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高质量发展推动江苏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2023-03-06刘兴远

唯实 2023年1期
关键词:中国式高质量现代化

刘兴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这对高质量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明确定位,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我国先行发展省份,江苏承载着习近平总书记“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的殷殷嘱托,肩负着向世界展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标志性窗口的时代重任。如何深刻理解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丰富内涵,全面把握高质量发展促进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任务,积极探索特色鲜明的高质量发展路径,成为新征程上更高水平推进“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需要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内在逻辑

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是应对新发展阶段机遇和挑战的战略抉择,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蕴和实践意义。

从理论逻辑看,高质量发展鲜明主题贯穿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根据经典现代化理论,现代化是指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所发生的深刻变化与发展。但世界各国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又存在着不同的道路选择和制度安排,并没有固定模式和统一标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和实践上实现了创新突破,赋予现代化一系列鲜明特质,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科学回答了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的重大命题,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中国式现代化不仅符合现代化的普遍规律,而且具有基于国情的鲜明特征,迵异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这五大特色,标识了现代化的新内涵,展现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必须始终坚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由“够不够”转向“优不优”,有效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深化了我们党关于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也构成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理论基础。

从历史逻辑看,高质量发展是推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的必然要求。世界现代化的发展历史表明,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而非线性上升的过程,量的不断积累最终必然要求质的提升。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时空压缩”条件下进行的现代化建设,与西方现代化串联式发展模式不同,是传统工业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智能化、新型城镇化并联式同步叠加发展的现代化,发展到目前水平只用了几十年时间。在经历较长时期的高速增长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生产函数出现重大变化,发展中的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面临的硬约束明显增多,各种风险挑战集中显露,亟须通过高质量发展,推动发展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阶段演化。从根本上说,高质量发展是现阶段发展面临多重约束下的最优解。从国际经验看,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上有上百个经济体步入中等收入阶段,而据世界银行的研究,只有13个经济体保持稳健增长并进入高收入行列。实现发展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是跨越中等收入阶段、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成功之道。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如一些拉美国家,由于未能及时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收入分配关系,都出现了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低下、经济增长停滞、民生得不到改善、金融体系脆弱等问题。因此,只有从解决量的问题转向解决好质的问题,现代化建设才能走上坦途。

从实践逻辑看,高质量发展成为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不二法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发展阶段新变化,明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提出并实施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综合实力实现历史性跃迁。2021年,我国经济总量达到114.4万亿元,占全球经济总量比重超过1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8万元。就江苏来说,全省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5.37万亿元跃升至11.64万亿元,连跨6个万亿元台阶,人均GDP达13.7万元。应当清醒地看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仍是影响现代化建设的深层次问题,推进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科技自立自强还存在诸多“卡脖子”问题,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任重道远,确保粮食、能源、产业链供应链可靠安全和防范金融风险还须解决许多重大问题,民生方面还有不少短板。这些矛盾和问题产生的根源,就在于发展质量不高。因此,唯有依靠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发展稳中求进,依靠创新驱动激发发展动力,依靠增进人民福祉创造高品质生活,打破发展瓶颈,拓展发展路径,下大力气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才能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目标维度

以高质量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指向是,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的高质量发展,实现发展的稳定高效,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打造更高品质的现代化,其多重目标维度凸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旨归。

目标之一:全面提升。现代化建设是一个由多领域、多环节、多层面构成的大系统,相应地高质量发展也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应当追求各个方面的质量、效率、动力变革,全方位提升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短板,都将影响整个发展链条的运行,影响发展的整体竞争力、持续力,现代化目标也不可能实现。习近平总书记从领域、空域、时域阐明了高质量发展的总要求,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高质量发展是体现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在内的“五位一体”的发展,落实于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各个方面;是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下的“全国一盘棋”的发展,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过程,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必须坚持系统性原则和方法,把高质量发展要求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领域和全过程,努力在践行新发展理念中增强发展动力、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内外联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目标之二:稳定高效。不断增强的稳定性发展,逐步提升的发展效率、效能和效益,对于建设现代化国家不可或缺。纵观世界各国的发展史,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由于各种内在传导机制和外部冲击因素的作用,经济增长往往呈现周期性波动。但经济剧烈震荡会造成资源和财富的极大浪费,影响社会生产力,从而引发社会动荡。如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曾高度繁荣,而1929年到1933年发生的经济大萧条严重打击了该国经济,几年间GDP下降29%,处于完全失业状态的人数高达1300万,累计破产工业企业14万家,一直到1938年也未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当前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叠加,我国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经济下行风险持续加大。同时,经济效率也有待提升。“十二五”和“十三五”时期,江苏经济分别年均增长9.6%、6.3%,分别比“十一五”时期回落3.9个和7.2个百分点,但在经济增速下滑的同时,投资率仍高达40%左右,而发达国家投资率则一般稳定在20%左右。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强化经济增长的宏观政策跨周期设计和逆周期调节,加强预期管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发挥潜在增长能力,实现政府、企业和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避免经济大起大落,促使经济稳定高效运行。

