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职学校书法教育的缺失及对策研究
——基于艺术美育与人格发展视域

2023-03-06四川省阆中师范学校杨春辉

中国篆刻 2023年1期
关键词:美育人格书法

四川省阆中师范学校 杨春辉

一、艺术美育在青少年人格发展中的意义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是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全球化、信息、知识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创新发展是其显著特性。要求学校培养和造就大批能适应激烈社会竞争、能经受困难与挫折考验、人格健全的高素质人才。加强青少年人格塑造,是新时代学校面向未来社会的必然选择。人格发展主要靠后天教育和培养形成。青少年阶段,个体的自我意识趋于成熟,随着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知识经验的积累,个体开始逐步形成人生观、世界观并趋于稳定。

德国美学家与文学家席勒提出了美育在人格教育完善中的至关重要作用。他认为审美是从感性的人通向理性的人不可缺少的桥梁。因为美育具有完整性与和谐性的特点,它培育学生有机的、整体的反应能力,使人的心灵在形式感受、意义领悟和价值体验中达到一种和谐而自由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学生和各种能力都能得到协调发展而不损害有机统一整体。艺术美育与人格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书法是实施艺术美育的重要载体,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具有重要作用。

(一)人格与人格教育的内涵

人格(personality)一词最初源于拉丁文“ Persons”,意指古希腊、罗马时代的戏剧中演员戴的面具。心理学沿用其含义,转义为人格。

人格是人们社会化的结果,一般被理解为由人的心理、气质、生活习惯等表现出来的一种个性心理特质。人格与人的先天禀赋密切相关,但更与后天的生活环境、习性养成和教育密切相关,也与特定的民族文化相关。因此,人格实际上是共性的人类文化和个性的心理特质的统一,人格不仅是个人成长的标志,也是民族性格的标志。在教育学家看来,健全人格就是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人格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受教育者心理、道德、精神品质整体提高的教育。现在人们逐渐认识到,文化在人格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格是存在于文化背景中的,二者是双向的、互动的。因此,书法教育必须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发挥书法艺术教化育人的作用,把知、情、意、行统一协调起来,使中职学生形成一个自我调节与控制能力,最终促使他们的人格系统健康发展。

(二)中职生人格发展的基本特点

中职生是青少年人格形成的关键期,中职学校的学生又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他们在初中阶段大部分成绩不佳,难以得到老师的重视,甚至是被边缘化的“问题”学生。因此,中职学生的人格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其表现:(1)大部分学生文化课学习热情不高,缺乏积极的学习动机,存在各种厌学情绪,在心理方面大多表现为缺乏自信、不求上进、学习得过且过;(2)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在心理品质上意志薄弱,怕吃苦、怕困难、心理脆弱,无法正确对自己做出评价,思想观念相对弱化;(3)大多数学生生活作风懒散,自律能力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中找不到乐趣,更谈不上成功感、成就感了,长期以来便形成自卑、内向、孤僻、任性的性格,个别学生曾经受创的心灵特别敏感脆弱。虽然中职生的文化基础较差,但智力素质并不差,他们的思维敏捷,动手能力较强,对新事物、新观念容易接受,适应性强,且追求时尚,出人头地的梦想强烈。

二、中职学校书法教育的现状与缺失

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加强和改进书法等传统文化教育,在全国范围内要普及书法课,将书法(写字)水平纳入学业要求。书法“进课堂”受到国家空前重视,书法教育在中职学校也逐步得到普及。笔者对本校以及周边地区中职学校书法教育进行了调查:以本校为例,全校89个班级中有53个班级开设了书法课,其中包括学前教育、幼儿保育、绘画、音乐、体育、计算机等专业,所开设书法课在全校中占比近60%;而其他兄弟学校也在不同专业中开设了书法课,但各校对书法课程的重视程度并不一致,甚至一些学校认为,只要学生把专业技能学好了,就完成了育人的责任,其他专业开设书法课也没必要。调查中发现,各中职学校的书法课存在与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宗旨有不相适应的现状,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1.缺失多元化教学。由于教学条件及教师因素等多方面的制约,书法课普遍侧重于写字技能练习,这种机械化追求“形似”的书写训练显得枯燥单调,学生只是掌握笔墨技巧,很难理解书法中所蕴含的书家智慧和传统文化精神;或在教学内容上仅限于“三笔字”基本功训练,教师缺失了个性化教学,导致学生之间的书写水平差距较大,提升效果不很明显。这种缺失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使书法的学习仍旧停留在抽象性和简单化。

