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历程、内涵与价值研究
——基于文献评价视角

2023-03-07易显飞梁梦龙王克宁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易显飞,梁梦龙,王克宁

(1.湖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2.长沙理工大学 哲学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114;3.湖南师范大学 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湖南 长沙 410081)

2021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目前,国内学界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展了广泛的讨论与研究,围绕其发展历程、基本内涵和当代价值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历程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1949-1978年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第二个阶段为1978-2012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第三个阶段为自2012年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从三个历史阶段展开研究,并对这三个阶段进行解读,有助于呈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彰显现代化道路的中国特色。

(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奠定中国式现代化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有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土壤,开始对现代化建设进行初步摸索,这为之后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夯实了基础。王公龙等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铲除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并最终成立新中国,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本社会基础[3]。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在此基础上,党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象征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启。董慧等提到,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从确立争取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的目标,发展到建设怎样的现代化国家、怎样接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等问题,并且随着建设的深入与认识的提升,我国的现代化发展战略从单一的“工业化”向“四个现代化”进行了转变[4]。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首次提出“四个现代化”,即要建设具有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在1964年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现代交通运输”被改为“现代科学技术”,自此,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全面展开,成为这一阶段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奋斗方向。宋学勤总结了党带领人民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过程中所作出的重要举措:其一,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进行了反思,并明确提出了中国工业化这一道路,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同时,充分发展农业和轻工业,这一重要思想是后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端;其二,提出“两步走”发展战略,即在十五年内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力争在20世纪末,我国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时国民经济达到世界前列。“两步走”发展战略为改革开放后“三步走”发展战略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5]。秦宣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总体上取得了重大进展,从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三方面来看,民主进程得到了进一步推进,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国民经济基础也得到了极大增强,科学技术的进步更为可观,这一时期为之后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基础[6]。这一时期国家对社会各领域现代化建设的探索为之后的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体制保障和经济基础。

(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始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这一时期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第二个阶段,该阶段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四个现代化”建设也展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概念于改革开放初期正式提出,1979年邓小平提出我国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在1984年又提出到20世纪末要在中国建设一个小康社会,并将其作为该时期现代化的目标,这既考虑到中国的基本国情,也意识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任务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之后,党在十六大报告中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调整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可以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把主要历史任务调整为使中国人民摆脱贫困,使中华民族“富起来”,把改革开放作为改变当时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俞祖华认为,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前30年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找到的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7]。张神根等认为,“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概念在改革开放时期被正式提出主要基于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基于更为有效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二是基于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所得出的重要结论;三是基于对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和发展状况的了解;四是基于对本国实际和国情的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既确定了我国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也规定了其发展的方向[8]。鲁明川指出,邓小平进一步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深化为“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这一重大命题,开创性地提出了要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勾画了我国现代化道路的基本蓝图[9]。张明指出,在改革开放之后,党带领全国人民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进程,也是深入探索和把握社会主义理论,走向认知新高度的过程。党在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同时,把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向了新的高度,在全面总结前人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10]。该时期出于对现代化建设更为深刻的认识,我国采取了更为“大胆”,同时也更符合我国国情的政策,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经济支持。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拓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相较于世界范围内其他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模式,中国式现代化是全方位、多角度、各方面并联发展的现代化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党和政府把握全局,统筹兼顾,进一步拓宽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胡洪彬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并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代,开拓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同时,对“四个现代化”作出了全新的阐释,例如区别于西方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串联发展而选择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和信息化的四者叠加并联发展,由此,拓展了对现代化的认识[11]。许耀桐指出,党在这一时期主要通过两个举措来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其一,通过三大布局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一是构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二是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即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三是推进“五大文明”,即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其二,提出了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以来,党带领人民进行的现代化探索,将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和实践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标志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形成[12]。杜玉华等则认为,党在这个时期创造性地提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台阶,并从三个方面总结了党在该时期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所采取的措施:一是为新时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确定了目标,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战略,即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这30年的两个阶段安排;二是对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和城镇化的“新四化”同步发展等作出战略部署;三是提出了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新命题,同时将其确立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之一[13]。张三元指出,新时代的来临代表着中华民族站在了“强起来”的历史起点上,在党的领导下,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两大目标任务的完成,中国更接近伟大梦想的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带领人民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14]。

