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云农业经济思想及其对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的启示

2023-03-08马一鸣

关键词:陈云农业经济

马一鸣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历史学院,北京 102488)

陈云是中国共产党的卓越领导人之一,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经济学家,是新中国财经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在长达70年的革命生涯中,陈云同志为新中国的建立,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确立,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1]。

自2005年陈云诞辰100周年以来,学界对陈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末的经济工作上,关于陈云的农业经济思想研究相对比较薄弱。陈云作为中共中央第一、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人之一,为中国经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形成了陈云经济思想体系,其中农业经济思想是其经济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内容。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对此,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家已有过大量论述,陈云对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特殊重要地位,有着尤为深刻的见解。从政治角度来看,陈云农业思想关系到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基础;从经济角度看,其农业方面的举措是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要吃饭,二要建设”[2]135,农业是新中国重、轻工业诞生的根基和“敲门砖”;从社会方面来看,新中国稳定与和谐的社会环境离不开农业的稳定发展、粮食的稳定供应,离不开农业市场的正常运转。笔者认为,陈云的农业思想在其经济思想体系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离开了农业,单纯的经济建设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陈云的经济论著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经济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也是陈云工作70年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总结,是付出了代价才得来的,“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把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1]。陈云农业经济思想,特别是关于农业在国民经济运动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农业与国民经济的辩证关系以及重视粮食问题的论述,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农业经济思想是我们应该矢志不渝继承的。

农业始终是产业驱动的火车头,不管是计划经济时期陈云指出“无农不稳”“无粮则乱”,还是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3]4,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都是不容置疑的。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历来都是围绕“三农”展开,从中可以发现,一号文件虽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是发展农业的初心是不变的,巩固农业第一产业地位的使命是不变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是经济转型期,对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产业比例需要统一规划和部署。目前正处于改革开放深化期,农业、工业、服务业一体化产业系统基本建设成熟,如何进一步巩固农业的基础支撑地位至关重要。以铜为镜,以史为鉴,新时代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学习陈云同志农业经济思想,并将其应用在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之路上。

一、充分认识农业在我国的重要地位

20世纪50年代,我国还处在典型的农业社会形态,物质基础薄弱,生产力十分落后,“我们接过来的是一个破烂的旧中国,农业经济占主要地位”[4]128,解决粮食问题、发展农业生产迫在眉睫。正如陈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指出的,“发展农业是头等大事”[5]140。计划经济时期,解决农业和粮食问题是陈云开展经济研究和落实经济政策的首选路径,陈云对其给予了高度重视,“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农业”[6],“改善生活,吃还是第一位”[7]125。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陈云提出,“十亿人口吃饭穿衣,是我国一大经济问题,也是一大政治问题”[7]125。陈云晚年正值改革开放后期,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增长,大量农民放下手中的农业工具参加企业劳动或直接合伙兴办企业,造成大片土地撂荒,无工不富的声音大大超过了无农不稳。在这种情况下,陈云强调,“提醒你们一下,农业提出的问题无敌于天下”[8]。

农业的基础性地位自古至今不容撼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央一号文件给予“三农”问题的首要位置,更体现了农业是民生之要、执政之基。经过40年的不断努力,2020年,我国终于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碗中有粮的目标已经实现,如何在新时代实现农业发展多样化、农业现代化,这是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在当下国际关系紧张和国际形势严峻的背景下,在以新冠疫情为代表的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下,农业的重要性又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饭碗主要装中国粮”[3]72,只有实现粮食自给才能更好地掌握国际话语权,才能从容地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今天,中国比任何时候都更有信心和能力发展好农业,建设好农村,保障好农民,巩固国之根本。

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陈云指出:“水利建设是治本的工作,是百年大计。”[5]141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天灾接踵而至,水灾尤其严重,长期战争使新中国成立前修筑的水利设施基本销毁殆尽,极大减弱了抗击洪涝灾害的能力,上千万公顷的农田受灾,无以计数的灾民流离失所。意识到农业的重要性后,我国开展了全方位修筑水利设施的工作,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修筑速度快且数量多,大型蓄水工程也陆续开工。新中国成立初期,第一次全国水利工作会议确定了水利建设的基本方针,即“防止水患,兴修水利”[9],以达到发展农业生产的目的。陈云指出:“要增加农业生产,必须做好防止水旱灾害这件事。”[7]76我国大型水利设施基本上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大跃进”时期“多、快、好、省”背景下修筑完成的,质量不达标、防洪能力弱以及功能单一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例如山东省第一大水库峡山水库是在“大跃进”时期仓促开工并完成,其后出现裂缝等质量问题,经过10年翻修后其防洪能力才达到相应要求。

