导作用,影响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针对此,身为高校辅导员有必要深入研究国家教育政策,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不断推动德育教育工作的创新。
一、找准自身定位,明确工作重点
辅导员在针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中应明确自身定位,切实发挥辅助、导向的作用,帮助学生真正解决学习、工作中遇到难题,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道德素养,引领学生以健康的状态走向社会,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1]。具体来讲,辅导员在德育教育中应明确以下工作重点:
第一,加强思想引领。高校辅导员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引领者,坚定学生信仰,让学生成为真正热爱党、热爱国家、热爱社会主义的新时代青年。辅导员要胜任这个角色首先自己要有坚定的思想立场和意识,这样才能在烦琐的工作中把这种意识传达给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方向;同时还要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积极面对当前教育工作的新情况,通过线上线下渠道为学生做好思想宣传,提升学生道德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强化学生的思想认同,引导正确的价值导向,筑牢学生思想之堤。
第二,加强思想辨识能力。思想是行为的先导,青年学生正处于学习的成长期、思想成熟的培养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期、自我管控的薄弱期,针对这一特点,辅导员要加强思想引导,帮助青年大学生明辨是非,切实理清什么是正确的思想,什么是错误的思想。例如,辅导员应利用课堂、党校活动、主题团日、主题班会等引领学生思想;发挥第二课堂阵地的作用,让学生在文艺活动、公益活动中提升思想境界;做好宣传工作,帮助学生明辨不同价值观,辨别是非美丑,并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
第三,加强心理疏导。心理健康是衡量大学生健康的重要因素。辅导员在工作中应承担起心理辅导的工作,增强心理咨询理论知识的学习,将心理咨询与德育教育工作有机结合;主动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并注意角色转换,准确把握学生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的区别和联系,认清工作类别,转换工作模式;加强与学生的日常沟通,重视学生的心理日常筛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预防;掌握谈心谈话的技术技巧,学会运用深度辅导的各种工具,提高心理辅导能力,真正服务于学生,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2]。
第四,加强学业引导。学业引导是身为学生的第一要务,作为辅导员自然也应以积极创造环境,为学生学业引导保驾护航。要想在学生学业引导中发挥辅导作用,辅导员首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了解学生的专业,为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辅导。例如,加强学生的专业课辅导,与学生积极交流,分享学习经验、指导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构建专业知识体系;加强对学生思想理论学习的辅导,指导学生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扎实学生的理论素养;加强对学生的课外辅导,丰富学生兴趣,拓宽学生的精神生活领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第五,加强行为教导。塑造学生的文明行为是辅导员思想工作的重点。在工作中,辅导员应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契机,以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为根本原则,以文明礼仪和行为规范教育为出发点,为学生在不同场所的行为提出明确要求。例如,在校园公共场所、教室、图书馆、食堂、宿舍等环境下应遵守文明行为规范,根据学校要求做出奖惩,力求让学生达到待人接物文明礼让、仪容举止恰当庄重、衣着打扮朴素大方、男女交往行为得体、生活有序和谐,进而养成文明遵章、礼让守法、明礼诚信的良好行为习惯,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第六,加强就业指导。随着学生成长与学业进度的变化,辅导员也面临着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的严峻考验。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应强化责任主体,保障工作目标按时达标;准确分析研判,确保工作保质有效;规范工作要求,认真落实就业政策。应坚持“润物细无声”的工作,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入脑、入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就业观;针对就业困难群体全方位帮助,帮助学生顺利就业;树立典型,引领学生相互学习,找到就业思路。目前,在新时期新的社会环境下,辅导员应该认识到当前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任重道远,并不断改进工作方法,让学生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
二、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工作方法
在教育数字化战略不断推进的背景下,高校德育教育工作也面临着创新的机遇和挑战。辅导员作为德育教育的主导者和践行者,应敢于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引领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泛在化学习新环境和全新教育生态。为实现这一要求,辅导员必须要掌握教育教学的新技术、新理念,不断提升信息化环境下创新教育教学的能力,依托学校智慧教学平台,改革和创新德育教育方式,推动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育模式,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挖掘德育教育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育人元素,着力打造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教育资源,满足学生智慧学习、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和多样化学习需要,全面提升德育教育质量[3]。从德育教育工作方法来看,辅导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创新路径。
第一,转变德育教育工作思维。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的学习科研、日常社交、学生工作、娱乐休闲等,无一不需要互联网的支持。因此,身为辅导员也应该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转变工作思路,主动拥抱互联网,并借助新的渠道与学生建立紧密的沟通。辅导员应深入研究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内容,提高对互联网、数字化的认识,并有意识地利用互联网创新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例如,辅导员可以通过发布日常事务通知、了解掌握学生情况、解答学生问题困惑等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搭建网上谈心谈话的平台,引导学生吐露心声,以便于形成记录、分析研判,让德育教育工作更加有的放矢。
