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发展格局下内部审计促进高职院校适应性发展研究

2023-03-06张廷熙何碧漪

市场周刊 2023年1期
关键词:格局审计工作院校

张廷熙,唐 岚,何碧漪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基点就是坚持扩大内需[1]。教育在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上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收入出现两极分化,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能够普遍提高居民的受教育水平和质量,是改善收入分配结构、缩小基尼系数、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有效措施之一。同时,教育可以推动我国城镇化进程,而城镇化是扩大消费的重要动力。“十四五”时期对“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做出整体谋划,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出发,赋予高职教育新的使命,教育系统特别是高职教育与新发展格局联系密切,在支撑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政策导向,提出了“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的要求。

在新的发展格局下,高职院校需要适应大趋势,进行大转变。内部审计作为高职院校“免疫系统”,为高校各个方面的建设发展保驾护航,内部审计需要新的发展理念的引领以适应新的发展阶段,要顺应趋势把握新机遇,开拓新思路,开创新局面,促进高职院校实现适应性转变。

一、新发展格局下高职教育的作用及转变

(一)新发展格局下高职教育的作用

新的发展格局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及挑战,在2020年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上,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指出,畅通国内大循环,是职业教育的历史担当。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要在构建新格局、畅通大循环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为高职教育能够最大限度地调整教育结构、就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是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途径。从国内大循环的四个环节中要能具体认识高职教育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生产环节,高职教育推动产业门类齐全,加速经济转型升级;在分配环节,高职教育提升就业率与就业质量,提高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在流通环节,高职教育培养流通领域的一线技能型人才;在消费环节,高职教育促进国民收入提高,促进消费、扩大内需。

(二)新发展格局下高职教育的转变

新发展格局下高职教育的转变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准确把握高职教育的类型特色,完善中国特色高职教育体系,强化职业中等教育的基础性地位,高质量发展职业高等教育,使职业教育能够补足我国技能人才短板,不断提高技能人员素质;第二,提高并强化高职教育适应性,技能人才充分对接社会需求,牢牢把握产教融合是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促进高职教育社会化、区域化、产业化、集群化,优化资源配置,完善技能教育网络,推动高职教育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同频共振,为社会培养高质量适应性技能人才;第三,提高高职教育的开放水平,充分利用校企合作,优化学习场所、师资结构、教学内容等等,实现人才、资源双融合,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办好一批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扩大高职教育的应用范围和影响力。

二、内部审计与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联系

高质量的高职教育需要一个组织健全完善、治理高效现代的学校提供发展动力。为此,“双高计划”建设任务之一就是要“提升学校治理水平,健全内部治理体系”。而内部审计在完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促进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高校治理系统包括决策系统、执行系统和监督系统,三者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衡的有机体,内部审计正是作为监督系统的一部分,存在并发挥重要作用[2]。在组织治理中,审计实质上是用权力监督制约权力的行为,是组织治理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内生的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是组织治理的重要组织部分[3]。新发展格局下,内部审计需要发挥“免疫系统”的作用,通过发挥监督、评价、咨询、控制功能来改善高校治理环境,提高高校治理能力,加强反腐倡廉和权力制约,并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提出完善的审计建议,进而推动高校治理的改革和完善,为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内部审计视角看新发展格局下的高职院校发展特点

(一)发展规模扩大,资金投入增多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办学数量增多、规模增大,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据不完全统计,高职版的“双一流”计划总投入高达650亿元,首轮建设过程中,预计投入的经费达到了317亿元。在此背景下,审计需要对投入的大量资金进行严格把关,通过加大审计力度与审计覆盖范围,严控资金支出,坚决杜绝贪污腐败,严格厉行节约,切实保证资金使用规范性,为国家把好经济命脉。

