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民生与抗战:太行抗日根据地施政研究
2023-03-07李瑞峰
李瑞峰
(西安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西安 710128)
政权问题是革命的根本问题。在无产阶级革命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向来重视革命政权建设。土地革命时期,中共在苏区积累了丰富的工农政权建设经验。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权建设理论和实践得到进一步发展。抗战胜利前夕,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政权遍地开花,解放区地域覆盖辽宁、热河、察哈尔等将近二十省,包括九千五百五十万人口。[1]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领导开展民主和民生建设,组织和动员了广大民众走上抗日战场,使根据地成为坚持抗战的坚固堡垒,“它像一座铁的长城,站立在抗战的最前线”[2]。当前学界关于中共抗日根据地政权的研究,较多关注战时中共各根据地政权建设方面,对抗日民主政权施政方针及效能研究不多。太行根据地位于晋冀豫三省交界处,战时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总部、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等中共党政军领导机关以及朱德、彭德怀、邓小平等中共高级领导人在太行指导敌后抗战,是中共在华北最重要的根据地之一。有鉴于此,本文以太行根据地为例,在相关研究基础上,从抗日根据地政权组建及施政理念出发,结合档案及相关资料对全面抗战时期太行根据地抗日民主政权施政状况做出分析,探讨中国共产党在特殊时期局部执政的有益经验,展现红色历史的当代价值。
一、政权的性质与组织
全面抗战爆发后,八路军挺进华北抗日前线,以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抵抗日军进攻。八路军进入太行山区后,将创建根据地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作为根据地创建中的重要一环,掌握地方政权开展抗日工作,得到中共的高度重视,“我们共产党人,只要机会允许,要当仁不让地掌握临时的地方抗日政权”[3]22。1937 年11 月,中共中央北方局就政权问题做出指示,指出共产党要以华北最大政党的资格出面,去建立统一战线的民主的抗日政权与新的抗日武装部队,“在各根据地成立边区政府、军区司令部,改造与建立各县、区、乡政府”[4]96,并且在八路军与游击队收复的游击地区亦要重视政权工作,“在河北、河南境内,共产党是应该积极地正式地参加地方政府各方面的工作”[3]335。为此,中共晋冀豫地方党组织积极配合八路军工作团开展工作,发动群众建立各级抗日民主县、区政府。
随着晋冀豫根据地创建工作的推进,各地相继成立了抗日政权。为了尽可能争取同盟者参与抗战,中共在政权组织中坚持统一战线方针,以期“团结各阶层、各党派、各宗教团体,争取广大群众在我们周围”[3]152-153。抗日根据地政权性质区别于苏区工农政权,是坚持统一战线方针、实施民主政策的抗日政权。为体现政权性质,在政权组成上中共要求,“人民参加政府的范围要扩大一点……容纳各样进步分子”[3]128-129。对于参加政权人员,以抗日与民主作为选择的主要标准,即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员都可以参加政权,工人、农民及小资产阶级构成了政权的主体成分,但不拒绝进步士绅、名流、学者等中间力量参加。