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性园林中景观设计的文化符号表达研究
——以武汉园博园为例
2023-03-06李雅欣李瑞雪
李雅欣 李瑞雪.2*
(1.湖南科技大学,湖南 湘潭 411100;2.湖南蘑蘑哒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湖南 湘潭 411100)
展示性园林集中体现于各种类型的园林展览。作为最早出现在欧洲的园林展,其意义是进行园林、园艺等相关的交流。对于我国来说,园博园这个概念是从欧洲引进的,中国的园博园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自从1997年在大连市举办的我国第一届园博园博览会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之后,许多城市纷纷效仿,现在已经建有武汉园博园、上海园博园、大连园博园、南京园博园等。园博园不仅成为景观行业的关注点,它还成为一个城市、国家的形象标志。可见,以园博园为集中体现的展示性园林展犹如世界之窗,它可以使游客一次体验到不同地域的风情,体验不同的地域文化,这其中是景观及其背后的文化符号发挥了重要作用。
将景观看做文化符号的载体,其目的就是传递表达意义,发现意义,促进创造、交流和理解,在不同的表达空间和环境中,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贴近和配合需要传达的文化符号,促进人与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对话,使景观的这种功能发挥到极致。通过文化符号的表达,景观可以作为人类相互间交流思想和意志的载体。因此,景观设计的文化符号表达是理解展示性园林现象的重要切口。
1 研究现状
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市景观的多元化发展成为趋势。我国目前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对景观设计的关注度日益增加。对于城市景观来说,文化的表达至关重要。但有些景观设计师对传统园林的规范及景观深意缺乏了解,在设计中堆砌一些历史文化的外在形式,缺乏“文化”底蕴,无法与现代生活相协调。为了让这种“文化”得到有效的传达和交流,需要通过符号化的形式语言构成文化符号,并且形成具有完整符号意谓的系统,最终传达丰富的文化意义。
1980年,著名学者布勃罗德彭特(Broadbent)提出:“符号学的概念和研究方法可以运用到景观的研究中去。鉴于建筑符号学已逐渐运用到空间的研究中,景观设计也可以使用和建筑学类似的理论结构。[1]”陈圣浩提出:“景观具有语言符号的特征,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景观语构、语义、语用理论框架。[2]”俞孔坚教授认为:“景观中的基本名词是石头、水、植物、动物和人工构筑物,它们的形态、颜色、线条和质地是形容词和状语,这些元素在空间上的不同组合便构成了句子、文章和充满意味的书,成为一本关于自然的书、关于这个地方的书以及关于景观中的人的书。[3]”
综上所述,多位学者都意识到景观设计中的符号化现象,并尝试将其用于分析景观设计的特征。但对于景观设计中的文化符号研究还不够深入。本文以武汉园博园景观设计为个案,深入挖掘其不同园区中蕴含的历史文化特色,分析不同地域传统的造园符号,探讨其中的文化符号表达原理,分析文化符号在展示性景观中如何更好地表达。
2 符号学的相关理论梳理
现代符号学的理论认为:任何事物的内在变化与规律都能以可视的外观表象来表现、记忆、延伸、联想、理解与交流。所以信息外观表象的视觉元素也就是反映各种事物不同属性的视觉信息符号[4]。符号学的世界观认为世界是由符号组成的,这种世界观为用符号学理论研究城市景观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设计领域,符号学能够提醒设计师敏锐地注意到文化因素的分析方法,将符号学引入城市景观设计,为设计学科的单一发展带来了多种扩展的可能性。20世纪50年代,艾柯、加罗尼、德·福斯柯等建筑理论家将符号学引入建筑研究领域。