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游记》与《金瓶梅词话》中的货币与物价状况比较研究

2023-03-07

关键词:词话金瓶梅万历

张 准

(四川师范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四川 成都 610101)

《西游记》与《金瓶梅词话》皆在最优秀的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之列。前者是中国古代神魔小说的代表作;后者则是中国古代世情小说的巅峰(1)鲁迅对世情小说的界定是:“当神魔小说盛行时,记人事者亦突起,其取材犹宋市人小说之‘银字儿’,大率为离合悲欢及发迹变泰之事,间杂因果报应,而不甚言灵怪,又缘描摹世态,见其炎凉,故或亦谓之‘世情书’也。”又曰:“诸‘世情书’中,《金瓶梅词话》最有名。”见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14页。,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反映市井百态、蕴含经济信息最为全面、丰富者,堪称晚明社会的浮世绘与食货志。二者成书年代非常接近,《西游记》现存最早的版本是明万历二十年(1592)的世德堂本,而成书多认为在嘉靖年间;《金瓶梅词话》的年代背景,学界也明确为明代后期,唯波动范围则从嘉靖到万历,同时多数学者认为《西游记》成书稍早于《金瓶梅词话》。(2)有学者通过《金瓶梅词话》中“猪八戒”字样及某些对联、俗语等,考证《金瓶梅词话》对《西游记》有所借鉴,进而推断《金瓶梅词话》成书当在万历年间。参阅刘洪强:《〈金瓶梅词话〉成书于万历年间新证——兼论〈金瓶梅词话〉借鉴〈西游记〉》,《滨州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西游记》之于《金瓶梅词话》,题材虽然相去甚远,但正如鲁迅所说,“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同世故”[1]114,“翻案挪移则用唐人传奇,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1]111,在《西游记》中也有浓厚的商业气息与时代特征。对两书中的货币与物价状况加以整理和比较,不仅有助于确定其年代背景,也可一窥晚明社会经济状况。

一、《西游记》与《金瓶梅词话》中的货币流通状况

《西游记》与《金瓶梅词话》中的货币流通状况,在总体相似的同时,也存在一些细微差异。

(一)两书中货币流通状况的相似性

两书中的货币流通状况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均以白银为主要货币。

据学者统计,《金瓶梅词话》全书共提及银钱出入456笔,其中用银430笔,共计约18万两;而用钱仅26笔[2],数量也较少,最多的100吊即100 000文,最少的仅30文。白银的使用遍及生意往来、典当放债、税赋征收、社会交往、家庭生活等社会生活的几乎每一个方面。使用的数量,有的很大,如第七十八回提到朝廷要在每个省收购“几万两银子的古器”[3]1107;有的很小,第二十三回中,西门庆家的仆妇宋慧莲“取出三四分银子来”,让小厮玳安去“烫两个合汁来我吃”[3]270。而铜钱的使用则局限于赏赐、酬劳、施舍、小额交易等领域。此外,书中还有使用黄金作为支付手段的事例3次。

笔者统计,《西游记》中的货币形式有金、银、钱、钞四种,全书共提及货币出入58次。其中,用银25处,金银并用13处,金3处,钱12处,钱钞并用4处,钞1处。《西游记》中的日常开支,总的来看也是以白银为主。第八十四回中唐僧师徒扮作马贩子投宿客店,孙悟空盘算马价,“这一群马还卖他三千两”[4]757,算是比较大的金额了。第八十八回中,唐僧师徒来到天竺国玉华县,“白米四钱一石,麻油八厘一斤”[4]788,不仅小额交易也多以白银为媒介,更可见白银行使着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

(二)两书中货币流通状况的差异性

首先,较之于《金瓶梅词话》,《西游记》中金银并用的次数较多。如第十九回中唐僧收猪八戒为徒后,高太公“拿出二百两散碎金银,奉三位长老为途中之费”[4]170。又如第九十四回中天竺国王招唐僧为驸马,送给孙悟空等“黄金十锭,白金二十锭,聊达亲礼”[4]842-843;后来孙悟空撵走了玉兔变成的假公主,找回真公主,国王又“取金银二百锭,宝贝各一盘奉谢”[4]851。统计发现,《西游记》中金银并用的情况,绝大部分是唐僧师徒降妖除魔后,国王或富户赠送的谢礼,虽然数量可观,但明显与现实生活关系不大,难以据此说明黄金在晚明社会的流通状况。

