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的教学模式探讨
——以“土地资源评价与管理”课程为例

2023-03-07

晋中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土地内容教学模式

贡 俊

(山西财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山西太原 030006)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土地资源稀缺性体现得更为明显,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优化配置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土地资源评价与管理”是地理学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选修课,为适应国土科学发展的新形势,该课程注重定量方法和新技术新手段的应用,然而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统一的课程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方法的多元性和课程内容的不确定性问题较为突出,为课程讲授增加了不小的难度。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具备创新意识,接受科学思维训练,具有一定的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应用技能和实践能力,满足社会需求,需要进行该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目前基于社会需求和OBE 理念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研究较多[1-3],涉及室内实验设计和野外实习等教学环节,本文结合之前的理论研究和多年教学经验对“土地资源评价与管理”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一番探讨。

一、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和依据

(一)专业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在国土资源、环境保护、气象、水利、农业、林业等科研教学单位,相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自然地理工程、环境地理、资源管理、环境保护或应用等工作的研究应用型人才。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与新时代国家和社会的人才需求形成良好的适应,一部分学生通过考研继续深造可成为研究型人才,另一部分学生本科毕业后可在科研教育单位、相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地理和环境相关领域的技术及管理工作,成为“应用型人才”,定位明确精准,不仅符合当前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且为学生未来的就业拓宽了渠道,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该专业培养的本科毕业生除了热爱祖国和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之外,还应系统掌握专业基本理论和相关知识,了解学科最新发展动态和应用前景,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与实践能力,具备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具备较强的钻研精神和接受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具有从事自然地理和资源环境业务工作的基本能力与素质。

(二)课程的地位、目标和指标支撑

“土地资源评价与管理”是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属于资源环境方向选修模块,是一门实用性、实践性和技术性都比较强的课程。“土地资源评价与管理”可以支撑后续“土地利用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等课程的学习。本课程可以使学生了解土地评价研究的一般问题,掌握土地利用评价的基本原理、步骤和方法等,了解土地管理基本内容,并通过实践教学,使得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能够解决有关领域的实际问题,满足社会需求。

课程支撑的毕业能力指标点为身心素质(高)、社会责任感(中)、创新精神(中)、实践能力(中)、国际视野(低),通过了解和掌握土地评价和土地管理相关知识,融入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树立生态价值观,增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意识,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爱国主义情感及社会责任感,掌握土地利用标准及最新的评价方法,培养学生一定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二、课程理论教学设计

该专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总学分为150学分,专业课程的课堂授课时间整体较少,如何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以及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成为教学改革的重点。结合上述专业和课程培养目标的要求,本文构建和完善了课程理论教学模式,改革了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出了线上线下互动式教学模式,具体如下:

土地评价方法中很多没有统一标准的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如土地利用集约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综合潜力评价、土地生态评价、土地利用可持续评价等内容)尚处于不断研究和完善中,因此在土地评价课程基本方法原则等理论讲解的基础上,为了体现方法的多元性和了解目前科研的最新进展,本课程设计了课后基于科研论文的主动学习和讲解,而对于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效益分析、农用地分等定级、农用地估价、城镇土地分等、城镇土地定级估价等有相应标准的评价内容,则通过学生的案例讲解来强化课堂理论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鼓励其积极探究,在有限的时间内扩充知识容量,安排学生分组完成任务。

第一,科研案例收集。要求学生查阅最新的期刊论文和硕博士论文等正规科学文献,能够熟练检索和筛选相关主题的科研文献,保证方法的先进性和可行性,从学科前沿的科研内容来学习和解决问题[4]。第二,自主学习。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解读,要求学生针对各自的主题任务选取相应内容制作课件。制作要求课件清晰(字体、图表等要清晰)、重点内容突出、课堂展示效果较好,课件制作完成后要提前发到课程群里,方便大家提前熟悉内容。第三,课堂讲授讨论。课堂上教师要求学生表达清晰流畅、重点突出,对于评价案例要求对其中一组数据按照评价过程进行一次全过程评价与计算,让学生能熟练掌握评价方法和过程,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加以应用;讲授过程中对于有疑问或不清楚的内容,教师和其他同学随时提问,讲授小组的同学要予以解答,如无法解答大家的问题,教师要进行相应讲解。第四,教师总结。学生的讲解内容根据不同的评价任务会有难易的区别,对于一些难点和重点地方在学生讲述完成之后教师要进行总结和重点讲述,以确保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第五,线上作业巩固。评价内容是课程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避免学生讲授这一内容所带来的一些弊端,教师在课后还会以作业的形式在线上学习通平台布置学习任务,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能真正掌握其实质和内涵。