此后,布勃罗德彭特、詹克斯等人对建筑符号学的研究逐步深入,认为一切建筑的意义都是由符号的表现产生的,如果建筑失去了符号表达精神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上述学者都认为,建筑符号由很多的形式因素表现出来,比如体量大小、空间划分、表面材质等,然后再通过各种感官中介如听觉、视觉、触觉,最终人所感知到的韵律、节奏、纹理和色彩等信息便是建筑符号的能指。建筑的每一个部件及其组合实际上都留有我们的经验和历史的痕迹,每个部件的每一种具体形式都有其特殊的实际功能,同时又表达着丰富的意义[4]。但在当代的建筑发展中,建筑所表达的意义往往被实际功用的思想意识所忽略掉了,人更注重的是功能的展示而非意义的探究。因此,在建筑创造中必须重视建筑符号在3方面的功能:即建筑符号的结构功能、建筑符号的意义功能、建筑符号的应用功能[1]。
从方法论上看,作为分析科学的符号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设计的新角度。对此,查尔斯·桑德斯·皮尔士的三分法理论具有一定借鉴意义。他认为,应当从3个方面对符号分类方式进行考虑:从符号载体的属性;从符号与所指对象的关系;从符号与解释项的关系[5]。其中,“从符号与所指对象的关系”这一分类方式探讨了符号的不同表现方式,给本文研究展示性园林中景观设计的文化符号表达提供了理论价值。
根据皮尔士的符号学理论框架,本文将景观中的文化符号分为3种:图像型的文化符号;指示型的文化符号;象征型的文化符号。并且建立文化符号的设计方法,从景观文化符号的词法规则、句法原则以及设计结构对武汉园博园进行分析。
3 文化符号的表现形式
3.1 图像型的文化符号
图像型的文化符号主要是指形式上的相似性,这个符号与它所要表达的事物看起来很像,是一个最直观的符号。例如武汉园博园中的大同园以“天下大同”为设计主题,通过艺术性的手法呈现出大同市的特色,按实际比例等比例缩放,并结合园区的场地特色,展示了微缩版的大同市云冈石窟。聊城园中有“光岳楼”,“光岳楼”是聊城市地标性的建筑物,高楼凌空、气势非凡,这个展园结合了园林属性对传统古建筑进行了新式设计,整个楼按1:5的比例微缩,抽象出“方形坡顶、歇山十字脊、通天柱”等为代表的元素,用钢结构的形式进行表现,这种微缩型的景观形式也是图像型文化符号最常用的设计手法。
3.2 指示型的文化符号
指示性的文化符号主要是指与所要表达的对象有着直接或者间接关系的符号,具有功能性,一般指具体的、单独的事物或过程,这类符号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向对象的方式往往是人察觉不到、意识不到的,甚至也可以是略带强制性的方式。例如武汉园博园中的指示牌就是指示性的文化符号。植物是景观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地面层,植物通过不同的组合可以划分景观空间范围,虽然不遮挡人们的视线,但具有领域性;在立面上,植物通过疏密形成具有遮挡作用的“墙”,可以形成具有私密性的空间。在武汉园博园的英国园,采用规则的种植方式,表达出空间的轴线感。
3.3 象征型的文化符号
象征性的文化符号是建立在人们的主观意识之上。例如在武汉园博园西宁园展区的入口侧面有一个雕塑——“哈达迎宾”,这个雕塑表达了对游客的敬意和祝福。武汉园博园的山西晋中园,这个园区的建筑风格独具特色,园区建筑风格是仿照“日升昌”票号打造的,入口大门是墙垣式垂花门,门上有3道梁,梁上采用了中国古代建筑常用的彩绘装饰手法,这些图案不仅精美,而且有着不同的寓意。最上面一道画着松树、竹子和梅花,也称为“岁寒三友”,寓意着坚韧不拔;中间一道画着蝙蝠的纹样,寓意着幸福、好运、长寿;最后一道画着瓶子和罐子的纹样,寓意着平平安安。
4 建立文化符号的设计方法
4.1 景观文化符号的词法规则
在景观中,最小的单位符号是词,词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实词”可以指具有实用意义的景观元素;“虚词”则是指单纯具有装饰意义的景观元素。景观设计中的材料符号包括植物、动物、石头、墙体、水体等都属于实词,而通过以上的植物、动物、石头、墙体、水体等组成的多维空间符号就是虚词,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以达到解决设计矛盾的目标需求。武汉园博园中的兰州园提取兰州的水车和黄河彩陶为园区景观的主题符号。园内高大的水车打破了景观立面结构的单一性,使景观的整体空间更加具有层次;水车旁边有一个仿照黄河彩陶罐样式做成的廊架空间,在廊架上有弧线和旋涡的纹样,在旋涡处采用了镂空的设计手法,使得整个空间更加通透,整个造型既具有美观性,又具有功能性。