其次,两书中均数次出现“钱钞”字样,但《西游记》中的“钞”仍能发挥一定程度的货币职能。《金瓶梅词话》第十一回中,“众人见西门庆有些钱钞,让西门庆做了大哥”[3]117;第五十五回中,“那些小优们戏子们,个个借他钱钞,服他差使”[3]697。结合上下文看,此处的“钱钞”,就是指钱、财物。翻遍《金瓶梅词话》,找不到“钞”即纸币流通的记载。而在《西游记》中,第十五回,师徒乘船过鹰愁涧,“三藏教行者解开包袱,取出大唐的几文钱钞,送与老渔”[4]134;第五十三回,师徒过子母河,“长老教沙僧解开包,取几文钱钞与他”[4]475。出家人长途跋涉,携带少许纸钞比沉重低值的铜钱更为方便。此外,第十二回中提到“长安城里,有那选不中的愚僧,倒有几贯村钞”[4]104。通常认为,“有几贯村钞”即“有几个臭钱”之意,有几贯铜钱显然称不上富裕,此处之钞当为纸钞。

二、《西游记》中的物价状况及与《金瓶梅词话》之比较

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像《金瓶梅词话》这样专注于描绘市井百态者可谓绝无仅有。《金瓶梅词话》中经济信息之多、物价状况之全,堪称中国古代文学之最,以至有学者称之为晚明社会“食货志”。相形之下,小说题材的差异决定了《西游记》中的物价状况,远不如《金瓶梅词话》详尽、具体,但《西游记》中仍不乏明代后期物价状况的宝贵信息,堪与《金瓶梅词话》相印证。

(一)《西游记》中的物价信息概览

食品:第八十八回中,“白米四钱一石,麻油八厘一斤,真是五谷丰登之处”[4]788,4钱银子一石米,作者认为是丰年的米价。第八十九回中,狮子精设宴,派小妖采购猪羊,“买了八口猪,七腔羊,共十五个牲口。猪银该一十六两,羊银该九两”[4]798。既为宴会之需,当是肥猪肥羊,则肥猪每口2两银子,肥羊每只近1.3两。第五十九回中,“大圣拔根毫毛,变个铜钱,问那人买糕”,卖糕者说:“若知糕粉米,敬求铁扇仙”[4]528,一文钱买了一块米粉糕。

奢侈品:第九十一回中提到“酥合香油”,“这油每一两值价银二两,每一斤值三十二两银子”[4]814。“酥合香油”当指苏合香油,是一种外国进口的珍贵香料、药材。同一回中猪八戒说:“若是犀牛,且拿住他,锯下角来,倒值好几两银子哩!”[4]818“好几两银子”当是泛指犀角的贵重,书中犀牛精被杀后,犀角分别被进贡给玉皇大帝和如来佛,可见其价值不凡。

服装、杂货:第八十九回中,孙悟空听到两个采购猪羊的小妖在路上商议:“把东西开个花账儿(虚报账目),落他二三两银子,买件绵衣过寒。”[4]796“过寒”即过冬,“绵衣”当指棉衣,两妖同行,理当一人买一件,可知一件棉衣要1—1.5两银子。学者考证,万历年间普通劳动者月收入只略高于1两银子[5],《西游记》中的棉衣可不便宜。第三十三回中,孙悟空“脐下拔一根毫毛,吹口仙气,变作一个铜钱”,吩咐小妖“你拿这个钱去买张纸来”[4]299。第五十六回中,孙悟空打死两个强盗,唐僧还吩咐“取几文衬钱,快去那里讨两个膏药,与他两个贴贴”[4]505。

马匹:师徒扮作马贩子投宿旅店时,孙悟空先是指着白龙马说:“大小有百十匹儿,都象我这个马的身子,却只是毛片不一。”[4]755后来又故意自言自语盘算贩马收入:“这一群马还卖他三千两。”[4]757“百十匹儿”即百来匹、略多于100匹,估计应在100—120匹;白龙马显然是上等骏马,“都象我这个马的身子,却只是毛片不一”,据此可推断当时良马市价在每匹25—30两银子。作为对照,嘉靖三十七年(1558),户部奏请征收马匹改为征收马价银,“每马一匹,银三十两”(《大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四百五十七,以下简称《实录》);次年,“命发马价银三万两于河南山东河间等处买马一千五百匹。”(《实录》卷四百七十一)征收时每匹马折价30两银子,收购时每匹20两,这是封建王朝剥削人民的常用伎俩。总的来看,《西游记》中的马价与嘉靖晚期的马价是较为吻合的。

