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中国报刊杂志装帧设计对当代平面设计的影响
2023-03-08张磊周倩倩方敏
张磊 周倩倩 方敏
关键词:出版物 装帧设计 时代元素 文化交流 设计思维
引言
著名语言学家罗曼·雅柯布逊(Jakobson Roman)认为,知识分子往往会成为一个时代改革的先锋,因为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领域的意识形态,到最后都会跪倒在缪斯神像之下——只有文学,才是意识形态之上的主流思考。二十世纪初的现实环境反映在报刊杂志上的内容与近现代思想文化息息相关。知识群落的舞台伴随着装帧形式以及印刷技术的发展,发挥着杂志作为文化物质载体的重要宣传作用。
一、二十世纪初相关时代背景及代表性杂志介绍
(一)相关研究背景分析:二十世纪初,中国部分先进知识分子围绕着“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课题,展开了一场规模宏大的文化论战,提倡民主和科学,1915年9月,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陈独秀先生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而后改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由此发端。
雕版印刷术的技术从中国古代一直延续到近代,1928年出版史研究专家贺圣鼐在《中国印刷术沿革史略》中对国外印刷技术对近代中国印刷技术改进的影响进行了详细介绍和分析“反顾吾国,则于西洋印刷传入以前,除原有木刻及活字印刷之外,未能有何改进。欧式印刷术输入,中国印刷术乃入于改革时代”。因此,当时凸面版印刷术、平面版印刷术、照相制版术、凹面版印刷术的成熟和运用对我国近代出版业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三十五年来中国之印刷术》(1897~1931)一文则阐述了从1897年商务印书馆的建立到1931年数十年间,中国近代印刷技术的进步,“凡外国印刷之能事,国人今皆能自任之而有余,其技術之精者,直可与外来技师抗衡”。
近代著名图书馆学家邢云林在1931年曾记述“中国杂志近来可谓杂之又杂矣,数量之多不可胜计”。在书籍装帧的创新方面受到中西方设计思想交融的影响,打破了中国传统装帧形式的限制,具有极强的时代特征同时又赋予报刊杂志以较为现代的传播价值。为当代书籍装帧及相关衍伸设计提供重要的创新思路及设计思想。
(二)代表性杂志介绍:报刊杂志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作为一种利用纸张传播文字图像的一种工具,见证和记录了当时的历史,反映了该时期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状态。
创办于清末(1904年3月)的《东方杂志》,以“启导国民,联络东亚”(创刊号发刊词)为宗旨,被誉为近代影响最大的百科全景式老期刊。1904到1907这四年间的封面装帧设计运用了苍龙与红日的元素,民族特色与专属象征非常明显,同时以绘画方式宣传政治舆情(图1)。
东吴大学教授樊志育先生认为《东方杂志》是“清末印刷较为精美,广告刊登最多的杂志媒体”。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来看,广告带给《东方杂志》很大的收获。从版式和广告图形的风格上日益完备并呈现出典型的旧上海装饰风格。在广告版式及内容的呈现方面,象征式,图文并茂的信息成为主要内容,大多数以产品实物搭配人物动态的场景出现(图2)。针对不同的消费对象和不同产品功能进行画面的设计整理。同时广告刊登出现系列化、统一化的趋势。
20世纪20年代中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新青年》(L AJEUNESSE),原名《青年杂志》,该杂志顺应了革命发展的趋势,宣传并倡导民主科学与新文学,成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指南针。同时在装帧设计的现代意识方面拥有一定的影响力,在平面构成相关理论的运用方面对之后的杂志装帧设计产生深远影响。
