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高视域下深化“三教”改革,推进课程思政路径探索

2023-03-07范文阳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讲师硕士

广西城镇建设 2023年1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教材

文_范文阳(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讲师,硕士)

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着诸多机遇与挑战,人才培养质量是关键。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教学的重点、难点在于课程,而课程的教学又离不开教师、教材、教法。

2019年2月、4月,国务院先后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双高”建设计划,都提出“三教”(教师、教材、教法)改革的任务。2022年4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其中第四十五条“国家建立健全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和第六十一条“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展职业教育的科学技术研究、教材和教学资源开发”等,对关于“三教”改革的相关内容予以明确。“三教”改革中,教师是根本,教材是基础,教法是途径,系统解决教学中“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目的是培养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也是“双高”计划建设中“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的首要任务。

一、“三教”改革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

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来说,不管是“德”的引导还是“技”的提升,最后都会落实在课程教学当中,“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让技能培养和精神品质、素质的培养有效深度融合。归根结底,就是如何做好课程的建设。各类课程教师要掌握“三全育人”思路,形成全校“一盘棋”的大思政课程建设体系,从而深化“三教”改革,方能推进“课程思政”,助力学院高水平建设和高质量发展。

(一)“三教”改革融入课程思政以协同推进

“三教”改革是不可割裂的系统工程,须统筹规划,融入课程思政内容,协同推进。课程建设是“三教”改革的主要着力点,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方式,与普通教育存在着差异,根据“岗课赛证”对课程进行重构,将行业新标准、新技术、新工艺不断融入课程当中,才能更好地培养优秀的人才。

在“双高”建设背景下,如何开设全校性的公共课和专业课,如何将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相融合,如何做到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是我们要深度思考的问题。在专业课程应如何更好地结合实际工作岗位进行课程重构这一问题上,若还是沿用传统专业建设方式进行课程的改革与重构,不采用“专业群”的方式,那么“三教”改革是不可能到位的,改革不到位就无法有效推进“课程思政”的建设,因此要想更好地进行“双高”建设,就应该不断推进“三教”改革。

(二)“三教”改革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思想政治表现

职业教育,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就业,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实现学生素质与技能的双提升,让学生成为思想品德优秀的新时代青年。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这个背景当中,就是要将思政内容与职业能力结合,让学生思想从“就业导向”迈向“产业需求导向”。

一是我国的产业结构不断进行改革,从传统的以手工业为主的低端产业逐步走向中高端产业。教师在培养学生时,应尽可能突破传统教学方式,不断致力于从学生中培养出中高端技能型人才,这对受教育者本身及教育者来说都是空前的挑战。

二是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以汽车产业为例,从单一琐碎的流水线生产模式向复合化、集成化、绿色制造、柔性定制等方向转变。传统建筑业也逐步融入建筑信息化产业、装配式建筑等新兴行业生产方式。

三是复合型岗位日渐增多,如服务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的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从“规划设计(产业链上游)、工程施工建设(产业链中游)、养护与维修(产业链下游)”全产业链的关键岗位,为培养全产业链发展培养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因此,确定复合型、创新型的培养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当前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教师层面

1.教师总量不足,工作量超负荷

目前由于职业院校不断扩招,导致师生比严重失衡,职业院校教师疲于应对各种教学,多的甚至一周需上20节课,在如此强度之下,教师无法有其余时间静下心来进行教育教学、教学理论、教学方法研究。专业教师没时间、少机会到企业进行生产实践锻炼,许多教师的授课内容还停留在以前,无法在授课内容中融入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既能教理论又能教实践并且高素质的“三师型”教师资源稀缺。

2.教学团队能力水平参差不齐

各课程教学团队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均衡,课程思政的设计能力、实施能力和评价能力也因此参差不齐。加之缺乏可执行的集体教研制度,无法加大教学团队培训力度,难以提高教师课程思政素质。思想政治教师无法有效地与专业教师协同发力,无法实现将课程思政如盐溶于水一般融入专业课教学之中,存在“为了思政而思政”的做法,导致教学团队组合流于形式,无法发挥更大作用。