该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课上课下、线上线下等方式进行教学,在原有教学内容基础上,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深度拓展,提高授课效率,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此外还融入了思政元素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课程实践教学设计

(一)土地适宜性评价应用现状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实际应用能力,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使得学生能够学有所用,可有效解决实际问题,克服传统教学模式很难满足社会需求的弊端[5]。目前农用地、城市土地等适宜性评价研究不断深入,应用领域不断拓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已成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前提和基础,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判断国土空间自然条件对于城镇开发、农业生产、生态保护的适宜程度的重要工作,它可通过协调空间多维功能支撑人类需求,实现国土空间功能的综合效用最大化。此外,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是进行土地复垦和土地改良利用方向选择的主要依据,对于保证土地复垦合理用地、保护耕地、防止水土流失、恢复生态环境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矿山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编制提纲中明确提出要进行土地复垦的适宜性评价,根据评价结果,阐明土地复垦的目标任务、主要工程措施和工程量等内容,而“土地资源评价与管理”课程实践将《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程第1 部分通则》中的适宜性评价内容引入实践教学,并进行相应的实践设计,可为本科生将来的就业和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条件。

(二)实践教学设计

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该课程包含有8 个课时的实践教学,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的要求,制定了如下的实践方案和内容:第一,评价步骤和方法讲授。通过课堂讲授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程中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部分的内容,使学生熟悉煤矿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并针对评价单元的划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等重点难点进行详细阐述。第二,评价单元划分。由于课时所限,提前给出相关矿产资源的项目简介、土地损毁情况、土地质量现状、相关规范表格格式等资料及数据,然后通过之前的课程学习和有关资料的收集,应用所学知识结合给出的资料和数据划分评价单元,选择评价方法,明确评价依据及过程,确定拟复垦土地的最佳利用方向,划分土地复垦单元。此过程中对于适宜性评价单元划分的原则与方法进行系统性的回顾和应用,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第三,评价指标体系及分级标准构建。根据初步确定的复垦方向,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和完整的指标分级标准,这一过程是实践教学中的难点,除了进行重点讲授外,还在教学平台提前上传相关《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技术规程》《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程》《土地复垦技术标准》等技术标准依据,指导学生参照理论课程部分所学的限制性因素分级标准确定的原则和方法,结合实际案例和相关技术标准规程进行指标确定和分级,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还有部分指标难以准确确定分级标准(如林草地的标准相对模糊),就需要指导学生部分结合实际和指标的上下限来确定分级标准,有些还需要学生再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经过综合分析之后才能确定其分级标准。第四,土地适宜性评价。分析复垦区各评价单元不同指标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评价方法,结合评价因素的分级标准,评定各单元不同利用方向的适宜性等级。此部分内容对于方法的选取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建议,尤其对于不适宜的评价要科学慎重,因此实际中极限条件法的应用更为普遍。此外,还要区分土地改良前后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确定评价结果,同时明确限制性因素,学生对此概念不是很清晰,在实践教学中应加以强化,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学生对此知识的理解。第五,最终复垦方向的确定。依据适宜性等级评定结果,结果往往是多宜性的,即适宜于多种用途,而这一结果显然不能满足土地复垦最终单一方向和结果的要求,因此对于多宜性的评价单元,需综合分析当地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土地复垦类比分析、工程措施难易程度、成本效益分析等情况(如塌陷地尽可能原地类复垦、矸石场优先选择生态修复)进行系统的定性说明,从而确定最终复垦方向。最后根据评价单元的最终复垦方向,从工程施工角度将采取的复垦标准和措施一致的评价单元合并作为一类复垦单元。引导学生按照所提供的表格要求填写最终结果。第六,撰写实践报告。实践报告是汇总实践过程和结果的一种形式,也是检验学生实践效果和评分的依据。实践报告的提纲和内容按照所给资料及《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程第1 部分通则》中附录C《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方法与步骤》撰写,并对报告格式进行统一要求,最终给予相应的评分。

此实践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划分评价单元、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分级标准以及综合分析确定最终复垦方向,针对这些内容进行重点辅导和答疑,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规范标准和参考资料,结合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最终解决相应的问题。实践设计内容是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矿山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中适宜性评价实际案例基础上改编而成的,理论联系实际,避免所学内容与实践脱节,明确实践目标,体现了课程较强的应用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后期向职场过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土地资源评价与管理”是一门集系统性、科学性、综合性的课程,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和科研的需求,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教学模式,力争让学生在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中能学有所获、学以致用,最终实现研究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猜你喜欢

土地内容教学模式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我爱这土地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主要内容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分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