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断壮大强国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2023-03-07黄苇町

北京支部生活 2023年2期
关键词:战略科技人才

文◎黄苇町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在结构上的一个重要创新就是把过去放在经济建设部分的科技内容、放在社会建设部分的教育内容、放在党建部分的人才工作内容首次整合为一个专章论述,并揭示了其内在联系。这一创新为我们提供了进一步深刻认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要意义的崭新视角。

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才能实现人才引领驱动、科技自立自强。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更是必须长期坚持的教育工作方针。

进一步突出素质教育。尽管多年前我们已提出发展素质教育,但“重理论轻实践、重书本轻生活、重分数轻能力”的应试教育影响仍很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教育最突出的问题是中小学生太苦太累,办学中的一些做法太短视太功利。”他强调:“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使他们更多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这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人才自主培养的基础条件。习近平总书记一口气讲了四个“要改”:一是考试招生制度的指挥棒要改,真正实现学生成长、国家选才、社会公平的有机统一。二是对学校、教师、学生、教育工作的评价体系要改,坚决改变简单以考分排名评老师、以考试成绩评学生、以升学率评学校的导向和做法。三是直接以升学率奖优罚劣的做法要改。四是把升学率与工程项目、经费分配、评优评先等挂钩的潜规则要改。各级党委政府要做到亲自把关、协调、督查,加大统筹力度,确保这项备受关注的高风险改革平稳落地。

把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事实上,在义务教育阶段设立“重点学校”,把学习尖子筛选、集中起来,搞强强竞争,并不一定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让大多数学校缺乏优秀生的“领头羊”作用,破坏了教育生态,也有失教育公平。要让优秀师资在学校间流动起来,通过传帮带,推动师资水平提高,并从根本上消除高价“学区房”现象。

统筹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在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无论沿海还是中西部地区,很多企业要转型升级,面临技工短缺、熟练劳工短缺、新型人才短缺问题。因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把推进“职普融通”(即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融通)、“产教融合”(即生产和教学融合)、“科教融汇”(即科技和教育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许多重大科技突破都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相互渗透而产生的,因此,要加强对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和薄弱、冷门学科的倾斜支持,促进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发展。注重凝练解决生产实践中的科学问题,开展目标导向的应用基础研究,从源头和底层来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所遇到的关键核心技术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创一流,但不能把高校人为分为三六九等,而是要鼓励高校办出特色,在不同学科不同方面争创一流。”

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基础教育是教育的基础,教师是基础中的基础;高等教育是教育的战略制高点,教师是制高点上的制高点;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是教育的创新生长点,教师是生长点中的生长点;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教师更是根本的根本。名师是名校的支柱,师资队伍的建设要优先于技术条件的改善。只有关心爱护教师,才能形成高素质教师队伍,也才能培养出高素质学生群体,让各种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准人才、后备人才,源源不断涌现出来。

点燃科技创新的新引擎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科教兴国、人才强国,都要对标推动科技创新、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要求。

持续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我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整体水平大幅提升,同时也存在原始创新能力不强、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高、科技投入产出效益较低等问题。除了我国科技发展起点较低外,体制机制积弊也是重要原因。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发力,触及利益之深、推进力度之大前所未有。积极构建科技大监督格局,加强对科研经费使用的审计,加强科研诚信和伦理建设等,进一步优化了科技创新生态。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12年的52.2%提高至2021年的60%以上,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位居世界首位,为实现新的科技腾飞打下了坚实基础。

健全新型举国体制。举国体制就是以国家利益为最高目标,举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完成重大战略任务或解决急迫科技课题。传统举国体制主要指计划经济时代,通过党和国家统筹协调和整合,采用经费、设备、人员无偿调拨、有关单位无偿协作方式进行科技“攻关”。“两弹一星”就是其标志性成果。新型举国体制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既强化党和国家对重大科技创新的领导,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围绕国家战略需求,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大幅提升科技攻关体系化能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我国很多重大科技成果都是依靠这个法宝搞出来的,千万不能丢了!”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世界科技强国竞争比拼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因为它是体现国家意志、服务国家需求的科技中坚力量,代表了国家科技创新的最高水平,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国家安全的“压舱石”。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要由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共同组成。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首先要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加快提升科研主体创新能力。做大、做强、做优国家重点实验室。强化多学科交叉融合,提升承担和完成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的能力。还要聚焦重点行业和产业发展需求,聚焦制约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大难题,布局建设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包括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基地,并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放共享,为抢占事关长远和全局的科技战略制高点、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提供阵地支撑。

坚持“四个面向”,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当前竞争激烈和风云多变的国际环境下,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思潮暗流涌动,面对西方敌对势力的打压和封锁,首先要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关键核心技术攻下了就是“国之重器”,攻不下就是“国之命门”。其次,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要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强化目标导向。现在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发达国家一半,必须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国家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人才

教育、科技、人才作为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子系统,人才是其中最为活跃、最具决定性的因素。我国已拥有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作用日益突出的人才队伍,但同新形势新任务相比,仍有很多不适应之处。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要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着力把党内外、国内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要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放开视野选人才、不拘一格用人才,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

打造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建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人才特殊调配机制,制定实施专项行动计划,依靠新型举国体制,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跨体制调集领军人才,组建攻坚团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做到不论资历、不设门槛,让有真才实学的科技人员英雄有用武之地!

完善人才评价体系。要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消除滋长急功近利、浮躁浮夸等不良风气的人才“帽子”满天飞现象。基础前沿研究突出原创导向,社会公益性研究突出需求导向,应用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评价突出市场导向,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体系。要避免简单以学术头衔、人才称号确定薪酬待遇、配置学术资源的倾向。

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离不开科技人员持久的时间投入。为了保证科研人员的时间,1961年中央就曾提出‘保证科技人员每周有五天时间搞科研工作’,保障时间就是保护创新能力!”当前国际前沿科技竞争十分激烈,甚至可能出现一步慢、步步慢的被动局面,必须有高度的紧迫感。要完善人才管理制度,就要做到信任、尊重、善待、包容人才,并赋予科技人员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放手让他们把才华和能量充分释放出来。

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源泉;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离不开教育优先发展,为科技创新提供宽领域、高质量、多层次的人才支撑;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既为促进教育现代化提供强力保障,也为创新人才提供发挥作用的平台载体和发展空间。只有实现三者之间有机联系、协同配合和系统集成,才能形成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猜你喜欢

战略科技人才
人才云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战略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科技助我来看云
战略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