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惠州市水土保持现状评价与需求

2023-03-08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2023年2期
关键词:惠州市总面积土壤侵蚀

张 琦

(广东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000)

改革开放以来,惠州市大力实施“工业立市、外向带动”战略,综合实力迅速增强的同时,城市环境和自然生态系统也承受着巨大压力。一方面随着气候的异常变化,台风暴雨袭击频繁,造成自然水土流失不断加剧;另一方面,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加快,生产建设工程的大规模开发以及资源的巨大消耗,致使水土流失进一步加剧,对城市安全、水资源安全、人居环境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对惠州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近些年来,随着惠州市水土保持工作的循序推进,在重点区域水土流失预防、治理、监测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1],惠州市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但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对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加快城市水土保持长期规划工作,明确该区域水土保持的主攻方向,保证水土保持工作计划有条不紊的进行。因此,本文通过查阅资料和遥感调查等方式全面收集了全市水土流失基础数据[2],并对水土保持现状做出评价,同时对该市水土保持需求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探讨,为该市水土保持长远总体规划提供了参考依据,对推进惠州市水土保持事业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研究区概况

1.1 地理位置

惠州市坐落于广东省东南地区。全市东西相跨152 km,南北全长128 km。东与汕尾市相邻,西与广州市接壤,南至南海,北抵韶关。惠州市目前下辖惠阳、惠城两区以及惠东、龙门、博罗三县,并设有大亚湾和仲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全市总面积约为11 320.55 km2。

1.2 地质构造及地形地貌

惠州市的地质构造单元为华南褶皱系,褶皱和断裂十分发育,且主要以东北走向断裂居多,市境内主要发育有紫金—博罗断裂带、罗浮山断裂带以及莲花山断裂带三大断裂带。地层岩性复杂多样,且主要为花岗岩、橄榄岩、安山岩、闪长岩、辉长岩、辉绿岩等岩浆岩。得利于岩性的多样化,惠州市土壤资源也十分丰富多样。

惠州市地形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地势在整体上表现出北、东高,中、西低的格局,中部地区丘陵、低山、台地、平原相间出现。市境内台地面积约占全市陆地总面积的35%,平原阶地面积约占的31.3%,丘陵面积约占26%,中低山面积约7.7%。

1.3 气象水文

惠州市属于低纬度区,市境内雨水充沛,日照充足,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具有气候湿润,干、湿季节分明等特点;气温受自然地理和地形、地貌影响,北部山区和东南沿海差异较大。惠州市辖区内拥有主要河流37 条,主要包括东江、西枝江、淡水河、沙河、公庄河、大岚河、水东陂水、柏塘河等。其中东江是干流,西枝江、公庄河是一级支流,淡水河和沙河是二级支流。市内水库库容量超过16 亿m3,水质良好。全市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307.7 亿m3,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60.32 万kW,多年平均浅层地下水资源量32.37 亿m3。

2 水土流失现状

惠州市近年来土壤侵蚀总面积为1 153.14 km2,占惠州市土地利用总面积的10.19%。水土流失类型主要为自然侵蚀和人为侵蚀,其中自然侵蚀面积为826.79 km2,占全市侵蚀总面积的71.70%;人为侵蚀面积为326.35 km2,占全市侵蚀总面积的28.30%。人为侵蚀又可分为生产建设项目造成的工程侵蚀、火烧迹地以及坡地开发侵蚀。在自然流失中,轻度侵蚀面积为684.14 km2;中度侵蚀面积为119.06 km2;强烈侵蚀面积为14.37km2;极强烈侵蚀面积为6.09 km2;剧烈侵蚀面积为3.13 km2。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中,生产建设项目造成的工程侵蚀面积为199.16 km2;坡地开发造成的侵蚀面积为117.59 km2;火烧迹地造成的侵蚀面积为9.6 km2。各县区水土流失面积统计表见表1。

3 水土保持现状评价

3.1 水土流失发展趋势评价

从土壤侵蚀总体的空间分布上看,惠州市土壤侵蚀地块在全市范围内分布比较分散,除惠州市市区土壤侵蚀面积分布较少外,其余各县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土壤侵蚀情况。从土壤侵蚀类型的空间分布上看,生产建设项目造成的工程侵蚀主要分布在惠州市的东南部,自然侵蚀主要分布在惠州市的东部和中部。

从土壤侵蚀强度等级上看,自然侵蚀中主要为轻度侵蚀,面积为684.14 km2,占自然侵蚀总面积的82.75%;人为侵蚀面积主要为生产建设用地造成的工程侵蚀,面积为199.16 km2,占人为侵蚀总面积61.03%。

与广东省第四次水土流失调查成果[3]相比,惠州市土壤侵蚀总面积减少了78.92 km2,其中,自然侵蚀面积减少了43.87km2,人为侵蚀面积减少了35.05km2。

