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创新·交融:中越麒麟舞的具身认知与文化认同
2023-03-07彭瑞琪
彭瑞琪
(1.河南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河南开封 475001;2.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北京 100081)
麒麟作为一种古老的灵兽,在中华文明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其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黄河流域。在这片土地上,原始的居民崇拜这一象征自然和神力的神物。到了西周时期,麒麟的形象已经被镌刻在青铜器和石器之上。春秋战国时期,麒麟则成为体现“仁”的瑞兽形象,与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紧密关联。这一特殊的关联使麒麟成为儒家文化的象征,影响了汉代的文化思潮。儒家的“仁”学思想盛行,麒麟也被视为仁德的化身。到了魏晋南北朝,麒麟开始与其他动物如狮子、老虎等融合,呈现出更为威武的形态。唐代文人杨炯则赋予麒麟以独特的文化内涵,用以比喻那些表面华丽但缺乏内在修养的人。
麒麟舞起源于宫廷,是一种特殊的宫廷舞蹈,为帝王所喜爱。据相关资料记载,它最初的形式是在驴身上披着麒麟的衣服进行展示,与舞(武)有关,宋代时期,麒麟文化与舞蹈相结合,出现了麒麟舞。到了元代,麒麟舞演变为节庆中的重要仪式性活动。明代时,麒麟舞传入民间,成为广大民众节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今,作为一种显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麒麟舞已正式纳入国家级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已有九个具体地区的麒麟舞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是:河南省的开封市兰考县(2008)、商丘市睢县(2011),河北省的黄骅市(2008),山西省的侯马市(2011),广东省的汕尾市海丰县(2008)、东莞市樟木头镇(2011)、深圳市龙华区(2011)、深圳市龙岗区(2011),以及香港的西贡坑口区(2014)。除此之外,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亦有多处麒麟舞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每逢重大传统佳节(如春节、中秋节及元宵节)麒麟舞成为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受到广大民众的热烈欢迎,并在海外地区得到广泛传播。麒麟舞已成为中国与世界尤其是与东盟各国之间联系的重要文化桥梁。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文明与东盟国家始终保持着紧密的联系。班固的《汉书·地理志》已经记录了中国与东南亚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往来。[1]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老挝等地与中国山水相连、血脉相亲,这样的地理邻近性加上大量的人文交流,为麒麟舞在东盟国家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据马新宇等人的研究,中国与东盟各国在舞蹈方面存在明显的文化渊源。[2]这种文化基础,是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强大聚合力和向心力的源泉,如同一根强大的纽带,联结着不同的民族和国家。[3]在此背景下,麒麟舞成为这纽带中的重要部分。特别是在越南,麒麟舞与当地的龙舞和狮舞一同呈现,既显示了麒麟舞的普适性,也凸显了当地文化的包容性。麒麟舞在东盟国家的传播过程中,海上丝绸之路起到了关键作用。在广交会等重要商贸活动中,麒麟舞不仅仅是中国的文化代表,也是中华文明的魅力象征。[4]其传播的不仅是舞蹈艺术形式,还是中华文明的精髓和历史的记忆。随着历史的演进,麒麟舞在中国受到珍视,也逐渐被东盟国家纳入文化传统之中。如在越南,麒麟舞最早于黎朝时期出现并开始流行。[5]这种文化纽带反映在舞蹈的表演艺术上,更体现出中越两国人民长久的情感交往与文化融合。