综上,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发展历程的研究,总体上围绕重点历史事件展开,从现代化进程中不同时期的历史决策与理论创新可以发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是一蹴而就的飞跃,而是在实践进程中不断积累、提升的必然结果。同时,这百年来的发展历程也表明,中国式现代化并非某一具体方面的快速发展,而是全方位、多角度的精准布局,是围绕人民生活和谐幸福、安居乐业展开的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直观展现。

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基本内涵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作为党带领全体人民经过百年艰苦探索寻求到的一条属于自己的现代化道路,该过程中呈现的鲜明特征以及党实践总结的历史经验共同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特有的基本内涵。通过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基本内涵进行解读,理顺其价值链路,可以更好地挖掘其“中国式”的本质属性。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本质特征

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发展为了人民,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指向。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保证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前提。孙开等认为,党带领人民寻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新中国,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充分说明我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维护国家利益和捍卫民族尊严的大国政党。把中国的事办好,关键在党。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和命脉所在,同时也是中国能够将这一成功延续至未来的根本保证[15]。宋才发提到,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并通过社会主义革命与改革开放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扎实的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中国共产党在理论层面确立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任务,也在实践的过程中发挥了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16]。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蒋永穆等认为,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人民在各个时期都取得胜利的关键就在于党探索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在未来的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只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终一定能够使中华民族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7]。毕照卿提到,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使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可能性”跨越到“必然性”,实现了社会主义道路“一般性”向“特殊性”的转化并完成了二者的统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辟与发展蕴含着社会主义本质属性[18]。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党的领导就是坚持人民至上。刘勇等指出,党始终把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标志,因此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是符合人民期待、满足人民向往的现代化,其取得伟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的衷心拥护和全力支持[19]。于安龙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立足点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在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国共产党秉承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的理念,使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和磅礴的人民力量,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发展奇迹和取得巨大成就成为可能。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的幸福感,让人民共建共享现代化发展成果,让人民成为现代化发展的最大受益者,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20]。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本质特征,也是现代化道路上中国特色的内在核心。

(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基本理念与本质要求之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发展的同时,必须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袁祖社等提到,中国在推动现代化的过程中一直关注人类文明的整体性,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意保护生态环境。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的新文明形态,涵盖了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的全部领域,关系到中国的发展和整个人类的前途,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报告均提到了要大力推动生态文明的发展与建设,这是我国对全球生态危机深刻反思的结果[21]。江峻任等认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选择走绿色发展道路,主张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用发展生态生产力来替代资本主义的工业生产力,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新的实践路径[22]。董慧等指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蕴含着生态意蕴,囊括了生态的内涵特质、意义价值、精神品格和方法原则等方面的内容:一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智慧;二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目标导向之一是满足人民对美丽环境的需要;三是人、社会、自然三者之间是一个关联的有机体,生态环境问题既是“重大政治问题”也是“重大社会问题”;四是绿色发展是党在探索与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对怎样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关系这一问题所提供的解决办法[23]。黄承梁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在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我国在工业化进程中创造经济发展奇迹的同时也出现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党对此进行了深刻反思并提出将绿色发展作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建设生态文明视作走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然要求[24]。齐绍洲认为,积极推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既是我国未来发展的竞争战略,也是我国在面对全球气候变化时所表现出的责任担当,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要求,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过程中更加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统筹协调高质量发展[25]。余玉湖等认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同时还符合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本体论上突破了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解”;在实践维度上实现了人的自然化与自然的人化;在社会维度上构建了能使人与自然的关系由应然转向实然的社会关系基础[26]。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谋求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

