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孩子的学习与玩耍
2023-03-06乔能俊
前段时间,我生病住院了,女儿打电话给我,除了关心病情之外,还问:“你什么时候出院?你没在家就没人陪我玩儿。我好想和你探究一个问题……”
女儿的话听起来可怜巴巴的,引起了我的思考。上二年级以后,她在读、写、算上花的时间明显越来越多了。学业在加码,玩耍的时间被压缩。为什么会这样呢?说到底还是父母心里不踏实,担心孩子在自由发展中“自由落体”。我见过太多这样的孩子,他们富有好奇心,兴趣广泛,思维敏捷,动手能力强,但因为学习成绩不理想而被同学轻视、孤立,父母也因此焦虑不安。我有时也担心女儿发展不好,于是无意之间就把学业放到了一个较高的位置。
有人说,这是学校教育的错,如果学校没有残酷的学业竞争,而是关注个性,因材施教,那么每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之路。这样的说法固然有道理,但脱离了现实,对当下教育抱有过高的期望。现在的学校教育,是国家要保障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兼顾公平和均衡。从个体层面来讲,一位老师每天要面对四五十名学生,工作十个小时左右,我们再要求他精细地教育好每一个孩子,几乎是不可能的。孩子的个性化发展,更多需要父母投入精力。父母关注什么,孩子就会收获什么。
我切身地感受到,父母在教育的滚滚洪流面前很难不随大流,很难削减课外作业和辅导班、允许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发展。那样会让父母觉得非常不靠谱。但对于理性而有远见的父母来说,他们又不得不尝试超越当下狭隘的“成功”定义,采取更好的做法允许孩子“做小孩”,满足孩子自由玩耍的意愿。
尽管之前已经说过相关的内容,但是我还是要重申自由玩耍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一方面,在现在的教育压力下,能自由玩耍的孩子已经“濒临灭绝”;另一方面,父母也需要认识到,玩耍塑造着孩子的大脑。
神经学家雅克·潘克塞普通过研究发现:即使老鼠的大脑皮质功能不良,导致老鼠的记忆、学习等认知能力出现障碍,但它仍会玩耍。这说明,玩耍的需求和欲望是本能,就像生存与社交的本能一样,它涉及脑干和边缘系统。脑干和边缘系统会直接影响前额叶皮层的发展,从而影响大脑的整合功能。
网络上另一个信息同样值得我们思考。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招募工作人员,以前都要求应聘者是名校的优秀毕业生,但后来发现这些优秀毕业生不一定善于解决问题,他们掌握了学术体系,获得了很多学术荣誉,具有框架内的操作能力,但在不确定的环境下不善于找到独创的方法解开困局。因此,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在招募新人时,开始重视童年期和青春期动手能力强的毕业生。他们小时候很会玩,建造过东西,这样的人最擅长解决问题。
以上案例说明,玩耍是极为重要的。因此,父母要让孩子们有大量的机会自由玩耍,让他们进行探索和发现。如果孩子的时间都被课程学习挤占,他们的大脑就失去了这样的发展机会。
我们当然不反对孩子掌握艺术、运动等技能,而且认为追求学业精进也是必要的。但是,代价不应该是剥夺他们想象、探索和玩耍的机会。通过这些活动,孩子能获得成长、发展和自我认知。
那么,我们怎样平衡孩子的学习与玩耍呢?这既取决于父母对学习与玩耍的认知,也考验着父母对孩子日常生活及感受的关注程度。我们可以问问自己:
○有没有总是对孩子说“快点,快点”“抓紧时间,来不及了”?
○孩子看起来是不是一直闷闷不乐,显得很疲惫?
○亲子交流时经常“擦枪走火”吗?
○孩子的睡眠充足吗?
○孩子经常有时间和小伙伴一起玩吗?
○我们和孩子互动时,是不是经常没耐心、不用心?
○我们和孩子是不是都感受到学业压力?
如果每一个问题的答案都是肯定的,我们就需要认真考虑孩子是否过于缺乏玩耍时间了。这时,重新制订一个能让孩子平衡学习与玩耍的时间表必不可少。
在与孩子重新商讨、制订时间表时,父母要从以下方面思考:
○有留够专门发挥孩子创造力的时间吗?
○孩子有足够的户外活动时间吗?
○孩子有独处、专注于自己事务的时间吗?
○孩子有运动的时间吗?
○孩子有9~10小时的睡眠时间吗?
新的时间表一旦确定,父母就做受孩子尊重的守信者,不要受到外部压力就轻易改变。有时,我看到女儿在沙发上玩着芭比娃娃,心里也比较着急,觉得这完全是在消磨时间、找乐子,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每次有了这种念头,我就会马上给自己找点事情做,比如看书、做家务,刻意与她保持距离,也叫“眼不见,心不烦”。其实,心理学家通过研究证明,小孩发呆、独处、玩玩偶都是成长中不可或缺的“心理养料”。女儿在摆弄芭比娃娃时,脑子里有“图式”,心里有故事,嘴里有语言,事实上是一场整合了认知、情感资源的复杂的创意活动。父母能否成为孩子自由玩耍的捍卫者,很多时候取决于父母是更愿意相信经验还是更愿意相信科学。
玩耍与学习都是人类的天性,如果父母平衡得当,两者将相得益彰,共同促进孩子成长。
万玮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