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公园城市建设理念的鹿溪河生态区规划实践

2023-03-08李宗亚母权新

绿色科技 2023年1期
关键词:生态区景观生态

李宗亚,母权新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00)

1 项目概述

鹿溪河生态区项目位于天府新区战略规划的“一心三城七镇”中的西部博览城与成都科学城之间,地理位置显著,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价值,极其稀缺的都市共享价值,是串联天府新区由北向南、组团式建设发展的重要生态走廊。项目规划面积3800亩,水域面积415亩,整个项目投资约3.8亿元(图1)。

来源:天府新区城市规划图1 鹿溪河生态区区位分析

项目总体规划结合公园城市建设理念,通过地形整理、水生态治理、海绵城市建设、多样化的生境营造等方法,对鹿溪河生态区进行科学规划、重点保护、合理开发,形成以湿地景观为主与田园景观相结合的原生态乡土地域景观特色。同时,为市民提供一处环境优美的休闲游憩场所及观赏鸟类和科普教育基地,形成集保护、科普、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天府新区城市“后花园”。

成都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提出,四川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将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重要节点的战略定位,加快形成天府中心、西部博览城、成都科学城、天府文创城的功能布局,打造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先行区。鹿溪河生态区建设的尝试探索,为天府新区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实践的基础。

2 基地现状调研

现状地形地貌复杂、水质污染严重、生态破坏严重,以及其他众多在天府新区新城建设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各种问题,给项目规划建设提出了重大挑战,以下分别对鹿溪河生态区项目内各因素进行现状分析与评价。

2.1 地形地貌调研评价

场地地形为典型的丘陵地形,高差变化大,纵向变化复杂,场地总高差71.7 m,山麓区坡度较大,陡坡分布范围广,场地地形复杂。由于项目特殊的地理位置(位于西部博览城与成都科学城兴隆湖创新科技城之间),2015年天府新区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在项目开始规划筹建之前,周边很多的大型工程项目已经开始建设,鹿溪河一带几乎成了一个周边项目建设时的天然的“弃土场”。项目立项时,园区内有渣土大约300万m3,如何解决如此庞大的渣土量是项目首先需要解决的难点问题。

2.2 水系调研评价

鹿溪河生态区水源主要来自泄洪道,泄洪道属兴隆湖的排洪配套工程,为保证兴隆湖水质安全在鹿溪河老河道旁新建了泄洪道与1号闸坝,兴隆湖的水通过鹿溪河老河道流入,而在雨洪季节,通过一号闸的控制将洪水分流,进入泄洪道。

在泄洪道下游设置了2号闸,通过2号闸关闸蓄水后自然雍水,在地形低洼处淹没形成鹿溪河生态区的整个水域,总面积约415亩。鹿溪河生态区的周边水资源较为丰富,但水质较差,项目北侧有青里沟、凉风顶沟、七里沟、冷水沟、石灰河等近6条沟渠,主要为中央商务区片区汇水,百年一遇汛期汇聚近300个流量排入鹿溪河(表1)。

表1 鹿溪河年平均流量

经调研取样检测,项目内水源水质为劣V类。其中,总氮浓度明显较高,其平均浓度为9.59mg/L,超地表水Ⅳ类标准5.4倍;氨氮(有异味)平均浓度为3.6 mg/L,超地表水Ⅳ类标准1.4倍;总磷平均浓度为0.55 mg/L,超地表水Ⅳ类标准0.8倍。因此,解决水质问题是项目建设的重点与难点。

来源:鹿溪河生态区总体规划图2 鹿溪河水质情况调查情况

2.3 场地道路调研评价

基地周边交通便利,有多条新建的重要城市市政道路,西侧天府大道,东侧梓州大道,北侧通州路,南侧宽科学城北路,中部蜀州路贯穿南北向。基地内部有较多的村道、马道及田埂小道。村道为4 m宽混凝土道路集中分布在东侧区域;马道为4 m宽沥青道路分布在泄洪道两侧,局部因洼地处预留了溢流口而未贯通;田埂小道0.8~1.2 m宽土路,集中在西侧田、塘周边。总体设计最大限度的利用现状道路进行改造,减少基建破坏、保持场地机理并节省投资,未贯通的马道通过新建桥梁进行贯通,并结合周边市政道路设置了多个出入口,以打造开放式的公共空间。