1940 年1 月,毛泽东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明确抗日民主政权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权。随后,中共中央就政权建设中的重大方针和政策发出指示,规定政权实行“三三制”政策:在政权组成中共产党员占1/3,代表无产阶级与农村雇农的利益;进步分子占1/3,代表小资产阶级的利益;还有不左不右的分子(士绅、名流、学者、中等资产阶级、富农)占1/3,汉奸与顽固分子则不能加入政权。[5]同年12 月,毛泽东对苏北政权组织指示中,再度指明根据地政权应当是“组织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联合政权”[6]320。按此组成规则,中共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权,政权团结各阶层成为各阶层的联合组织,“真正起旗子作用”[7]。在敌后复杂的军事环境中,为了应对战争,需要提升政权行政效率。针对旧有政权形式的弊端,中共对旧政权组织形式加以改造,明确了各级政权的组织职能。其中:村政权作为直接动员群众、深入法令、实现政策的组织,是县政权与区政权的基础;区政权是县、村政权的联系纽带,任务在于帮助村政权具体实现县政权的决议,并加强村级政权的教育;县政权为政权领导及执行的单位,任务在于帮助区政权掌握政策,加强区和村干部政策教育,负责上级决议在县级范围内具体实施。[5]显然,作为各级政权的基础,充实与改造村政权是建立县、区政权与村政权正确关系的必要步骤。因而,在根据地政权各级组织上,中共着力划小行政区域,建立单独行政村组织。“划小行政区域可使政权更与人民接近,人民也更便于监督政权工作。”[8]如襄垣县划分前有5 个区,51 编村;划分后10 个区,123 编村。划小区村后,工作深入,干部多,克服了官僚作风,能接近群众。[9]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从1941 年开始,日军发动“治安强化运动”,自上而下配置了道、县、区、村的一套伪政权系统,强化殖民统治,打压抗日武装生存空间。[10]893为了更好贴近民众服务抗战,中共认识到有必要对最基层的村级组织形式和职能加以强化,在“政简民勤,扩大民主,统一领导”原则下,使政权组织形式服从于战争、生产与民主。为此,将民意机关与执行机关分设,采取代表会制度,正副村长兼代表会正副主席。村公所大多设民教、抗勤和财粮三个委员会,另设公安员1 人,此外“看小附村之多少,酌设村副若干人”[8]243。此外,还加强村代表会,要求每月开会一次,选举最有威信的人任代表会主席,使代表会能够成为集中群众意见的民意机关,通过代表会来统一推动全村工作。对于村战争领导机关指挥部,除原规定者外,另增设政治主任1 人,由支部书记兼任。对于600 户以上的大村,一是村政府与农会可设党团,二是公安员设1 至3 人,第三是街的组织不算一级政权,设街长。[11]768,770在临近根据地的游击区,政权的组织关系到中共力量的隐蔽和发展,中共以灵活方式创造条件争取与掌握“两面政权”。[12]其中,在村级组织上,主要是利用伪组织机构,“除部分编村长协助员是不兼敌伪村政权职务外,其余大部分村干部是与敌伪村政权是结合的”,通过敌人村政权组织系统来落实抗日政府的法令与工作。[13]对于有群众工作基础的村庄,建立群众代表会支持“两面派”的政权。村长代表伪组织公开岀面,代表会对外保密。
对于两面政权职能,主要在于领导群众进行合法斗争,发动群众以便组织群众,并发动便衣武装斗争及秘密的群众武装斗争。对敌人的各类任务,采取拖延政策,争取时间,以便彻底破坏敌人计划。[14]820至于非维持村政权组织,形式上灵活多样:一是村政委员会由村长、副村长、抗勤委员、财粮委员1 人或2 人组成,其他委员会一律取消。二是强化指挥部,政权干部应与民兵结合活动,指挥部由村长、武委会主任、民兵指导员与农会主席组成,随民兵活动并同时做好本村的工作。此外,遇有群众逃亡的居住稠密区设流动村公所,由副村长与财粮委员依据情况加强管理。[14]883-884如壶关一区为接敌地区,政权组织即分为三种:根据地系村政委员会与代表会;游击区多半仍用村副与闾邻制度,有个别村设有各委负责抗日政府工作;在敌占区采取革命的两面政策,委派一名脱离生产的主村村长来掌握伪组织维持会为抗日服务。[15]