2.忽视生命教育观。中职生大多数学习基础较差,由于学生对自己缺乏信心,导致自暴自弃,对于书法的学习也没有足够的积极性,这就导致中职书法教学效率低下。在书法课堂上,教师忽略了学生整体教育观,忽视艺术教育的独特魅力,却只注重短期、显性的教学成果。书法课普遍成为对少数书法骨干和积极分子的培养,缺乏关心和调动大多数学生的审美需求和积极性,更缺少对生命潜能的发现和挖掘,书法教学似乎成为少数学生的专利,多数学生只是书法教育捧场的观众,导致学生缺乏学习书法的兴趣与热情。

由此,重“技”而非重“道”的书法教育,缺失了书法精神文化和美育功能,不足以用艺术的灵性唤起学生成功的信心和生命的潜能,无疑阻碍了书法教育的推进,也偏离了书法文化传承的核心要义。

三、构建中职书法美育观及人格教育对策

新时代“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尊重学生、为了学生、塑造学生。为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书法教育美育观,充分挖掘书法课程中的美学文化因子,借助丰富的教学活动及教育策略塑造学生品质,增强审美力,促进中职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一)书法美育及中职书法美育观

1.解读书法美育

文字与古文明同行,早在仰韶文化中的刻画符号已孕育了书法艺术的特征,如线条美、匀称平衡美、流动变化美等等。先民们仰观俯察,审美观照世间万物所得,然后把思维、观念、追求都寄托在这些刻画的线条里。从书法形体演变史来看,汉字以其象形、形声、会意等多种方式为华夏民族服务了几千年。汉字书法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更以艺术、哲学化的符号表现着中国人的审美精神。以笔写情是中国书法的本质特征,书法是艺术家人格与才情自由表达的最高境界,是人心智解放的过程,而人类心智的解放则是一切教育的终极目标。

书法的本质特征决定了书法教育的理念,它是寓美于教、寓教于乐的艺术课。书法教育应建立在学生艺术审美认知情感的发展基础上,培养学生认识美、体验美、欣赏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书法的教学不仅仅是讲解汉字书写技能,而且是续承传统文化基因为前提,培养学生具有审美力的情操教育。书法教育对塑造人们的文化自信、弘扬中国精神、建设文化强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树立中职书法美育观

中职教育在整个教育结构体系中处于重要阶段,是青少年人格发展的关键期。中职书法教育既不是基础阶段的书写启蒙教育,也不是高等书法专业教育,而是培养人性美的情操教育,即人格教育。树立“生本主体,立美育人”的书法美育观念,就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书法艺术审美体验与实践活动,实现人的自身美化,使之形成理想美、品格美、情操美的素养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进全面的发展。书法美育是立足学生个性发展,面向全体学生的艺术普惠教育。其教育应遵循教学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以一定的教育理念和策略思想为依据,选择、安排和统合教学的形式与方法。书法教学内容要具有丰富性和感染力,做到教法灵活、学法生动、训法适度。

(二)建构中职书法美育教学审美形态

书法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这高度概括了书法艺术的形态美和意蕴美。书法艺术形式美中蕴含着人类文明思想、人格修为和民族文化精神。

1.感知书法形态美

书法是线条的世界。书法家通过运笔方法,赋予线条以生命,产生了“方圆、粗细、曲直、动静”等美的形态。千姿百态的线型塑造了视觉形态和意象空间,产生了无穷的线构智慧,成为书法艺术美育的丰富资源。