(三)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核心要义

在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现代化所要达成的目标包括物质层面的富足和精神文明的提升,二者相互协调,共同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义。李洋认为,现代化不仅仅意味着生产力得到高度发展,更意味着人的精神世界变得丰富充盈。对此,党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注重发展与物质文明相匹配、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结合的精神文明。正确处理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策略,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顺利前行的关键遵循[27]。物质文明是发展的基础,要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前提是“富起来”。李曦辉等认为,党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创新性地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起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既是我国在探索属于自己的社会主义模式的理论和实践创新,也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组成部分之一,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28]。殷晓元等指出,“共同富裕”与中国式现代化在必然目标、本质属性和显著特征等方面具有多重逻辑上的关联。首先,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象征与目标任务。其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要义,就是要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后,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全国人民实现共同富裕,这些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29]。“富裕”并不代表文明,协调发展精神文明是现代化的要求之一。沈江平提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在继承中华文明基因和延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血脉基础上的现代化道路,除此之外,还吸收并融合了外来现代化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形成了一条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包含先进现代化文化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30]。陆卫明等指出,文化是满足人民在发展过程中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因素。现代化意味着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其中必然包含了文化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中的文化元素,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代表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31]。

综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断探索的道路,对其基本内涵的解读主要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与突出成果展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丰富的基本内涵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局限于经济发展的现代化,而是包括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等方面在内的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当代价值

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将我国现代化发展推向了一个新高度,而且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同时对第三世界国家乃至人类文明都具有非凡的意义。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当代价值进行研究,有助于展现其科学性与时代性,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意义,使之更好地发挥推动中国现代化发展与世界文明共同进步的积极价值。

