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中国人饭碗中国人端”重要论述研究
2023-03-08刘仁营申玉涵
刘仁营,申玉涵
(江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0)
仓廪实,天下安。粮食能否丰收,不仅关系着国家的粮食安全,也和我们每个人的“饭碗”息息相关。在世界形势严峻复杂的大背景下,“中国人饭碗中国人端”成为一道各界亟待解决的严峻考题。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擘画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中共二十大报告也把国家“端牢饭碗”放在了十分重要的高度,强调“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等,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这一重大问题的持续深度关切。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饭碗”问题的重要观点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人饭碗中国人端”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粮食理论的丰富与发展,更是对新时代条件下我国粮食安全工作新趋势的精准把握,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现实考量。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首创者,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有许多关于农业和粮食领域的论述,对“饭碗”问题作出了诸如“粮食生产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等论断。同时,他们在批判资产阶级的过程中凸显了资本家对工人粮食安全的漠视,为我们后续解决这一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一,粮食是人们从事生产生活活动的基本前提和首要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指出,人类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物质资料。如果连一个人赖以生存的粮食都保障不了,那就更不要谈别的生产劳动与民族发展了。1853年,欧洲发生缺粮危机,随之马克思撰写了《政治动态——欧洲缺粮》,再次肯定了粮食的重要地位,“对于其他各种产品来说,涨价使本身需求下降;但是,粮价上涨却只能使对粮食的需求更大,并且使其他一切商品的价格下跌”[1]354。只有在确保自己有食物的前提之下,人们才能寻求更高层次的发展。第二,马克思、恩格斯非常重视农业发展问题。马克思认为,“农业劳动是其他一切劳动得以独立存在的自然基础和前提。”[2]27同时,面对资产阶级工业革命,马克思敏锐地发现,传统的小农生产必然会被取代,未来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在于工业。恩格斯也前瞻性地看到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他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生产方式,都仅仅以取得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效益为目的。那些只是在晚些时候才显现出来的、通过逐渐地重复和积累才产生效应的较远的结果,则完全被忽视了”[3]1000。第三,对资产阶级的无情批判凸显了资本家对工人粮食安全的漠视。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指出:“引起其他许多疾病的直接原因,与其说是工人的住宅,不如说是他们的饮食。”[4]414“这些人住在连用来关牲畜都不太适合的简陋的小土屋里,只有勉强能够维持一个冬天的食粮。”[5]560
列宁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将理论与俄国具体的革命、建设的过程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饭碗”问题的论述。列宁提出了“粮食问题是一切问题的基础”“粮食问题关乎国家政权的存亡”“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等论断。早在十月革命以前,列宁就在《无产阶级及其在俄国革命中的同盟者》中强调,“农业是俄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如果出发点是群众利益,那么俄国革命的关键就是土地问题。”[6]177发展农业,解决好粮食问题是人民生活改善的前提。在十月革命胜利之后,俄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但是受战争和国内粮食政策的影响,国内出现了严重的粮食危机,人民生活一时间陷入了无法维系的境地,进而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动荡。因此,在1919年召开的俄共(布)第八次代表大会上,列宁强调“粮食问题是一切问题的基础”[7]353。面对当时的紧迫情况,列宁深刻地认识到粮食不仅是人民生活的保障,也是政权巩固的保障。粮食问题关系到国家政权存亡,因此他决定实施以征收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为核心的新经济政策,从而较好地解决了粮食危机,给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注入新的活力。
毋庸置疑,抓好粮食工作也是我国这个人口大国的头等大事。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毛泽东一生都在关注“饭碗”问题,高度重视粮食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推动实施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粮食方针,强调粮食节约问题等。毛泽东早在《湘江评论》的创刊宣言中就指出:“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建国之后,虽然粮食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由于人均耕地不足、生产技术落后等诸多原因,人均粮食占有量仍然不高。意识到这一点,毛泽东提醒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重视农业,不抓粮食很危险;不抓粮食,总有一天要天下大乱。1953年,我国粮食的产需矛盾和供求矛盾更加尖锐,粮食紧缺情况日益严峻,毛泽东在听取陈云的建议后,提出:“粮食征购、整顿私商、统一管理这三个问题,势在必行。”[8]297为了“端牢饭碗”,毛泽东亲自提倡科学种田,提出了农业“八字宪法”。不仅如此,他还以身作则,坚决反对浪费粮食,并提出要把“收割、保管、吃用”三件事抓得紧紧的。毛泽东关于“饭碗”问题的重要观点是在新中国粮食工作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与发展的,是新中国粮食工作经验与教训的总结。这对于当今中国做好粮食工作、建设农业强国,牢牢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守好十八亿亩耕地”是“端好饭碗”的物质基础