为了深入探讨这一联系,下文将分别从艺术形式、情感交往和文化交流三个方面进行详细论述。
一、越南节日活动中麒麟舞文化认同感召力的具体表现
在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中麒麟舞作为一种文化象征,不仅在内地受到珍视,在与中国山水相连的东盟国家,特别是越南也逐渐被纳入。随着秦始皇统一中国,中原汉族的民俗文化逐渐传入岭南(包括现在的越南北部)。此后,越南与中国都采用了阴历,因此在许多节日习俗上,两国不仅名称相似,而且节日的起源和仪式均具相似性,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及中秋节。这些节日在越南逐渐融合了当地的文化特色。麒麟在越南不仅仅是一个艺术形式或文化传统,更是一种神圣的象征。麒麟既与善良和忠诚相联系,也被视为儒家学习之道的象征。麒麟舞融入越南传统节日不仅仅是因为它代表着吉祥和好运,更因为它在文化中承载着的更深层次的意义。
(一)春节活动中麒麟舞文化认同感召力的具体表现
越南的春节被称为“nguyen dan”。其名字“nguyen dan”与汉字的“元旦”在音义上有相似性,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越南对古代中国春节称呼的承袭。尽管在中国这种称呼在辛亥革命之后已正式更改为“春节”,[6]但在越南这一传统称呼仍然得以保留。
麒麟舞是越南春节庆祝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一活动不仅体现了越南对古代中国文化的尊重和继承,还融合了越南本土的元素,表现出越南人民对春节的深厚情感和文化认同。越南人认为麒麟象征着财富和繁荣,可驱走邪灵确保新年好运。一般演出程序为:表演者击鼓和拍铙钹向房子的主人致敬,麒麟弯下腰,在大门前低下头几次,然后退后一步,重复同样的姿势五六次才开始跳舞。房主或店主将他们的礼物挂在一楼的阳台、窗户或杆子上以示嘉赏鼓励。表演者再通过人搭金字塔,或者用单柱梯子提升到悬挂礼物的高度取到它。表演全程麒麟都会随着激越的鼓声翩翩起舞,观看的人群则在大声呼喊助兴。最精彩的部分是当麒麟的嘴叼住奖品(通常是金钱)后,慢慢地从房主家移动到下一个房主家继续下一次表演。这一习俗与越南的文化价值观息息相关,体现了越南人民对吉祥、幸福和团结的追求。这样的融合既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也体现了越南独特的文化特色和认同感召力。
(二)中秋活动中麒麟舞文化认同感召力的具体表现
古代越南与中国都使用阴历作为官方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该节起源于中国,与团圆意象紧密相连。《周礼》首次记载“中秋”一词,表示农历八月中旬,但是当这一节日传入越南后,虽保留了相似的庆祝形式,但其文化内涵却融入了不少越南的地方特色。例如,中国的中秋故事主要与吴刚伐桂相关,而越南则有关于阿桂与榕树的传说。[7]此外,越南的中秋节不仅继承了中国的赏月、吃月饼的习俗,而且根据当地文化对这些习俗赋予了新的意义。越南的月饼有两种:一种与中国的月饼相似,而另一种则用当地丰富的稻米和热带水果制作,更符合越南的口味。越南的中秋节晚上已逐渐成为小孩子的“儿童节”,体现出越南中秋节习俗中趣味性的加强和阖家团圆含义的转变。[8]每年的中秋夜晚,越南的街头巷尾都充满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这一天麒麟舞活动是一大亮点。当地居民深信麒麟有神奇的力量,能够为他们带来好运和幸福。在满月的夜晚,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回荡着麒麟队、狮队、龙队的鼓锣声,这是中秋节的标志性音乐。孩子们穿着传统的节日服饰,高声唱着有关节日的歌曲,组成欢快的游行队伍,手中挑着五彩斑斓的灯笼,伴着鼓和铙钹的旋律,热情洋溢地表演麒麟舞,街道两旁满是喜笑颜开看热闹的民众。