根据地及游击区政权的组织理念和结构,均体现出鲜明的战时及统一战线特质。正如太行区党委书记李雪峰所言:“革命的抗日民主的政权,是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各阶级的联合政权,是各界各阶级及一切人士的观感所系。”[5]99同时,抗日民主政权的民主特质,亦使其区别于敌对方政权。如在太南,政治形势极为复杂,存在日、国、共三方三种制度的对立。其中:日军在占领区实施殖民制度,对民众残酷压榨;国民党顽固派在统治区行使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以专制统治压迫民众;中共根据地政权实施民主制度,倡导民主政治。[14]728可见,中共以包容的民主制度相号召,对抗战动员有着重要作用,是战争中沦陷地区的“民主之光”。正如晋察冀政权建设经验所说的,“三三制的政权是武装斗争的武器,是镇压敌伪汉奸活动抵抗民族侵略的武器,同时也是在政权中占优势阶级能够用作阶级斗争的武器”[16]。
二、政权的职能与任务
1937 年11 月,太原失陷后,太行山区各地一度出现军事和政治真空局面。“一切旧的政权都在瓦解……迎面而来的是一个崭新的时期。”[3]40日军在其占领的交通线及两侧组织伪政权,企图迅速控制占领地区。战败撤出的国民党军也在仓促调整部署,如蒋介石的嫡系主力汤恩伯部移至豫北地区,卫立煌部准备退守黄河。[17]22-23因此,在战乱地区组织临时政权是中共的首要任务之一。对于临时政权所担负的职责,中共认为应当包括:一是动员全体民众,参加与支援战争;二是武装民众,参与自卫和配合军队作战;三是给予人民以集会、结社、言论等自由与民主权利,便于组织民众;四是实行抗日警备,动员群众戒严,逮捕敌探,镇压汉奸;五是实行减租减息及救济、优待政策,改善民众生活;六是实行国难教育,训练教员、学生参加宣传、教育;七是实行战时财政政策;八是进行防空防毒宣传和组织。[3]23-24随后,中共冀豫晋省委在对直南特委的指示中,进一步说明了政权的独特作用在于实施赋税征收时的合法性,“要经过公开名义、政权力量去动员,而千万不可由武装枪杆去代替”[3]83。可知,对于临时政权的作用,中共对其定位主要在于安定秩序,动员民众服务抗战方面。
八路军进入太行山区后,通过游击作战,分兵发动群众,很快在太行山区站住了脚跟。为了促进根据地的发展,势必需要借助公开政权来推动工作。“只有取得政权的执行权,有政权做依靠,才能够站在行政系统内执行工作。”[18]5801938 年,冀豫晋省委在建立太行根据地会议的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了根据地政权的施政内容:一是财政方面,“革命政府亦有正当税收”,要求废除苛捐杂税,并经统一战线征收正当捐税,同时裁汰冗余、肃清贪污。二是经济方面,在土地、商业及粮食政策上均有规定。三是教育方面,推行教育,提高民众民族意识。四是民生方面,政府应调节地主与农民关系,保障各方利益。五是维护抗战秩序,政府要惩治汉奸与组织锄奸。[3]158-159此外,在临近根据地的游击区,政权的作用亦相当重要。游击区的“两面政权”,其任务包括与敌斗争、实施司法管理及惩恶扬善。[12]
具体而言,作为中共领导下的民主政权,根据地政权根据党的决议、方针来制定和落实政策。“政策是建设根据地的有力武器,工作是在执行各种政策的基础上开展起来的。”[10]742换言之,政权主要在组织对敌、实施民主、改善民生、经济建设等政策实施上支持根据地的发展和巩固。
