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推进路径探究

2023-03-07王东红岳名扬

关键词:场域劳动评价

王东红 岳名扬 康 贺

(1.中国医科大学医学人文学院,辽宁 沈阳 110122;2.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根本上靠劳动和劳动者的创造。正确的劳动观念的树立、必备劳动能力的拥有、积极劳动精神的培育、良好劳动习惯和品质的养成都离不开劳动教育。新时代劳动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应从劳动教育方式、劳动教育内容、劳动教育场域、劳动教育队伍以及劳动教育评价等多维度入手,整体推进。

一、创新劳动教育方式:课堂授课与生产生活志愿活动相结合

教育不能把学生束缚于书本之中、禁锢在课堂之上,隔断学生与真实社会的联系,而是应在发挥课堂理论授课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创新开展劳动实践活动,构建合理的教学方式。

(一)发挥课堂理论授课的主渠道作用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劳动虽然是一种实践活动,但是离不开正确劳动观和劳动知识技能等理论的指导。这就需要发挥课堂理论授课的主渠道作用。按照《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的要求,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既可以在已有课程中专设劳动教育模块,也可专门开设劳动专题教育必修课。无论是依托相关课程,还是独立开设劳动教育课程,首先都要进行课堂理论授课。学校要结合自身办学实际,发挥好自身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办学优势和专业特色,因地制宜开展劳动教育,加大办学力度,有根据、有步骤地架构劳动教育课程。研究制定劳动教育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及考核大纲,确保劳动教育课培养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具体。利用好课堂教学,在学科、专业教育中贯穿劳动教育内容,使劳动教育内容与学科、专业知识紧密结合,发挥课堂理论授课的突出作用,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从而形成正确的劳动认知。

(二)创新开展日常生产生活志愿劳动

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和本质活动。劳动作为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在人类生存发展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纲要”强调,当前劳动教育应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生产以及服务性劳动,使学生在不同的场景中进行实践锻炼,从而磨炼意志品质,形成良好的劳动品质。

在日常生活实践中进行劳动教育。日常生活实践主要涉及衣、食、住、行、用等五个方面,意在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生活能力以及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实践活动。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教育的根在生活中,生活蕴含最初始的教育。教育离不开生活,生活也离不开教育,二者是同一展开过程。让教育回归生活并在生活中汲取营养、获得力量,是重要的教育命题。生活中的教育具有自然性,生活中的环境、人以及事物会自然而然地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清洗衣物、搭配服饰,增强独立处理生活事务的能力;烹饪各种美食,感受不同的食材和佐料之间的碰撞和融合所产生的不同味道,体验劳动创造美食的过程;清洁宿舍卫生,营造干净整洁的环境,形成良好的住宿生活习惯;合理地选择出行的交通方式,使其达到节约时间以及适当锻炼身体的效果;利用闲暇时间制作生活用品,感受手工艺的精细之处以及劳动的乐趣。通过各种各样的日常生活劳动,使学生们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从而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生产劳动实践中进行劳动教育。生产劳动实践是指让学生在工农业生产过程中体验从简单劳动向复杂劳动、创造性劳动发展过程的一种实践活动。早期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英国学者托马斯·莫尔在《乌托邦》中提出了教育要与农业、手工业劳动相结合的思想。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离开劳动,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1]127

其一,在农业生产中进行劳动教育。学校应带领学生走到田间地头亲身参与花卉、稻米、小麦、玉米、蔬菜等从种地施肥、育苗培养到最后秋收果实的全过程,在农耕劳作中了解镰刀、锄头、铁锹等工具的使用方法,感受生产劳动带来的乐趣。劳动是培养吃苦耐劳品质的沃野,把劳动的种子深植在学生心中,不仅有助于学生增强劳动技能,提升劳动素养,还有助于让学生懂得“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的价值理念,知晓“共和国的大厦是靠一块块砖垒起来的,人民是真正的英雄”的历史哲理,涵养“在新时代更好建功立业”的奋斗追求。

其二,在生产实习中进行劳动教育。加强校企合作,深入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找准校企合作的结合点,构建学生实习实训的培养模式。既要企业为学校提供劳动学习实践的场所,邀请学校带领学生深入企业进行观摩学习,实地感受企业文化,近距离接触企业生产线,了解原材料变成工艺成品的过程,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又要拉动企业介入学校人才培养,为学校提供专业技能讲师,通过案例教学将企业文化、市场标准、人才培养标准等纳入到课堂教学内容中,补充书本知识,增强学生的劳动能力。

