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引领力
2023-03-07何虎生
文◎何虎生
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这一重要论述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战略高度出发,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新征程上,我们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引领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及其思想引领力的理论内涵
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引领力,第一步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即要全面认识其理论内涵。实质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根基,从社会历史的多个层面对人类社会意识形态斗争的本质规律进行剖析总结,进而在批判资产阶级“虚假意识形态”的基础上建构而成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一方面,从物质实践的角度出发来理解思想观念活动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起点,这也决定了其本质上是受物质生产方式所支配的;另一方面,构建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根本内核。《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无产阶级要有自己的阶级观点与意志,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才能凝聚全体人民的价值追求,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以其鲜明的科学性、阶级性与时代性展现出无与伦比的思想引领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体现于自身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始终从社会历史的生产实践出发,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以此为基础旗帜鲜明地维护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致力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深刻展现了自身的科学性质。其阶级性体现于自身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鼓吹“普世价值”这种维护特权阶级统治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所不同的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始终坚持以无产阶级立场保障人民权益,致力于实现“人之为人”的本质表达,超越了以往一切剥削阶级的思想体系。其时代性体现于自身的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立足不同的时代背景与现实环境,表现出不同的现实内涵,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的基础上用发展的观点紧跟时代潮流,真正做到科学引领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指导,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各方面促进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我们党极端重要的工作,要努力做好做实,为中心工作提供保障。由此,我们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着力解决意识形态领域党的领导弱化问题,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从而使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奠定了共同思想基础,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这也从实践层面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引领力。
发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引领力的价值逻辑
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引领力,第二步要回答“为什么”的问题,即要深刻把握其价值逻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对于任何政党和国家来说,维护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与稳定都是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放眼当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历史关键期,各种内外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依然复杂尖锐,怀疑、否定和反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噪音更是时有发生。就此而言,要从坚持科学真理、应对现实挑战、坚定正确发展方向的全局高度来把握发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引领力的必要性。
首先,这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必然需要。马克思主义是指引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理论体系。作为集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于一身的思想学说,马克思主义具备其他任何主义都无法替代的指导功能,这是得到历史和实践检验的真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遇到文明难以赓续的深重危机,这从表面上看是如何抵御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实际上在于如何推进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关键是找到符合时代发展和现实需要的科学理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从此以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拥有了指导纲领和组织力量,中华民族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并迎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也同样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更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将其作为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社会的强大思想武器。
其次,这是应对意识形态领域现实挑战的必然需要。进入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经历着前所未有的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各种各样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交融碰撞,意识形态领域形成了异常复杂的斗争局面。从国际来看,“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的鲜明对比、“东升西降”与“社兴资衰”的发展趋势使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将我国视为挑战其社会价值观的最大对手,进而以文化软实力为新型武器、以民主自由人权为话语工具,加紧对华实施和平演变战略,严重冲击着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从国内来看,经济转型和对外开放使得中国人民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同时,移动互联网的繁荣发展也使经济社会中的一些问题容易泛意识形态化,造成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挑战进一步升级。因此,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引领力是应对内外挑战的迫切需要。
再次,这是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思想基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着9670多万名党员的大党。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需要全党全国形成高度统一的意志和思维,否则就会出现各自为政、一盘散沙的局面。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作为党和国家的灵魂,最大程度地巩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思想基础,指引着大家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齐心协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警示所言:“世界社会主义实践的曲折历程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政党一旦放弃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就会土崩瓦解。”
发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引领力的实践路径
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引领力,第三步要回答“怎么做”的问题,即要明确指出其实践路径。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高度评价了新时代十年来我们党在文化建设上取得的伟大成就,指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如今,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党和人民仍然在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提高能力、加强建设,进而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引领力,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续前进。
首先,要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我们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必须牢牢掌握在党手中、在党中央手中,保证其体现党的意志、国家意志、人民意志。一是要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将责任意识贯穿到工作的全过程,不仅要建立健全责任清单,落实到具体领域和具体个人,做到人人有责、负责、尽责,还要加强党对意识形态领域的管控能力和治理能力,实现对主流思想舆论进行积极引领、对非主流思想舆论进行合理监管,做到没有例外、没有可回旋的中间地带。二是要在坚持党管媒体、党管宣传不动摇的前提下,切实加强全媒体传播建设,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有关部门要不断提升信息技术水平,做好舆情分析和处理工作,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
其次,要坚持不懈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成果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一是要从整体上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明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因此,要教育引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系统观念、运用大历史观,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国共产党奋斗史、中华民族复兴史的不同角度,深入理解其中蕴含的科学性、人民性、时代性等特质。二是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些“关键少数”,又要管好党员、群众这些“绝大多数”;既要全面理解其精神内涵、核心要义、基本要求,又要深刻领会其思维方法、根本立场、价值追求,以此为根本遵循推进意识形态工作。
再次,要注意思想引领与思想传播的统一,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力、影响力。当前的国际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话语之争”“叙事之争”,我们要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中抢占先机、把握主动,就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一是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促进中国理论,不断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展现其背后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二是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要融通中外、守正创新,用好用活各方面资源、手段和力量拓宽国际传播渠道,用更灵活的手段和更有效的方式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引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