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更新中“棕地”转型绿地空间的策略与实践
——以桃浦智创城中央绿地建设为例

2023-03-06WANGJianLIRui

住宅科技 2023年2期
关键词:棕地绿地景观

■ 王 剑 WANG Jian 李 锐 LI Rui

0 引言

“棕地”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80 年美国《环境应对、赔偿和责任综合法》中,主要是解决旧工业用地上的土壤污染问题。不同的国家对棕地的定义有不同的侧重点,但总体来讲,棕地主要指有污染风险的荒置废弃地,包括废弃的工业用地、产业用地、商业建筑等。棕地“绿色化”是其修复和转型的重要途径,通过污染治理和景观美化,将工业废弃地转化为绿地,可以产生诸多环境与社会效益。近年来,从棕地到绿色空间的转型研究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同时,景观生态学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对棕地改造利用的思考,尤其是在生态恢复与景观重构方面。

1 国内外棕地修复转型探索实践情况

1.1 国外棕地修复转型实践

棕地转型在国外已有大量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再利用的方式也比较多元。早期国外棕地再利用的主要目的是从中获取直接的经济效益,多数再开发为住宅、工业或商服用地[1]。随着社会的发展,部分欧美国家在可持续发展及提升城市生活质量的大背景下,将一些棕地改造为城市公共绿地,试图以最小的土地成本来最大程度地提升环境质量和完善城市绿地系统。从土地规划角度看,美国的《可持续发展用地与城市设计导则》为棕地改造利用提供了目标和原则,使设计师有了基本的工作框架。在棕地转型为绿地的过程中,最核心的问题是确保对城市绿地系统的质量有提升作用,同时注重经济、环境和社会的综合效用提升。一些成功案例如泊布诺公园、萨基兰德自然保护公园等,不但提高了区域环境质量,而且吸引更多人口迁入公园所在地区工作,产生了良好的综合效益。[2-4]

1.2 国内棕地修复转型探索

目前,棕地的修复转型已经成为我国城市有机更新的一个热点,同时也是各个城市正在积极探索的一项新生事物。棕地的修复和转型,尤其是转型为绿地空间,不仅能够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为居民提供休闲游憩场所,还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缓解城市用地矛盾和优化城市空间格局,同时能够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激发城市活力[5]。《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6〕31 号)、《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部令 第42 号)等政策文件的出台,以及国家环保部门针对污染场地所发布的一系列技术导则,恰好为棕地的场地环境状况调查、风险评估和修复治理等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指引(表1)。

表1 我国城市棕地治理与再利用主要政策文件一览表[6]

当前,我国许多城市正在积极探索棕地的修复转型策略。我国城镇化率已超过60%,与之相联系的是城市扩张和产业升级。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传统工业用地被废弃,导致城市棕地大量产生;而这个阶段的城市更新也逐渐从增量开发转向存量提质,棕地的修复转型发展势在必行。

2 棕地转型为公园绿地的规划策略探讨

棕地修复转型为绿地公园是工业区转型和复兴的重要策略之一。通过污染治理和景观美化,将工业废弃地转化为绿地,可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棕地再利用转型为绿色空间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除了场地修复成本、绿色空间建设、维护管理成本等,还要考虑场地的可获得性和工业污染特征[1]。

2.1 核心策略

根据相关政策[7-8],结合实际情况,将棕地转绿策略归纳为以下4点:①以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为准绳,严格落实场地土壤挖掘、固体废物管理和处理处置的相关要求;② 根据场地污染特征,结合场地开发的要求,制定技术上和经济上可行的污染土壤处理处置技术方案;③严格控制可能造成的二次扩散,确保科学、安全地实现场地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妥善处理处置;④基于人体健康保护和环境风险降低的原则,对项目实施全过程和场地开发利用提出科学、专业的方案。

2.2 绿地规划的基本原则

从近些年风景园林行业的关注点看,棕地转绿地项目主要以景观设计、生态修复为主要切入点,其中还包括相应的棕地管理、修复技术、工业遗产保护等内容。

美国哈佛大学前景观学系主任瓦尔德海姆(Waldheim)曾指出,在当代风景园林实践中,景观系统以其显著的矫正性功效被作为“一种治愈工业时代创伤的药膏”[9-10]。但是在棕地修复转型过程中,绝不可以简单、粗暴地把景观当作是处理棕地问题的“绿色膏药”,不仅要焕发绿色生命力,更要以棕地修复的安全为根本底线。营造好城市的活力空间,应是城市转型提质的重要内容。结合国内外经验,棕地转型绿地的规划原则主要有以下4 个方面。