二、该时期期刊装帧设计的视觉语言
(一)艺术化文字设计的运用:民国时期是近代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黄金时期,民族工商业拥有着广阔的国内市场。伴随着蓬勃发展的商品经济,民国时期“美术字”的实践丰富而生动。艺术化字体在这一时期书刊封面上的体现尤为突出。一方面作为书刊的“门面”,具有吸引观者购买和传播的作用;另一方面对于同时期专业美术的发展和美育思想的提升同样肩负责任。
刊名字体的选择折射出封面设计浓厚的东方审美趣味,早期《东方杂志》多使用“馆阁体”作为刊名。该种字体继承了唐楷的传统,保留前人技巧和法则规范的同时,增加了具体笔形结构的约束,形成固定的模式。具有端正清爽、规则统一的特点。由于法度过于严格,缺少艺术感染力,因此在后期的刊名字体设计上,出现了其他风格形式。比如杂志中期多使用的魏碑碑刻体,后期朴拙古雅的篆书等(图3)。
由于《东方杂志》巨大的销量以及影响力,故多受广告主的青睐,在广告类型的选择方面,该杂志多刊载图书类广告,营造的这种规矩,大国之气的正面形象让杂志产品建立起高端、专业且充满民族气概的品牌价值,尤其是从1904年创刊起,每一期都刊载了商务印书馆的各类教科书广告,体现了该杂志在近代教育体系现代化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因此刊名字体作为视觉符号对于杂志品牌的引导具有建设作用。
采用黑体或者黑体变形的《新青年》杂志(图4),保留字体笔画锐利的装饰字角,标题中以横排“新青年”三个字的使用频率最高,该形式中对字形进行了艺术化的圆润处理,如青字的下半部分进行了笔画上的省略和圆滑处理,整体协调统一且具有层次,增加了字体的韵律感,展现出一种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即向积极革新的进步思潮靠拢的意识,迎合了创刊初期对核心内容价值的定位。
(二)艺术化图形创意及版式的运用: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吸引了许多年轻人,特别是青年学生集合在反帝反封建的旗帜下,为迎接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斗争作好了思想准备。在运动进行及发展的过程中,对于杂志报刊等宣传媒介需求量极大,书籍装帧设计开始受到整个社会的重视,并且该运动深深影响了设计的发展,传播了现代化的设计内容,即设计的内容中明显具有了多元化的特征,在吸纳西方艺术风格及思想文化的表现方面影响深远,东西方文化及思想观念在设计行动上产生碰撞。
版画作为视觉艺术一个重要的门类,一直伴随着印刷术的进步产生着不同的艺术潮流,二十世纪欧洲各个流派争奇斗艳,依托现实主义美术强大生命力的版画创作,诞生出许多优秀的作品,对鲁迅产生过较大影响的德国版画家凯绥·柯勒惠支(Kathe Kollwitz)在作品表现方面始终饱有充分的创作力和极强的视觉表现。鲁迅之后开始倡导新兴木刻,为二十世纪初中国的装帧艺术宣传了重要的生产工具。并且提出“纸张要好,天地要宽,插图要精致”,要用好“拿来主义”,但不能丢弃民族特色。1926年6月出版的《心的探险》,封面就采用六朝时期墓门画像作为封面基本图形,撑满画面的图形在左中部分留白处放置文字,结合传统艺术形象的同时开拓新的构图形式,古雅脱俗又避免呆板。
(三)符号化语言提炼的应用:民国时期专业从事书籍装帧设计的设计师,受到西方美术发展的影响,都致力于在中西美术的碰撞中寻求恰当和谐的交汇点。东方视觉语境下的设计美学,从图形的创作角度来看,始终具有含蓄浪漫的特点。民国之前不同于西方在设计思维方面直抒内心感受的习惯,经过留学西方的中国艺术家的改良和普及,开始变得追求直接的形象表达和简约的几何个性。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道,“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此时的概念中关于音乐感体验情绪的内容亦可理解为对艺术的,审美的理解。
符号化语言提炼应用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为创造美术内容的生产者提供艺术作品形式的发展指向。1926年陶元庆为鲁迅《彷徨》设计的封面(图5),充分在考虑书籍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设计者自身对于小说的理解。画面中三人同坐在一把椅子上,作若有所思状,太阳西落伴随软绵无力的轮廓,似有颓废彷徨之感。符号化的形象蕴含的深刻的意义是寄托在图形语言的表现之上,通过表象传达设计者对内容的思考,是基本视觉内容的升华。
