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信息化学科服务建设的研究
2023-03-09李巧连
李巧连
(福州大学至诚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一、绪论
1.研究背景
随着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的教育和研究工作越来越网络化,为适应广大学生和研究工作者对信息服务的需要,高校图书馆也在不断地调整自己的信息服务方式。在满足广大读者日益增加的信息要求的前提下,必须在现有的服务方式上进行改革,以促进图书馆工作的健康发展。而专业服务正是顺应新服务需求、深化服务变革、提高服务水平的新一轮改革。
专业服务是网络环境下,更高水平的一种新型的服务方式和服务观念。近几年,科研式大学图书馆的学科建设以更多的专业性、针对性和主动的方式,使其在新一波的发展中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因而也就成了我国科研类图书馆的发展重点。
2.研究意义
2.1 理论意义。加强对高校图书馆的专业服务工作的研究,推动了高校图书馆的专业服务工作。高校图书馆的办学层次是一个整体办学层次的标志,其办学与发展要与之相匹配。依托雄厚的研究资源和研究平台,大学图书馆的专业服务工作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对该专业的实践状况进行了调查和研究,体现了我国学科服务的先进水准,具有很强的学术价值[1]。
2.2 实践意义。通过对当前高校图书馆专业服务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剖析,提出了加强专业服务工作的建议。在国内,关于高校图书馆专业服务的实践中,关于学科服务的实践研究相对较少,学术成果偏向于理论性,严重制约了其健康发展。为此,文章通过对当前高校图书馆专业服务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根据这些问题,为我国高校图书馆的专业服务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3.国内外研究现状
3.1 国外研究现状。在国外,专业服务领域的发展相对较晚。自1950年代起,内布拉斯加大学的图书馆就开始实行“学科馆员”的工作,并被许多学者看作是“学科服务性”的开始。D.W.迪金森于一九七八年第一次确定了“学科管理员”的含义,以及它的责任。之后,海外综合性高校的学科馆员制度逐步形成,美国、英国等国在专业服务方面的实践起步比较晚,在专业服务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比其他地方要多。在以往的研究中,很多人把学科服务作为学科服务的核心,以服务对象的具体内容、服务过程中的责任以及服务质量的提高来促进服务的满意度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在互联网时代,帮助用户检索信息、提高用户信息素养、参与教学科研等,已逐渐形成了学科馆员的新的责任范围,同时,学科服务领域的研究热点也发生了变化,从以学科馆员为主转向以学科用户为主。同时,由于社会大背景的变化,以及各种新的教育与科研环境的不断涌现,使得专业教育的发展呈现了一种“嵌入式”的趋势,相应的研究也越来越多[2]。
3.2 国内研究现状。在中国知网的网站上,以“学科服务”作为标题进行查询,发现了2003 条。采用“专业信息服务平台”作为标题进行的查询,共发现139 条信息,其中2015—2020年度共90 条。在“一流”与“专业服务平台”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搜索,发现的信息只有7 条。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学科服务的文献资料的统计和分析,发现目前国内学科服务体系建设、服务内容和模式、馆员体系等领域的研究较为薄弱,尤其是“双一流”建设下学科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目前,国内学科服务平台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科服务平台调研、构建学科服务平台、建设学科服务平台、服务平台的创新等几个领域。
王霞、曹洪欣等人就如何运用 Lib2.0 技术来建设高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体系结构及功能进行了讨论,并给出了基于服务的专业服务平台。高雨、郑学军比较了主题部落格与Lib Guides 学科服务平台的利弊,认为其内容跟新快,易于融入用户网络,但检索功能差的特点,Lib Guides 学科服务平台具有内容系统化、易于融入教学管理系统但内容跟新不明显的特点,建议图书馆应根据用户需求选择合适的平台。
