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苯酞联合阿托伐他汀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效果分析
2023-03-08刘颖
刘颖
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ACI)是脑血供突发性中断所致的脑组织坏死,主要与脑供血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栓形成有关,促使管腔狭窄或闭塞,造成局灶性急性脑供血不足[1]。ACI 具有致残率高、死亡率高、预后差等特点,严重危及了患者的健康及生命安全[2]。现阶段,临床针对ACI 主要将快速纠正缺血区血液循环,抑制脑梗死病理进程,改善神经功能作为治疗原则[3]。阿托伐他汀钙属于他汀类血脂调节药,除了调脂作用,还具有抗氧化、抑制血小板聚集、抗炎、抗血栓等多种功效,现已在ACI 患者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4]。丁苯酞是一种新型抗脑缺血药物,可以促进微循环与脑能量代谢,为损伤的脑神经功能恢复提供有利的支持[5]。为了进一步完善ACI 患者的治疗方案,本院对46 例ACI 患者应用了丁苯酞与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现将取得的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8 月~2022 年7 月本院收治的92 例ACI 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6 例。对照组:男25 例,女21 例;年龄45~75 岁,平均年龄(60.52±6.45)岁;体质量指数(BMI)18.02~27.85 kg/m2,平均BMI(23.23±1.74)kg/m2;发病至治疗时间5~20 h,平均发病至治疗时间(8.65±3.79)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8~20 分,平均NIHSS 评分(13.10±2.32)分;病灶部位:基底部22 例,小脑16 例,脑干8 例;合并基础疾病:高血压22 例,糖尿病9 例,冠心病5 例。研究组:男24 例,女22 例;年龄46~75 岁,平均年龄(60.50±7.02) 岁;BMI 18.08~27.92 kg/m2,平均BMI(23.25±1.73)kg/m2;发病至治疗时间5~21 h,平均发病至治疗时间(8.68±4.11)h;NIHSS 评分7~21 分,平均NIHSS评分(13.15±2.62)分;病灶部位:基底部23 例,小脑16 例,脑干7 例;合并基础疾病:高血压21 例,糖尿病9 例,冠心病6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符合《中国各类主要脑血管病诊断要点2019》[6]中关于ACI 的标准确诊;首次发病;发病至治疗时间≤72 h;年龄30~75 岁;研究方案已完全告知患者家属知情,已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脑出血;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凝血功能异常;心源性栓塞;既往有脑卒中病史或颅脑外伤史;研究中涉及的药物有过敏史;急慢性感染性疾病;免疫系统疾病;近1 个月内使用过抗血小板、抗凝药物,或降脂与其他影响脂质代谢的药物;患有精神疾病。
1.2 方法 两组均接受常规治疗,包括:降颅内压、营养神经、调节血糖、调节血压、抗凝、维持酸碱与电解质平衡等。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阿托伐他汀(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1408,规格:20 mg)治疗,用药方式为口服,剂量为80 mg/次,1 次/d,持续治疗2 周。研究组采用丁苯酞(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0299,规格:0.1 g)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丁苯酞用药方式为口服,剂量为0.2 g/次,3 次/d,阿托伐他汀使用方法与对照组相同,持续治疗2 周。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疗效:通过NIHSS 进行评价,其中治疗后较治疗前NIHSS 评分降低>90%为显效,降低46%~90%为改善,降低17%~45%为进步,降低<17%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改善+进步)/总例数×100%。②神经损伤标志物:治疗前与治疗2 周,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3~5 ml,标本以3000 r/min速度离心,血清分离,以酶联免疫吸附法对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进行检测。③血清炎症因子:治疗前与治疗2 周,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3~5 ml,标本以速度3500 r/min 离心,血清分离后以酶联免疫吸附法对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C 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进行检测。④凝血功能:采集患者治疗前与治疗2 周的静脉血3~5 ml,标本以速度3500 r/min 离心,血清分离后再通过全自动血凝分析设备对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进行检测。⑤不良反应:皮疹、恶心、便秘、胃肠胀气、腹部不适。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对比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3.48%高于对照组的73.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对比[n(%)]