第一,组织对敌斗争。“对敌斗争是基本的重要的,搞不住敌人,空谈组织建设是不行的。”[19]太岳区党的领导人王一新就认为,政权在执行统一战线与坚持战争时有很大作用,主张利用政权帮助工作开展。[18]714-715对政权的战时作用,八路军总部、一二九师和晋冀豫区委都认为,“要开展坚持战争的工作,政权作用非常大”[3]417-418。可知,在战时组织斗争、团结群众是政权的重要任务。
1938 年武汉失守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日军回兵华北进攻中共根据地,在军事上采取囚笼、碉堡战术,政治上以“治安肃正”大肆扫荡,根据地面临严峻的斗争形势。在与敌斗争中,根据地政权积极发挥作用。首先,政权向群众宣传抗战的道理,“日寇对我根据地进行连续反复的扫荡,到处杀人放火奸淫掠夺,使我父老兄弟陷于饥寒之中,父母丧命妻子死亡天寒无衣无食无住”[20],坚定群众的信心,鼓舞群众斗志。“政权好的地方,都能领导群众参战,支持局面,维系人心;政权坏的地方,群众惊惶失措,无所适从,工作随着塌台。”[18]564同时,政权还对军队提供军备和武装支持,武装游击队与自卫队配合作战。[3]159如潞城县政府发出指示,为了帮助军工建设,要求发动群众献铜,多收铜圆、制钱(小麻钱)便利军队制铜。[21]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为了攫取战争资源,加紧了对根据地的军事进攻,根据地的困难空前加重。1942 年起,太行区将对敌斗争作为中心工作,各地相继开展反“蚕食”反维持斗争。根据地政权积极贯彻共产党政策与决议,在对敌斗争中发挥重要作用。各级政府和大批干部分散在乡村和民众共同作战,如左权第三区村干部战时带领群众对敌侦察,在山沟领导群众分散转移。[22]平顺县区村指挥部在战时确定干部任务,由干部负责掩护群众,“组织群众生活,组织当地群众情报联络、分析情报、广播情报”,形成村指挥与群众生活不脱节,掌握群众情绪支持战争的良好局面。[23]襄垣县组织了战时指挥机构,区组织指挥组,村有工作组,统一力量与指挥适应对敌斗争。[24]可见,政权的动员和组织坚定了民众信心,对克服根据地困难、保卫和发展根据地创造了重要条件。[25]
第二,实施民主。根据地政权在制度上开展民主建设,作风上与组织上均体现出民主精神。民主特色成为民众动员的重要优势。“政府应在政治上予民众以自由,使之广泛建立群众抗日团体及武装。”[3]159“政权要真正依靠群众”,为贴近民众,根据地政权实施普遍的民主选举。据此,为保障民主实现参政自由,中共晋冀豫区委从政权民选、健全行政会议、建立政权巡查制度等方面做出安排。按照要求,中共太岳区政府积极推动民选村长工作,健全各级行政会议,选举真正的民众代表,尊重并执行行政会议的决议。[18]56同时,在改选村长时,将村长优劣和群众的利益联系起来,争取群众参与,以此选举真正代表民意、爱护民众的村长和依靠群众的政权。[18]715如襄垣第二区通过村选建立了村政代表会,发扬了村政民主集中制,团结了村中各阶层。[26]
此外,开展民主斗争亦是政权民主实践的重要环节。“民主斗争将锻炼政权成为真正民主的‘三三制’政权。”在民主政治下开展政治斗争,不仅是统一战线政策下的阶级斗争,还是为实现共产党政策的群众斗争。在“有理有利有节”“一打一拉”的斗争原则下,政权组织开展民主斗争,以孤立少数、争取多数的原则,加强统一战线建设,团结一致对付敌人,实现“三三制”从政治上与组织上巩固政权。[10]346-347如潞城政权发动群众斗争154 起,参加者达2 万人以上,四区群众都能自动起来斗争,群众都敢说话,与党政军的关系亦更密切,他们说“政府真是给老百姓办事的”[27]。可见,政权通过推行民主,贴近了群众,加强了自身政治合法性和执政威信。
第三,改善民生。民众是根据地中的主体力量,根据地政权推行民生政策,改善民众生活,以巩固和发展根据地。中共晋冀豫区委就要求,抗日政府实施所颁布的各种改善人民生活的法令,是迫不及待的任务。[3]470在豫北,民众长期处于日伪政权和国民党顽固派政权的压榨之下,中共中央北方局就此要求,“凡是政权力量所能达到的地方,首先废除一切捐税,反对敌伪掠夺,减轻人员负担”[28]68。因此,无论是根据地政权抑或游击区政权,实施民生政策改善民生,是题中之意。“特别重要的是安定民生,发扬民力,力求进步。”[18]707