服务业:第八十四回中,客店店主赵寡妇详细介绍上中下三种档次的接待和收费标准,可为研究晚明社会旅店业的宝贵资料:

上样者:五果五菜的筵席,狮仙斗糖桌面,二位一张,请小娘儿来陪唱陪歇。每位该银五钱,连房钱在内。

中样的:合盘桌儿,只是水果,热酒筛来,凭自家猜枚行令,不用小娘儿。每位只该二钱银子。

下样者:没人伏侍,锅里有方便的饭,凭他怎么吃;吃饱了,拿个草儿,打个地铺,方便处睡觉;天光时,凭赐几文饭钱,决不争竞。[4]755

对此,孙悟空答曰:“相应啊!我那里五钱银子还不够请小娘儿哩。”[4]755“陪唱陪歇”的“小娘儿”,显系有一定才艺的妓女,由此也可大致判断当时性产业的收费标准。

《西游记》由于题材的特殊性,书中涉及不少宗教活动。第六十七回中,“共有五百多人家居住”的陀罗庄有妖怪为害,孙悟空对居民说:“我想着,每家只出银一两,五百家可凑五百两银子,不拘到那里,也寻一个法官把妖拿了”,居民答曰:“我们那家不花费三五两银子!”[4]598-599后来又许诺:“若果降了妖孽,净了地方,我等每家送你两亩良田,共凑一千亩。”[4]600妖怪当然是子虚乌有,却由此可见晚明社会封建迷信支出之浩繁,对劳动人民是一大负担。又如第四十七回中,陈家庄陈老汉家斋僧,“先与孩儿做个超生道场,故曰预修亡斋者”[4]427,赶斋的和尚“尽饱吃饭,熟米三升,白布一段,铜钱十文”[4]423,“似这大肚子长老(猪八戒),也斋得起百十众”[4]426,类似的活动显然所费不赀。

人口:第四十七回中,妖怪要吃童男童女,孙悟空对陈老汉说:“拼了五十两银子,可买一个童男;拼了一百两银子,可买一个童女。”[4]427《金瓶梅词话》中,人口是最便宜的商品,最便宜的一个小姑娘只卖了三两五钱[6];两相比较,此处的人口价格可谓畸高。其原因很简单:《金瓶梅词话》中买卖人口,交易对象是人的身体和劳力;而此处的童男童女却是要送去喂妖怪,丧失的是生命,价格当然不可同日而语。故《西游记》中唯一的这一处人口价格,断乎不是晚明社会买卖人口的市场价格,仅可供研究命价、血酬之用。

(二)两书中物价状况比较

《金瓶梅词话》中物价信息包罗万象,难以一一列举,聊举两书中可直接比较者如下:

食品:崇祯本《金瓶梅词话》第一回中,“西门庆称出四两银子,叫家人来兴儿买了一口猪、一口羊、五六坛金华酒和香烛纸札、鸡鸭案酒之物。”[7]金华酒的价格,第二十三回中明确记载是3钱银子一坛,五六坛至少要1.5两银子。第五十二回中,西门庆的妻妾们用1两银子办了一桌酒席,计有“一只烧鸭,两只鸡,一钱银子下饭,一坛金华酒,一瓶白酒,一钱银子裹馅凉糕”[3]652,第五十回中提到“南烧酒”(白酒)是5分银子一瓶[3]610,故“鸡鸭案酒之物”大概也要6钱银子,再扣掉“香烛纸札”的花费,《金瓶梅词话》中一头猪加一只羊的价格无论如何不会超过2两银子,在《西游记》中最多够买一头猪。又如米价,《西游记》中“白米四钱一石”,唐僧感慨“五谷丰登”[4]788。《金瓶梅词话》第五十八回中应伯爵对妓女说:“连轿子钱就是四钱银子。买红梭儿米,买一石七八斗。”[3]735所谓“红梭儿米”,难考,估计是一种糙米,比《西游记》中的“白米”低档;一石为十斗,4钱银子“一石七八斗”,则每石约2.3钱银子,价格只有《西游记》中的“白米”的一半多一点。总而言之,《金瓶梅词话》中的食品价格较《西游记》中便宜不少。