第二,搭建师生互动交流平台。在德育教育工作中,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是必要也是重要的。当前新媒体的发展,为师生线上交流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辅导员可以利用社交平台与学生随时随地交流。例如,辅导员可根据学校要求落实心理危机干预方案,并开通QQ、微信、邮件等渠道,与学生进行主动交流,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援助服务,缓解学生焦虑、恐慌、悲观等情绪困扰和心理压力;利用学校开通的微信公众号,发送在校期间心理调适、疾病科普、求助途径等方面的推文,帮助学生更科学、全面地了解关于心理健康的知识,提高调节心理健康的能力。这样的互动沟通平台能够让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加顺畅,也能让德育教育潜移默化地推进。
第三,促进线上线下德育教育的融合。目前,线上教育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并不意味着可以减少或弱化传统线下教育方式,将线上线下有机融合,发挥各自优势,形成混合式德育教育模式,才是辅导员开展高质量工作的正确选择。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应该尽量与学生面对面互动交流,察言观色,用更加人性化的方式关心学生、帮助学生,同时有效避免师生交流之间的歧义与误解。此外,辅导员还应将线上线下德育教育相结合,实现常态关注与集中引导,更好地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和实际问题[4]。
综上,面对时代的变革,高校辅导员必须对德育教育工作方法做出调整和创新。信息技术的应用为传统教育教学方法提供了改革的契机。所以,辅导员应与时俱进,根据德育教育工作要求,积极打造优质教育内容,拓宽教育渠道,探索真正符合当代大学生成长与发展需要的德育教育方法,从而努力做大学生的知心人、热心人、领路人,引导大学生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三、注重自身素养,提升工作能力
高校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是开展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德育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基于此,辅导员应加强学习,将爱国守法、敬业爱生、育人为本、终身学习、为人师表作为职业守则,不断拓宽知识储备,努力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5]。
第一,提高理论研究能力。对于高校辅导员而言,提升教育理论研究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只有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辅导员才能够做到正气立德,以身守道,才气立身,向学善导,以生为本,及时回应,更好地做好学生工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和实现教育强国做出更大贡献。因此,辅导员在日常培训、学习中,应深入了解青年群体的代际差异,文化特点,从研究对象的角度展开德育教育研究,着重提升自身的理论修养和科研能力,从大学生成长中错综复杂的问题入手,探究普遍的规律,寻找理论依据,创新理论理解,进而指导实践工作。
第二,提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青年学生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生理与心理的双重变化让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经常会面临各种困惑,遇到各种问题。针对此,辅导员应加强与大学生的沟通交流,了解实际问题、具体问题,并用自己的专业素养为他们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例如,在面临大学生抑郁、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时,辅导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正念疗法”预防及处理情绪障碍,引导学生在情绪困扰时学会用“活在当下”的心态去自我调控。这样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和障碍进行初步诊断、初步辅导,才能实现心理障碍的早发现、早预防及早干预,真正解决问题,并帮助学生健康成长,顺利完成学业。
第三,提高开拓工作的创新能力。学生群体的变化让高校德育教育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基于此,辅导员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应不断开拓进取,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例如,在就业辅导工作中,有些学生受社会环境影响,原有的实习计划被取消,针对学生的担心和忧虑,教师线上渠道与学生沟通、交心,排解学生的心理压力,为学生提供切实有用的就业小建议;组织学生通过观看网络课程指导就业,指导学生参加“云招聘”“网络招聘会”,帮助学生摆正心态、顺利就业。由此可见,辅导员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提升开拓工作思维的创新能力,才能真正实现德育教育的要求。
第四,提高语言沟通能力。语言沟通能力是高校辅导员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应具备的基本能力。辅导员通过顺畅的沟通,能够摸清学生心理,了解学生喜好,和学生建立共同的话语基础,从而更好地深入学生内心,引导学生思想。基于此,辅导员应加强学习与训练,根据相关案例,学习与学生沟通中的方法与技巧。例如,把握沟通准则,在沟通过程中做到戒主观武断、戒好为人师、戒随意插话、戒打压学生的“四戒”原则;善于利用语言的艺术,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少说“但是”,多用“如果”,多采用开放式提问,以“为什么”“如何”等开始,引导学生倾诉心声,展露思想。此外,还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家长共同努力,双管齐下,引导学生健康发展。
第五,增进教育态度的亲和力。德育教育工作归根到底是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工作的过程要切实做到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辅导员长期与学生接触,只有真正做到了态度亲和、平易近人,才能将心比心,以心换心,获得学生的尊重。因此,辅导员在自我提升过程中应把握“00 后”大学生的特点,俯下身子,与学生平等接触,用敏锐的观察力发现学生成长中的问题,并对症下药,展开教育;要精准研判,准确判断学生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明确立场,树立正确的“三观”;积极主动交流,做好正面宣传表扬,激励学生,培养自信,让学生在肯定和任何中健康成长。
结语
总之,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应扮演好学生德育教育和价值引领的角色,找准工作定位,创新工作方法,并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为学生展开高质量的德育教育。当然,随着新要求、新挑战的出现,高校德育教育工作中面临的问题也不断增加,针对此,身为辅导员应坚定信念,加强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用自身过硬的素养迎接德育教育工作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