土生万物,地发千祥。“端好饭碗”的根本在耕地,要认识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命根子,也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由此,习近平总书记围绕“藏粮于地”战略提出了一系列解决耕地问题的思路,如“必须严防死守十八亿亩耕地红线”“保耕地,不仅要保数量,更要提质量”“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一)“守好十八亿亩耕地”,要保住耕地数量
牢牢守好十八亿亩耕地红线与我国“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农情是分不开的。耕地是我国最宝贵的资源,要想保住其数量,就要做到“三个定”,即定线、定位、定责。习近平总书记极为重视“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问题,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9]31从当下的具体情况来看,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近1/5,与之相对应的,中国耕地却连全球耕地的1/10都未达到。究其原因,我国国土面积中适合农耕的土地很少,是典型的人均耕地资源稀缺的国家。因此,18亿亩耕地红线是人民赖以吃饭的家底,是关系国家命脉的安全线,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要想保住耕地数量,就要“定线”,即按照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的顺序划定三条控制线来保护耕地。在划定控制线之后,还需要做好“定位”工作,即要准确地做好保护任务,落实好哪块是耕地、哪块是永久基本农田。最后,要做好“定责”工作,由中央和地方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实行严格考核、一票否决、终身追责。因此,“定线、定位、定责”为保护我国耕地数量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守好十八亿亩耕地”,要提高耕地质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守住耕地红线,不仅要保数量,还要提质量。土地作为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是亿万人民的民生之本、发展之基。但我国优质耕地资源紧缺。因此在提高耕地质量方面要紧紧抓牢高标准农田建设、黑土地保护,同时加强耕地占补平衡的全程监管,确保补充耕地可以长期稳定利用。
“长期以来,相对粗放的农业发展方式,造成耕地地力衰减、质量下降。”[10]70所以,当下我国的耕地质量总体上不容乐观。习近平总书记将“建设高标准农田”作为重要抓手,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而黑土地作为难以再生的宝贵耕地资源,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对于高标准农田的建设至关重要。因此,必须深入推进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与此同时,在土地制度改革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存在补充耕地数量和质量不到位、占多补少、占优补劣、占水田补旱田的现象。针对耕地质量占补平衡中的突出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中要把好关,不能让一些人以改革之名行占用耕地之实”[11]。因此,要加强监管,真正实现补充耕地的产能和所占耕地相当,为“端牢饭碗”提供扎实的物质基础。
(三)“守好十八亿亩耕地”,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从保护耕地数量和提高耕地质量两方面来看,都必须落实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限制耕地转为建设用地、严格管控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严格实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等。
在2021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耕地保护要求要非常明确,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实至名归”,突出一个“实”字,既要求18亿亩耕地数量要“实”,容不得掺水造假,也要求质量要“实”,容不得滥竽充数。耕地作为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决定了必须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要加强耕地用途管制,规范占补平衡,加大执法监督力度,严厉查处违法违规占用耕地从事非农建设的行为。要时刻警惕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强化土地流转用途监管,推进撂荒地利用,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如果耕地都非农化了,那我们赖以吃饭的家底就没有了。因而,要落实好“藏粮于地”战略,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要落实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需要时能产得出、供得上,为端牢中华民族的“铁饭碗”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保护好“绿水青山”是“端好饭碗”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总结十年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工作成果时指出:“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9]11中共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正确指引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瞩目成绩。大多数人已经意识到,虽然发展才是硬道理,但是绝不能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绝不能一味索取资源。因此,要保护好“绿水青山”,把握好“绿水青山”与“端好饭碗”之间的关系问题。
(一)牢固树立“两山论”理念,处理好“绿水青山”和“端好饭碗”的关系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2005年,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这一理念深刻地揭示了发展和保护之间的关系问题,两者是辩证统一的。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9]49只有把绿色发展的底色铺好,才会有今后发展的高歌猛进;只有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才能把“中国饭碗”端得更加稳固。