(二)教材层面

1.教材陈旧,内容模式单一

目前学校使用的教材版本大多停留在几年前,教材的内容趋于传统,少有根据项目驱动等模块化教学模式,缺乏“活页式”“工单式”和充分融入信息化资源的教材,并且教材当中也没有系统的课程思政设计,并未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构。教材的编制方面,大多由学校某个专业的教师集体编制,并未有效联系企业人员及思想政治教师,存在“闭门造车”的情况。

2.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合力不足

一是教材资源整合力度不足,无法紧扣教学内容设计思政教学点,在组织探索思政元素的融入载体、融入路径、融入模式时,对课程思政建设内容、方法、模式、机制、规律等方面的研究还停留在理论阶段,没有形成课程思政建设制度标准。二是课程思政教育元素挖掘不深,在教材的编写中无法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正确应用不足,共享性课程思政教学资源不足,缺乏对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文件精神的统筹规划。

(三)教法层面

1.教学方法陈旧单调,评价与诊改不够科学

一是课堂教学目标不够清晰、教学内容陈旧且呈现方式单调、缺乏教学设计意识、师生互动少,课程设计存在“为了思政而思政”的情况,课题中嵌入思政元素痕迹明显、嵌入方式单一,无法实现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无缝衔接。二是评价与诊改方式不够科学,教学评价方法与思想政治考核如何优化、如何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大数据分析课程思政目标达成情况等问题,皆缺乏系统的设计以及科学的验证,无法促进教学诊改工作。

2.教学方式单一,无法有效运用信息化资源

一是由于受到教学环境及教学条件限制,教师只能用“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致使授课效果并不理想。二是教师授课沿用传统的方式,无法合理有效运用信息化教学平台进行授课,无法运用信息化手段科学合理地记录学生的学习轨迹。三是教学素材资源陈旧,更新较慢,缺少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的动画、视频等信息化资源。

三、具体探索路径

(一)机制体制改革:完善工作机构和工作机制

一是建立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管理机制。完善由学校主管部门牵头、其他各相关部门协同、二级教学单位落实的机构设置;制定《学院课程思政建设指导意见》《学院课堂教学管理办法》《学院思政示范课程评选办法》等共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机制,一体化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是实施过程以点带面、逐步推进的工作方法。课程思政建设遵循以“以点带面、逐步推进”的原则,选择学校的特色专业和重点课程作为试点探索开展建设,形成典型模式和经验,再引领其他专业和课程开展建设。如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可选择获得国家级课程示范项目的路桥类专业基础课程“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注重强调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在施工中的重要性,以此让学生养成精益求精、严谨细致的工作品质,这和路桥行业工匠精神的思政目标高度契合,可以通过专业基础课程解决试点数量和范围的问题。再如“传感器原理与应用”课程属于信息类专业核心课,通过天问一号火星车自主着陆的案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科技发展的伟大成就,增强其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培养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和人生观,通过专业核心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能够有效地解决教学改革质量及试点教学质量的问题,为后期进一步进行教学改革提供借鉴与参考。

三是突出课程建设“主战场”地位,构建层次分明的课程育人内容体系。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系统构建公共基础课程、实践课程和专业课程(基础课程、核心课程)的思政内容体系,确定各门课程的思政目标、思政标准、思政重点、思政内容、评价标准。不断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结合课程专业体系将思政元素不断融入其中,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内容体系,实现思政教育贯穿于学生学习成长的全过程、全时空、全要素(见图1)。

图1 机制体制具体探索路径

(二)教师改革:优化师资团队,开展校企合作

1.构建“功能整合、结构合理、任务明确”的结构化师资团队

一是组建高水平、功能全、结构化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包括教师科研创新团队、教学创新团队、思想政治创新团队等,在“双高”专业群建设背景下,使得教师团队各有侧重、优势互补,构建水平高、功能全、专业强、质量优的创新团队。

二是以专业群建设为依托,组建由专业教师、思政课教师、企业实践导师“三位一体”共同组成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教师团队中包括教授(教授级高工)、副教授(高工)、讲师(工程师)、助教等老中青梯队教师,充分发挥“青蓝传帮带”作用,同时团队中应吸纳专业群所需的不同专业的教师,在教师团队建设中充分发挥每位教师不同的专业特长,实施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和集体备课制度。

