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站改扩建项目中的新旧衔接融合探究
2023-03-06肖薇
肖 薇
(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北京 102627·)
随着人们对出行的需求与日俱增,很多老火车站因规模较小,承载能力有限,已无法满足旅客需求,亟须进行更新改造[1]。本文以弥勒站改扩建为例,探讨新旧火车站的融合方法,将站房进行一体化设计。从新旧火车站的功能布局、造型风格、交通组织等多方面入手,在充分利用既有车站建筑的基础上,整合新旧空间功能,打造舒适便利的乘车环境,形成具有地域特点的城市门户。
1 项目背景
弥勒市位于云南省东南部,是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辖县级市,同时也是“接轨滇中、连接两广”的重要枢纽,“出境入海、辐射东盟”的重要节点。
弥勒站位于弥勒市南侧偏西,距离市中心直线距离约8.5 km,周边用地以山地为主。新建弥勒站的站房为线侧平式,车站需要保留既有站房结构,在站房前侧(广场侧)进行改扩建,既有弥勒站建筑规模3 500 m2,改扩建后站房总面积为12 000 m2,扩建规模为8 500 m2,由小型车站扩建至中型车站。
站场现状设置基本站台1座、中间站台2座,到发线8条,跨线设施为进出站天桥各1处,改造后增设岛式中间站台1座,到发线2条。车站需保留原有广场、南侧社会停车场及出租车候车区,充分利用既有停车设施,节约成本。
2 空间布局的整合——一体化的站房设计
新建站房设计要从现状出发,综合考虑既有站房及广场条件,重新整合各个功能空间,建立新的秩序,使新旧功能顺畅衔接,既充分利用原有设施,同时又与扩建部分融于一体,达到扩建提升品质的目的[2]。
设计首先考虑加强新站房与既有站房之间的联系,打造完整统一的整体,将新站房布置在既有站房南侧,同时避免站房进深过大导致旅客进出站距离太长,因此与既有站形成“L”形的平面布局形态。南侧为既有公安派出所,与站房之间保留4 m宽防火间距。对既有站房空间结构未进行改动,仅将售票厅进行扩张,充分利用既有设施。为了减少新站房对站前广场的割裂,新站房前侧设置风雨连廊的方式,加强人行广场与南侧停车场及出租车场之间的联系,连廊与出租车候车区相连,形成了进出站无风雨换乘的模式,新站房的设置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既有站房广场。
车站内部功能同样采用“一体化”的设计思路,使既有空间与新建空间有效结合[3]。方案保留了既有站房的候车厅及出站厅,充分利用原有候车空间,新建候车大厅设置于既有站房南侧,靠近进站天桥,便于旅客乘车。新建站房高度为17.8 m,南侧候车厅设置两层,一层与既有候车厅协同一起为基本站台候车人群提供服务,远端站台乘车旅客在二层进行候车,候车区域分开设置,便于旅客快速到达站台。新建候车大厅与既有大厅之间扩建进站厅作为衔接过渡,加强新建与既有候车厅之间的联系,并起到分流的作用。出站厅维持既有位置不变,进行扩建改造,远端站台通过天桥连接出站厅的二层平台,平台与北侧游客服务中心衔接,旅客由服务中心出站,同时带动商业氛围,同样也可下到一层出站。基本站台旅客由一层直接到达站前广场,旅客可以有多种出站方式可以选择。
车站鸟瞰效果如图1所示。
图1 车站鸟瞰效果
3 造型风格的塑造——文化精神的传承
铁路车站在重视交通功能的同时,形象功能同等重要,要注重与地域相协调,传承城市的文化精髓,车站是旅客进入城市的第一落脚地,需要强调作为城市门户的形象功能[4]。弥勒市历史悠久,文化气息浓厚,历史遗迹较多,文物资源丰富。既有站房为曲线形态,造型缺乏地域特色,是一段时期内的常见车站造型,缺少城市文化的表达。因此,在新建站房设计中应充分提炼城市文化精髓,尊重并延续弥勒市传统特色,使站房作为城市的展示窗口,利用层高将既有站房进行消隐处理。
新建站房整体造型源于对弥勒多文化的传统元素发掘提炼,方案以“世外桃源、风情弥勒”为设计理念,以现代的建筑手法结合传统材料展现出弥勒的独特风情和多姿多彩的灿烂文化。富有张力的大屋顶使站房更气派,体现弥勒作为“红河州北大门”得天独厚的重要地位。
