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盘活历史文化遗产的路径探究

2023-03-07王新燕

晋中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历史文化

王新燕,高 璐

(太原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太原 030024)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人类灿烂文明,是不可再生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传承和发展好中华优秀文明成果。历史文化遗产具有普遍静态的特性,我们要在坚持保护的基础上,加快推动历史文化遗产的创新性发展。因此,新时代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遗产必须坚持“盘活”二字,“让收藏在故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以及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1],成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借助现代科学技术,让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活”起来

自十四五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以来,历史文化遗产事业与科学技术不断深度融合,不仅为盘活历史文化遗产带来更多可能,还提高了文保效能,实现了历史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永生。首先,推动历史文化遗产展现方式数字化。历史文化遗产数字化技术能够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更好彰显伟大遗迹的文化与历史魅力。目前许多文物博物馆利用AI 人工智能技术、AR 增强现实技术、VR 虚拟现实设计和全息投影技术等推出历史文化遗产“沉浸式体验”模式,让参观者化身历史故事的主角,深刻感受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其次,提升历史文化遗产传播水平。随着中国科技实力的持续增强,现代传媒在中国声音传播上的优势也日益突显。以历史文化遗产为载体讲好中国故事,需要现代传媒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春风里调制“满屏皆精品”的配方,为坚定文化自信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贡献力量。如《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如果国宝会说话》等一批精品力作以文化为内核、以传媒方式为依托梳理历史文化遗产所承载的历史脉络与民族记忆,成为“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的范例。再次,发展先进历史文化遗产修复技术。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将交互动态图像设计、数字三维可视化等技术融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修复和智能生成过程之中,有利于文保工作者对大气环境、古建病害、观众流量等方面进行高效检测和动态分析,既为有破损文物提供科学性系统性修复方案,也为文物的预防性保护撑起科技保护伞,让饱经风霜的文物以全新的方式得到永久保存。总之,现代科学技术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活起来提供了更多可能,我们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数字化工具创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式,真正让历史文化遗产永葆活力,让传统文化历久弥新更好地守护文化根脉。

二、结合时代发展潮流,让历史文化遗产内涵“厚”起来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理念、共同追求,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图腾和永恒记忆[2]。这些宝贵财富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就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历史文化遗产事业守正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是强化基础研究,尤其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历史渊源、发展脉络等进行深度解析和系统梳理。将历史文化遗产蕴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有机融合,可更好更快实现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事业做出更多贡献。目前许多城市为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在研究阐发历史文化、修复展示馆藏文物上下了功夫,同时通过举办“文化旅游节”、“建设文化教育基地”、出版书籍、拍摄电视连续剧等新兴方式把优秀文化与精神融入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不断厚植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情感,使得历史文化遗产的内涵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方法论,让这些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治国之道、为人之学、修身之法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继续发挥其服务经济、政治的功能,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思想指导和根本遵循。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努力挖掘蕴藏在历史文化遗产中的文化资源,将其与时代潮流相结合,不断加深其文化底蕴和升华其思想内涵,充分展现出中华民族的无穷智慧与丰富创造力,起到以史鉴今、启迪后人的作用。

三、满足美好生活需要,让历史文化遗产品质“高”起来

新时代文旅融合发展是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结果。党的二十大以来,“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部署为各地政府开展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指明了方向。以历史文化遗产为依托打造旅游景点,充分发挥历史文化遗产的经济富民作用和精神塑造作用,进而提升人民生活幸福感,早已成为各级地方政府的共识和重要的政策取向。不少地方“历史文化遗产+旅游模式”将景区体验项目、特色文创产品、当地美食、住宿等多个消费环节连接起来,成功地把文化遗产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获益颇丰。但相比较历史文化遗产带来的经济收益而言,其精神滋养的作用更为重要。要想发挥好历史文化遗产旅游“以史育人、以文化人”的作用,必须切实完成“山不高则不灵,渊不深则不清”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境界转换。完成这一转换需要注意以下关键点:一是要以优秀文化资源为主干打造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产品,增加历史文化遗产物质载体背后的魅力与活力;二是紧紧抓住游客流量大的契机,以宣传讲解、实景体验等现代方式充分发挥历史文化遗产的人文色彩优势和社会教育功能。同时,在满足游客“求新、求奇、求知、求乐”精神需要的过程中又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深化公众对文物所蕴含的历史典故、精神价值的理解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具有独特性、不可再生性等特点,往往成为一地历史发展的见证,其蕴涵的精神价值深深地烙印在生活于此的人们心中。若将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与品质城市、品质旅游有机结合,既可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也有助于公众对中华灿烂文明的思想认同,最终达致“日用而不觉”的境界。