(二)适应社会发展,重视质量输出

高职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积极调整教育体系、教育模式、教育文化等教育资源投入。高职教育产出一定要适应社会发展,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技术过硬的高质量技能人才,而切实确保一切教学、科研、服务活动有成效,才能输出更高质量的人才。为此,内部审计需要重点关注新发展格局下高职院校各类经济活动的绩效,通过开展绩效评价审计不断调整、优化资源结构,保障各资金使用效益,保证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三)压实各级责任,落实上级政策

在新的发展格局下,各高职院校必须紧紧跟随党中央的步伐,切实落实好上级要求的每一项制度、政策。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牢把握“把方向、揽全局、抓思想、建队伍、促党建”的总要求,切实将党的领导贯彻到办学治校、教书育人的全过程,全面深入贯彻各项教育政策,全方位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内部审计应做好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确保单位有效落实上级政策,而对落实不正确、不彻底的及时予以纠偏,保证教育改革完善、彻底、有效。

(四)深入产教融合,教育模式多元

产教融合是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新发展格局下的高职教育需要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扎根到产业中办学,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依托产教融合型城市和产教融合型企业,打造产教融合型高职教育。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要扩大开放办学,重视校企合作,优化师资结构,扩大中外合作交流。随着管理多元化,内部审计需要关注的面更广、风险点更多,尤其需要重点关注校外的各项管理活动,如校企合作、企业兼职教师管理、国际合作项目等。

(五)重视内部治理,促进管理规范

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规范、有序、现代化的内部治理体系,为学校一切活动提供基础保障,也为各类管理风险的有效控制提供有利条件。内部审计与高校治理联系紧密,因此内部审计要密切关注高职院校各项业务活动,通过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及时发现内部控制风险点和管理缺陷,采取应对措施进一步提高学校内部治理水平。

四、新发展格局下高职院校内部审计的重新定位

(一)维护高校经济秩序,创建良好教育环境

新发展格局下经济业务活动增多,内部审计应首要关注单位各项经济活动,监督各项经济业务流程,通过开展部门经费规范性审查、经济合同审计、“三公”经费支出审计、重大维修改造项目工程结算审计等审计活动,从中发现经济问题,揭示经济风险,纠正不规范行为,从而维护高校良好的经济秩序。

(二)保障权力规范运行,防范党风廉政风险

在新发展格局下,领导干部应更加有担当、有作为,要牢牢把握改革方向,切实落实政策,因此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更全、范围更广。内部审计部门受组织部门委托开展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干部所在部门、单位的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评价目标责任完成情况、重大经济决策落实情况、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等,客观、公正、全面评价领导干部的履职情况,既维护了财经法纪,也促进了领导干部遵纪守法,廉洁自律。经济责任审计从离任审计逐步扩大到任中审计,能够有效促进干部履职尽职,防范党风廉政风险。

(三)助力政策落地生根,有效推动政令畅通

内部审计通过开展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监督评价各部门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政策措施和宏观调控部署情况,比如贯彻落实的执行进度、实际效果等,揭示政策措施贯彻落实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督促整改,推进政策贯彻落实,提升政策的执行效果,促进政令畅通和经济平稳运行、健康发展。同时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也要重点关注领导干部对上级重大政策的执行落实情况,进一步促进政策有效落地。

(四)完善高校治理体系,有效防范内控风险

内部审计需要及时堵塞管理漏洞,促进高校管理完善。通过开展系统性的内部控制审计,一方面,评价单位层面内部控制的合法性、充分性、有效性及适宜性;另一方面,评价校内招标采购管理、建设工程项目管理、预算管理、资产管理等高风险经济活动中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内部控制措施是否有效[4]。从中梳理业务流程,查找内部控制风险点,提出改进建议及措施,及时填补漏洞,防范风险,从而进一步完善治理体系。

(五)促成绩效目标达成,助力产出开花结果

公立高校作为事业单位是政府全额拨款,以往很少关注资金使用绩效,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资源浪费严重。内部审计通过对重点项目,如实验实训室建设、高层次人才引进、校企合作、公共资源建设等,开展绩效审计,评价项目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率和效果,帮助优化资源配置、减少资源浪费,最大限度地保证资金使用效益。