为了动员各阶级力量参加抗战,势必需要合理的负担政策。根据地政府推行民生改善的首要举措,在于减租减息政策。“为着巩固根据地,解除贫民困苦,深入群众工作,广泛动员人民参战,减租减息改善民生实在是头等迫切的问题。”[5]131,1221940年12 月,毛泽东就兼顾各阶级利益做出指示,在地主和农民中应坚持适度原则,既要减轻农民负担,也应保证地主土地收租权,“不要减得太多”[6]320。
1943 年11 月13 日,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就减租执行工作发出指示,要求有四:一是依法减租,扶植群众自己起来积极争取,“讲清楚而不是强制农民无条件执行”;二是依规定订立契约,不能不订契约或乱订契约;三是租佃双方的纠纷通过仲裁委员会办理或调解;四是支持扶助赤贫的劳动农民,“一小部分赤贫农民是农村中生活最困者”。在具体实施上,不同地区因地制宜提出了有关不同的要求,一方面保障了农民利益使其积极生产,另一方面保障了地主权益使之放心扩大生产经营为生产运动提供保障。[29]通过组织与发动,根据地减租减息政策得到了贯彻,推动了民生改善。如黎城、平东、临城、和东、偏城、壶关、黎北、太谷、武安九县共解决问题13 012 件,其中租佃问题占54.2%,其他土地债务等问题占45.8%。[30]武北二区在减租运动中共解决问题765 件,重订租约119 件,延长典期或复典共340 件,官地订约141 件,其他债务、恶霸、诉苦159 件。[31]此外,根据地政府亦积极开展救济民众工作。如辽县政府在救济工作方面,“1940 年贷款1万元,借粮1 400 石,募糠1 万斤、豆饼500 块、麻饼2 131 斤、救济粮2 000 余斤。1942 年年关拨粮170 石,5 月拨粮26 石”。[14]851-852
第四,进行经济建设。财政经济建设是根据地政权的主要工作。“政府政策的综合的表现,依靠财政经济政策,这是牵连到每个人的生活的。”[5]735根据地政府设立财政经济管理处,有计划地管理经济建设。经济建设主要内容有:一是商业贸易。根据地不实行完全的统制政策,但对重要贸易事项要展开帮助、管理和推动;帮助私人贸易,提倡民众办合作社;游击区则禁止必需品往敌占区流通,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政策,禁止敌人对贸易的掠夺。[32]二是银行管理。“保证银行成为建立根据地工作的核心和心脏。”银行关系着根据地整体经济运行,银行要与工商业发展相结合,并可举办或协办炼铁、造枪、熬盐、纺线、造纸等各种工业,争取实现经济自给。三是工业生产。推动煤铁、肥皂、烟草等的工业生产,同时提倡发展手工业。四是税收管理。征收商业贸易税、所得税、土地税等正当税收,免除苛捐杂税。[3]331,322-323
第五,发展文化教育。中共认识到,提高民众文化水平是提高民众抗战意识的主要途径。政府作为根据地施政部门,负有加强文化教育工作、扶植与指导民运工作、与敌人奴化教育及封建教育作斗争的责任。[18]571940 年4 月,邓小平在黎城会议上提出,每县办一所两级小学,晋东、太南每区办一所中学,收取一些学费,补助贫苦学生。[5]251在党委和政府的推动下,根据地文化教育得到发展。受学校及社会教育人数为数不少,如辽(县)东共有55 012人,其中入农民学校的27 686 人,占全人口55.5%;学龄儿童共9 682 人,就学的占72.2%。[5]7221943年,太行区政府将加强国民教育作为年度施政方针,进一步从培养师资、改进小学教育、适当提高小学教师待遇等方面提出要求,以期提高根据地教育水准。
为坚持敌后抗战的战略基地建设,针对根据地所面临的战争、生产与建设的多重困难,根据地政权充分发挥自身职能,担负起组织战争、发展生产、教育及改善民生等诸多重要任务。
三、政权的施政效能