目标之三:充分均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只能是空中楼阁。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平衡方面,2021年江苏十三个设区市人均GDP有八个市超过10万元,最高的无锡市达18.74万元,是最低的宿迁市的2.52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苏州达6.82万元,为最低的宿迁市的2.34倍。城乡区域差距离实现一体化融合发展目标差之甚远。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协同共进性有待加强,不同产业不同行业间发展不够平衡。发展不充分则主要指发展不足、创新能力不够、产出效率不充分等问题。2021年,按当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计算的江苏经济总量达18037亿美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12万美元,全社会劳动生产率3.7万美元/人,如果把江苏作为一个单独经济体进行排名,总量排在世界第10位,但人均仅排第59位,相当于高收入国家(4.79万美元)的44.4%,劳动生产率只有高收入国家水平10.5万美元的35.2%。新经济虽不断成长,但其整体规模和贡献还比较有限,创新驱动增长格局还未真正建立。要以破解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为目标,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通过质的有效提升推动量的合理增长,通过量的合理增长支撑质的有效提升。

目标之四:更高品质。中国式现代化是更高品质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增进民生福祉、推动绿色发展等方面,明确了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未来5年的目标任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图景更加清晰,目标更加明确,路径更加翔实。高品质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定位和战略要求,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是物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相统一的现代化,体现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原则和发展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得到极大改善,同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更加强烈。应该看到,当前民生领域仍然存在诸如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公共服务领域供给不足等短板。2021年,江苏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GDP的比值为34.7%,远低于发达国家60%的水平。高低收入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以低收入组居民收入为1)虽有缩小,但2021年仍高达7.1。居民消费率偏低,目前约为38%,而世界平均水平为60%左右。新产品新服务供给能力不足,结构不优,与人民群众日益升级的消费需要不相适应。必须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上持续用力,使人民群众的物质更富足、精神更富有,让中国式现代化的品质更好、成色更足。

趋势特征

为准确判断高质量发展推动现代化建设的趋势特征,客观衡量江苏高质量发展状况,依据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江苏省委省政府有关部署要求,本文在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内涵特征和高质量发展目标任务,并遵循科学性、代表性、可操作性原则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涵盖综合质效、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等内容、由30个指标组成的高质量发展推动现代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采用功效系数综合评价法。本文收集了2012—2021年江苏评价指标数值(少部分缺失值用插值法补齐),并进行实际测算。

测算结果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高质量发展推动现代化建设的综合指数在波动中总体呈上升势头,2012年到2021年分别达62.2、63.6、65.4、66.7、68.8、70.8、72.8、73.3、76.6、80.6,累计提升18.4个百分点,年均增加2个百分点。进一步分析发现,进入新常态以来,江苏经济增长率虽然逐步回调,但规模不断扩张,2012—2021年以GDP总量和增速等加权合成的数量增长指数分别为100.0、102.7、102.3、108.3、110.1、115.1、119.5、120.4、113.8、150.3(以2012年为100),经济社会发展的数量与质量变化趋势基本同步。这表明,江苏高质量发展已迈入积厚成势新阶段,呈现出“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相统一的显著特点,以高质量发展推动区域现代化建设具有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使发展更为优质的趋势明显。在经济总量实现新跨越的同时,发展韧性不断增强,发展效率持续提升。2013—2021年,全省GDP年均增长7.4%,快于全国0.9个百分点。2021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11.64万亿元,与2012年相比增加6.27万亿元(0.97万亿美元),新增量与2021年荷兰的经济总量(1.02万亿美元)基本相当。2021年制造业增加值超过4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5.8%,占比保持全国首位。全省人均GDP由2012年的6.65万元增加到2021年的13.7万元,连续13年居各省区第一,年均增长6.8%。政府收入、企业效益改善,2013—2021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6.1%,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8.5%、利润年均增长10.7%。

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使发展更有效率的趋势明显。加大创新支撑和引领发展力度,自主可控能力进一步增强。持续增加科技要素投入,江苏全省全社会研发投入由2012年1288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3439亿元,年均增长11.5%,占GDP比重由2.38%提升至2.95%,接近创新型国家和地区中等水平。创新产出增加,2021年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1.2件,比2012年提高35.5件,居全国各省、自治区首位;区域创新能力连年居全国前列,科学技术进步贡献率达66.1%;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增加值12276亿元,占GDP比重达10.6%,比2020年增长18.3%,快于同期GDP现价增速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接近40%,“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4.9%,比全国平均高7.6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27.6%。

从扩张总量向优化结构转变、使发展更加协调的趋势明显。大力做好区域互补、跨江融合和南北联动大文章,协调发展呈现新格局。城乡融合发展态势良好,2012年以来全省粮食总产量稳定在3400万吨以上,2021年达3746.1万吨,为全国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3.9%,较2012年提高10.9个百分点;城市与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比例之比保持在1:1的较优水平,高效率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覆盖率达100%。积极推进“1+3”重点功能区建设,高质量推进南北共建园区,区域发展差距缩小,2021年全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系数为0.293,比2012年下降2个百分点;苏中、苏北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为47.3%,比2012年提高7.2个百分点。