(1)生态修复、安全底线原则:必须开展相应的场地健康风险评估与修复方案编制等,提出总体修复策略和方案,整体把控和风险防控,安全保障与资源利用并重。

(2)激活活力、体现特色原则:需要从城市更新和区域发展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棕地改造后的综合功能及社会价值。

(3)以人为本、文化为魂原则:关注棕地的文化属性和历史记忆。在规划过程中,需综合考量人们回忆、交流的人本需求,以及深深的历史烙印和社会属性,注重赋予公共空间属性和人文内涵。

(4)精细化设计贯穿全过程原则:探索建立全生命周期的棕地修复转型设计方法,打造更加符合人本需求、人性发展和符合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要求的城市空间。

3 桃浦创智城中央绿地景观规划设计思路

3.1 项目概况

桃浦智创城位于上海市普陀区西北部的桃浦镇内,其前身为桃浦化学工业基地(图1),是20 世纪50 年代上海首批化工区之一,也曾是上海市3 个重污染地区之一。1987 年,桃浦工业区的“三废”污染治理被列入市政府实事项目,通过10 年的综合治理,于1997 年实现污染“摘帽”。随着上海城市空间的不断拓展,桃浦工业区所在区域已成为中心城区范畴,是一个亟需转型发展的大型区域。根据上位规划,于2013 年开始建设桃浦科技智慧城,即如今的“桃浦智创城”。

图1 昔日的桃浦化工园区

桃浦智创城建设旨在“打造上海转型升级的示范区、科创中心的重要承载区、中心城西北片区的新地标”。按照“产城深度融合、低碳绿色生态、城市设计人性化”的发展理念,先后编制了控详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根据规划,在整个桃浦智创城中央设置大型的公共绿地,它与整个地区的总部商务、科技研发等功能,共同构成科技智慧城核心功能的承载地(图2、3)。中央绿地位于其中的核心区域,规模达到100 hm2,是上海中心城区最大的公园绿地,承载了生态、健身、休闲、娱乐、公共活动等功能;其中央绿地一期面积约25 hm2,于2018 年11 月建成并试运营(图4)。

图2 桃浦智创城项目区位图

图3 桃浦智创城空间结构

图4 中央绿地建成实景(局部)

3.2 规划设计的主要挑战

桃浦地区转型发展在上海城市发展大局中具有突出地位,是创新驱动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实践地。其中,中央绿地作为桃浦地区棕地转型的示范项目,也是上海中心城近年来最大的公共绿地规划建设项目。公园绿地建设既是对桃浦地区形象的重塑,也是对整个地区生态环境的显著改善,十分有利于地区功能的提升。

桃浦地区的棕地修复转型,以政府主导为主,与相关企业开展合作。作为桃浦地区棕地修复转型的重点,桃浦中央绿地在规划设计中主要面临的难点与挑战是:①如何建构环境系统,营建安全生态基底;②如何融合城市发展,激活地区的城市活力;③如何彰显新的设计理念,打造特色休闲空间;④如何在新的景观营造中,延续体现工业文明的场所精神。[11]

3.3 主要修复措施

根据国家《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HJ 25.4—2014)和《上海市污染场地修复方案编制规范》(试行),制定针对污染场地开展修复和风险控制的总体思路,包括原位修复、异地修复、异地处置、自然修复、污染阻隔、居民防护和制度控制等。局部地块将规划建造假山、人造湖等景观设施,同时根据用地类型,以桃浦区域土方平衡和避免过度修复为原则,采用污染土壤阻隔填埋技术,对局部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实现风险控制。其中,景观瞭望台施工(包括桩基础工程)有破坏上层覆土的潜在风险,故采用异位治理模式对该区域内涉及的污染土壤进行修复;此外,对局部地块内景观湖附近区域也采用异位治理的修复模式,以避免因堆山后地下水位抬升而造成污染向景观湖迁移扩散的潜在风险。