(1)点画姿态美

书法中的点画有方向、长度、大小、位置、形状、质感的变化。如“永字八法”,古人据其点画动态而赋予其“侧、勒、努、趯、策、掠、啄、磔”等形象的名称;又如卫夫人在《笔阵图》中形容笔画“点如高峰坠石,横如千里阵云,竖如万岁枯藤……”;等等。古代先贤将书写的感念结合自我的审美联想和想象与自然物进行比拟,生动地呈现了书法艺术的点画具有美妙的生命姿态,让人真切地感触到书法艺术蕴含着生命力的筋骨之美。

(2)形体情态美

书法线条之间的搭配组合构成众多的汉字形体结构,它们或开或合、或俯或仰,欹正相依、承接呼应、黑白相间,或端庄肃穆,或气势洒脱,这些奇妙的形态承载着书法家情感的表达和美的追求,是那么地生机勃发而为人叹服。像书法“三”字,简单的三横就有粗细、长短、藏露等形态变化;如米芾行草墨迹中,呈现出字的结构大都具有高低仰俯、左右顾盼、长短错综等丰富状态。具有情态美的书法充满着变化与统一、对比与平衡、参差与齐整的美学原理,达到“违而不范,和而不同”的艺术审美效果。

(3)篇章意态美

人是形与神构建的生命体,书法具有以“形”写“意”的审美特征,这种“意”是书法家主体的精神意气和美学心理呈现的一种“意韵”状态。人内心世界对喜、怒、哀、乐的情绪感应,在书法家手中表现出的是线的律动、黑白交错的空间、跌宕有致的块面分割,构成神情率意、阴阳协调的章法美。如《黄州寒食帖》是苏轼被贬黄州后,在仕途受挫与生活窘困的复杂心理下,构想了诗中的“小屋、空庖、坟墓”等意象。透过字体大小、墨色变化、笔势激越起伏等情态,我们可以想象到苏轼那时的所思所想所遇,构成了一幅意态凄美的艺术景象。

2.体会书法精神美

书法艺术创作从潜意识中寄托着书法家深沉的爱恨与悲欢,其间彰显了主体的气质、品格、节操等精神状态。如颜真卿《祭侄文稿》。它创作于大唐末年安史之乱时期,书写了颜杲卿父子为阻拦叛军坚决抵抗,最终慷慨就义的历史故事。书写了一代忠臣良将的家族血泪史,是中华民族大唐精神的写照,它成为艺术精神的巅峰之作。作品通篇气势磅礴,字里行间全是忠烈之气,尤其是最后落款的“子孙保之”四字更是将华夏男儿的气节与血性体现得淋漓尽致。因此,书法艺术的精、气、神是人整体生命的物化载体,书法艺术是人的理想与人格的折射。

3.领悟书法意蕴美

书法兼具艺术修养和文化内蕴。观赏诗书合璧的艺术作品,不但让人对臻于完美的艺术心动,而且吟诵诗文也令人沁心逸志、优雅自得。观者往往被意味悠长的文学艺术美所感染。如王曦之《兰亭序》,不仅书法艺术冠绝古今,还因其优美的文采折服世人。从诗文中可以领略到魏晋文化的风韵美和崇尚自然美的天性,清新的文字记录了魏晋时代的生活美学。帖中墨彩自然天成、文辞意蕴隽永,具有一种舒淡清和之美的艺术感染力。因此,书法艺术充盈着音乐美、诗意美、自然美、人文美的意蕴,能给人理想的智慧、人性光辉的意念。