在志愿服务性劳动实践中进行劳动教育。志愿服务性劳动是引导学生为他人以及社会提供服务的一种劳动。列宁在《青年团的任务》中提出了著名的星期六义务劳动思想。[2]292、295列宁这一思想倡导人们勇于奉献、艰苦奋斗、踏实肯干,在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鼓励学生深入基层、深入一线,通过到社区慰问空巢老人,到希望小学为学生送温暖等志愿服务活动奉献爱心,真切地感知国情、社情、民情和我们所处的现实坐标,找到个人价值和社会需要的交汇点、找到青春的存在感,将青春梦融入中国梦,用青春梦托起中国梦。

二、丰富劳动教育内容:劳动理论与劳动价值观、劳动技能和劳动法律相结合

劳动教育内容并不是单一的,它涵盖了很多方面。加强劳动教育应将劳动理论与劳动价值技能法律相结合,利用多个角度、多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教育。

(一)加强劳动理论教育,增强理论素养

劳动理论教育主要是指加强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思想教育。“纲要”强调“重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创造世界’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主张”。马克思认为:“劳动是由人的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的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3]195、201即劳动是一种人与自然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改变和创造自然的过程中,人自身也摆脱了动物状态,具备了人的所有生物形态,如:直立行走、灵活使用工具的手、语言以及发达的人脑,同时劳动还使人具备了社会属性,即与他人交往,形成社会交往关系。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501也就是说,人的本质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人在劳动中既创造了自然人,也创造了社会人,所以“劳动创造了人本身”[5]550。不仅如此,马克思恩格斯基于人的劳动提出了人在改造自然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力是最终决定力量,决定着生产关系,进而决定着上层建筑,形成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这两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不断推动着人类社会形态的演进,形成人类历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源泉,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思想,如愚公移山、精卫填海、舜耕历山、鲁班造伞等勤奋劳作的典故,对加强劳动教育,增强学生的劳动品质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发挥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优势,讲解“人生在勤,不索何获”的思想,督促学生勤奋劳动、积极进取,创造人生辉煌;讲解“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思想,告诉学生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唯有从点滴小事做起,才能成就大事业;讲解“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思想,教育学生珍惜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感谢劳动人民的辛苦付出。

(二)全面加强劳动价值观、劳动技能和劳动法律教育

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是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归根到底要靠劳动。加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要鼓励学校对学生进行劳动价值技能法律教育。

1.加强劳动价值观教育。价值就是事物属性和现实的人的需要之间的一种关系,就是客体满足主体人的需要。价值是一个关系范畴,它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6]406价值观就是人们关于价值相关问题的根本观点和看法。劳动价值观就是关于劳动的价值,即劳动与人之间关系的观点和看法,是指导劳动者进行劳动的根本价值导向,是劳动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7]52当前社会上存在着一些错误的劳动价值观念,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例如:网络直播收入快,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学生产生“一夜暴富”的错误观念;部分网络吃播不珍惜粮食,下播后催吐就是不珍惜劳动成果的表现;“佛系文化”“丧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学生的奋斗意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会导致学生爱慕虚荣、贪图享乐等。加强劳动价值观教育就是帮助大学生在辨析错误价值观的基础上,通过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教育,通过参加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认知,使学生懂得唯有脚踏实地勤奋劳作才能创造幸福生活。

2.加强劳动技能教育。马克思曾说过,教育或训练可以使人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3]劳动技能教育是培养学生具备完成任务所需要的胜任力、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水平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劳动群众要学技能,练就过硬本领。[8]一是开设基本生活技能教育课程。卢梭认为,劳动既可以掌握技能,还可以锤炼人的思想品质,并强调身体锻炼和思想锻炼互相调剂是教育的秘诀。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学生的发展需要以及学生自身的兴趣,设置劳动技能教育课程,开设烹饪课程、工艺品制作课程、电器使用与维修课程等,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自由地加以选择,提升满足生活与生存需要的劳动技能水平。二是开展专业劳动技能培训。学校应根据不同专业,关照学科特性,相应地为教师安排教学任务,通过专业培训使学生具备多种劳动知识和技能,自如地运用劳动工具。[9]通过劳动技能教育达到身心结合、手脑并用,使身心皆参与并沉浸其中,在亲历和体验劳动过程中提升劳动技能,达到劳智结合、知行统一。

3.加强劳动法律教育。劳动法律教育主要是使学生明晰劳动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从而更好地利用法律法规维护自身的权益。学校可以通过相关课程或者劳动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教育。如:通过《劳动法》的教育,使学生了解到用人单位和劳动者自身的权利和义务,了解哪些规章制度对于用人单位具有约束力,劳动者哪些行为不受劳动法保护,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利用《劳动法》维护自身的权益。通过《劳动合同法》的教育,使学生了解签订劳动合同的流程,签订劳动合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重要事项,规避用人单位的不合理条约,避免日后发生劳动合同纠纷问题等。通过《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教育,使学生了解劳动合同的履行与变更问题,了解劳动合同的解除与终止以及劳动合同争议问题的处理等,教育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法律知识,维护自身权益。