中共在敌后坚持抗战,势必需要以公开与合法的政权名义动员民众支持与配合。在中共的领导下,根据地政权秉持统一战线方针,明确职责与任务,普遍实施民主制度,工作取得很大成绩。其中,在民主组织建立、干部作风民主化、民主政策实施上成效显著,进而改善了民众生活,提高了民众的抗日积极性。[33]如涉县政府的政策法令,随着群众运动的发展开始为群众所掌握,政府和群众的关系也进一步密切,“政府的统治威信在群众中大大的提高了!”[34]可见,积极有效的政权建设,树立了中共敌后抗战的良好形象。不过,政权运行中仍存在进步空间,“政权的设施与发展不平衡,政府法令的具体实现太微弱,政权对战争的领导还很差,就是民运工作,工作的配合还表现不好”[18]167。总体而言,根据地政权的建设绩效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政权改造。抗日战争是救亡图存的全民族战争,为了团结各阶层力量,中共积极推行民主制度,改造各级国民党旧政权。太岳党的工作检查报告中就提到,太岳区政权在改革政治机构、建立民意机关、实行民选村长、肃清贪污分子等方面都有初步成绩,尤其群众有了民主教育与锻炼对参政会议的建立有大的推动作用。[3]398-399在太行区,成绩亦较突出。如晋东南地区和顺、辽县、平顺、壶关等县政权,经初步民主改造后,都能够同情工人运动,积极帮助工运工作。[18]87随后,山西“十二月事变”的惨痛教训,促使中共加快了对晋东南旧政权的改造步伐,政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许多顽固分子与反共分子被洗清了,许多贪污分子被驱逐了,许多为合法主义所凝固而丧失阶级立场的‘先生们’也被调换了”[5]110。如辽县1941 年8 月村选,68村参选者23 895 人,占总人数的68%,选举结果为:村选代表共2 211 人,成分中工人9%、贫农42.5%、中农40%、富农7%、地主3%、商人1%。村政委员成分为:工人4.3%、贫农35%、中农46.5%、富农13.1%、地主4%、商人4%。[14]851又如壶关村政改造中,群众用民主方式罢免了坏干部,选出自己的组织和领导,主村会议会报制度得到健全,每月都能检讨布置工作,村长主任经常深入副村督促检查工作,并按时向区作报告。[15]可见,工农分子和进步人士等先进阶层被吸收到县区政权中去,民主的新制度得到建立;同时,政权贴近民众,积极开展民生改善工作,群众对政权的观念有了好的转变。
其二,政权的组建。身处敌后残酷的战争环境,中共在战争中建立了从边区级至村级一整套政权机构,并建立了强固的系统领导,政权具有能够适应战争、服务于战争的经验与能力。太行区党委认为,政权组织功效不论纵的与横的方面,组织的战斗力量都能够达成其所担负的工作任务。尤其是民财建教、司法公安各个部门的组织与工作,对完成如财粮征收、保证军队及行政的需用、灾荒之时的救灾度荒和生产工作都作用重大。如政权在新开辟的豫北地区调动成百的负责干部,抽出数百人的突击力量,支援新区建设。经过持续不断的组织建设,根据地政权建立起了独立的干部制度,培养和锻炼了一批骨干干部。在主要的工作环节上,一定的岗位均有一定干部来担任。如太北6 个专区,干部可以做到自给。[35]又如辽县建政后村政委员会普遍建立,有1 324 人管理村政,其中工人占3.6%、贫农占35%、知识分子占9.02%、中农占34 %、富农占11.2 %、地主占1.08%、商人占0.9%,党员只占27.9%,政权的民主组织形式已然呈现。[5]718
其三,政府行政作风的改善。贯彻群众路线发动群众后,政府工作逐渐走向深入。如晋东南各级政权干部工作上已有些改变,干部对群众问题的了解、认识和关心有显著的进步,逐渐克服了过去政府的“衙门”作风。[36]壶关常家池的群众运动中,政府切实照顾了群众利益,老百姓即这样说:“今天的县政府与咱老百姓成了一气”[37]。尤其是经过三次的简政,建立了新的政府工作制度,政府与群众的关系进一步密切了。如1943 年日伪军对根据地的进攻空前猖狂,加之遭受自然灾害,各级政府依靠群众,先后战胜了困难,坚持了斗争。[28]25-26可见,由于政权民选与“三三制”执行,政权工作有了明显进步,与群众关系有了改善,政权的组织力和执行力提高了,对经济和公安部门领导亦有加强。