2.4 场地植物调研评价

基地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现状保留了部分林盘和树林斑块,其他大部分区域现状为堆土区、洼地、荒地。林盘内主要植物有枫杨、构树、山合欢、山泡桐、刺槐、杜仲、桑树、紫穗槐、椿树、栾树、青杠林、大叶桉林、竹林等,整体植物品种不够丰富,而且缺少林相、季相变化景观效果较差。后期在保留现状长势良好的林地基础上进行设计,保留场地记忆的同时丰富植物多样性,丰富植物层次与林相季相变化。

2.5 场地其他因素调研评价

(1)天府新区城市建设初期,项目定位为城市绿隔区,园区内修建了高压走廊,建有十几处高压线塔,高压走廊的建设严重地破坏了生态景观整体格局。

(2)成昆铁路货运线从东向西贯穿了项目北侧区域,铁路货运线以及铁路噪音对周边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

3 总体设计

3.1 设计理念

鹿溪河生态区建设秉承“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总体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生态永续”“多元开放”和“文化传承”四大理念,最大限度依托自然丘陵地势,汇集林地山野、湿地水塘等多种地形地貌,保持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保护和建立多样化的生态环境系统,突出鹿溪河生态区的原生态乡土地域景观特色。同时,在良好的景观基底上,结合生态价值转化,创造贴近市民生活的空间格局和业态组合。

3.2 主要策略与技术措施

地形梳理——尊重现状地形,对现状地形进行梳理,坚持土方不外运、场地内部消化的原则,进行合理的挖填平衡场地内土方。

水系梳理——对原有的洼地、鱼塘进行合理挖填改造,利用泄洪道的闸坝进行水位调控,形成自然淹没的浅滩湿地。

水生态修复与多样性生境营造——通过低洼湿地构建、清水型生态系统构建,进行水生态修复、多样性生境营造改善水质。

景观特色营造——结合地形空间与现状景观资源,规划布局十大特色景观节点。

游憩系统构建——对现状道路进行串联整合,通过桥梁连接贯通泄洪道两岸马道,对原有村道改建、扩建,打造三级游览体系,形成湿地加田园的多重游览体验。

海绵城市设计——结合地势地貌,通过集水沟、蓄水池和雨水花园等设施,对地表雨水径流进行充分的收集和下渗,打造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湿地海绵系统。

生态价值转化——在良好的生态景观基底上适度开发,探索“公园+”的新经济模式,推进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城市发展理念。

4 分项设计

4.1 地形梳理

鹿溪河生态区位于天府商务区与兴隆湖创新科技城之间,由于前期周边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展开,鹿溪河一带几乎成了一个天然的“弃土场”。项目立项时,园区内有渣土大约300万m3,如何解决如此庞大的渣土量是项目首先需要解决的难点问题。经过设计团队的多次现场踏勘,结合渣土不外运,场地内部消化的原则,将原有2个大型的渣土堆进行场地整理、坡度放缓,在保证渣堆稳定的前提下,将渣堆坡度控制在1∶2.5以下,并配上丰富的绿化种植(图3)。

来源:鹿溪河生态区总体规划图3 渣堆处地形分析(单位:m)

地形整理中产生挖方,一部分回填至生态区水底,使原来水域深度变浅,达到自然缓坡入水的效果,控制水深保证后期水生植物的种植,为清水型生态系统的构建创造条件,净化园区内水质,另外多出的部分渣土用来作为区农耕复垦场地回填,塑造田园景观。针对项目周边修建市政道路形成的工程边坡,在保证边坡安全稳定的前提下进行艺术化处理,改变原传统的工程边坡形象,形成自然的岩石边坡。