三是教师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形成课程交叉、理实一体、共建共享的“互尽所长、互补所需”课程思政发展模式,不断提升教学团队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效果,以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科研水平提高,取得“1+1+1>3”的建设成效。

2.大力开展校企合作,校企双方师资互兼互聘

完善新教师培训力度,不断强化新教师专业技能与提升思想政治素质修养。从企业引进有经验的优秀专业人才,实施“头雁”计划,引进行业技能大师、技术骨干、技术能手等,完善校企双方互兼职互聘机制。一是完善新教师岗前培训流程,健全中青年教师培训制度,拓宽教师培训路径,改革疫情新形势下教师培训方式方法,使得新教师能尽快适应岗位。中青年教师经过培训能够不断学习行业、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提高自身素质,增强专业能力,提升实践能力,拓宽科研能力的深度与广度。只有教师不断进步,人才培养质量才能不断提升。二是大力引进行业大师、技能大师等技术技能型资深人才,让有技术、有水平、有能力、有修养的行业人才进入教师团队,发挥传帮带作用,实现学校教师与行业人才互帮互助、互相促进,提升教师实践水平与科研能力。

(三)教材改革:产教融合,校企双主体共编立体化新型教材

以课程建设为统领深化“三教”改革,推进“课程思政”加快教材改革与创新,从产教融合的角度找准突破口。将实际工作岗位内容与教材内容充分结合,发挥校企双主体育人优势,共同进行教材改革。强化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实施“立体化”教学模式改革,从人才培养方案、教材内容、教材形态等方面进行改革(见图2)。

图2 “三教”改革具体探索路径

一是在原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把课程思政元素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材选用、教学组织与实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教学评价与改进等关键环节;教材内容的编制上应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从岗位实际出发,依照真实工作流程,实现“岗课”融通,充分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生产实践性,不断探索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与课程内容的结合,重视职业精神、劳动精神等与岗位的结合,让思政教育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

二是创新教材形态,合理运用信息化手段,丰富教材资源,构建教学资源库,将思政元素充分融入教材内容当中;运用“互联网+”、教育“数字化” 等新的手段和载体,开展专业课网络课程资源库建设,满足课程育人“立体化”教学模式改革需求。

三是积极倡导开发工作手册式、新型活页式教材,同时积极开发相应的信息化配套资源,建立考核机制,督促和指导编写活页式教材,完成专业活页式教材的编写,形成使用活页式教材的意识和习惯。

(四)教法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全面开展课程思政

一是教法的改革核心是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课堂教学案例应尽可能采用真实生产实践案例,按照实际工作流程进行教学,多采用虚拟仿真情境与真实工作情境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采用项目式、情景式模块化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实现“做中学、学中做”。

二是全面开展思政课程,确保思政课与其他各类课程共同发挥协同育人效应。各类课程教学内容应凸显时代性,在每一节课堂中落细、落小、落实,做到日常、经常、平常,充分发挥思政课“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和其他课程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效应,通过构建“全过程”育人体系,让爱国主义成为学生的坚定信念和自觉行动。

三是运用信息化平台,开设如中国大学生慕课、精品在线课程等供学生进行线上学习,不断进行职业教育“数字化”的新探索,实时更新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实施“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混合式教学,采用微课、短视频、动画等创新教学模式,以生动的工程案例增强学生兴趣和理解,实现每堂课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双提升。

四是优化课程评价“主动力”功能,深入开展课程育人教学评价及教学诊断改进。探索多维度的课程育人建设成效评价方式,形成动态化、常态化、滚动式的评价机制。分别对课程标准、教材、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授课教师等方面确定评价指标、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和评价要求。对评价等级不同的课程进行分类奖励的办法,通过建立课程育人评价制度,形成课程育人工作新格局。

双高视域下深化“三教”改革,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应在各类课程中共同形成育人“教学共同体”,注重教学过程的知识传授、道德引领和价值引导,在教材编写中体现党和国家意志,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把教法作为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通过课堂革命,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创新教学方式,促进“三教”改革与课程思政紧密融合在课程建设中,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教材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