建筑立面提取传统木构造型元素,通过对建筑色彩及空间形态的现代演绎,展现弥勒的独特文化风情。站房以“L”形平屋顶将既有建筑消隐于新站房之中,密集而纤细的柱廊支撑大屋顶,打造出宜人的灰空间,丰富的阴影变化,营造出轻盈活泼的建筑姿态,同时将新旧站房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立面体块穿插交错,结合虚实对比相辅相成,同时立面通过刻画不同的传统建筑特征及材质,使建筑风格更具有韵味,给人以充分的视觉享受。
建筑以当地传统木质材料为主,立面以竖向遮阳铝管与实体砖石体块穿插,形成丰富的材料变化。候车大厅采用竖向木色铝管及玻璃幕墙,色彩与整体风格相一致,同时增加了室内光影变化,为旅客营造出明亮的舒适候车环境。
火车站设计如图2所示。
图2 火车站设计
4 交通组织的衔接——合理规划多种交通方式
站房改扩建需要重点考虑交通规划组织,随着功能空间的更新改造,交通流线相应随之重新整合,主要考虑新旧空间流线的衔接与各种交通之间的换乘问题[5]。
站房扩建的主要原因是候车空间不足,无法满足旅客候车需求,旅客进站流线与候车空间相辅相成,既要保证候车空间充足,同时尽量缩短进站及换乘距离,尽可能为旅客提供便捷且舒适的候车环境。火车站的交通流线通常由两部分组成,室内进出站流线及广场人行与车行流线,同时要注重内外之间的衔接问题。
车站广场总平面设计如图3所示。
图3 车站广场总平面设计
4.1 室内进出站流线
站房内部进出站空间分离设置,进站由正面进站口进入,通过增设的进站厅作为过渡空间使旅客分流。基本站台旅客从一层候车大厅进站,远端旅客通过新建二层候车大厅进站,分层设置达到分区目的,准确到达乘车站台。
远端站台出站旅客由天桥到达出站厅二层,可直接进入既有的旅客服务中心出站,也可下至一层出站,基本站台旅客由一层出站厅出站,通过多种出站方式,避免出站厅人流较大时产生拥挤现象。
4.2 广场车行流线
弥勒站站前广场通过合理组织交通流线,同时恰当衔接与既有站房的关系,保证各种换乘设施无缝衔接,方便旅客就近换乘、无风雨安全换乘。社会车辆及出租车蓄车区均设置在广场一侧,与步行广场人流进行分隔。旅客落客后进入人行风雨棚,风雨棚与站房连廊链接,快速进站。
5 分期建设
铁路是人们主要的远程交通方式,需要长期保持车辆畅通运行,站房改扩建期间线路不能停运,因此车站改扩建需要考虑施工期间车站运营的过渡方案。在实施过渡期间要合理考虑车站功能的有效组织与高效利用,满足旅客进出站及候车需求。
弥勒站设计充分考虑在过渡期间新站房与既有站房之间的协调及旅客进出站流线设置,保障旅客便捷快速进出。在既有站房南侧扩建新站房,旅客使用既有站进出站,待南侧新站房建好后,关闭既有站入口进站厅,将旅客进站口调整至南侧新站房,利用新建候车厅进行候车,同时改造原有的站房,对室内空间及售票厅重新装修,并在既有站房前侧加建新的进站厅,改扩建完毕后关闭过渡期间的临时入口,入口调整至新建的进站厅门厅处。通过分期建设站房,加强可实施性,保障旅客正常候车,快速进出站,不影响线路的运行。
车站分期建设步骤如图4所示。
图4 车站分期建设步骤
6 结语
弥勒站在更新改造过程中,注重新旧站房的衔接,从空间布局、功能用途等方面考虑新建部分与既有火车站的融合。首先,空间布局方面,充分利用既有建筑空间,新建候车厅与既有部分进行衔接过渡,各部分候车空间承担不同候车功能,一层候车大厅为基本站台旅客候车服务,新建二层候车大厅服务于远端站台;其次,从地域性文化角度出发,利用车站展示城市形象,提炼当地文化特色,呼应风土人情,从形态、色彩、材料等多维度概括地域文化符号,运用到建筑细节当中,突出地域特色,打造地标性建筑;最后,流线组织方面结合新旧建筑功能,以方便旅客使用为前提,保证进出站互不干扰。考虑南方雨季较长,车站与停车场利用风雨连廊进行衔接,使旅客顺畅进站。随着城市建设快速发展,人们使用习惯、出行规模、方式等改变,传统落后的车站将无法满足人们需求,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站房需要进行更新改造.建立有序的新旧建筑衔接,可以保持交通建筑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