三、拓宽劳动教育场域:学校场域与家庭社会网络场域相结合

场域在《语言学名词》一书中被定义为受共同行为规则制约并由一组符合惯例的言语情境构成的活动领域。布尔迪厄对场域的定位为,“场域可以在绝对意义上规定为一个主体或物体所在、发生和生存的一个物理空间”[10]。加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网络各个场域齐抓共管,共同发挥作用。

(一)充分利用学校场域进行劳动教育

“大学生‘教育’和‘受教育’始终与一定的场域无法脱离。”[11]学校场域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1918年3月8日,列宁提出苏维埃政权当前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要在国内所有的生产公社之间开展竞赛。通过校园活动开展劳动教育,学校可以在利用好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和学生自身发展需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劳动文化。开展“文明宿舍”评比活动,组织学生打扫宿舍卫生,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在院系班级组织劳动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对劳动的热爱之情;通过设立勤工助学岗位开展劳动教育。学校还可以设置一定数量的服务型岗位和勤工俭学岗位,包括明确要求学校各职能部门、教育教学单位设置一定数量的“三助一辅”勤工俭学岗位以及服务型劳动岗位,利用好学校场域的自身优势,为学生提供自身锻炼以及通过劳动获取报酬的机会。

(二)挖掘社会、家庭和网络劳动育人功能

高校劳动教育除了要发挥高校场域育人作用外,还应该努力挖掘社会、家庭、网络等多种渠道的劳动育人功能。

1.挖掘社会场域的劳动育人功能。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12]44。要积极发挥社会场域对大学生的劳动教育作用,调动社会力量,利用社会资源优势进行劳动教育。修建红色文化纪念馆,传播革命志士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革命文化;举办画展,展现广大人民群众辛勤劳动的丰硕成果;举办摄影大赛,记录劳动者辛勤工作的样貌,等等。社会场域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展示中国人民勤奋劳作、努力奋斗的精神状态,使学生在社会中感受真实生活,感受劳动的魅力。

2.挖掘家庭场域的劳动育人功能。其一,营造良好的家庭劳动教育氛围。家庭场域是劳动教育的启蒙之地,是劳动意识和劳动观念养成的起点。因此,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必须要发挥好榜样示范作用,踏实劳动、努力上进,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劳动观念和劳动行为,营造良好的劳动氛围。其二,在家务劳动中进行劳动教育。叶圣陶说,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与孩子一同烹饪美食、美化家居、购买生活用品等,鼓励孩子积极参与和分担家务,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和家庭责任感,从而使孩子在体验中感悟“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深意,养成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

3.挖掘网络场域的劳动育人功能。网络场域在大学生劳动教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截至2022年6月,学生依旧是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占比25.1%。网络因其时效性、开放性、交互性的特点,成为大学生共享学习资源、关注社会问题、丰富日常生活的平台。这就要求我们利用好网络场域开展劳动教育,开展“网络劳动教育课堂”、“云”党课、“云”团日、“云”志愿服务、“劳动教育宣传片”等主题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发挥好学习强国、微博、抖音、快手、校园网站、视频号等网络平台在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中的突出作用。

四、壮大劳动教育队伍:专职教师与辅导员、管理者、其他教师相结合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邓小平同志指出,教师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劳动者的关键。[13]108加强劳动教育首先应建设一支专兼职劳动教育教师队伍。

(一)发挥劳动教育专职教师主导作用

马克思认为,“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5]。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发挥劳动教育专职教师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要注重师资发展建设,培养劳动教育专职教师队伍,通过奖励以及优化晋升渠道等方式提高专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激励专职教师通过多种形式完善教学方式,丰富和发展教学内容,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和水平。积极举办参与式、体验式的劳动教育教师培训活动,深入研究劳动教育教材与教学,把握劳动课程的核心任务,不断探索和创新指导劳动实践的方法,从而整体提高劳动教育教师的专业水平。专职教师也应发扬自身专业优势,利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深入讲述劳动理论知识、劳动法律、劳动合同和劳动文化等,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真正做到爱劳动、愿劳动。

(二)激发辅导员、管理者、其他教师的育人功能

劳动教育师资队伍除专职劳动教育教师外,还要发挥高校辅导员日常生活劳动实践的指导和管理作用,发挥后勤管理人员志愿服务性劳动和生产劳动的指导作用,以及发挥其他专业课和基础课教师在实习实践劳动和志愿服务劳动中的指导作用。

1.激发辅导员队伍的劳动教育功能。辅导员是高校育人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生接触最多也最密切,要发挥好辅导员在劳动教育中,特别是日常生活劳动中的重要作用。辅导员既要通过检查寝室卫生、个人内务以及宿舍和教室环境的保持和营造来对学生进行日常生活劳动的指导和管理,也要通过组织劳动教育主题班会、劳动节晚会、植树节活动等,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反对追求贪图享乐、好逸恶劳以及奢侈浪费等错误劳动观。