从严重透支向明显好转转变、使发展更可持续的趋势明显。坚持绿色低碳发展,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底色。着力破解“重化围江”难题,依法依规关停取缔“散乱污”企业57275家,关闭退出4739家安全环保不达标、低端低效的化工生产企业。集约化发展水平明显提高,2012年以来江苏单位GDP能耗、碳排放强度分别下降48.3%、43.4%,而经济总量翻了一番多,以年均1.77%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7.4%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速。2012年以来PM2.5平均浓度累计下降54.8%,2021年降至33微克/立方米,生态环境质量达到有监测记录以来的最好水平。

从外循环主导向双循环为主转变、使发展更具活力的趋势明显。外贸外资规模跃上新台阶,开放型经济水平持续提升。2021年,全省进出口商品总额由2012年34596亿元增加到52131亿元,2013—2021年年均增长4.7%;一般贸易出口商品额占出口总额比重从2012年42.5%提升至58%。实际使用外资多年保持全国第一,2021年达330亿美元。人均货物和服务贸易总额超过1万美元,人均实际使用外资额达340美元。国内循环体系加快构建,内需潜力持续释放,消费对经济循环的牵引带动作用不断增强,2021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2703亿元,与2012年相比年均增长9.4%;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从2012年的16500元增长到2021年的31451元,年均增长7.4%。2013—2021年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8%,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性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从全面小康向共同富裕转变、使发展更加包容普惠的趋势明显。“百姓富”的成果更加丰硕,城乡收入差距缩小。2021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7498元,与2012年相比增加25066元,年均增长8.7%。2021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2.16:1,比2012年下降0.21。居民生活质量提升,物质和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居民消费结构改善,恩格尔系数由2013年的29.0%下降至2021年的27.5%。社会保障惠及全体人民,全省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8%以上,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大幅提高。

突破路径

以高质量发展推动江苏现代化建设走在前列,必须整体布局、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找准突破口,把握着力点,着眼切入点,充分激发动力活力,持续释放增长潜力,不断厚植发展优势,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等多重目标的有机统一,努力高水平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江苏图景。

紧扣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关键举措,在增创新优势上加力突破。将江苏发展置于全国与全球大坐标中审视和推动,努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堵点,提高经济循环质量,持续为发展培育新动能、拓展新空间。牢牢抓住扩大内需战略基点,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同时入手,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实现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畅通和循环,形成更高效率和更高质量的投入产出关系。构建高质量高效率的现代流通体系,在统一市场、交通物流、商贸流通、信用体系、金融支持等构成的“大流通”建设上争做示范,畅通资本、土地、人才、技术、信息等各类要素流动渠道。实施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性工程,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发展聚集化,以高质量经济体系支撑现代化建设。

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在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上加力突破。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超前部署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区块链等新兴技术,集成攻关工业软件、高端芯片、先进材料等关键技术,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有效解决产业链控制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抢占发展的制高点和主导权。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着力培育科技型企业、高成长性科技企业,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使企业成为创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最大限度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

夯实实体经济这一发展根基,在提升发展韧性上加力突破。江苏经济依靠实体经济起家,实体经济是现代化建设的主导力量。主动融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围绕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目标任务,大力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推动江苏从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迈进,同时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力争生产性服务业“十年倍增”,让实体经济“骨骼”更强健、“肌肉”更结实。强化优质企业培育,集中力量打造一批根植江苏、具有品牌影响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引航企业,形成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使江苏企业更具品牌影响力和综合竞争力。强化新增长点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产业集群高地,全力构建一批新的增长引擎。把数字经济作为关键增量,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突出城乡融合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这一有力抓手,在实现省域一体化发展上加力突破。抢抓国家重大战略叠加机遇,深化“1+3”重点功能区建设,加快江海河湖联动发展,优化空间发展格局和生产力布局,加快推动南北联动跨江融合,推动省内区域间的协同合作,着力提升城市群能级和竞争力,着力培育区域协调发展新增长极,构建形成推进省域一体化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精准施策、分类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区域实践,推动苏南地区利用高质量发展的先发优势,成为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先行军;推进苏中地区更大力度南北融通、江海联动和陆海统筹,成为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生力军;推进苏北地区发挥后发优势,加快四化同步步伐,成为支撑全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力军。提高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水平,提高县域经济发展质量。

聚焦分配制度完善这一有效门径,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上加力突破。围绕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构建起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把“蛋糕切好分好”,在发展的基础上增进人民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以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逐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防止两极分化。大力发展新时代慈善事业,推动慈善事业在现代化建设中更好发挥作用。

用好改革开放这个制胜法宝,在加快建设开放强省上加力突破。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充分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作用,用改革破解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大力推进统一大市场建设,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巩固开放先导地位,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增强对全球资源要素的吸引力。充分发挥江苏在外贸外资方面的比较优势,全面加强与跨国公司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深化高水平科技创新合作,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大力推动数字贸易、跨境电商、新型离岸贸易等新业态发展,引导外资投向产业链薄弱环节和关键技术领域,着力稳住外贸外资份额。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猜你喜欢

中国式高质量现代化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中国式教育的“逆袭”
中国式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