3.4 核心设计理念

桃浦中央绿地总体景观方案采用“行云流水·新自然”的设计理念,以棕地修复转型为首要目标,强调景观与城区的融合。设计灵感来自于自然山水肌理、传统绘画、书法艺术、舞蹈艺术的优雅动势,形成起伏变化的城市绿地空间,并融合在不断生长的上海城市肌理中,形成中心城区“活动”与“自然”的新核心,是城市发展的催化剂和画龙点睛之笔。这些丰富多样的绿地空间构成了一个大型的生态净化系统,将受污染的工业用地净化并重建成为一个新的可持续生态系统;同时也是一个优美的大花园,形成一系列多样化的功能空间,以满足公共设施和文化活动的要求。通过棕地修复转型为城市绿地空间,中央绿地可激发周边的城市开发和建设,进而吸引多元的人群和各类企业入驻。

3.4.1 以中央绿地为切入,强化生态修复建设与城市功能的转型发展

引入中央绿地,进一步串联起上海城市生态廊道,营造出一个完全、连续的生态基底。通过将桃浦地区建设成为以总部商务、科技研发、生态绿地为核心功能智慧创新之城,吸引更多企业进入上海这片“新自然”,实现“棕地的蜕变”;通过传统制造业向科技创新与新兴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体系转变,激发区域经济、文化和生态共同发展。

3.4.2 以区域统筹为核心,注重城市与景观充分融合的公共空间营造

公园设计的主旨之一是联系和改善周边城市结构。立足区域、突出整体性,积极探索基于调整道路的穿越模式,创造连续的城市绿地。中央绿地由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地块组成,整体设计中,通过架设地景桥、生态隧道及道路下穿等方式,确保绿地空间交通流线的连通性,同时创造相对连续的大型公园整体空间意象,有利于进一步缓解城市道路对整体绿地造成割裂的不利影响。此外,设计中城市与绿地相互促进的作用,从公园与周边城市道路的交界面开始,逐渐渗透到绿地和周边城市功能用地,最终形成城市与景观充分融合的公共空间。

3.4.3 以现代景观设计手法为支撑,加强文化内在的演绎、融汇和提升

(1)在总体设计上,充分演绎行云流水的动态意境。融合中国传统书法、舞蹈艺术的优美动势,形成流动的一体化路网;通过对设计元素深思熟虑的分层设计,构建出一个动态的生态框架体系,以现代的设计手法打造桃浦智创城的生态新地标。

(2)在空间塑造上,重点突出起伏灵动的场所体验。由于基地原有大面积土壤被污染,需进一步改良或替换,为改变地形创造了条件。通过把中央公园从平地转换成为一个绿色、柔软的“山谷”,不仅可以围合空间、聚集雨水、净化水源,同时也创造了聚集、繁育、保护和围合的空间意象,形成不同生态环境交融和差别化文化活动交流的场所。园路穿梭其间,构成富于变化的步行体验;各类空间收放有致、移步换景,为市民和游人提供多样化的观景视野。

4 桃浦智创城中央绿地项目中的创新设计

4.1 践行生态文明思想,设计与生态修复、文化传承、功能转型联动

一方面,以中央绿地为核心,进一步串联区域绿地系统规划及城市生态廊道,发挥其更大范围的修复效应。桃浦智创城是以总部商务、科技研发、生态绿地作为核心功能,同时兼具居住、服务、休闲等功能的综合城区。如何打造上海这片“新自然”,实现“棕地的蜕变”,首要任务是做好“去污染”,包括对土壤和地下水调查、修复和治理。由专门团队和机构进行初步调查工作,特别是结合污染地块开展土壤环境调查、风险评估、风险管控、修复治理和效果评估等内容;对污染土壤采用异位修复模式开展治理,污染地下水则通过抽提或原位修复模式进行治理。在开展生态综合修复特别是落实土壤修复的基础上,进一步依托景观设计,实现与区域功能业态的融合、联动,以及环境品质的提升。

另一方面,在重点开展棕地修复和治理的基础上,对景观设计注重工业情怀的体现、历史底蕴与记忆的传承。保留部分历史构筑物,通过观赏花园的形式赋予场地新的功能,即设计为“雕塑花园”,使其成为整个中央绿地融合工业遗存历史记忆与凸显城市活力的展示空间;对于部分具有一定历史意义、展现近代工业风貌特色的老建筑,如20 世纪50 年代的英雄金笔厂,则通过就近搬迁给予基本保留。