4.2 水系整理

结合地形梳理现状洼地,进行合理地挖填形成湖、岛、堤、塘等多种形态的人工湿地。湿地区域水则通过2号闸关闸后,由泄洪道水自然雍水经泄洪道预留的溢流口进入,最终自然淹没形成415亩湿地水域面积,湿地设计大部分水深控制小于2 m,局部深水区最大水深4 m。在淹没湿地与泄洪道之间新建人工土坝将河湖分离,同时埋设连通管,通过阀门井能有效控制河湖水体交换,为后期水生态设计创造条件。

4.3 水生态修复与多样性生境营造

项目水源来自鹿溪河,水质为劣V类,其中,总氮浓度明显较高,其平均浓度为9.59 mg/L,超地表水Ⅳ类标准5.4倍; 氨氮(有异味)平均浓度为3.6 mg/L,超地表水Ⅳ类标准1.4倍;总磷平均浓度为0.55 mg/L,超地表水Ⅳ类标准0.8倍,通过低洼湿地与清水型生态系统的构建来解决项目水质问题。

清水型生态系统构建区工程目标:构建区域内水质主要富营养指标常年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Ⅳ类,水体透明度达1.5 m。

低洼湿地构建区工程目标:对周边径流雨水削减其SS40%(图4)。

4.3.1 低洼湿地构建

结合不同水深与景观要素,构建雨林低洼湿地、湖滨低洼湿地、塘式低洼湿地多种湿地环境。雨林低洼湿地控制水深1.5 m以内,以水生乔木为主搭配沉水植物,主要选用植物水松、池杉、狐尾藻、马来眼子菜等搭配种植;湖滨低洼湿地控制水深2 m以内,以挺水植物为主搭配浮水植物、沉水植物,主要选用荷花、旱伞草、芦苇、菖蒲、马来眼子菜等植物搭配种植;塘式低洼湿地控制水深2 m以内,挺水植物为主搭配沉水植物,植物主要选用梭鱼草、再力花、狐尾藻、黑藻、苦草等植物搭配种植。

4.3.2 清水型生态系统构建

构建完整的水下生态系统,保持湖泊的生态多样性,保证水质景观稳定长效运行。“清水型生态系统”构建出的清水稳态的水体,利用其中的水生动植物净化体系,建立健康完整的湖泊水生态系统,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充分削减外源输入的地表径流污染。

4.3.3 湿生植物多样性群落营造

植物配置选择本地品种,避免其他入侵品种破坏生态链,总体以沉水植物为主,点缀少量的挺水与浮水植物,既维持生态系统完整性,又丰富生物多样性。

品种选择:苦草、黑藻,狐尾藻、金鱼藻竹叶眼子菜、微齿眼子菜。

沉水植物功能群配置原则:湿地泡区域群落式配置,其他区域群落式配置;优势种+伴生种群落式片植。

4.3.4 微生物动物多样性生境营造

水体是水生动物天然的栖息地,通过营造生境,分阶段投放各个水生动物,逐步丰富湖泊内动物群落,构建完善的食物链系统(表2)。

表2 多样性生境营造步骤

微生物功能群:利用沉水水生植物吸附、固着、吸收、转化氮磷无机营养盐,提供水生动物物质能量基础,建立水生动物觅食、栖息、繁殖场所,搭建微生态环境,促进物质能量微循环,与挺水、浮水植物合理化配置美化湖滨景观。

腹足类底栖动物相生功能群:利用腹足类底栖动物有效清除高等水生植物茎叶附着物,促进光合作用,出露水生植物碧绿色泽轻盈姿态美,品种选用梨形环棱螺。

底栖动物—有机质降解功能群:双壳类底栖动类有效摄食有机碎屑及腐殖质,减少水—底泥界面微生物分解氧耗,增加水体溶解氧,品种拟选用无齿蚌。

大型底栖动物—鱼类相生相克功能群:双壳类底栖动物的繁殖还需依靠底层鱼作为媒介,同时提高浮游动物生物量,控制浮游植物生物量,另外可有效控制有害螺类,如萝卜螺、福寿螺等。品种拟选用黄颡鱼、青鱼,全湖投放。

生物操控—浮游动物—鱼类功能群:在水生态建立基础生产力的基础上,通过生物操纵,有效控制野杂鱼、增加浮游动物生物量、防止底泥再悬,有效稳定水生态系统结构。肉食性鱼类品种拟选用岸带底层乌鳢、岸带上层鳜、敞水区鱤,全湖投放。