马价:《金瓶梅词话》第三十八回中,权臣蔡太师(蔡京,明代文学家沈德符认为影射严嵩)府的管家翟谦送了西门庆一匹“高头点子青马”,夏提刑见后大加赞赏,“论起在咱这里,也值七八十两银子”[3]460。第四十三回中,“两匹只要七十两”的马,西门庆认为“也不多”,嫌不好而未买[3]519。《西游记》中的白龙马是真龙化身,至少不会比西门庆骑的青马差。前文中孙悟空盘算的马价是批发价格,但就算是零售价,即便如此,《西游记》成书年代马的零售价也不会是批发价的两倍,《金瓶梅词话》中的马价肯定比《西游记》中高。

服装:《金瓶梅词话》第五十六回中,西门庆资助了穷朋友常时节12两银子,常时节马上去为妻子买了“一领青杭绢女袄,一条绿绸裙子,月白云绸衫儿,红绫袄子儿,白绸子裙儿,共五件”,为自己买了“鹅黄绫袄子,丁香色绸直身”,“又有几件布草衣服”,“共用去六两五钱银子”。对此,其妻评曰:“虽没的便宜,却值这些银子。”[3]708可见价格尚属合理。《金瓶梅词话》里7件丝绸服装加上几件布衣用去6.5两银子,而《西游记》中一件棉衣要1—1.5两,虽然由于质地不同而难以直接比较,但大体上仍可判断《西游记》中的服装价格要更高一些。

性产业:上文提到赵寡妇客店接待投宿旅客的“上样”(最高标准):“五果五菜的筵席,狮仙斗糖桌面二位一张,请小娘儿来陪唱陪歇,每位该银五钱,连房钱在内。”[4]755接下来的“中样”,在“不用小娘儿”的同时,伙食标准也降为“合盘桌儿,只是水果、热酒”,“每位只二钱银子”。由此可见,“请小娘儿来陪唱陪歇”的召妓费用应该不到3钱银子。孙悟空直夸便宜:“我那里五钱银子还不够请小娘儿哩。”[4]755孙悟空口中的“我那里”到底是哪里,是不是取经的出发地长安城,不得而知,只能说明不同地区的召妓费用存在较大差异。而《金瓶梅词话》中召妓,“连轿子钱就是四钱银子”[3]735。《金瓶梅词话》中的“轿子钱”,第七十八回中是6分银子[3]1101,估计应视距离远近而定,则招妓的费用大致是3钱银子或略多一些,价位与《西游记》中大致在同一水平。

总而言之,在与普通百姓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穿衣吃饭两件大事上,《西游记》中的价格都高于《金瓶梅词话》。

三、从《西游记》与《金瓶梅词话》中的货币流通与物价状况看二者的时代背景

(一)两书都准确反映了明代后期以白银为主的货币流通状况

《西游记》与《金瓶梅词话》可能的年代背景,从嘉靖到万历年间,正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实现白银货币化的时期。明朝开国之初的洪武八年(1375),仿照元朝实行纸币制度,发行“大明通行宝钞”,简称钞;同时,“禁民间不得以金银物货交易,违者罪之;以金银易钞者听”;同时,“铸小钱与钞兼行,百文以下止用钱”[8]。可见,朱元璋所设想的货币制度,是以纸币为主铜钱为辅,大额交易用钞,小额交易用钱,与当今世界各国主流的货币制度十分相近。铜钱与纸币并行,钞曾经作为法定货币甚至是主要货币流通,钱与钞即代表财富,这是《西游记》与《金瓶梅词话》这两部明代小说中多次出现“钱钞”字样的背景和原因。