三、对当代视觉表现创作的启示
网络经济时代对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伴随互联网带来的行业革命的不断成熟,各种带货平台和电商媒介对产品的推广营销力度不断突破。对部分企业的传统产品形象带来了巨大冲击。面对如此的网络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一方面是机遇,但更多时候在对产品的升级包装中是对艺术审美和设计思维的挑战。
由于在网络发达的环境中,消费者获取产品信息和图像资源的渠道非常便捷,早在2017年年末,相关界面交互机构通过对用户使用App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视频媒体的观众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通常以1.5倍、2.0倍甚至3.0倍的播放速度对流媒体进行收看。同样对于静态的图像内容更是如此。滑动一下手指便能在短短几秒钟接受到多种产品的外观,尤其是包装的信息。精彩丰富的画面容易在短暂的视觉停留中带给观者视觉上的刺激。
(一)西方设计风格的模式化影响
1.传播性至上影响下的西方平面设计:二战结束后,百废待兴,平面设计开始探索能够具有囊括范围更广,更便于传播的模式化设计形式。排除不必要的装饰,简洁且规则的平面设计风格应运而生,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国际主义设计风格不断扩大其影响力。符号化、形象化的图形图像,文字的编排以无衬线字体为主,赫伯特·拜耶(Herber tBayer)1925年设计的“通用体”使得包豪斯与无衬线体产生了视觉形式上的统一;1927年保罗·伦纳(Paul Renner)设计的Futura字体也贯彻了纯粹几何简约化字形、功能主义的设计风格;到了2013年德国设计师汉内斯(Hannes von Dohren)又设计出FF Mark字体,更低的粗细对比以及延续几何化无衬线字体的外观,可以说是包豪斯设计思维的一种延续;同时这种风格还拒绝不必要的色彩应用,版式遵从规范化、公示化的布局,具有十分工整的统一效果。尤其在瑞士(SwissDesign)对于国际主义风格的应用最为典型(图6),并在世界范围内的平面设计界产生影响。
2.设计传播过程中的艺术性原则:在世界范围内这种网格化的设计方式不断影响平面设计活动中版面的标准化设计,在很长一段时间不同国家的设计内容都根据这一风格实现布局和对齐方式的系列化和统一化,最大程度地减少观众在阅读上的复杂辨识过程,甚至可以牺牲图形和色彩在版面上的作用,接受信息的成本降低的不良影响便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平面设计中发散艺术思维的创新发展,最终作品呈现出缺少民族性格和情感内涵的特点。因此这种最具有普遍现实意义的设计风格注定需要被挑战和突破,民族性的美的形式在大众的设计和审美中需要继承和改良。而不是忽略当时的时代背景,割裂文化艺术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必要关系,由于数字艺术的操作便捷化发展,设计师坐在电脑前便可以进行排版,对这种风格的延续仍旧存在于目前主流的设计作品中,甚至东方以汉字为文化背景的设计圈里,依旧从形式上继续发展该种风格,国际化的作品值得被肯定,这是一个时代进步的缩影。但是设计需要思考,需要结合人文内涵,给予设计作品以人性的温度。
(二)二十世纪初出版物装帧设计对现代设计作品的影响