2.激发后勤管理者的劳动教育功能。后勤管理者在校园美化、学生饮食起居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要发挥好后勤管理人员的劳动示范作用,门卫保安不惧风雨坚守岗位,把好校园安全的第一道关,用切身行动示范着爱岗敬业;宿舍阿姨认真打扫每栋楼的卫生,为师生营造安全卫生的环境,用实际行动展示着劳动风采;校园环卫工人认真清扫校园的各个角落,用扫帚挥洒着辛勤的汗水,为美丽的校园环境增添绚丽的色彩。还有很多后勤管理人员,他们用优质贴心的细致服务、积极向上的职业状态,让学生在享受劳动成果的同时,增强劳动积极性、主动性。

3.激发其他教师的劳动教育功能。劳动教育不是单人单课所能完成的,需要实现从“单课程”向“全课程”的转变。也就是说,除了劳动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外,其他专业教师应在教育教学中将劳动教育与本专业知识相结合,基于本专业特色和课程特色,挖掘不同专业课程中的劳动元素,涵育学生的劳动精神、劳动素养以及劳动价值追求。理工科教师应根据专业特色找准劳动教育的切入点,在专业实验教学中,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人文社会学科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积极参加社会调查活动,在社会实践中感受劳动人民的艰辛,从而深刻地领悟到劳动的重要性。

五、完善劳动教育评价:综合评价与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增值评价相结合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要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14]2劳动教育评价对破解劳动教育实践困境和提升劳动教育的效果等具有价值导向作用。

(一)发挥劳动教育综合评价的重要性

没有科学的评价就没有科学的管理,教育评价的科学与否决定着学校的办学导向。教育评价在教育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具有诊断、导向和激励的作用,发挥着指挥棒和风向标的功能。综合评价是指使用比较系统的、规范的方法对多个指标、多个单位同时进行评价的方法。[15]427综合评价是劳动教育公平的基础,综合评价因其兼顾个性化评价的合理性要求,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消解单一化评价的弊端。综合评价强调的是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从多方面考查学生劳动能力的培养,包括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以及非智力因素等。发挥综合性评价对劳动教育的作用,不仅要从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还要从呈现出的劳动成果、技能、习惯、态度以及精神品质等多方面进行考查。并且,综合性评价也不能以教师一方面的考核为标准,还要结合多方主体参与到劳动评价中来,可采用社会评价、家长评价以及同辈群体评价的方式,在教育评价标准、评价办法和结果运用上达成共识,使劳动评价更加全面合理。

(二)融合劳动教育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和增值评价

劳动教育自身的特殊性,更加需要采取多元评价方式,不仅要发挥好综合评价的作用,还要结合结果评价、过程评价以及增值评价,更加全面有效地对劳动教育进行评判。

1.发挥劳动教育结果评价的作用。在教育意义上结果评价也可以称为终结性的评价,它是在学习任务或教学活动结束以后,对学生学习结果,包括对分数和作品的一种评价活动。[16]结果性评价是对学生劳动教育结果的反映,是最终成果的体现。结果性评价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导学生重视学业成绩,使学生认识到唯有勤奋劳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果,从而通过学习和劳动来改变劳动成果。发挥结果评价的作用,需要对学生的劳动能力进行考核,充分运用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全面、客观地记录学生取得的劳动成果,探索劳动教育学分制,实现劳动素养评价量化、精细化。

2.发挥劳动教育过程评价的作用。过程评价是一种发展性评价,反映的是对学生和教师在复杂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学习状态,是一种持续性状态的反映。教育评价中仅以“结果”为标准,忽视教育发展“过程”,会在无意中舍弃很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有用信息,不利于教育评价的科学化。劳动教育评价要注重过程评价的重要性,在劳动教育过程中,需要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全部信息纳入到评价范围之中,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采用课堂观测、随堂练习、展示述评、实验操作等方式进行即时评价,将学生在劳动教育过程中的表现纳入考查范围之中,提高学生对劳动的重视。

3.发挥劳动教育增值评价的作用。增值评价是基于学生学业成就的基础上,关注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学业成就的发展变化,考查学生学业成就净增值的评价。发挥增值评价的劳动教育功能,持续地记录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劳动能力的进步程度、对劳动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发展变化,树立正确的劳动观。通过各个阶段的比较,发现学生劳动能力的不足之处,进而发现劳动教育过程中的薄弱点,及时调整劳动教育模式,从而更好地加强劳动教育,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

猜你喜欢

场域劳动评价
基于“自主入园”的沉浸式场域教研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