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
2023-03-07周雅梅
周雅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学科核心素养为课程导向,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情境汇总中表现出来的整体素养,它强调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语言。随着时代发展,非连续性文本比例越来越高。第四学段在“阅读与鉴赏”版块中明确指出:“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一、非连续文本阅读价值及意义
(一)什么是非连续文本
连续文本以句子为单位,非连续性文本由连续文本(语句)和非连续文本(图表、数据、符号、图画等)共同构成。
(二)非连续文本呈现形式
非连续文本是随着社会发展变化而出现的一种新的表达方式。通常有以下呈现形式:
1. 文字+数据
各种电器的使用说明书,有表格(使用功率),有文字(各种功能按键及其作用),有线路图;还有各种城市规划图,以及企业的数据统计表、调查表、柱形图等。
2. 文字+插图
某景区游览图、某汽车站平面图、某游乐场分布图等,是典型的非连续文本。既有各种符号标示,也有概括性的文字说明,还配上了各种图标。
3. 文字+符号
日常药品的使用说明书,有具体的文字解释,具体疗效、适应症状等;有化学符号示意:分子构成结构图;有根据体重设定的使用标准、相关注意事项等。
4. 文字+视频
文本与网页、动态视频、flash等。教师讲授某些课文时,利用多媒体设备,从互联网调出各种图文、音频、视频等,包括网页,组成了混合型文本(非连续文本与连续性文本结合体)。
(三)非连续文本阅读的价值意义
1.数字媒介时代阅读方式变革的需要
非连续文本+连续性文本+混合型超级文本等,构成了日常表达的几种主要形态。随着经济社会飞速发展,非连续性文本比例正在不断增加。其信息量大,涵盖内容丰富,且符合当下公民的阅读方式。尤其是互联网技术发达、各种移动终端普及化程度提高有利于非连续文本的有效运用。
2. 现代公民必备实用阅读技能
现代智能化生活方式使非连续性文本的使用频率正在逐步提升,使用范围更加广泛。现代公民具备阅读非连续文本的能力,是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一种实用性的阅读技能,能更好地工作和生活。
3. 思维方式多元化精准的体现
非连续文本以“文本+图表”或者“文本+视频+音频”等混搭方式为主,故而学生在阅读该类信息时,由于观察的视角不同,产生的意义就不同,阅读过程自主性建构空间大、生成性资源丰富。对于学生的发散性、创造性思维是直接的培养途径。
4. 全学科阅读实施的有效途径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素材,打破了学科壁垒和课程边界,呈现为开放性与兼容性特点。比如,恩威图、曲线图、柱状图等表格数据与连续性文本结合起来,就能实现各种资源的整合,并将语言、数学、几何等学科素材交融起来,传递立体的阅读价值。
二、非连续文本阅读教学现状
(一)文本资源欠缺
初中语文部编教材全面启用后,教材里关于图表类的非连续性文本比例低,只以图文结合形式的出现,非连续文本类型单一、涉及内容少。
(二) 教学模式固化
在非连续文本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指导精细性不到位。学生自主阅读,对非连续性文本的隐藏内容深入挖掘不到位。
(三) 评价方式匮乏
非连续文本考查的是跳跃性思维,关注到知识的迁移及运用。以标准、固定的模式化评价,阻碍了学生思维进阶与提升。尤其是对独立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关注不够。
三、非连续文本阅读教学策略
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和掌握,需要教师做好日常的指导和训练,以多样化、灵活化、实用化的原则,让学生具备应对未来社会变化的能力。
(一) 推理分析,训练思维
非连续文本的跳跃性强,信息量大,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文本与图表的重要提示,把非连续性文本以连续性文本的形式呈现。 如福建省留守儿童抑郁情绪调查表如下,根据图表提炼两则信息。
抑郁频度经常有时很少没有百分比5.9%52.9%35.556.7%解决方式对父母说对同学说对老师说不说百分比23.6%35.5%5.9%35%
引导学生观察数据与其他项目,进行分析、推理,归纳数据规律,提炼相应的观点,挖掘隐藏的信息点。在跨学科信息处理过程中,将数字信息变成文本信息,训练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结合生活经验,提出合理的建议,也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教育。
(二)把连续性文本转化为非连续性文本,学会检索信息,掌握文本要点
在开展说明文、议论文、科普类作品教学时,引导学生压缩、精简、提取关键的信息,以图表形式呈现,有助于对非连续性文本的理解。统编七上小说《植物的牧羊人》,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形式, 介绍了“我”与牧羊人的三次见面,让学生采取图表(如下)的形式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解读文本。
次别荒原的景色牧羊人的状态作者的感叹第一次见面第二次见面第三次见面
该方法有助于学生检索信息。尤其是篇幅较长的文章,采用图表归纳的方式,能够厘清文章的线索,便于快速阅读,在跳读、略读、扫读等多种策略转化过程中, 提升阅读的速度,形成多种阅读方法。
(三)图文结合,培养观察、归纳能力
引导学生在观察图画和重要文字信息提示的时候,注意建立对应的关系,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分析能力。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营造符合非连续文本阅读的情境,建立与其他学科深度融合、共生互促能力,促进知识之间迁移转化及独立性的再创造。 如:3月22日至28日为 “中国水周”。仔细观察第十九届“中国水周”的中国节水标志图案。简要描述该图案;说说对该图案内涵的理解。
针对该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将事物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观察图案线条、颜色构成,从中理解所要表达的丰富含义。绿色作为背景颜色,通常象征什么,水滴与手掌有何关系。如此循序渐进点拨,学生将生活经验与地理、语文、美术等学科相结合,对图案内涵理解就会从表象走入深刻。
“插图+文字”是统编语文教材非连续文本最常见的形式之一。在八下《社戏》篇,教材中设计了一副看戏的图片。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图中人物角色,展开自由想象,图为文增加了新的描绘载体,课文中相应的语段又为图片做了恰当的说明。八下《大自然的语言》,设计了耕牛犁地的场景,为第二段做了精彩的补白,增加了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链接资源,恰当补充,扩大比例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建立“1+X”的模式,从课外引入相关的非连续文本素材,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与延伸,增加学生在该文本阅读方面的技能。如教读《诺贝尔奖颁奖》一文,教师可以补充历年来诺贝尔奖获奖国家、人数等数据信息表,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发现其规律,查找相关资料,尽可能得出更多的信息,推导出结论。还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开放性探究题,考查学生多种知识运用能力。比如,从几个洲的地域分类,从性别角度分类,从综合影响力分类,从获奖者与总人口比例分类,探索其教育、文化、经济、国家整体综合力等。学生分类角度越多,围绕其问题搜集信息的半径越是扩大,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就不断增高。
(五)运用互联网,建立混合型非连续文本阅读意识
借助希沃交互式电子白板运用,建立“网页资源+教材”连续文本结合模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拓宽课堂容量,丰富教材表现形式,增加文本可读性,促使学生参与到文本深入研读中来。如《中国石拱桥》一文,可从互联网资源库调取大量的图片、视频、宣传片、文献资料等,促使学生开阔视野,对“石拱桥”的历史、类别、特点、功能等方面,在图片、视频、音频、文字介绍下,对该事物有全方位掌握,适应数字化时代学习方式变革。教读梁衡的《壶口瀑布》,先读课文,再观插图,出示壶口瀑布的动态视频、文献资料、旅游公司宣传词等。可以组织学生给壶口瀑布景点撰写推介词,建立混合型文本阅读模式,从而激活学生对文本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