二、学科服务内涵和意义
1.学科服务的内涵
图书馆提供的学科服务与以往的学科服务相比,具有特殊性、科学性、多样性等特点,可以为研究工作者提供独特的学科资讯,以更好的速度、更好地适应和利用图书馆的现有资源。通过将这些要素融入教学实践中,对各个学院进行相应的素质教育,推动专业的工作,建立起网络图书馆和各个学科的使用者的桥梁,切实地掌握教学实践科研中的实际文献需求方向与需求量,增强广大师生对图书馆的了解和充分利用图书馆的各项资源,具有主动参与性、全面性、分类性等特征[3]。
2.学科化服务的意义
2.1 从基础服务转向学科服务。就传统的大学图书馆来说,它提供的大部分是一些基础性的业务,比如一般的书刊借、阅览等,以保证读者对文献的最根本的需要。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读者的基本需求越来越难以适应读者的需求,学科馆员应根据读者的需求和特点,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利用各类信息资源,为读者提供更优质、更有针对性的学科服务,从而提高图书馆的整体素质。
2.2 从被动服务转向主动服务。从传统的服务方式来看,它提供了一种相对消极的服务,即为用户提供服务,为用户提供服务,为用户提供服务。然而,若以专业化的方式提供的服务,则会在整个过程的追踪推动下,为读者提供积极的服务,以确保读者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得以满足,并能很好地将其通用性与特色相融合。
三、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科服务制度体系建设尚不健全
图书馆的专业建设需要学校、图书馆和院系的支持,而要使这三大要素相互衔接,就需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交流和体制。这就给学校的相关单位和学院的相关单位和单位提供了一些帮助,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在有关的制度建构方面,以图书馆为主导者,既要构建完备的制度,又要与校部、系部取得合作,并与各个学院所对应的学科资源进行协调。
在已进行学科服务的大部分大学图书馆中,学科服务体系存在着许多有待进一步改进的问题,如:学科馆员制度、学科服务评价制度、资金制度等都未能完善。一些大学虽然有所反应,但并没有建立专门的专业服务体系,这就导致了它的功能不能充分地体现出来。缺少相关的学科服务评估与奖励,缺少绩效评估的规范,使其自身的作用受到很大程度上的制约。
2.学科服务团队整合度不高
目前,我国的大学图书馆尚未颁布有关的专业馆员资格证书,因而,专业的入职条件相对来说比较宽松。尽管大多数大学的专业图书馆人员都被提高到了硕士学位,但由于以前招收的都是本科学历,所以在专业图书馆工作的人中,本科及以下的人占了绝大多数。由于图书馆是大学的附属机构,其机构和人员的权力有限,因此,大学通常采取的是人事部的形式来进行招聘,而没有建立有目标的聘用机制,而所引入的专业馆员大多是以兼职的形式,缺乏专业的专业馆员。由于人员数量有限,很难吸引到高水平的专业图书馆人员,也很难动员各个专业人员参加深层的研究工作。另外,由于没有给在图书馆工作过的老干部提供适当的奖励机制,使他们失去了参加科研和工作的动力,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热情。
3.学科服务内容层次有待拓展
学科服务注重于提升图书馆的使用效益,为读者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提供综合性的资料和资料,其基本使命就是为学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全方位的支撑。从学术角度讲,大学图书馆的专业服务是为了保障教学和研究工作的正常进行,但是现实中的现实状况却是未知的。当前,我国大学图书馆以学科服务为主,忽视了教学,大多数大学的学科服务无法真正发挥这种双重作用。虽然大部分大学都已经确定了自己的专业教育教学的终极目的,但是,在实践中仍有很大的距离。大多数高校都重视科研,而教育科研投入相对较少。
4.学科服务平台应用程度较低
目前,国外已有的学科服务平台,涵盖的领域比较广泛,而我国大学的大学图书馆所构建的专业服务平台都是由网站提供方提供的,所涵盖的内容种类也基本相同。目前,我国高校在学科建设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有些高校建立了数十个专业指导体系,有些学校只有少量的专业指导,连一个专业服务平台都没有建立。