马克思指出:“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12]52人与自然共同存在于地球之中,自然界是人类的生存基础,人既是自然环境的产物,也是自然环境的塑造者,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紧密联系的整体。因此,“绿水青山”和“端好饭碗”之间也是辩证统一的;必须把握好这两者之间和谐共处的“度”。要坚持“端好饭碗”和“绿水青山”之间的和谐统一,在耕种过程中要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要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人们为了填饱肚子,曾过度向自然索取资源,给生态环境和粮食安全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危害。如果人的行为超出自然界可以承受以及自我修复的范围,那么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状态就会被割裂,物质交换和物质循环关系也会随之破裂。所以,我们必须平衡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农业绿色生产方式、培育绿色生活消费方式,把握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主线,即“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二)践行大食物观,开辟“端好饭碗”的新思路
由于过去粮食长期供给不足,我国传统粮食安全观着重强调粮食供给数量;而现在我国实现了由“吃不饱”变为“吃得饱”,进而追求“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因此,大食物观应运而生。大食物观是食物供给适应居民食物需求的大农业观、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的资源利用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要求“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9]31。大食物观是在我国食物供求长期处于一个紧平衡的情势下提出的,就是要转变生产方式,广泛开发资源要素,拓宽食物来源,增加食物总量,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和食物供给的可持续。既要向耕地要粮食,又要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即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但是,多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并不是漫无目的、毫无节制的,大食物观十分重视资源利用的合理性、可持续性。一方面,在耕地资源利用上,既不能出现明显的“非粮化”,又不能“一刀切”地必须生产粮食,需要坚持“因地制宜”,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盘活生态资源。另一方面,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下,挖掘生物资源以及森林、海洋食物资源,促进农林牧副渔业均衡发展,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推进农业的绿色发展。
四、培育“中国种子”是“端好饭碗”的关键条件
籽种好,一半谷。种子作为农业的“芯片”,是农业科技的重要载体,也是“端好饭碗”的关键条件。因此,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切实保障好种源安全。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牢中国饭碗、实现粮食安全。
(一)培育“中国种子”,决不让“种子主权”旁落他人
随着两次世界大战和长期冷战以及农业资本化之后专利保护的出现,种质资源的流动有了国界,种源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旦发生大饥荒,有钱也没用。”[13]端牢中国人的饭碗,要坚持立足国内,培育“中国种子”。
继工业芯片之后,人们也开始担心种子作为“农业芯片”的“卡脖子”问题。中国农民种粮本来就利润微薄,一旦专利被外国公司持有,种子的价格必然会上涨,导致农民的种粮成本大幅提升。这样一来,农民本就微薄的利润被大大消减,其种粮积极性必然受到影响。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会随之下降。与此同时,种子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要从战略意义上来考虑种子安全问题。在全球竞争的大环境下,谁控制了石油就控制了所有国家,控制了粮食就控制了全人类。早在20世纪90年代,跨国种业公司孟山都就曾以种子为“枪”,在阿根廷进行过一场臭名昭著的“农业屠戮”,最终导致该国丧失了对本国大豆产业的控制权,无数本土农民破产。对于一个国家而言,粮食能否基本实现自给自足,直接关涉着粮食安全的主动权问题,进而关乎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掌控,而种子是粮食安全的关键所在。值得肯定的是,我国的主粮种子,除了玉米之外,基本实现了自给自足。不足的是,经济作物的种子可能随时会面临“卡脖子”危机。因此要坚持立足国内、保障自给的方针,加强对粮食全链条的自主把控能力,避免出现巴西守着“金饭碗”饿肚子的悲惨情形。同时,必须确保国家粮食政策制定和产业发展的自主权,不能完全由市场和资本掌控。所以,要牢牢把握“种子主权”,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但抓牢种子主权不是要走“封闭式”的道路、搞“关门式”的政策,抓牢种子主权要掌握适度性、稳定性。
(二)培育“中国种子”,要落实好“藏粮于技”战略
随着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起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因此,要想“端牢中国饭碗”,就要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加强优良品种的培育,进而落实好“藏粮于技”战略,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中共十八大以来,国家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构建适应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14]664实践证明,推动种业发展,科技创新是“加速器”,良种培育需要科技支撑。高产的良种对于消费者和农民而言都是极为有益的,一方面能够丰富消费者的“米袋子”,另一方面能够鼓起农民的“钱袋子”。所以,培育中国种子作为“藏粮于技”的关键领域,必须抢抓机遇、加快创新、迎接挑战。要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努力在原创技术和底盘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推动种业由产量数量型向质量效应型转变。同时,也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市场监管,优化种业发展营商环境,建立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在种业开放中健全信息监测预警体制。在此基础上,要解决好生产和科研“两张皮”问题,大力支持科研单位与阵型企业的对接与合作。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这把利刃的作用,“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农业科研工作者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拿出十年磨一剑的劲头,勇攀农业科技高峰”[15]。