总之,越南的春节和中秋节均融合了麒麟舞这一重要文化元素,强化了中越两国之间的文化联系。近年来,两国间的文化交流活动频繁。例如,2010 年为庆祝两国建交60 周年,3 000 多名越南青年到广西进行为期5 天的文化交流访问。他们分散到广西各大城市交流访问,其中会有两国传统民间音乐的联合表演。此外,云南省艺术团于2015 年在越南首都河内为庆祝两国建交65 周年进行了巡回演出。2019 年,中越青少年文化艺术交流表演在河内举行,这是两国青少年同台表演的盛会,共同书写了中越友谊的新篇章。尽管这些节日的习俗在麒麟舞传入越南之前已有深厚的传统,但麒麟舞的介入和两国间深入的文化交流无疑为这些习俗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二、以越南麒麟舞为抓手落实文化认同的路径探索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人类学学界并没有给予身体足够的关注,身体最多被看作是“生理基础”,属于生物学的范畴,但随着具身认知的兴盛,身体由边缘化的“生理基础”一跃成为心智的塑造者[9]。
(一)身体构造中的文化认同
具身体验是基于人类身体构造对周围环境产生的一种感知,因而人类能用特殊的、一贯的方法感知客体、他人、空间及其间的种种关系[10]。具身认知指出“身体构造制约人认知的范畴和特性”,这与越南麒麟舞主体重视舞蹈的主观感受、动作经验的想法相契合。
自古以来,麒麟在中华文化中一直是一个神圣的兽,被认为是仁兽,象征着吉祥和和平。西汉的《淮南子·墬形训》和东汉的《说文解字·十》都对麒麟的形象有所记载,指出其混合了多种动物的特点。例如,西汉《淮南子·墬形训》载:毛犊生应龙,应龙生建马,建马生麒麟,麒麟生庶兽,凡毛者生于庶兽。在元代,麒麟的形象更是与龙马结合,被誉为“龙马”。越南麒麟舞作为一个特殊的舞蹈形式,与中国麒麟舞在结构和意义上都有诸多相似之处。
首先,越南麒麟舞的麟头中的各种部件,如狗耳、恶魔眼和狮鼻等都寓意着驱邪、吉祥、勤奋等正面的意义,这与中国麒麟舞中的寓意非常相近。其次,越南麒麟舞的麟身描绘了麒麟作为龙和马的融合体,这种观点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并与中国元代的“龙马”形象相呼应。[11]最后,麟蹄和麟尾的设计也与中国文化中对麒麟的描述相一致,[12]越南麒麟舞融合了鹿的优雅和牛尾的象征,体现了和谐、灵性和劳动的重要性。特别是其尾部设计为牛尾状的谷穗,强调牛对农耕文化的贡献,提醒人们珍惜与之相关的劳动价值。这与中国的麒麟舞含义不谋而合。
(二)神经结构中的文化认同
具身认知强调,心智的形成是基于个体的生理神经结构与活动形式的,[13]与大脑的感觉运动系统紧密相关。越南麒麟舞的身体语言和思维基础的隐喻,皆源于时间与空间的身体体验中。这些身体的表现和思维的隐喻与中国的麒麟舞的表现存在着文化上的共鸣,从而证实了两者间的文化认同。
越南麒麟舞的核心道具“绣球”在民间寓意着吉庆瑞祥。这与中国河南地区的麒麟舞中使用的滚灯笼寓意相同,都隐喻着吉祥喜庆、祛灾祈福、身体健康、年年平安。不论是越南的绣球还是中国的灯笼,它们的制作材料和结构上有着显著的相似性。两者都采用竹枇由内外双层编织而成,且内层均被贴有红纸。中国河南的麒麟舞灯笼特别之处在于其内部置有一方形偏心轴,轴上安置了点燃的蜡烛。无论蜡烛如何滚动,火焰总是朝上且不会烧到内层的红纸。而越南的绣球则借助其独特的造型和红色的设计,体现出其神圣性和仪式性。
在越南历史上很长时间里麒麟被视为权力的象征,特别是在阮朝时期。阮朝在其长达143 年的统治期间,曾铸造了超过100 枚玉金印章,大部分都刻有麒麟形象。阮福映曾深情地对其子嗣说:“这枚珍贵的印章是为后代留下的。它曾度过火灾和战争的考验,但始终如初。这枚印章现已成为持续不断的力量的象征,是留给后代的珍贵传家之宝。”这与中国黄淮地区麒麟的意义相吻合。麒麟被视为阳性的代表,即光明和热情的生物,它能够为人们带来火红的生活希望。
(三)感官传递中的文化认同
感官是具身的载体,收集各种信息,直觉对其进行识别、理解和判断[14],在跨文化的舞蹈中具有独特的传递作用。越南麒麟舞与中国麒麟舞的表现方式体现了两国文化间的紧密关系。
越南麒麟舞中常见的黄河图、古籍和八卦图案与中国广东东江麒麟舞中的八卦图案具有高度的相似性。这些图案均源于中华文明的始祖伏羲的八卦,象征着世界循环和万物归一的哲学思想,反映了两国在历史、神话和宗教传统上的相互影响和彼此认同。