4.4 景观特色营造

项目结合既有的林地、荒山、湿地、水塘等各种地形地貌,构建了生态湿地区和田园景观区两大特色主题区,其中生态湿地区面积约2500亩,田园景观区面积约1300亩。生态湿地区以“碧湖春鹭”“花谷夏幽”“枫岩秋韵”“妍梅冬秀”四大主题区域,体现出天府新区湿地水生态景观特色;田园景观区以“兰谷秋田”“归园田趣”“北峰岚晓”“敖山秀色”“花海融春”“临渊观岳”六大主题区域,体现“碧色溪谷,多彩田园”的田园景观特色,通过十大特色景点构建出具备开放性、循环性、示范性等特征为一体的生态湿地和田园景观体系(图5、6)。

来源:鹿溪河生态区总体规划图5 鹿溪河生态区总平面

来源:鹿溪河生态区宣传册图6 鹿溪河生态区十大景点效果

4.5 游憩系统构建

游憩系统分为三级园路体系,一级园路集中在田园景观区,多为利用现状村道路基进行改造,局部新建,满足后期田园景观区预留红斑建筑用地的行车需求,以6 m宽沥青混凝土铺装形式为主。二级园路,集中在湿地景观区,作为连接园区景点的主要道路,游人能以步入或骑行的方式近距离的游览,以4 m宽透水混凝土道路和竹木铺装的桥梁为主,园区内新建桥梁总长2 km保证了湿地周边及泄洪道两岸的贯通,同时最大限度减小了对湿地周边山体的破坏。三级园路为卵石、多碎石汀步,宽度1.5~2.5 m,作为游人深入接触游览鹿溪河生态区的路径。三级园路体系的构建为游人提供多元的游憩体验,同时,在周边市政道路设置多个出入口,更方便周边人流进入园区,提升园区的可达性与都市绿地共享价值(图7)。

来源:现场拍摄图7 园路实景照片

4.6 海绵城市设计

项目周边地势为丘陵,高差起伏较大,水域面积约415亩。经计算,整个湖区(含项目内泄洪道)滞水量达到313万m3,集雨区汇水面积36万m2。项目成为周边区域内的“大型海绵体”,具有渗、滞、蓄、净、用、排的六大主要功能;缓解下游河段防洪压力,改善区域内微气候及水质,涵养地下水;提供了具有生态功能的城市公共绿地空间。

项目整体设计结合地势地貌,通过集水沟、蓄水池和雨水花园等设施及透水材料的运用(道路面层采用透水混凝土路面、桥梁面层采用高耐竹木),对地表雨水径流进行充分的收集和下渗,打造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人工湿地海绵系统,构建以入渗和滞留为主,以减排峰和调蓄为辅的雨水利用低影响系统(图8、9)。

来源:鹿溪河生态区海绵城市设计图8 生态卫生间效果

来源:鹿溪河生态区海绵城市设计图9 雨水花园效果

4.7 植物设计

(1)乡土化——上层植被以本土适应性强、抗性好、绿化效果好的香樟、栾树、黄葛树、天竺桂、朴树、皂角等植物品种为主,尽量不考虑外地品种的引入,利于苗木采购和后期维护,在突显本土的植物特色的同时丰富植物搭配,体现生态多样化。

(2)色相佳——充分结合植物季相、色相变化,搭配银杏、红枫、木芙蓉、黄花风铃木、垂丝海棠、西府海棠、蓝花楹、象牙红、碧桃、日本晚樱、小叶紫薇等色叶乔木和开花乔木,再现“花重锦官城” 之盛景。达到四季有景、时时有花的景观效果,其常绿落叶乔木比为6∶4。

(3)易养护——下层植被品种的选择上尽量不采用经常需要修剪的灌木,可以增加观赏草类的植物品种,如南天竹、细叶芒、吉祥草、狼尾草、韭兰、金鸡菊、木春菊等,减少后期维护的成本,还可以增加生态野趣的景观环境。

