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一体化理念的实训建筑设计
2023-03-06梁智怡
梁智怡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000)
一体化理念主要是产教融合背景下理论教学过程和生产工作过程的一体化,反映在建筑设计方面就是理论教室和生产车间等建筑功能上的融合。在此背景下,对实训建筑的规划、流线、功能和空间进行研究尤为迫切,对职业院校充分发挥其培养技能人才的职能具有重要意义[1]。
1 科学规划,构建学院制实训组团
1.1 规划核心,串联多功能区
随着产教融合的趋势,对于实训建筑在整个校园中的定位,不应是以前常被置于偏远角落的简单工厂式车间。实训教学已逐步成为职业院校的教育核心,本项目将实训组团置于沿街面,加强对外性和宣传性,同时缩短实训耗材和设备的运输路线。以实训建筑为核心,公共教学楼、科研竞赛建筑、体育馆和宿舍区围绕实训组团布置,缩短学生的上课距离。同时,各功能分区之间有良性互动和交流,保证师生的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更高效便捷。南方技师学院实训组团布局如图1所示。
图1 南方技师学院实训组团布局
1.2 因地制宜,打造生态实训建筑
不同于传统封闭内向的实训建筑,设计将韶关国家森林公园和城市界面统一考虑。结合场地中心的地下水,利用山地高差,将实训建筑围绕中心湖错动布置,形成背山面水的建筑布局,衔接自然与城市。实训组团剖面效果如图2所示。
图2 实训组团剖面效果
随着教学模式的更迭,课堂外的交流也成为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在实训建筑中植入中庭和屋顶花园,结合二层空中连廊,形成一系列不同标高的空中花园,打造实训组团的立体生态交流空间,激发校园师生的构思与创造力。
1.3 创新交流,学院制院落布局
设计将实训建筑围湖而建,打造具有标志性和识别性的教学群落。根据不同院系的特点,将汽车工程等对外要求较高的实训楼沿莲花大道设置,方便大型器械进出;将轻化工程等轻工业实训楼沿湖内侧布置。方案考虑了现代化学科交叉的可能性,将共享部分功能空间的学院临近布置,有利于学科之间的交叉形成创新,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教学文化。学院制院落布局及效果如图3所示。
图3 学院制院落布局及效果
2 多维交通,串联多元共享空间
2.1 风雨连廊
基于人性化考虑,在实训区首层植入风雨连廊,保证师生日常教学不受风雨影响,体现了南方建筑的适应性。风雨连廊跟随建筑布局,延伸至生活区和公共教学区,满足学生日常通行的同时,使路径上充满湖山一色的景观。
2.2 共享平台
在实训区打造二层共享平台,连接各实训院系。围绕中心湖和山体,结合裙房屋面平台、中庭空间和学院间的庭院,创造一系列课堂外的公共活动空间,满足多样化的教学需求。保证各院系独立使用的同时,实现不同院系间的资源共享及学科交流。教学多样化共享平台如图4所示。
2.3 垂直交通
实训楼中庭对湖开放,将景观资源引入实训空间。每栋实训楼沿中心湖一侧布置垂直交通,结合风雨连廊、共享平台,形成多维便捷交通体系。垂直交通采用开放式楼梯,在满足交通功能的同时引导使用人群视线上的交流,营造轻盈活泼的学习氛围。
3 流线清晰,编织高效交通网络
职业院校实训建筑因其自身特点,在交通流线方面与普通高校教学建筑具有不同的特殊要求,对人车流线有进一步细分[2]。产教融合背景下,人行除了师生流线外,还有企业参观、院校交流等访客流线;车行除了教师及行政人员用车外,还有设备及耗材运输流线。相较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实训建筑流线更复杂,需要进一步设计组织。
3.1 人车分流
车流沿实训建筑外围环绕,减少动线和噪声对教学活动的影响。结合场地高差,沿中心湖打造双首层慢行系统,从任一功能区都可快速步行到达实训区,实现人车分流,互不干扰。沿湖慢行系统及效果如图5所示。
图5 沿湖慢行系统及效果
3.2 访客人流
目前,世界技能大赛如火如荼,带来不同院校间的参观和交流切磋。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企业到学校参观考察[3]。访客从校门口步行进入,将对外性强的竞赛基地设置在校园主入口,为访客综合展示各院系。随后访客沿中心湖步行至实训区,深入了解每个院系。各院系均在首层沿湖侧设置独立门厅,主要展示教学成绩、校园建设成果等内容,方便访客第一时间对学院的成果进行了解。
3.3 设备及耗材运输流线
为了与沿湖的人行主入口进行区分,有重型设备需求的学院沿城市主干道一侧设置独立出入口及门厅,货梯设置在此门厅附近。货车通过实训建筑外围车道,直达此独立出入口,便于设备及耗材运输,减少对教学工作的影响。
基于经济性原则,设计将使用大型设备的功能空间布置在首二层,尺寸过大的设备可借用二层共享平台作为吊装平台,通过吊装运到二层各实训室,减小设备运输的压力。
4 功能复合,创新灵活教学空间
4.1 一体化教学空间
随着实训教学一体化模式的推广,实训建筑对于功能模块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提出了新要求,建筑单体内需要能够开展多项活动,设有多种教学实训功能空间和共享交流空间[4]。根据各学院的教学需求,本项目提取出大型设备实训室、小型设备实训室、合班教室、理论教室、竞赛训练室等不同功能模块,再与对应公共空间组合成基本教育单元,形成适应多种教学场景的一体化空间。基于资源共享的理念,适当把更多校级功能拆分融入实训建筑,与实训功能进行一体化设计。功能更全面的实训建筑有利于产业和教学的共同发展。一体化教学功能模块如图6所示。
图6 一体化教学功能模块
4.2 交往性空间
根据不同院系特点,通过基本教育单元的围合形成相对独立的庭院空间,庭院里置入平台、架空层、展示门厅、多功能阶梯和屋顶花园,激发院系内部的活力。院系间植入庭院,结合二层平台,可以作为室外操作或展示的实训场地,促进不同院系之间的相互交流。在院系间的裙楼处植入共享的合班教室及小型报告厅,均布置在建筑直接对外的位置,满足了大量人流的疏散要求。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配置小型报告厅的必要性逐渐提高,除了满足师生常规集会和学术报告的需求,还能够为企业提供简单会务、产品介绍等功能。实训建筑内部的活力中庭如图7所示。
4.3 灵活经济的建筑模数
基于一体化理念,实训建筑在空间上需要更大的灵活性[5]。因此设置多适应性的柱网,功能相近的房间设计成相同规格,不同功能的房间可以根据柱网模数增减墙体,灵活选择分隔或整合模式。设计以通用数控机床(3.0 m×2.5 m)等实训设备操作空间尺度为标准,同时考虑经济性,柱跨取9 m,每跨放置两台通用机床。为最大化利用实训空间,机床沿外窗成行布置。实训空间内设置不小于3 m的通道,方便教师来回指导操作。
灵活经济的建筑模数提高了空间适应性,能够更好地满足产业长时期的发展要求。灵活可变的实训空间如图8所示。
图8 灵活可变的实训空间(单位:mm)
5 结语
基于产教融合带来的一体化理念,实训建筑被赋予更多功能要求,需要融合理论教学、生产实践、学术报告、竞赛科研、企业参观、多校交流等多类型活动。本项目从设计角度出发,通过规划学院制布局、打造多元共享空间、编织高效人车流线以及组织实训一体化功能,对实训建筑提出的新要求进行思考及回应,为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院校的实训建筑建设提供参考与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