尽管如此,政权在建设和政策实施方面尚显逊色,仍然存在进步空间。一方面,在政权组织方面,如左权县政府对群众所发生与存在的问题了解非常之差,“只是坐机关做工作,形成脱离群众”[38]。壶关政权干部对业务学习一贯忽视,“好多同志不愿研究法令政策,以为这是老一套的行政命令”[37]。另一方面,政策实施上,“改善民生,一般说还做得不够。有些地方似乎把改善民生与抗日隔离起来了”[3]553。政权不善于依靠群众,实施抗战法令工作有与群众脱离的现象。[18]26如壶关一区在执行减租减息政策上,未对群众深入动员,只是单纯地用行政命令去执行,使主佃双方不了解土地政策,出现了明减暗不减现象,群众未发动起来。同时,减租方法多样,或者只单纯进行减租,忽视债务关系。[15]政策执行不到位,对敌斗争及根据地建设都有不小的影响。尤其在混乱的战争环境里,政权工作受到了不小的考验,一些地区县级政权表现不好,影响根据地党政军民力量的发挥。[18]548对此,中共推动政权检查和执行政策,以保证政策的切实实施,主要做法有三:一是大量翻印政策法令广为流传,向民众解释政策法令的内容,民众据此监督执行。二是加强干部动员与教育,联系实际情况解释工作原则,反对教条主义。三是执行政策法令要自下而上发动群众斗争。[14]238如涉县政府要求开展整顿三风运动,克服干部思想上作风上的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转变干部思想,恢复工作情绪加强群众观念。[34]
四、结语
“七七事变”爆发后,八路军挺进太行山坚持抗战,在根据地组建抗日政权成为急迫要求,“只要机会允许,要当仁不让地掌握临时的地方抗日政权,执行抗日救国的革命纲领”[3]22。由于根据地所处国、共、日三方力量博弈的特殊环境,中共认为根据地政权应实施统一战线方针,以联合各方抗日力量,进行政治改革与有益于抗战的工作。“现在的政权,是执行抗日民族自卫战争任务的杠杆机关,它同汉奸的政权是对立的。”[10]502
作为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政权,区别于日伪政权、国民党顽固派政权,以抗日民主和改善民生为政策导向,执行贯彻对敌斗争、改善民生、实施民主等任务,是中共在敌后坚持抗战的重要辅助力量。“党靠政权组织全面斗争,政权占领自己的岗位,发挥自己的权力。”[10]295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抗日根据地政权实施进步的社会经济政策,推动根据地社会革命性地转变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由此,抗日民主和为民服务成为根据地政权的显要标志。
全面抗战时期根据地政权的施政状况,为中国共产党积累了局部执政的历史经验。此后无论是解放战争时期抑或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将为人民服务作为各级政府的根本宗旨。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不论政府职能怎么转,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都不能变。”[39]15民主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思想及实践,业已成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汲取民主革命时期有益的历史经验,深入发掘其内在的红色价值,对于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