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居民膳食炎症指数情况及变化趋势

2023-03-07黄晓婕苏米亚艾合买提江买热排提哈力木拉提张召锋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23年2期
关键词:膳食脂肪人群

叶 晨,黄晓婕,苏米亚·艾合买提江,买热排提·哈力木拉提,张召锋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北京 100191)

慢性炎症是一种持续性的、低水平的机体炎症状态,其发生可能与反复受伤、压力、饮食不合理等多个因素相关[1-2]。研究证据显示,慢性炎症与心血管疾病[3]、代谢综合征[4]、癌症[5]等多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密切相关。膳食因素在慢性炎症的调控中起着重要作用[6-7],例如富含蔬菜、水果和全谷物的地中海膳食模式可以降低炎症水平[8-9],而高精制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的膳食常常与炎症水平的升高呈正相关[1,10]。膳食炎症指数(DII)是于2009年开发、2014年重新修订的以文献为基础的用于评价膳食炎症潜能的工具,共包括45种食物或营养素[11-12]。DII在研究食物与炎症方面的作用已在动物模型和流行病学研究中被广泛证实,较高的DII得分与多种炎症标志物和疾病显著相关[13-15]。

尽管有部分研究调查了中国居民的膳食摄入DII得分情况,但样本量均较少,地域也相对局限[16-17],缺乏有关全国性样本的DII评分情况及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信息。本研究使用了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调查(CHNS)的数据,旨在评估中国成年人DII评分情况及潜在的长期趋势,对科学评估中国居民饮食摄入情况和提出慢性病饮食改善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CHNS 2004—2011年监测数据。CHNS在全国范围内使用了多阶段抽样方法,共覆盖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参与2004—2011年调查的年龄≥18岁的对象。

1.2 膳食摄入评估方法

CHNS采用了连续3 d 24 h膳食回顾法评估被调查者的膳食摄入,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入户采用面对面询问的方式连续收集被调查者3 d的所有饮食情况。

1.3 DII评分计算

DII指数共包括45种食物或营养成分,根据不同食物或营养成分的日平均摄入量按式(1)计算得到Z评分。

Z=(该种膳食成分的日均摄入量-该种食物成分的全球人均日摄入量)/该种食物成分的全球人均日摄入量标准差

(1)

为了避免右偏的影响,将该值转化为百分位数后加倍并减1以得到一个以0为中心,-1~1的分布,再乘以该食物相应的炎症效应得分得到该食物或营养成分的特异性炎症效应评分。最后对所有的食物或营养成分的特异性炎症效应评分进行求和,即为该个体总DII评分情况。该评分得分越高,代表其膳食促炎潜能更高,评分越低,代表其膳食抗炎潜能更高。

本研究使用了《中国食物成分表》[18]第6版评估食物中营养素情况。该成分表中共包括28个可用于计算DII指数的成分。先前的研究表明,与完整的45个成分相比,当可使用的成分更少时,DII预测炎症的能力没有下降[12]。本研究共纳入能量、蛋白质、总脂肪、饱和脂肪、单不饱和脂肪、多不饱和脂肪酸胆固醇、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维生素A、β-胡萝卜素、硫胺素、核黄素、烟酸、叶酸、维生素C、铁、镁、锌、硒、异黄酮、酒精、大蒜、生姜、洋葱、绿茶/红茶、胡椒和百里香/牛至28种食物或营养成分。

1.4 统计分析

所有的数据清洗、整理、计算,分析均采用R v4.1.0.进行。对于连续变量使用t检验和方差检验进行分析。使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DII评分变化趋势。双边P<0.05认为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与分析

2.1 研究对象一般特征

本研究共纳入具有完整饮食与一般情况数据的研究对象36 860人,平均年龄50.0岁。其中男性17 157人(46.5%)、女性19 706人(53.5%)。CHNS 2004—2011年各轮调查中2004年8 217人(22.3%)、2006年8 131人(22.0%)、2009年8 832人(24.0%)、2011年11 680人(31.7%)(表1)。

表1 研究对象一般特征

2.2 DII评分情况

研究对象的DII得分范围为-4.12~2.33,平均得分为-0.98。使用四分位法划分区间,分别为最低区间-4.12~-1.84,次低区间-2.85~-1.00,次高区间-1.11~-0.13,最高区间-0.13~2.33。2004年DII评分结果最低为-1.24(-1.26,-1.22),2011年评分结果最高为-0.52(-0.54,-0.50)。2004—2011年DII评分结果与长期趋势如表2所示,其中男性DII评分显著低于女性,城市居民评分显著低于乡村居民。2004年青年人群(18~44岁)与中年人群(45~60岁)无明显差异,而老年人群的DII评分显著高于其他2组人群。已婚人群评分与未婚人群无显著差异,但其他状态人群(离异、丧偶等)的DII评分结果显著高于上述人群。