五、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确保“端好饭碗”的重要手段
进入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要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因此,要想“端牢饭碗”,就要着眼于农业、农村、农民,充分调动和保护好“两个积极性”,组织起来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一)调动和保护好“两个积极性”
要想“端好饭碗”,首先要有人种地,农民是粮食生产的主力军。但是,“饭碗”问题不是仅靠农民这个主力军就能得到完美解决的,必须实行党政同责,“米袋子”省长要负责,书记也要负责。因此,在粮食生产问题上,必须充分调动农民种粮和地方政府抓粮“两个积极性”。
发展为了人民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党中央坚持以乡村振兴来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充分彰显了党的“三农”情怀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旨归。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实现劳动地位的主体性。在此基础上,农民必须参加劳动,必须加入“丰富饭碗”的行列中。所以,我们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要让农民在粮食生产过程中有所盈余。这不仅需要大力支持粮食生产,更要给农民提供一张收入的安全网,让农民种出放心粮、卖上舒心粮。同时,在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基础上,也要让地方抓粮有义务、有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要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16]地方政府要切实抓好粮食工作,让中国饭碗装更多优质中国粮,让中国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
(二)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之路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改革开放时期,我们党分别以土地革命、农业合作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来解决农村发展中的问题。步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性质,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9]31
农村作为增长潜力最大、发展不平衡矛盾积累最多的地方,正酝酿着为“端好饭碗”作出更大的贡献。在中国农村改革进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统”和“分”的关系。“但实践的结果是,‘分’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了,但‘统’怎么适应市场经济、规模经济,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17]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巩固和完善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给解决“统”和“分”的关系问题提供了一个新思路。烟台市作为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践行者,2017年,在全国率先提出并试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成为首个在全市范围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地方。“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不同于简单的“党支部书记领办合作社”,也不同于“先有合作社、再把党支部设在合作社上”,而是将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力、合作社抱团发展优势、农民致富愿望有机结合,把党组织的领导全面融入农村经济发展和治理的过程中,进而迸发出乡村振兴的新动能。这一模式鼓励每个村民都参加合作社,尽最大努力做到在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掉队”。“烟台经验”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打造了一个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本,是助力乡村振兴和迈向共同富裕道路上的全新探索。“烟台经验”回答了在当时的条件下,如何真正把“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结合起来、如何组织和发动群众的问题,这对于实现共同富裕和“端好饭碗”都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人饭碗中国人端”重要论述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价值,为新时代搞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重要保障,也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贡献了中国智慧。这一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伟大实践中取得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成果,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粮食安全思想;从世情国情粮情出发,统筹好“两个大局”,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紧紧端牢14亿中国人的“饭碗”,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更好地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