四、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1.完善学科服务“三位一体”制度体系建设
1.1 增强学校的宏观统筹作用。专业教育的广度和深度说明了高校图书馆很难独立承担起责任,其稳定发展有赖于高校的大力宣传和宣传;没有政策、资金和人才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更需要各个学院的大力支持和合作。要保证学科服务的长期发展,必须从宏观上重新审视和界定学科服务,确定学科服务的具体目的和现实意义,并从长期的视角来谋划学科服务工作。学校是图书馆的规划单位,应该提供一定的政策和经费,并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以便充分发挥学院和学院的作用,促进图书馆的专业建设。
1.2 加强学校、图书馆、学院三者间的联系。学科工作以图书馆为主要内容,依托于馆内的文献资料,但单凭高校的专业服务无法保证其工作的正常进行。要确保学科工作的顺利进行,必须加强与学校和院系的交流,以确保学科工作的顺利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学科建设,统筹办学经费和人力,保证学科建设的顺利进行。此外,还需要通过与各个学院的合作,争取各个部门的支持和合作,让各个部门能够更好地了解到图书馆的学科资源,并让学科馆员参加到学院的科研工作中去,真正实现学科服务为教学科研工作保驾护航的作用。
2.提升学科服务团队的综合素养
2.1 定期组织培训学习,提升综合素养。在加强学科馆员进入条件的前提下,加强对现有的学科馆员的培养,使其在培养和进修中的职业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既要强化对学科图书馆人员的培养和培养,又要积极主动地到校外进行学术研究、借鉴和借鉴国外大学的先进教学实践,并根据自身的实际,作出相应的改革和创新。加强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与素质,建设高素质的综合性学科服务队伍。
2.2 落实助力教学科研工作,开展多层次学科服务。根据调研,目前大部分院校都已确定了当前各专业图书馆工作的重点,包括与各学院的老师进行沟通,为教学和研究提供支持。但由于学科馆员数量有限,一些院校无法真正实施这项工作。所以,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根据各学院、各专业设置相关的专业馆员,以便更好地了解相关的学科资源和动态,同时也能促进教师和馆员的相互关系,为教学工作的发展提供专门的资讯,在科研工作中充当辅助性的作用。另外,在专业领域的专业人员构成上,也需要从学历、专业背景、年纪等多个层面进行匹配。
3.加大学科服务平台建设力度
3.1 增强学科服务平台的更新、维护及互动意识。基于新技术的专业服务系统,可以为使用者提供全方位的学科服务,其信息品质直接关系到专业使用者。在高校的图书馆中,要强化对相关的知识的认识,增强应用云计算、因特网和物联网等技术的观念,把握时代的发展趋势,把握住用户对信息的需要,对其进行收集。加大专业导航和专业导航的数目,强化专业领域的导航,丰富专业领域的专业知识,增强专业领域的知识储备,提高网站的时效度,为专业使用者提供及时的专业资讯。另外,网站的网页和系统的安全性也要定期维护,数据库的更新和备份,并采用了防火墙来保证系统的安全性。
3.2 保障用户需求在数据资源层的核心地位。数据资源是学科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存储和备用的重要功能,是学科资源的底层,既包括了各高校的资源,也包括了读者所需要的信息。为此,在这一层次,应从使用者的角度,搜集和梳理各专业领域的使用者的需要,运用智能技术,将所接收的资料进行归类,并按照所用的频次,选择有较强的、利用率较高的、比较完整的资料库,从而达到向各类专业使用者提供全方位的知识服务的目的。
结语
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体系的薄弱,学科服务体系不健全,学科馆员缺乏经验,学科服务模式缺乏创新,学科服务平台利用率不高,服务水平不高。文章从学科服务体系的构建、学科服务能力的提高、学科服务模式的创新、用户需求的导向、平台利用率的提高以及平台服务的服务水平等方面的研究,为我国高校的学科体系构建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总之,加强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提高服务水平、服务质量和服务意识,使其更好地实现信息服务的职能,为提高高校图书馆的核心能力作出更大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