2.3 不同DII区间人群营养素摄入情况

根据四分位法将DII评分划分为四区间,比较各区间膳食营养素摄入情况,结果如表3所示。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各组间总能量,每1 000 kcal摄入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总脂肪和胆固醇均存在统计学差异,每1 000 kcal摄入的膳食纤维无明显差异。

表3 膳食能量摄入及能量调整膳食摄入(每1 000 kcal)

2.4 2004—2011年DII评分结果变化趋势

对2004—2001年评分结果进行了趋势分析(表2),附图以图形的方式展现变化趋势,结果显示,总人群评分趋势无明显变化(P>0.05),但在亚组分析中,青年人群,中年人群和老年人群及未婚人群的呈现正增长趋势(P<0.05)。

表2 2004—2011年DII评分情况

附图 2004—2011年中国居民DII评分变化

3 讨论

研究表明,DII是一种评估个人饮食的炎症潜力的新饮食指标,与许多健康结局相关,说明饮食在抗炎方面具有强大潜能。目前,尚无研究评估中国人群DII评分结果和长期变化趋势。本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成年人群膳食DII评分结果受到性别、年龄、居住地等多方面影响。2004—2011年平均DII得分结果为-0.98,得分范围为-4.12~2.33,其中评分较高的人群能量、蛋白质和脂肪摄入较多。

研究发现,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在中国,女性往往有更高的DII 评分结果[19],但该结果与中国其他类似的研究相吻合[16],这可能与中国女性更喜欢使用饮食控制进行减肥导致的饮食失调等因素相关,有关中国女性与其他国家女性膳食的差异有待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探讨。中国老年人群与中青年人群相比有更高的DII评分,65岁以上老人平均DII评分结果比中青年高约0.5,即中国老年人群的饮食有更大的促炎倾向,这可能与中国老年人群碳水摄入占比高、食物结构单一、食物种类摄入少、纤维和杂粮摄入不足有关[20]。较高的DII评分和促炎潜力与多种疾病相关[21-22],而老年人作为慢性病的高发群体,过高的DII评分会进一步增大慢性病的发病风险和管理难度,增加医疗和家庭的负担。

较高的DII评分组摄入了更多的蛋白质、总脂肪、能量与更少的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与脂肪被认为和炎症反应相关。该结果表明,在中国,更高的DII得分可能与蛋白质和脂肪(豆类、动物类产品等)摄入过高,而非碳水化合物(谷物、薯类等)摄入增多相关。建议DII评分较高的人群通过减少蛋白类和脂肪类食物的摄入的方式降低膳食的促炎潜能。

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中国居民逐渐呈现出“高能量密度型”膳食模式,畜肉和油脂的摄入在不断提高,膳食行为和模式也在不断变化[23]。2004—2011年,中国成年人群膳食DII评分由-1.24增加到-0.52,其中2011年DII指数突然出现显著上升,我们对比了各营养成分变化,发现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异黄酮和叶酸均出现了大幅显著性下降,而总脂肪呈现显著性增多,其他营养成分无大幅度变化。这些变化可能与以下诸多原因相关。第一,中国居民2004—2011年膳食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含饱和脂肪较多小吃速食的消费率显著上升,上升数值最大的山东省达到了77.9 g/d (204.7%),上升幅度最大的广西省达到了560.5%(10.8 g/d),而豆类消费出现了普遍下降[24-25],由此可能造成了指数的快速波动。第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诸多快餐店开始了电话订餐的外卖业务。外卖平台“饿了么”也于2009年创立,并快速改变了中国人群的餐饮习惯。这可能导致短时间内中国人群的饮食习惯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进而影响了DII评分的计算结果。第三,CHNS采用了经培训的调查员面对面访谈模式获得饮食数据,每轮调查调查员不一,可能会导致一定的误差存在。

就整体变化趋势来说,2004—2011年DII评分结果结果尚无显著的变化趋势,这可能是与观察时间较短,调查人群基数较大相关。但根据年龄进行亚组分析后发现,各年龄亚组的评分结果均呈现正增长趋势,未婚人群中也观察到了相似的增长趋势。这说明部分特征人群的DII评分结果呈增长趋势,膳食模式逐渐趋于更加促炎的方向。因此建议加大健康饮食的普及宣传,均衡膳食,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的摄入,预防与食物相关的慢性病。中国人的人均预期寿命在不断延长,老龄人口也在不断增长,因此我们建议应加强对国人的膳食指导和健康管理,提高营养素养和慢病防治知识水平。

猜你喜欢

膳食脂肪人群
减肥后脂肪去哪儿了
在逃犯
脂肪竟有“好坏”之分
脂肪的前世今生
糖尿病早预防、早控制
反派脂肪要逆袭
中老年人健康膳食如何安排
秋天膳食九字诀
我走进人群
财富焦虑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