(一)把握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夯实理论根基不动摇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科学道路,其取得的成果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验证。坚持马克思主义是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基础。王艺苑等认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开辟,以实践证明并宣扬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使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话语权得到加强。马克思主义在德国诞生,从其诞生之日起就饱受质疑,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更是让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怀疑,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打破了该怀疑,其探索与形成过程以无可置疑的事实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使马克思主义全球意识形态话语权在经历苏联解体后又重新构建起来,并在全球范围内宣扬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注入了中国力量[32]。卢成观等指出,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之后,国际社会开始盛行“历史终结论”和“主义过时论”,前者在美国冷战胜利后被资本主义国家奉为圭臬,用其来讨伐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后者则在苏联解体后,被美国的布热津斯基公开断言为共产主义与历史规律相违背,与时代潮流相逆。而中国在苏联解体后所展现的勃勃生机和所创造的世界奇迹,尤其是开创了属于自己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向世界证明了马克思主义行、社会主义道路行[33]。郝立新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阐释了现代化理论的实现形式和路径,坚持实践中的问题导向,遵循实践中的辩证法,进而提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处理好一系列重大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丰富与发展[34]。黄群慧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新”出发,指出其摒弃了“资本中心”现代化、“两极”现代化、“物质主义”现代化、“向外扩张或向外掠夺”现代化,从而达到了对西方现代化理论的超越,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充实与发展[35]。乔静宜认为,中国通过现代化事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使世界看到其强大力量,打破了对西方道路的迷信,对社会主义“怀疑论”“破产论”给予现实有力的回应。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的成功充分体现了马克思“跨越理论”的正确性,并由此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和民族特征的“中国之治”,不仅反映了社会主义最本质、最真实的发展规律,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巨大潜力与社会主义的勃勃生机[36]。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是一条切实可行的发展道路,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在实践层面的确证,向世界证明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二)紧扣时代发展脉搏,提供和平崛起新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符合时代需求的和平发展道路,不仅展现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对独立自主、继承创新的发展诉求,还表明了中国反对霸权主义的立场。陈金龙认为,坚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意义在于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在经济增长、社会主义制度完善、人民历史主动精神和历史创造精神焕发、社会长期稳定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37]。唐良虎等指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一条传承创新、独立自主的现代化道路,这为正在谋求发展、探索现代化的第三世界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中国智慧”、贡献了“中国方案”: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成功地将民族历史文化与现代化完美结合,为既想保持文化传统又希望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树立了一个优秀榜样;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党带领人民探索出的一条独立自主的现代化道路,这为需要加快国家发展但又不愿丧失自身独立性的国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选择[38]。寇美琪等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路径说明了社会发展的道路是多样化的,中国式现代化通过对西方中心主义进行解构,实现了中华文明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对“经典现代化”理论的更新和重构:一方面,吸收了世界文明的优秀文化,对世界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普遍性的先进经验进行借鉴;另一方面,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并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展现中国特色和民族风格[39]。周文等指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没有走对内压榨、对外掠夺的西方殖民主义道路,而是选择了一条和平崛起的道路;没有直接照搬西方现代化的路径与方法,而是扬弃资本发展逻辑的同时吸收了资本主义文明发展的有益成果,并结合中国实际,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为第三世界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途径[40]。吴媚霞等认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了两个方面的超越:一是完成了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价值性超越。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国家遵循的是“资本至上”原则,而中国现代化道路的人民性立场使得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世界的和平发展和共同繁荣。二是对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性超越。我国在早期一直照搬苏联模式,但随着苏联模式问题的不断暴露,我国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实现了对苏联模式的超越[41]。黄建军提到,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对资本主义文明的超越,拓宽了社会主义的实践场域,对正处于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中国家具有借鉴作用,主要体现在对道路的选择上避开并突破了“依附模式”“趋同模式”和“脱钩模式”,而是选择了独立自主的发展模式,改写了世界现代化亦步亦趋的发展图景[42]。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西方模式,打破了苏联模式的固有形式,是结合了时代趋势、人民需求以及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不仅体现中国特色,也反映世界形势;不仅是中国的国富民强,也是与各国的携手共进。吴志成指出,随着全球化浪潮的进一步推进,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并逐渐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以全人类整体利益为价值基础,既擘画了我国强国建设的总体目标,也顺应了全球化的趋势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历史起点上获得更大成功的重要机遇[43]。刘军等总结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五个特征:一是追求合作共赢、共同繁荣,提倡用开放包容的全球化经济取代固步自封的贸易保护主义;二是追求对话协商、持久和平,尊重每个国家的利益和民族关切,致力于构建每个文明主体的平等地位;三是追求共建共享、普遍安全,不将本国的安定建立在其他国家的动乱之上;四是追求交流互鉴、开放包容,尊重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五是追求绿色低碳、清洁美丽,推动全球共同构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44]。于沛认为,中国成功地走出了自己的现代化道路,深刻地改变我国社会各领域的同时,还改变并扭转了世界面貌与格局,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只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让全人类共享文明发展的成果[45]。宋才发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世界意义在于为现代世界体系创造了一种新的国家发展模式,为世界秩序转型提供现实基础,创造了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人类文明新形态[46]。骞真从“四个完美结合”来分析中国如何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即中国式现代化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完美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完美结合、“中国梦”与“世界梦”完美结合、人的发展与生态保护完美结合,创造了一个东西方文明互鉴、两种经济体制优势互补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类文明新形态[47]。国内相关研究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其理论基础、时代背景以及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创新结合起来,不仅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时代价值,也彰显了其在更广泛层面上作为一种全新的文明形态所独具的重要意义。

综上,中国式现代化百年的发展历程以及取得的伟大成就,成功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具有多重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虽然研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学者众多,覆盖面十分广泛且有着丰富的成果,但未来研究仍有必要继续深入与改进。一方面,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缺少多学科交叉研究,从其他学科入手可以为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更多角度,也能将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研究推向更深的层次。另一方面,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创新性研究仍有待加强,大多数学者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历程、鲜明特征、基本内涵、世界意义等进行了总结,且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看法具有重叠性,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出创新性观点的学者较少。深入开展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论研究、挖掘更深层次的理论内涵,对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另外,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其他国家现代化道路的联动研究不多。开展相关比较研究,不仅能更深入地认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也能使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更好地吸收其他国家现代化模式的有益成果。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