1.欧洲艺术流派影响下的东方设计实践:上海书画出版社在2019年5月出版了一本名为《五彩彰施——民国织物彩绘图案》的鉴赏图集,对于民国时期艺术作品中传统纹样的运用做了提取整理,对那个时代设计师对时尚的敏锐追求和审美的艺术性把控进行鉴赏。这些图样不仅呈现出19世纪到20世纪欧洲艺术流派对东方设计师的影响,比如先后出现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新古典主义艺术、印象派、后印象主义等,在推动新艺术流派产生的同时,通过留洋设计师的传播,影响了遥远东方艺术设计的发展。这时期的创作更多融入了中国传统的织物图案艺术,在这场装帧设计的创作实践活动中众多美术家、设计师纷纷把设计内容关注的焦点转移到具象图形的抽象化或自由的变化上,解放了创作的局限,寻求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情感化联系。1933年毕业于上海美专的藏书家叶灵凤亲手绘稿刻印了兼有史料和艺术收藏价值的“灵凤藏书票”,利用凤凰缠枝的东方雕刻纹样,在灰色的纸张底上施以沉稳的黑色,疏密有致,在画面中下方重心的位置留出空白,套嵌深红色的中英文“靈鳳藏書”和哥特英文字体,具有十分浓郁的东方传统色彩和西方藏书票创作的内涵(图7)。
2.思考文化性设计中的情感体验:现代艺术创作很容易陷入对传统元素简单应用和软件操作“炫技”的局限,造成市面上充斥具有过度追求画面效果,讲求视觉冲击力的设计作品。设计风格也刻意向传统民族的意象靠拢。尤其是近些年对“敦煌风格”“大唐元素”的过度使用,缺乏一定的对传统文化元素的思考,仅仅是图形色彩表现过程中的拿来主义,真正的内在的文化层面的东西没有被很好地挖掘。人们在对事物认知赋予的情感符号越接近的条件下,越能激发观者的某种具体情感,也可以获得更好的情感体验,通过视觉化语言的展示,增强用户的民族自豪感。情感交流在某个角度上来说能够在设计传播的基础上构建更大范围的社交关联性。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需要被继承和弘扬,在符合设计基础要求的前提下,设计师应挖掘传统内容的文化性表现,过度商业结合下粗糙的图样应用,只会令消费者对前人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产生鉴赏上的疲惫感。
3.探索助于文化传播的商业化设计:商业化高度发达的今天需要设计师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笔者在2021年为一家专注北朝艺术交流的店铺设计了一个名为“胡人铺子”的品牌,(图8)图形创意上同样利用版画的表现形式,结合北朝出土的关于胡人形象的文物,如该作品图形动态灵感来源于长沙窑贴塑胡人乐舞纹执壶(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院),有单足脚尖点地作旋转姿态,在图形和文字上的进行组合设计,字体上也充分考虑最终的应用效果,观察出土的胡人佣,大多足蹬靴子,稳健扎实又动感极强,字体上尤其是人字的设计,将捺作腿部前屈扎立状,融合传统图形和现代审美,在人物图形顶部提取北朝鸱吻的形象,模拟流动店铺的状态,切合主题的同时力求满足当下消费群体对平面宣传的需求(图9)。图形及字体的运用上也考虑画面的生活性和趣味性。随着技术手段的成熟,数字技术配合文化遗产的推广和展示,将不可再生的传统文化信息资源相互整合并与分众分类技术(Folksonomy)相结合,这一分类法的实施摆脱了用户群体和信息交流之间具有层次不一的弊端,虽然缺乏准确性,但是在大数据发展的形态空间内,这一方式具有方便、灵活、不受条件约束的优势,尤其目前以自定义标签的形式在社会性网络服务中心对文化性平面设计内容进行推广。在这一过程中也可以利用线上博物馆的平台去完成信息的采集和推广。
4.继承传统,把控水准,突破創新:二十世纪装帧艺术的设计高度以一个群体为发散点,结晶成一个时代闪光的美学合集。韩家英设计公司曾为深圳“人文颂”大型交响乐设计了品牌形象,对“人文颂”东方文明的美进行了视觉表达,结合极具东方传统艺术的印章形象,加深观者对中国五常的诚信表达,稳健的汉字也象征了东方艺术的当代气质(图10)。这种设计形式在民国时期的鲁迅作品中也有体现,代表了中国近现代平面设计发展的高度。
结语
二十世纪初中国的装帧设计已经尝试将多方面艺术思潮影响下的设计风格进行有效整合,设计作品中很大程度上呈现出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最终的设计效果历经多年仍不失风采。当今设计艺术技巧丰富且信息传播渠道众多,设计师在接受全球范围内设计作品影响的同时,需要从视觉内容的认知层面,对所涉及到的文化内容及表现形态进行挖掘和转变,发挥主观能动性设计出更多符合当下审美,兼具民族特色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