五、新发展格局下高职院校内部审计的适应性发展策略

(一)加强对审计工作的重视,强化审计党委领导

做实党委对审计整改的领导责任,在领导层面加强学校尤其是党委对审计工作的重视,由校长一把手主抓审计工作,党委统一领导审计工作,提高政治站位。将审计工作列入年度党政工作要点,党委把控学校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审计规划制定、审计计划管理、审计整改等工作。每年至少开展一次专题会议研究审计工作,分管领导定期向党委汇报审计情况,并在年度述职中报告全年审计工作,为审计工作扎实、顺利开展提供有利条件。

(二)扎实开展传统审计,积极拓展审计领域

审计立足“审计监督首先是经济监督”的定位[5],对高校经济业务实行全面监督,努力做到“应审尽审”,消除审计监督盲区,把好高校经济命脉。同时聚焦高校发展重点,积极拓展与高校发展有密切联系的审计业务。围绕规范权力运行和促进干部担当,开展领导干部任中经济责任审计,保障资金使用效益与政策落实。积极尝试开展绩效审计、重大政策跟踪落实审计。密切关注高校内部控制建设工作,在日常监督工作中敏锐察觉潜在内控风险,围绕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问题开展各项风险管理审计,并有针对性地开展重点风险业务内部控制审计,把防范化解风险任务摆在突出位置。结合高职院校办学特点,密切关注校企合作、合作办学、中外交流合作等重点项目。

(三)健全审计工作制度,强化审计结果应用

细化审计制度,完善规范化、标准化的分项操作。一方面健全审计总体工作制度,如内部审计工作规范、审计底稿操作规范、审计整改工作规范等;另一方面完善各项业务审计管理制度,如工程管理审计、科研经费管理审计、资产管理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等,从而保证审计工作得到有效实施。

落实审计整改责任,重视并强化审计结果应用。严格落实审计“清单”,即发现问题清单、整改任务清单、整改结果清单、整改负面清单。在审计整改中强化纪委与审计的“巡审联动”工作,与纪检部门联合开展对以往审计存在问题整改情况的专项检查,保障审计整改彻底、有效。审计结果应用不仅限于整改部门、当事人,加大审计整改宣传力度,由校内的纪检、审计、财务三部门联合组成宣讲团深入各部门做案例分析、制度宣讲,防患于未然,进一步扩大审计结果应用范围,强化审计结果应用效果。

(四)加快内审信息化建设,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随着高职院校业务增多、管理多元、信息化普及,传统审计手段已难以适应现有变化,审计人员要注重信息化技能的学习与应用,逐步普及审计新技术、新方法,将审计信息化与高校的信息化平台融合,针对一些特殊业务开展网络审计,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同时在经济业务的关键风险点增加风险监测、控制设置点,根据风险等级进行相应的预警,实现对经济业务全过程监督、控制。对风险等级较高、触发频次较多的节点,重点开展内部控制审计,进一步发现潜在风险,并积极采取有效的风险应对措施,不仅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效率,而且有利于防范内部控制风险,进一步提升高校治理水平。

(五)加强审计自身建设,提升业务综合能力

注重加强审计人员自身建设,通过参加社会及上级单位组织的培训工作,丰富专业知识储备,积极与周边各高校交流探讨审计工作,互相借鉴,积累审计经验。重视审计人员能查、能说、能写等能力的全面培养,利用各种“以审代训”的机会,到审计一线历练,多参加各类审计项目,增强能查本领;工作中练就用简练语言表达清楚观点和立场的本领,始终做到文明审计,以理服人,增强能说的本领;在审计成果利用上投入更多精力,努力提升审计成果撰写水平,增强能写本领。

猜你喜欢

格局审计工作院校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
如何做好高校基建工程跟踪审计工作
格局
联手共建 努力打造大调解工作格局
会计集中核算制下的内部审计工作
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思考
小人物的大格局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