四、破解城市建设难题,让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美”起来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孕育出了众多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但随着当前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对于生产、生活新形态的空间需求愈来愈大,在有限的空间内进行土地使用功能的升级与转型必然会出现两种结果:要么开发新领地,要么争夺旧资源。[3]这样就使得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出现了一些新情况。第一,老城区改造中出现重视城市现代化功能建设而忽视文化生态的现象。为杜绝曾经在古城区大拆大建、大搞房地产开发而导致的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迅速流失和传承悠远的历史文脉被粗暴割裂的现象再次出现,城乡改造必须明确以实现历史文化遗产与现代文明相融共生为工作导向,有序落实一系列保护城市文化肌理和传统特色风貌的举措,逐渐形成以文化引领城市发展的全新范式,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第二,城市形象高度趋同。一些地方无视特色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盲目模仿模式化景观,出现“千城一面,万楼一貌”现象。破解该问题的关键在于城市开发要符合自身文化资源特色属性,打造独一无二的城市文化名片,外树形象,内聚人心,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第三,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过度商业化。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商业化过程中逐渐失去真实价值和历史信息而沦为“花瓶”,致使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开发误入歧途。有鉴于此,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齐心协力“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4],有效整顿文化遗产价值被商业利益所取代的现象。解决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难题的关键是将历史文化遗产的“内在美”与城市建设的“外在美”有机融合,真正发挥历史文化遗产在社会发展中凝聚人、引导人、激励人的正向作用,让有文化底蕴的城市成为人们的心灵家园。

五、加强国际文明交流,让历史文化遗产形象“立”起来

国际文明交流是推动人类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动力。中国是举世公认的文明古国,将独具特色的包含和平、合作、共赢精神的文化遗产用于世界文明交流,能展现我国历史底蕴深厚、文化多样和谐的大国形象。[5]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积极开展特色大国外交,在守护好全人类文化瑰宝和促进全世界和平繁荣发展中有效传递中国声音,彰显中华文化之魅力。例如在文化交流方面,我国积极举办各种文明主题的文物展、文化年展等活动,突显历史文化遗产“外交使者”“国家名片”的传播者和承载者形象;在国际合作方面,进行联合考古、开展濒危文化遗产抢救行动、推进流失海外文物追索返还等一系列工作,有效改善了世界遗产保护状况和加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能力;在全球治理方面,我国以“一带一路”为平台,深入挖掘古丝绸之路这一历史符号中的积极处世之道与当今时代的共鸣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6]当今我国同世界各个国家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可以借助世界文化遗产这个载体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这个平台深化国际文明交流互鉴,同时也让中国历史文化遗产成为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和弘扬中国精神的重要窗口,成为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文化符号,成为消弭中西方之间文化价值观的有效媒介。作为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传承的大国,需善用、巧用、活用历史文化遗产,充分发挥中华文明以文载道、以文传声的强大感召作用,让可信、可敬、可爱的中国形象深入人心,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历史文化遗产是文化基因与民族精神的承载体,也是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新时代坚持以盘活为基本路径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有利于推动文化遗产融于时代、融入生活,增强中华儿女的文化认同感,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凝聚起强大合力。总之,新时代盘活历史文化遗产需要在保持传统保护优势的基础上加强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探索,努力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之路。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历史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谁远谁近?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