4.2 景观文化符号的句法规则
景观的设计中应该具备“统一变化”的句法规则,即对称、均衡、比例、节奏、虚实、大小、对比、韵律、渐变、连续等关系,但符合一定的规律,变化和统一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在展示性景观的设计中,虽然不同的展园有不同的设计主题和表现手法,但是在整个武汉园博园的景观设计中都遵循了统一的句法原则,即“生态园博,绿色生活”,从而塑造出一个绿色、生态的城市园林景观。
武汉园博园的岳阳园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观为设计理念,提出了“后乐园”的设计主旨,为此园的句法原则,提炼出岳阳“山、湖、田、城、楼”的文化特色[6],营造出一个可以吸引游客停留的景园。园林布局和空间美学讲究水体开挖、地形堆砌以及植物配置,采用了传统的掇山理水的营造手法,整个展园由云梦泽、巴陵胜状、求索之路、君山碧螺等主题景点构成,通过抽象和简化岳阳楼、三醉亭、仙梅亭的外部形态,塑造出一个剪影墙,这个剪影墙还与框景的设计手法相结合,既展现了岳阳楼、三醉亭、仙梅亭这3个亭子的特点,又富有趣味性,可以增强游客对岳阳园的记忆点。后乐园的设计还结合了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设有雨水花园,水池的西侧和南侧采用自然式驳岸,北侧和东侧采用垂直驳岸,下雨时,雨水通过南侧路边的排水沟流经山地,进入湿地生物花境,最终流入水池中。
4.3 景观文化符号的设计结构
景观材料符号分为硬质景观符号和软质景观符号。在景观空间中,硬质景观符号常见的材料有砖、瓦、石、塑料、金属、玻璃等材质,为景观的设计提供了丰富的选择。软质景观符号一般指植物,植物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成长,成为有生命力的材料。
硬质景观符号主要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本土化的材料应用;第二种是节能性材料的运用。武汉园博园的宁波园中造园的材料采用了青砖、青石等,这些材料均产自宁波市,本土化的材料使得整个园区更加具有地域特色。整个展示性景观园区中,在自行车道的材质上采用透水混凝土,下雨时,让雨水可以渗入到地下而得到有效的循环;部分园路的铺装上还采用了铁路建设中被替换下来的旧枕木,既增加了园路的特色,也体现了环保的理念[7]。
植物的符号特性来源于所处区域的环境特征、历史文化等因素。因地造景,尊重植物的生命特性,根据不同的植物生态习性,结合区域环境的生态特征,因地制宜地选择和搭配植物[8]。例如武汉园博园大量采用本土植物,让整个园区更具地域特色的同时,也充分考虑了植物与环境的关系,全园构建了20多个不同的植物群落,大乔木与灌木相结合,水域植物与陆地植物相结合,形成层次丰富、各具特色的植物景观;不同路段搭配不同落叶乔木与常绿树阵,形成季节性景观效果;不同的园区采用不同的植物,使其与展区的内容相和谐,营造出主题突出的植物景观,在西宁园种植西宁市花丁香花,襄阳园种植了襄阳的市花紫薇花,珠海园种植蒲葵。
5 结论与讨论
符号学的视角有助于观察展示性园林景观中如何以设计表达文化。武汉园博园属于展示性景观的典型个案。在设计的过程中,通过提炼不同地区的景观符号,并且将这些符号运用到景观设计中,从而提升了景观的文化展示效果。
本文通过分析景观设计中的符号化现象,提出了展示性园林中景观设计如何创新文化符号表达,包括: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内涵,并建立文化符号的设计方法,以文化符号的词法原则、句法原则以及设计结构创造出具有可读性的景观。对设计师而言,始终坚持对地域性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积极创造适应时代的景观文化符号,学会回应景观对话是创造优秀景观的基石;对于参观者而言,从人文的角度读懂景观语言并品鉴景观,能够更好地体悟景观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