然而,经济制度不能脱离时代背景,更离不开政治制度的保障。明代初期的货币制度在当时可谓先进;而在公权力毫无约束的专制制度下,纸币制度注定会因为政府滥发而导致通货膨胀,直至破产。根据《明史·志第五十七·食货五》,发钞不到20年,洪武二十六年(1393),一贯钞在民间就只能兑换到铜钱160枚,贬值率高达84%(3)发钞之初,政府规定的兑换率为“每钞一贯,准钱千文,银一两;四贯准黄金一两”,即1贯面额的钞=1两白银=铜钱1 000枚=黄金0.25两,参阅朴元熇:《〈明史·食货志〉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173页。,“由是物价翔贵,而钞法益坏不行”。到正统年间(1436—1449),政府被迫“驰用银之禁。朝野率皆用银,其小者乃用钱”[8]530,大额支付用白银,小额支付用铜钱,可见当时的货币制度已近似于银、铜复本位制。到嘉靖四年(1525),“钞久不行,钱亦大壅,益专用银矣”[8]531,“专用银”说明货币制度已近似于银本位制。尽管此后直到明朝末年,铜钱仍在铸造、使用,但总的来看,铜钱已降为辅币。一般认为《西游记》成书于嘉靖年间,《金瓶梅词话》成书于嘉靖到万历年间,两书中的货币流通状况虽有细微差异,但总体上都以白银为主铜钱为辅,白银作为主要货币发挥着支付手段和价值尺度的职能,与晚明社会的实际状况高度吻合。由此可见,不要说世情小说的代表《金瓶梅词话》,就是《西游记》这样的神魔小说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一定的现实主义倾向,即“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同世故”。此外,《西游记》中的“钞”仍能发挥一定程度的货币职能,可能源自作者对纸钞流通的记忆犹新,正符合《西游记》成书早于《金瓶梅词话》的观点。

(二)嘉靖到万历年间经济状况对《西游记》与《金瓶梅词话》中物价的影响

如果将《西游记》的年代背景确定为嘉靖年间尤其是嘉靖晚期,而将《金瓶梅词话》的年代背景确定为万历年间尤其是万历前期,则《西游记》中食品和服装的价格都要高于《金瓶梅词话》的现象将能得到较好的解释。

嘉靖四十五年(1566),也是嘉靖帝在位的最后一年,海瑞在其著名的奏章《治安疏》中对这个时代进行了总结:“吏贪官横,民不聊生,水旱无时,盗贼滋炽。……盖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8]1528嘉靖一朝内忧外患。在内部,自然灾害频繁,皇帝迷信道教痴求长生,大兴土木营建宫观,“世宗(嘉靖帝)营建最繁……岁费二三百万”[8]516。权臣严嵩“窃政二十年,溺信恶子(严世藩),流毒天下”[8]2029。《西游记》中的道士几乎全是害人的妖怪:乌鸡国道士(狮子精)杀死国王窃据王位;车迟国道士(虎鹿羊三妖)挑唆国王佞道灭佛;比丘国道士(鹿精)愚弄国王要1 111个儿童的心肝配长生药;黄花观道士(蜈蚣精)用毒药害人;解阳山道士霸占落胎泉水勒索财物……学界大多认为《西游记》明显呈现对嘉靖帝迷信道教的嘲讽,这也是判断《西游记》年代背景的重要依据之一。在外部,北方蒙古入侵,南方倭寇猖獗,浩繁的军费开支对国家财政造成巨大压力,人民负担极其沉重。到嘉靖中期以后,国家财政已深陷危机,“世宗中年,边供费繁,加以土木、祷祀,月无虚日,帑藏匮竭。司农百计生财,甚至变卖寺田,收赎军罪,犹不能给”[8]515。到嘉靖帝死,其子隆庆帝即位后,令户部盘点国库,“太仓见存银一百三十五万四千五百六十二两……通计所出须得银五百三十万有奇。以今岁抵算,仅足三月”[9]。