3.2 水源污染评价

惠州市现有水利工程对水质的负面影响不大,目前东江干流水质良好,符合饮用渔业水质标准。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排入河流的污水增多,部分河流如淡水河因受到工业和生活污水的严重污染,长期处于劣V 类水状态。

流域内未发现有大面积面源污染等现象。经过近十多年的绿化造林、调节气候和水土保持工作,流域内植被日益茂盛,在水分涵养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通过有效的水土保持、污水治理措施,使已被污染的河流水质得到改善或控制,整个区域的生活环境、社会环境、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完善而步入良性循环状态。

3.3 生态状况及效益评价

自2000 年以来,惠州市森林覆盖率一直保持在57%以上,全市近六成的土地处于绿色覆盖之下,生态状况优良。从惠州市生态状况看,植被生长的自然水土保持修复能力目前还比较强,但人为的活动程度对自然的破坏达到一定的程度后,会超过自然的修复能力,将导致水土流失的失控,严重破坏生态环境。

通过近几年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使林草覆盖率得到提高,减少了泥沙流失,从而保护了流域内生态环境,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1)缓洪拦沙效益明显。通过几年的治理,流失区的林草覆盖率逐年提高,拦沙坝、截流沟等工程也逐渐发挥拦沙挡水功能,水保设施的防护效能不断提高。(2)生态环境质量提高。有效的减轻了地表径流的冲刷,土壤持水能力不断加强,有机质含量逐步提高,促进了生态的自我恢复功能,环境质量逐步改善。(3)农村生产条件逐步改善,农业生产繁荣发展。植被的恢复提高了涵养水源能力,水资源能得到有效的调节和利用。从而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流失区农村经济的发展。(4)促进社会进步。治理水土流失改变了穷山恶水的面貌,提高了流失区的土地利用率。经治理后的小流域随着植被覆盖率的提高,自然景观逐渐美化,环境质量不断提高。

4 水土保持需求

4.1 水土流失防治现状对水土保持需求

惠州市水土流失防治工作依旧繁重。一是坡地开发造成水土流失的土地以及自然因素造成的侵蚀劣地面积量仍然巨大;二是崩岗侵蚀严重[4]。一方面,崩岗可直接侵蚀坡面上的耕地,致使耕地面积减少,危及粮食安全,而且侵蚀产生的大量泥沙等物质对下游农田耕地同样会带来灾难性的破坏,严重威胁着生态安全。另一方面崩岗侵蚀导致植被覆盖率降低,土壤保水能力明显下降,进而导致下游水源补给匮乏以及水资源的可利用率降低。

4.2 经济发展对水土保持需求

随着惠州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开发建设导致的水土流失也在快速增加。呈现出在自然侵蚀和人为侵蚀面积双减得大背景下,生产建设项目造成的工程侵蚀面积量持续增加的现象。

惠州市近年来在水土保持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建成了“山环水绿,绿廊穿梭,环境优美,生态优良”完整的城市森林生态体系。国家森林城市的创建对于改善惠州市水土流失自然侵蚀状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据遥感调查数据表明,开发建设项目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积量依旧在快速增加。随着经济发展加速,边治理边破坏的恶性循环也仍在持续,因此如何防止新增水土流失对水土保持工作提出更高的需求。

4.3 未来发展形势对水土保持需求

“十四五”时期(2021-2025 年)惠州市经济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显著提升。随着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惠州水土保持工作仍是惠州生态文明建设重要部分,是惠州经济发展和环境安全的保障。

在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目标背景下,将对生态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要解决资源供求趋紧与经济建设需求的矛盾,就需要进一步强化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是支撑和保障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理念。

4.4 人居环境对水土保持需求

惠州市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以打造宜居宜业城市为目标,大力推进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城市文化品位大幅提升。维持良好的人居环境,需要持续加强水土保持工作,保护和恢复植被,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维护基本生态功能,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5 结论

据统计数据分析,惠州市近年来土壤侵蚀总面积为1 153.14 km2,其中自然侵蚀面积为826.79 km2,人为侵蚀面积为326.35 km2,呈现新增加水土流失面积整体上逐渐减少的发展趋势。水源保护与治理成果显著,植被覆盖率显著提高,区域的生活环境、社会环境、生态环境将不断得到改善,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

水土保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持续加强水土保持工作,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是惠州市新时期防治水土流失问题,解决经济发展与水土保持矛盾,保持未来发展竞争力,持续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支撑和保障。

猜你喜欢

惠州市总面积土壤侵蚀
惠州市辉力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多思善想 巧求分数
太平洋名字的来历
乡村聚落土壤侵蚀环境与水土流失研究综述
严坪林场森林抚育研究
——以起源权属为例
惠州市区黄标车全部淘汰
惠州市海岸带优化开发的思路和对策
海坛岛土壤侵蚀问题研究
惠州市基督教两会中心关键技术的设计
大别山区土壤侵蚀动态变化及趋势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