4.体验书法行为美

书法是人心理与生理完美结合的一种行为艺术,书法创作是艺术家生命情愫的律动和人格修为的完美表达。积点成线、积线成体,这些动作行为是在一个连续时间内完成的构造;积字成章,是每一组线条在推移中保持连贯性和持续性的时间延宕所构造的心绪意态。书法线型所呈现出的质地美感是生命体的迭宕变化在自我辩证协调中创造的美的形态,它蕴含着书家丰富的思绪与文化涵养。探寻研究书法线型内部运动节奏变化的韵律状态,是提高人们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的有效途径。

(三)中职书法美育人格教育对策

人都是有差别的,遗传、后天环境、家庭条件、性格等等,都会造成人的差异。我们必须承认中职学生各方面存在的差异。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该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进步与成长。通过书法美育课,让学生人格在快乐中潜移默化地健康发展。

1.培养探究认知的能力

认知能力是体现在感知、注意、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中的,它是人们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保障。认知能力是学科教育培养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健全人格塑造的重要保证。但往往在培养学生认知能力的过程中,采取单一化、标准化的模式,致使学生认知能力畸形化发展。提高中职生认知能力,有赖于教师课堂教学以及平时的训练和指导,激发学生的能动意识,即让学生有意识地去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能力。

传统的书法教育,让学生将字的点画和形体描摹像就成功了。但书法美育不是追求字体的形似,而是在书法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大自然和生活中吸取美的因素,以观察、记忆、发散思维、形象描述等方式,在小组合作、探究等形式中,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度,鼓励学生丰富想象、大胆表述。如:学生通过联想与想象,描述点的姿态有如珠玉、有如蝌蚪,捺如大刀、游鱼等形象;又如,学生从裹锋涩行运笔,联想到水面游鱼、农民犁地、山涧溪流等情形与动态;从逆锋取势中锋行笔,体会到笔行正道而产生力量美的原理。学生在记忆、感知中理解艺术形象特征,提高了他们的认知能力,增强感知物态美的素养。

2.创设愉悦自信的心态

自信心是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完成某项活动的信任程度的心理特征,是一种积极、有效地表达自我价值、自我尊重、自我理解的意识特征和心理状态。自信心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个体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习、竞赛、就业等多方面的个体心理和行为。自信心与自卑感相对应,自卑感形成于个体感到自身的某种不足或缺陷。部分中职生,在特定的情境和遭遇中产生的自卑感特别强烈,教师在教学中,需不断创造条件让学生在成功中获得自信心。

书法美育就是要让学生获得艺术的成功与自信的心态。针对绝大部分中职生不善于言语表达的特点,老师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信息,要他们在课堂上自荐来讲古今优秀书法家的故事;学生不能书法创作,就鼓励学生观看字型、字组,让他们仔细揣摩,引导他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用短语畅述观感,学生在老师信任的目光中敢于异想天开;有的学生不愿动笔,就指导学生画各型墨线,并提出画线竞赛规则,他们在专注的神态中、在线的世界里,逐渐感受到了用笔提按、徐疾的生命律动美;同时组织学生参加书法赛事,他们获得名次后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也为其他同学树立了勤学苦练的学习榜样。

3.培育家国责任的情怀

责任心是个体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社会规范、责任与义务的自觉态度。它是一种重要的人格特质。中职学生处在性格养成的关键期,对周围的认识处在较为模糊的现状,要以优秀的文化理念进行教育和引导,在性格发展过程中不断培育其责任意识,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书法美育不仅从艺术创作中探寻美的智慧,还应从古今书法家的光辉人性、高尚人格等人文美学中育化学生的德行节操。例如,学习颜体书法,首先让学生熟悉颜真卿为官清廉、忠正刚直的人性美,再学习理解他磅礴大气的书体风格,这样增强了学生对艺术的感知力;在欣赏颜真卿行书《祭侄文稿》时,通过故事、情景表演或讲述等方法,调动学生情绪,让学生设身处地感受他痛失亲人,而挥墨纸笺、泪洒哀思的悲愤情愫,学生在移情体验中,思想受到感染,心灵得到了净化。通过多元的教学方法,学生在颜真卿的书法中体会到了“字如其人、心正则笔正”的道理,激发学生对家国情怀的责任追求,激励他们勇毅奋斗的精神。