与此同时,整个区域作为上海海绵城市试点的三大地区之一,中央绿地设计进一步应用海绵城市技术和要求,通过水体设计把中央绿地的景观水系与周边水系进一步连通,确保场地内部新建水系的流通;同时,在提高水系水质的前提下,引进周边水体形成动态循环,以确保雨季迅速泄洪,实现区域的整体水安全。此外,通过高差、溢水管、调蓄池、人工湿地等设计,共同构筑了中央绿地内完整的雨洪管理系统,充分体现出对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与实践。

4.2 聚焦地形空间与植物配置,以精细化设计服务棕地修复治理[12]

4.2.1 强化地形设计与土壤修复的紧密结合

中央绿地所在范围大多属于中度污染,主要是重金属污染及挥发、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在具体修复治理过程中,首先针对不同污染类型及场地污染土壤的现状布局分类施策,运用化学氧化技术、稳定化固化技术、气相抽提技术、热脱附技术等进行治理;然后,对治理后的污染土壤实施就地封存,用于就地堆山覆土,并按要求在污染阻隔结构上覆盖相应高度的清洁种植土,用以开展绿化种植。

地形空间设计中,在就地消化土方的同时,进一步结合营造景观地形的需要,以“南土北调”方式(图5),把中央绿地范围内已治理好的污染土运至北三块,通过二次安全措施,确保场地安全,使北部的立体空间层次更为丰富,形成了微缩的自然山景风貌;南部地块与地下空间进一步紧密结合,通过微地形把局部地块开挖形成缓坡,斜向伸入到地下空间部分,并在竖向上展现具有丰富层次的高差变化。最终,将整个用地空间打造成为“南迎北挡”的景观地形。

图5 地形设计“南土北调”示意图

4.2.2 注重植物配置与土壤修复的紧密结合

植物修复是治理污染环境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桃浦智创城中央绿地的植物种植应充分考虑过去重污染工业区、污染土较多的情况,优先选择土壤改良型植物,如景天科、堇菜科、薯蓣科等。通过植物提取、根际过滤、植物挥发及植物固定等方式,进一步去除大气、土壤、水体中的污染物,最终实现基地植被重建、改良土壤生态环境等目标。另外,尽量避免选用对土质要求高的植物,以确保绿化植物的成活率。整体树种以本地植物为主,适当对新优品种引种驯化,以利于体现相对领先的园林技术和园艺水平。新优品种可结合针对性的土壤改良措施,如在种植土壤中增加广谱微生物菌剂或通过提取树种组织中的还原酮,形成有针对性的营养物质,促进植物生长。

4.3 坚持以人为本,空间设计、场景营造注重自然与人文相融

在空间组织上,关注人群的使用需求。公园外侧结合周边城市功能,形成便捷的城市休闲带;公园内部则结合各类人群可便捷到达的各个景点,打造流动渐变的景致景象。在靠近公园出入口处设置儿童活动、老人休闲及服务设施,以方便周边人群使用,也有利于公园的运营管理;中央绿地采用三级园路交织而成的网络,任园路在其中穿梭,给人以变化的穿行体验(图6);山谷中不同的景观视点通过一系列眺望台设计,提供多样化的观景视野(图7);水域的界定与地形设计相结合,形成公园观景活动的核心区域,如水中岛屿、叠水台阶、节庆喷泉和水雾缭绕等,为游人提供丰富多变的观景及亲水体验(图8)。整个公园铺地纹样的灵感来自书法的笔触变化,通过7 种不同灰度花岗岩的像素化搭配,捕捉书法笔触的动态流动,打造一体化渐变式路网。

图6 特色园路

图7 眺望观景台

图8 特色水景

绿化设计上,侧重于自然主题的绿化景观营建。以密植林地和本地野生草地为主,通过打造“行云”“交织”般的形态效果,进一步突出自然主题;同时,打破传统组团式的规模种植,顺应流动的路网,由北向南,完成“都市人工次生林—人工树林草地—赏花园区”的过渡与转变(图9)。通过构筑复合的生态系统,凸显季节交替、培育生态群落;并选用抗污染树种,营造艺术与自然的结晶。此外,为体现当地传统的桃文化,种植多种桃树,形成特色的桃花岛。