我国幅员辽阔,河流流域面积广,且近年来气候变化加剧,水灾频次增加,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也影响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2021年4月进入汛期后,我国经历了多次洪涝灾害,内蒙古、河南等地发生水灾,造成人员伤亡和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绝产。2021年7月,包括“全国小麦第一县”滑县在内的豫北地区发生严重水灾,1000多万亩(注:1亩约等于0.0667公顷)农田受灾,冬小麦大面积晚播,产量和质量受到严重影响。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有效防范应对农业重大灾害,加大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如今,全国水利设施的修筑工作已基本完成,人们的水利观也由“以蓄为主,蓄泄兼顾”向“修复管护,预警防控”转变[10]。过去我们应对洪涝灾害基本上是被动防守,新时代如何创新应用好洪涝预警和防洪技术,真正实现从被动防守到主动出击,提前预警,将灾害扼杀在摇篮里或者进行提前预防,是完成陈云提出的水利“百年大计”的最后一环。

三、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业专业化

农业在产业融合中处于根基的地位,在发展创新的产业运动体系中也具有“发电机”的作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直以来都是重要命题。陈云指出:“农业发展不起来,工业就很难发展。”[4]143。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形成了以农为主、以农促工的生产关系,工业原料基本以农产品(棉花、小麦、玉米等)为主,工业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与农业紧密相关,“农业生产恢复的快慢,也直接关系到工业生产恢复的快慢”[7]194。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工业发展速度严重滞后,这迫使陈云等“一五”计划制定者检查计划的基本前提条件。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在制定计划的前期,忽视了农业和工业的关系:农业低增长直接或间接影响工业产量;农业间接影响工业发展步伐。在工业起步阶段,其与农业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片面追求工业产量而忽视农业的做法是错误的,事实证明,工农业并驾齐驱是产业融合发展的必要条件,“米足炊多”才能确保人民群众吃饱喝足。

20世纪50年代末期,国家大力鼓励工业发展,大炼钢铁,破坏了陈云领导布局的经济发展计划。陈云坚持实事求是,结合当时的国民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强调农业的重要性,提出“工业要拿出一些力量支援农业”[2]305的主张。1978年到1983年,改革开放推动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农业机械总动力从15.975万马力增长到24.503万马力(注:1马力约等于735瓦特),年均增长率达8.9%[11],农业对重工业产品的大量需求,刺激了重工业的发展。20世纪七八十年代,农业发展速度显著提高,其为轻重工业部门提供了原料和产品销售市场,促进了其他部门的生产发展,使国家财政收入不断提高,逐渐形成了工农合作、互相促进的生产局面,同时也提高了双方生产效率,促进了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除了在宏观上对产业结构体系进行统筹调整外,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微观条件下的农业专业化也非常重要。陈云认为,要根据不同的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来种植不同的作物,在因地制宜选择作物种类和进行地区间贸易的基础上,加强农业生产专业化。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云南省利用当地所处高原特色气候环境适合大力发展高山种植业的优势,种植高山茶、“林下三七”等,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生产模式,为云南摆脱贫困和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的经济基础;同时,特色农作物的附加产品如三七粉和烟草生产所形成的第二产业,以及带动云南观光旅游所形成的第三产业,共同发展成以农业为基础的产业经济体系,逐渐形成了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新中国成立70多年的实践充分表明,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要始终保证农业在社会经济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我们应“持续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形成成熟的“全产业链”合作经济体系。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能助推会展、旅游、餐饮等第三产业的兴起,从而形成较为完整的全方位产业发展体系。山东省寿光市借鉴陈云农业经济思想中“工农协调发展”的观点,以农促工,一二三产业实现融合发展,成为实践陈云“工农协调发展”思想的典型案例。该市依靠农业的坚实基础,促进了工业和服务业的迅速崛起。2022年,寿光市上市股票总数跃居全省县级市首位。从这些上市公司的经营方向来看,第一产业以农业种植、农业技术开发、畜牧养殖为代表,第二产业以造纸、食品、防水制造业为代表,第三产业以会展旅游、农村电商、观光旅游业为代表。其产业发展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产业为辅,并结合第三产业,实现了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寿光市通过进一步融合一二三产业,协调一二三产业关系,促进资源在不同产业之间的合理化配置,为农业经济结构的完善奠定了基础,形成了“全产业链”发展新模式。