麒麟舞的伴奏音乐在两国同样具有重要的地位。越南麒麟舞中的鼓叫“七星鼓”,其鼓声节奏及其他乐器的搭配体现了越南的民乐特色。两国的麒麟舞表演中,鼓通常置于中央,其他打击乐器在两侧依次排列。鼓声在越南文化活动中有着丰富的意涵,从祭祀神灵、宴会庆贺到战场前的击鼓助威,再到民间的击鼓助兴,都彰显了其在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越南麒麟舞高亢激昂的器乐表演十分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相应地,在中国河南省和广东省的麒麟舞表演中,鼓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伴奏乐器,鼓乐也成了中国文化中力量的象征。
(四)运动方式中的文化认同
皮亚杰支持身体的运动方式塑造认知的观点,这与具身认知的核心观点一致。[15]关注身体运动的物理属性与运动方式,正是对越南麒麟舞身体认知具身性的转向。越南麒麟舞中的“踩梅花桩”技巧,是麒麟舞技艺中最具挑战性的部分,体现了越南舞蹈与中国舞蹈的关联性。
在越南麒麟舞中,表演者踩上梅花桩时,每一步都要经过多次的试探。这些细微的动作与身体认知的具身性相一致,即通过身体的运动方式来塑造认知。麒麟看到险峻的山峰尝试翻越以及踩到生菜的动作分别寓意着步步高升和财富累积。
值得注意的是,越南的麒麟舞与中国河北省黄骅市的麒麟舞有明显的相似性。中国的麒麟舞表演中“踩高跷”的技巧,演员需在高跷上展现高超的技巧,舞姿威武雄壮,与越南的“踩梅花桩”步伐大致相似。这种形制和动作称谓的相似性体现了两者间的文化关联,均向观众表达了麒麟的威武、神勇和无畏精神,同时都具有步步高升、繁荣昌盛的美好寓意。
三、对越南麒麟舞文化认同价值的反思
越南麒麟舞深植于越南的历史和文化之中,与中华文化具有高度的同源性,其演技、伴奏音乐、服饰和道具无不包含着丰富的身体记忆。
一是麒麟舞与中华文化的关联。文献表明,麒麟舞在中越两国都有漫长的传统,从舞蹈的起源到各大节日中的演绎,它都展现出了与中华文化的紧密关系。麒麟作为中华文化中的吉祥动物,在春节和中秋节这样的重要节日中都有其特定的表现形式和意义。二是麒麟舞的身体记忆与文化认同。舞者在麒麟舞中的身体语言和动作不仅仅是舞蹈技巧的展现,更是对中华文化中麒麟相关神话和传说的再现。这种身体的记忆通过代代相传,让越南和中国民众都能在麒麟舞中找到文化上的共鸣。三是现代社会的挑战与麒麟舞的发展。尽管麒麟舞在越南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但它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挑战也不容忽视。其散点式、碎片化的发展样态,以及不同地方对麒麟舞的认同大不相同,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现代社会对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忽视。四是越南麒麟舞的跨国影响。近年来,麒麟舞在越南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推广,加深了中越两国的文化交流,也为区域的和谐与繁荣做出了贡献,各种龙狮麒麟舞大赛和联欢晚会的举办,都是对麒麟舞艺术和文化价值的肯定和尊重。五是麒麟舞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桥梁。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中越之间的文化交流不仅是两国间的交流,也代表着东盟国家与中国之间的文化交流。通过麒麟舞,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欣赏彼此的文化,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有力的支撑。
总的来说,麒麟舞不仅是越南与中国文化交流的纽带,更是整个东盟地区文化交流的象征。为了进一步推动这种基于共同文化遗产的交流,我们应当深化对麒麟舞的研究和传承,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贡献巨大的文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