图9 中央绿地绿化实景

4.4 推动科技创新与新工艺应用,积极开展多元化探索实践

(1)以3D 打印技术实现艺术灵感。利用现代三维设计与建造优势,我国第一座运用3D 打印技术完成的一次成型、最大跨度、多维曲面的高分子材料景观桥(图10)现身于桃浦智创城中央绿地,此项技术已获国家专利。

图10 3D 打印景观桥

(2)新工艺的景观创新运用。应用国内最新材料和施工工艺,因地制宜地对绿地中的各类小品进行艺术化创作,包括挡土墙、树桩灯具等。

(3)传统材料与技术打造“新自然”。主要包括:①石材精雕细琢,如云水广场采用花岗石曲线雕刻方式,展现设计中层层叠叠的微地形效果;②页岩艺术堆砌,通过精心挑选的自然页岩,以艺术化手法堆砌挡土墙和眺望台,营造独特的景观体验(图11);③创意竹编设计,如树桩游戏场的毛毛虫隧道采用竹编工艺,以自然材料展现创新设计,为儿童搭建亲近自然的互动空间,提高参与度和探险感(图12)。

图11 页岩艺术堆砌

图12 创意竹编设计

(4)打造“月光森林”夜景效果。中央绿地以基础照明、景观照明和演绎照明相融合,动态的水与静谧的林有机结合,旨在打造优雅、宁静的“月光森林”夜景效果,漫步其中便可获得内心的平静。

5 若干启示

5.1 需要注重理论指引和加强实践

棕地修复转型是城市更新转型的一项重要内容。现阶段,我国针对城市棕地修复、景观再生设计开展了一些研究,形成了相应景观设计的实践案例。在棕地的修复转型与景观创新设计过程中,首先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注重运用生态学理论,以自然环境的规律与法则,开展相适应的棕地修复;同时,始终坚持以生态设计语境为前提,开展景观设计。例如,在尊重场地和历史文脉的基础上,立足植被修复、微生物修复、生物保护多样性等内容,以利于棕地修复转型的可持续性。其次,要加强景观设计学理论的研究,突出立足于景观设计学视角的棕地修复转型探索,关键在于景观设计手法及创新技术的应用。

5.2 进一步强化技术支撑和各方联动

棕地修复转型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持续性要求。污染土壤本身具有的滞后性和隐蔽性,对整个修复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针对具体的污染情况对症下药,充分利用物理法、化学法、生态法及综合治理法等污染治理技术,确保修复、转型的最终成效,以“精准治理”确保无毒、无害、安全、可用。在棕地修复治理和转型过程中,环境修复治理应与城市规划、景观设计紧密结合、统筹考虑,形成环境工程、城市规划、价值评估、生态修复、景观设计、功能重塑、空间治理等多方环节的联动,有效整合工作体系。在此基础上,还应加强对治理地块成效的持续性跟踪,形成定期检测和及时反馈的工作机制。

5.3 不断完善政策制定和机制保障

为进一步规范棕地修复和转型开发,国家和地方层面都在积极推进相关政策的制定,如上海市环境保护局、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联合出台了《上海市经营性用地和工业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土壤环境保护管理办法》(沪环保防〔2016〕226号),将土壤环境保护纳入到土地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此外,可结合景观设计,探索相应导则或政策的制定。

当然,棕地修复转型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必须有一整套机制予以保障。就目前来看,棕地的修复转型工作主要由政府主导,资金渠道相对单一。因此,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市场与公众的合力作用,坚持多渠道共同推进。

6 结语

桃浦智创城中央绿地已经从“棕地”蜕变为城市“绿肺”,自试运营以来,深受广大市民和游客的欢迎,成为城市的新晋网红地。在当下更加重视城市存量空间有效利用的发展背景下,特别是有机更新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棕地的修复转型已成为一种常态化实践。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既要突出棕地修复转型与城市绿地空间创新设计实践的探索,注重相应的理论研究与技术指导,也要加强政策制定和机制保障。毋庸置疑,棕地修复转型并非易事,但隐含着城市绿地建设和景观营造的巨大潜力。在各方的努力下,这项工作必将取得更大成就,会更好地体现“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

(感谢桃浦科技智慧城中央绿地北三块景观设计项目组提供的素材和图片。)

猜你喜欢

棕地绿地景观
可进入式绿地的养护与管理的研究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老城区绿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区绿地提升为例
棕地再开发评价指标选取研究
博览会景观中棕地再开发利用的特性
驻马店市绿地内草坪改造及养护管理
走进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