4.开启勇于创造的智慧

创造性是个体发展的根本动力,创造既是一种能力,也是健全人格的充分体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精神,就集中体现了创造性对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重要性。教师要有创造性的观念和意识,以一种开放的态度去看待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创造宽松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自由的氛围中学会思考、学会反思;教师应打破常规,挖掘学科领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允许他们奇思妙想,培养和提高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

书法美育没有固有的艺术审美标准。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抓字形轮廓来观察,诸如正方体、长方体等结构,认知不同结体的汉字会产生不一样的空间美感,同时从“方正”的造字型体中,让学生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庸”之道,从书体的情态美感中润泽他们厚实做人、方正做人的人格观念。汉字在历史文化的演进中,成为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书法艺术,如“风”字,它无论是书法形体的变换,还是体态的空间架构,在书法家笔下都是风情万种。在教学时,老师要诱导学生在观摩中寻找特征,在对比中欣赏变化与平衡之美,在实训中加深艺术创造的训练,启发学生在书法创作中打破汉字方块形象的固有思维,让他们从敬仰古人的造字智慧,到敬佩书法家艺术才情的创造力,从而激活学生生命的灵感和创造的激情。

5.教学活动渗透审美化

书法课程的构成形态本身具有审美因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美的语言使学生情绪愉悦,美的教学方式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教师美的素养让学生感受到教育的阳光与温暖。审美化的课堂,能让学生在审美的视角下,体会到书法的内涵与意义,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

(1)语言艺术美。优美的语言应具启发性,能诱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清晰流畅的语言表述和抑扬顿挫的语调,再结合恰当的手势、和蔼可亲的表情,可以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语言情景,能引起学生的喜爱和积极的情绪,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好奇心。

(2)教学方式美。把艺术的感性知识与直观形象的教学紧密联系,贯穿课堂始终,学生在美的情景中潜移默化。譬如:新媒体手段的运用和符号系统的板书语言等直观教学;借助其他艺术类教学,如摄影、舞蹈、抽象画、音乐等,触动学生感官;应用挂图、图象、动画、声响等增强教学吸引力。教师要善于掌握教学节奏,通过大小变化、动静结合、虚实互换、色彩对比等方式扩大直观形象效果,把学生引入不断探究中。

(3)教师素养美。教师的灵魂是道德、学识、情性的内在修为,自然流露出气质形象美。学生眼里师者的人格魅力,会在潜意识中引导学生的人格发展,正如古语:“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用健康的审美观和文明的举止以身示范。教师的良好形象不仅能带给学生积极的情绪,而且会影响师生课堂的互动;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增添教学的美感,使教学更富激情。

四、关于中职书法教育的思考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建构的过程,书法学科建设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究与完善。书法学科内涵发展有待进一步探讨:一是树立学科课程融合理念,丰富教学手段,增强课程吸引力。除挖掘书法自身蕴含的中华美育精神与民族审美特质的丰富资源外,还需有机整合德育、智育、教育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美育资源,推进书法教育教学活动实践。二是建构中职书法学科教育模式。坚持以艺术审美教育为核心,形成艺术的“审美体验—基本技能—专业特长”培养模式,着力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审美感知、创意实践等素质能力,培养道德美、行为美、技能美的高素质人才。

健全的人格是青少年成长和社会进步繁荣的基础,艺术美育是人格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构建符合中职教育学生人格发展的书法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是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一项目标。把人格素养作为贯穿中职艺术美育的目标,对于中职阶段学生的个性化职业生涯指导,从根本上提高中职阶段教育质量和学生多样性选择具有重要意义。深入推进书法学科教学研究,发掘其学理支撑和科学依据,以实现艺术美育科学化、体系化、目标化的积极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美育人格书法
书法
论公民美育
书法欣赏
书法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书法欣赏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