2.2 两组治疗前后的神经损伤标志物对比 治疗前,两组NSE、Hcy 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 周,研究组NSE、Hcy 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的神经损伤标志物对比()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的神经损伤标志物对比()
注:与对照组治疗2 周对比,aP<0.05
2.3 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清炎症因子对比 治疗前,两组IL-6、CRP 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 周,研究组IL-6、CRP 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清炎症因子对比()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清炎症因子对比()
注:与对照组治疗2 周对比,aP<0.05
2.4 两组治疗前后的凝血功能对比 治疗前,两组PT、FIB 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 周,研究组PT 长于对照组,FIB 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的凝血功能对比()
表4 两组治疗前后的凝血功能对比()
注:与对照组治疗2 周对比,aP<0.05
2.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n(%)]
3 讨论
ACI 是临床常见的危急重症,其发病率约占全部急性脑血管病的70%,给患者的健康及生命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危害[7]。目前,超早期溶栓在ACI 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已得到广泛的认可,但国内发病3 h 内的溶栓率不足20%[8]。因此,亟需探寻一种高效且安全的方案保障ACI 患者的预后。
ACI 的诱发因素较多,但其主要的病理基础为动脉粥样硬化[9]。阿托伐他汀是临床常见的调脂药物,其将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 A 向固醇前体转化,继而限制胆固醇合成,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缓解血管损伤[10]。丁苯酞是国内自主研发的新型药物,具有保护线粒体功能与增加缺血区灌注双重效应,能够有效抑制体内环境变化所致的细胞内钙离子超负荷现象,继而减少自由基形成,缓解神经细胞凋亡[11]。同时,丁苯酞可以促进神经营养因子与生长因子表达,缓解神经细胞凋亡,改善ACI 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与残障程度[12]。本文研究显示,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3.48%高于对照组的73.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SE 是神经内分泌细胞与神经元特有的酸性蛋白酶,在脑疾病与恶性肿瘤患者中可见明显升高。Hcy 是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子,其指标降低说明ACI 的病理状态逐渐缓解[13]。上述结果可见,丁苯酞与阿托伐他汀协同效应可以缓解ACI患者的脑缺血损伤,保护神经血管,继而抑制神经损伤,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部分研究发现,动脉粥样硬化属于慢性炎症浸润性疾病,而ACI 的发病、疾病进展均与炎症因子有关[14,15]。IL-6 是评估ACI 炎症病理损伤程度的重要标志物,CRP 表达与动脉粥样硬化局部炎性反应具有相关性[16]。本研究中,治疗2 周,研究组IL-6、CRP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钙属于调脂类药物,其多向性效应能够抑制核转录因子κB 活化、巨噬细胞聚集,继而拮抗炎症反应;丁苯酞软胶囊则具有抗氧化、调节自噬、抗炎等多重药效。两种药物联合应用进一步抑制了ACI 患者的炎症反应,为疾病恢复提供了有充分的保障。有研究指出,通常情况下机体抗凝与凝血系统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当其机制失衡后便可增加血栓形成或出血性疾病风险[17]。本研究中,治疗2 周,研究组PT 长于对照组,FIB 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丁苯酞与阿托伐他汀可以改善ACI 患者的血液高黏状态,促进血流速度与血流量,改善脑血液循环,延长凝血时间,考虑机制为两种药物通过调节血脂、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管阻力与预防血栓形成,促进了血管内皮修复,继而改善了脑循环与动脉弹性[18]。此外,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证实在阿托伐他汀的基础上应用丁苯酞并未增加不良反应,安全性较为理想。
综上所述,丁苯酞与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ACI 效果确切,能够有效调节神经损伤标志物与血清炎症因子,改善神经功能与凝血功能,安全性较佳,具有临床推广价值。由于本次研究未进行随访,所以关于丁苯酞与阿托伐他汀联合应用对于ACI 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仍需要延长时间观察与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