内忧外患,水旱连年,导致嘉靖年间尤其是晚期物价居高不下。嘉靖三十一年(1552),“宣大二镇大饥,人相食”(4)“宣大二镇”指宣府、大同,包括今山西北部和相邻的内蒙古部分地区以及河北张家口地区,位于华北平原与蒙古高原之间的过渡地带,为明代边防重镇。(《实录》卷三百八十二)。三十二年(1553),大学士严嵩奏称:“今岁之饥……一时米价腾贵。流民饥极,儿女弃置道中。”(《实录》卷四百三)三十三年(1554),“京师比当水旱疾疫之后,民力困竭,物价腾踊”(《实录》卷四百十七)。三十四年(1555),户部又奏称:“今军储浩繁,米贵价高。”(《实录》卷四百二十八)三十七年(1558),户部奏请“真保二府”(真定、保定,在今河北省)征粮“每石折银一两贰钱”(《实录》卷四百五十五);当年八月,大学士严嵩奏称:“近闻大同颇熟,银一两可得米九斗”,1石为10斗,“颇熟”(丰收)之时的米价尚达到每石1.1两白银;反之,“若延至来春二三月时,米价腾贵,银二两才可得米一石”,青黄不接之时的米价高达每石2两银子(《实录》卷四百六十三)。同年,“辽东大饥,人相食”(《实录》卷四百五十七)。三十八年(1559)八月,辽东巡抚奏称:“去年凶馑,斗米主银八钱……今斗米犹至七钱”,“母弃生儿,父食死子”,辽东大地一派“巷无炊烟,野多暴骨,萧条惨楚,目不忍视”的人间地狱之象(《实录》卷四百七十五)。三十九年(1560),“年荒,粮草价高”(《实录》卷四百八十三);皇帝诏称:“朕闻近日贫民冻馁死者甚众。”(《实录》卷四百九十一)四十年(1561),“北直隶(5)明代直隶于首都北京的地区,包括今北京、天津两市,河北大部,河南、山东一部;与直隶于留都南京的地区(南直隶)相对应,故称北直隶。、山西饥殍相望”(《实录》卷四百九十七)。嘉靖年间的物价上涨,在其他史料中也有记载:“迨(正德)末年及嘉靖至今,诸物腾涌”[10]181;“嘉靖癸丑(1553),京师大饥,人相食,米每石二两二钱”[10]183。

从嘉靖到万历前期,经过“隆庆新政”和万历初年的张居正改革,明王朝呈现从衰落到中兴之势。万历初年,“帝虚己委居正,居正亦慨然以天下为己任”,“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行之久,太仓粟充盈,可支十年……太仆金亦积四百余万……赋以时输,国藏日益充”[8]1457-1458。《明史·神宗本纪》赞(结语)曰:“神宗冲龄践阼,江陵(张居正)秉政,综核名实,国势几于富强。”[8]110简而言之,万历前期,明王朝政治相对清明,经济恢复发展,“自正、嘉虚耗之后,至万历十年间,最称富庶。”[8]1510反映在物价上,万历前期的物价较嘉靖晚期有明显下降。“隆万(隆庆、万历)间物价之贱,民俗熙皞”[10]183,“昔在万历,石米四五钱,百货皆贱”[11]。万历十二年至十五年(1584—1587),江南连年丰收,苏州、松江等地米价保持在每石0.25—0.35两白银[12],不仅较《西游记》中“五谷丰登”之时犹低,也说明《金瓶梅词话》中4钱银子“买红梭儿米,买一石七八斗”至少在理论上是可能的。《金瓶梅词话》中物价信息异常丰富,经学者考证,与万历年间的实际物价状况高度吻合(6)参阅张准:《从〈金瓶梅〉看明代后期白银流通及购买力》,《中国文学研究》2013年第2期;高寿仙:《明万历年间北京的物价和工资》,《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在此不再赘述。

结论

总而言之,《西游记》与《金瓶梅词话》中的货币流通状况,与明代后期白银货币化趋势高度吻合。两书中的物价状况,也与嘉靖到万历年间的实际情况相符合。两书中货币流通与物价状况的差异,支持《西游记》成书年代早于《金瓶梅词话》的观点。上述结论不仅反映出两书的现实主义倾向,也有助于确定其年代背景。

猜你喜欢

词话金瓶梅万历
增山词话
半梦庐词话
书坊与名士:万历年间戏曲评点兴起的双驱
《金瓶梅》里的水产:餐桌上的游龙戏凤(下)
从“影写法”看《红楼梦》对《金瓶梅》的继承与超越
明清小说从欲到情的动态演变*——从《金瓶梅》到《红楼梦》
新词话
词话三则
论万历朝播州杨氏土司之覆灭
日本藏万历世德堂刊传奇《水浒记》考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