四、全国统筹农产品价格与供应量

“粮食工作极为重要”[7]73,粮食作物在我国自古至今都占有重要地位,国家对其拥有统一的调拨权。20世纪50年代初,国家实行农业计划经济,统一调度,将粮食市场的机动调拨权归于中财委,“只要统一调度而又谨慎从事,则全国主要地区的粮食市场,是可以稳定的”[5]159。几十年间,陈云总是把解决粮食问题放在工作的首位。在他看来,稳定粮食供应非常重要,同时稳定粮食和蔬菜价格同样重要,在保证市场供给的同时,确保粮食价格倾向于农民,从而满足国家的需要和人民的需求。陈云于1957年召开十三省、市蔬菜会议,研究保证蔬菜供应、稳定蔬菜价格的问题,提出“一定要把蔬菜的供应问题解决好”,“蔬菜种植面积必须有‘安全系数’”[5]159。这就是说,蔬菜种植面积要扩大一些,从而保证蔬菜供应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同时还要保证农民能够获利,要合理定价,不能“菜贱伤农”。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保障“菜篮子”产品供给,稳定基础产能,防止生产大起大落。蔬菜水果是合理膳食必不可少的部分,2020年,我国已实现全面脱贫,家家“碗中有粮”已成为现实,家家“盘中有菜”成为我们下一步的工作目标。如何进一步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使家家都能吃上新鲜蔬菜,是我们持续奋斗的目标。蔬菜价格是菜农关心的主要问题之一,2018年和2019年蔬菜之乡寿光市经历了两次洪涝灾害,蔬菜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国家实行统一管理和调控,蔬菜平均价格基本趋于稳定,寿光菜农也得到了相应的受灾补贴,从而最大程度地保证了蔬菜的安全供应。

我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但同时也存在着工农业发展不均衡、产品分配不均匀的情况。西部有些地区土壤肥沃,农产品产量较高。新中国刚成立时,因为西部地处偏远,其农产品无法满足东部人民的需求;而东部工业发达,轻工业和重工业产品也难以支持西部发展。陈云指出:“西南的粮食很贱,但是西南有的地方老百姓没有裤子穿”[5]142,这是因产品分配不均和交通不便而导致的。由此,陈云提出,“运输是全国的经济杠杆”[4]17。如今,遍布全国的公路网和铁路网已经基本建设完毕,彻底改变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因交通不变而造成的蔬菜粮食分布不均的情况。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推进“南菜北运”建设,围绕以广西广东为代表的蔬菜水果产量大省,优化“南菜北运”之路。我国南北跨6个积温带,农产品品种各异且生长期不同,南方的蔬菜水果生长期较短但产量较高,能够很好地解决北方蔬菜和水果短缺的问题,满足北方大中城市的蔬菜水果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谁来养活中国?中国要靠自力更生,自己养活自己!”[12]新冠疫情暴发后,粮食出口国家疫情严重,产量降低,出口量减少。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分类分品种加强调控和应急保障”,由此,我国粮食作物产量稳步上升。总的来看,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粮食应急保障系统,能统筹做好重要农产品调控。当前我国谷物进口依赖度较低,但大豆是我国进口需求量较大的农产品。中国海关总署2021年1月1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12月我国大豆进口量为752.4万吨,为2018年以来同期最低,较去年同期的954万吨下滑了27%。正如陈云指出:“我们这个国家,在粮食问题的立脚点,当然要摆在自给上面。”[7]141面对复杂的国际关系以及日渐缺乏的自然资源,我们要通过发展农业生产技术来提高农产品产量,实现粮食作物自给、蔬菜大部分自给。

陈云作为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长期主持全国的经济工作,尤其是农业经济工作,在领导国民经济恢复、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开放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建设实践中作出了巨大贡献。陈云农业经济思想从中国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自始至终把农业问题摆在工作的首要位置。其农业经济思想,立足于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建设,落脚于粮食价格宏观调控和统一管理,注重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协调发展,同时重视环境保护,形成了包括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市场管理、农产品调控供应、农业环境保护等在内的成熟的农业经济思想体系。

纵观陈云经济思想发展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陈云经济思想的最大特点。陈云敢于“唯实”,敢于批评脱离实际的错误做法,也因此遭受了不公平的待遇,但他从未放弃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陈云的农业经济思想正是这一社会基本矛盾规律的生动注解:他的农业发展举措就是在不断地调整生产关系,使之最大限度地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历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同样是与中国农业发展现状相结合的产物,其不断地调整生产关系和经济政策来适应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70多年的历史实践,充分证明了陈云同志重视农民问题和农业问题的正确性。总的来看,当认识到农业的基础支撑作用时,农业就能得到健康发展,社会就能稳定,国民经济就能得到迅速发展;反之,国民经济就会出现失调、下降局面,人民生活就会受到直接影响。陈云同志在新中国成立后对农业发展的突出贡献是值得肯定和学习的,其农业经济发展思想对巩固农业基础支撑地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时代,随着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学习陈云实事求是、立足于实际的农业经济发展思想,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开创、发展、优化全国性现代化农业生产大局面,具有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农业经济正经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自给农业转变,最新的中央一号文件也关注于建设现代化农业、建设现代化农村以及乡村治理现代化。陈云的农业经济思想对新时代巩固农业基础支撑地位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陈云农业经济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My plan for new term
向陈云学习锤炼“笔力”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TransitivityandCharacterization:AnalysisonDickinTenderisTheN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