4.8 噪音及高压走廊隔离

规划50~70 m宽,3.64 km长铁路防护带,通过堆坡造型对原始地貌进行景观化处理,营造自然缓坡地形,植物设计保留原林地,同时选用朴树、香樟、银杏、皂角、栾树等高大乔木作为背景树,对铁路货运线进行遮挡、吸收噪音,选用银杏、红枫、紫叶李、樱花等色叶及花乔植物作为中景、前景树进行组团搭配。在营造的缓坡地形中随坡就势设计3 m宽的游步道,局部规划设计小型休憩节点,营造多层次多体验的铁路防护景观带。

针对项目中分布密集的高压铁塔高压走廊,考虑到高压走廊安全规范要求,设计选用果桃、红叶碧桃、宝石梨、柚子树等低矮的果树、花乔植物进行片植,从景观视觉上弱化高压走廊,同时营造出具有乡土特色的果林景观。

4.9 生态价值转换

“公园城市”中,最大亮点是依托公园而起的多元商业模式,鹿溪河生态区作为生态价值转换的先行示范点,探索“公园+”新经济模式,推进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城市发展理念。

入驻新网红“蜻居酒店”,酒店设计根据自身的生态优势,采用了绿色环保、造型多变、现代时尚且酷炫的集装箱式概念。基于对居住空间与未来生活方式的全新思考,酒店设备运用人工智能、人脸识别、语音操控等现代科技,在这里可以享受到浓浓的幸福感与舒适感 。同时,蜻居酒店以都市绿道四级驿站为指导原则,有效利用区域优势生态底蕴和服务配套空间,打造成都市首个“自行车运动驿站”,推广骑行运动文化,响应国家全民健身号召,激发城市青年活力。

引入农业产业项目,种植大面积的宝石梨、果桃、枇杷、沃柑、樱桃等经济果林,形成了特色的乡土农业景观效果也创造了经济收入。同时,积极开展亲子采摘、自然教育等多种户外体验活动。并且利用“互联网+”的手段,开展“云招商”“云推广”“云签约”,探索构建现代化的农业经济体系,打造都市农业典范。

多元化的公园商业与活动体验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共同协力,让人们在惬意的生态环境中其乐融融地享受人文商业的便利,并适时同步体育运动和旅游游憩逐渐全民化、常态化、休闲化的变化。

5 建设模式

鹿溪河生态区运用统筹城乡发展思路,积极探索建设新方式,采用多措并举、多元化主体投资建设模式,由政府平台公司投资建设基础设施与属地政府(正兴街道办)引入农业产业项目建设田园生态相结合,通过土地整理方式打造可观、可游、可憩、可玩的城乡生态绿地系统。

同时,结合适度开发的理念,通过土地整理和规划优化,腾挪出约300亩建设用地,为引进顶尖高品质商业项目,进一步提升生态区品质预留规划条件,也可为后期园区管理维护提供资金保障,达到“以地养地”“以园养园”的目标,实现生态价值转换(图10)。

图10 建设模式分析

6 结论与讨论

鹿溪河生态区一期工程于2015年12月份开工,2017年2月份完工,历时1年2个月,整个项目投资约3.8亿元。项目严格遵循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构建以入渗和滞留为主,以减排峰和调蓄为辅的雨水利用低影响系统。同时,最大限度依托自然地形地貌,保持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保护和建立多样化的生态环境系统,打造了原生态乡土地域景观特色(图11)。

来源:官方拍摄图11 鹿溪河生态区实景

鹿溪河项目建成后,成为天府新区生态湿地的示范性项目,该项目被列为天府新区湿地景观项目永久参观接待点,鹿溪河生态区项目充分体现了公园城市建设理念的应用和实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创造了良好的生态发展模式,为未来探索该领域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致谢:感谢成都天府新区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与设计团队共同研究实践,以及所有参与设计师的辛勤付出。

猜你喜欢

生态区景观生态
景观别墅
“生态养生”娱晚年
黍稷种质资源的经济系数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火山塑造景观
山西省黍稷高抗倒种质资源的丰产性和适应性鉴定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大都市生态区综合规划思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