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结合”的深邃意蕴对传承和弘扬雨花英烈精神的启示
2023-03-06吴光祥
吴光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创新发展的内在机理,并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对马克思主义紧密结合中国具体实际、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分的重大意义、实现路径作出了新阐释,对于讲好雨花英烈故事、研究好雨花英烈精神,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雨花英烈形象具有重要启示。
一、深刻领会“两个结合”的深邃意蕴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既汇聚了人类智慧又彰显了时代精神,是指导人类社会发展的思想武器。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看,“第一个结合”本质上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要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而不是要背诵和重复其具体结论和词句,更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成不变的教条”。从一定意义上讲,“第一个结合”就是立足时代和实践的现实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着眼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并作出了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了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了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
“第二个结合”本质上是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实现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天下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也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而诞生于19世纪欧洲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被群众掌握,实现“第一个结合”的根本保障就在于它坚持了“第二个结合”,即植根于中国、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沃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在中华文明的浸染中不断绽放真理光辉。
先进的思想总是与非凡的事业彼此辉映,科学的理论总是与伟大的实践相互激荡。现在,中华民族正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跨步前进,我们完全有信心和能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越是接近民族复兴的目标,越充满风险挑战乃至惊涛骇浪。面临的风险挑战前所未有,既有国内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等问题,也有国际的逆全球化、一些西方国家不择手段对我国进行战略围堵和遏制等问题。理论是行动的先导,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只有坚持“两个结合”,大力推进理论创新,破解发展难题,有效应对重大挑战,解决重大问题,才能奋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
二、坚持“两个结合”的重要启示
“两个结合”既是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来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深刻认知和宝贵经验,又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把握规律、引领任务,推动伟大事业的重要遵循和根本原则。“两个结合”告诉我们:只有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从问题中找到解决的方法和对策,才能更好地推动实践和工作的进步发展。“两个结合”的深刻意蕴为我们研究雨花英烈的事迹和精神提供借鉴和启示。
启示之一:在传承和弘扬雨花英烈精神的理念上,应从侧重“外化于行”转向“内化于心”。一种文化、一种精神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它的内在价值,取决于它的育人功能,也取决于它的有效传播。雨花英烈精神不仅是一种革命精神的理论总结,更是一种实践精神。其实践的主体是人,检验践行雨花英烈精神效果的标志也是人。同时,雨花英烈精神还具有与时俱进的价值意义和导向引领作用,有助于引导人们对英烈行为的学习和模仿。因此,将雨花英烈精神内化为人们的自觉意识和自觉实践至关重要。从精神层面上讲,一种精神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使它融入实际、融入生活,并在人的日常行为和实践中体现。因此,传承雨花英烈精神应侧重“外化于行”向侧重“内化于心”的理念转变,找到历史与现实的共振点,克服学习践行雨花英烈精神存在的概念化、表象化和模式化的现象,让受众在教育中感知雨花英烈精神不是高深的理论,而是与我们休戚相关的一种价值目标追求和实践精神。这样才能让雨花英烈精神与当代人的精神追求“如期相遇”,使雨花英烈的价值观“内化”为人们日常的行为规范。
启示之二:在传承和弘扬雨花英烈精神的内容上,应从侧重“复制”转向“复活”。从内涵上讲,由“复原”向“复活”转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既要按照历史事实“照着”讲好英烈故事,又要遵照历史逻辑“接着”讲好英烈故事。“照着”讲好英烈故事,就是通过雨花英烈留下的遗言、遗物,真实地再现烈士生前的崇高品质和牺牲时的英雄形象,实质就是“复原”英烈,这对于弘扬雨花英烈精神十分必要。“接着”讲好英烈故事,就是在掌握英烈史实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每个英烈身上的生活细节,有针对性地设计讲解内容,融思想性、教育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做到见人见物见精神。这样的“复活”既能让我们对那个年代有充分了解,也能满足当代人的期盼,使雨花英烈更有情怀、更有温度,也更有意义、更有意思,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另一方面,要采用现实主义的视野,努力把英烈自身的历史维度加深、加长,在求“历史之实”的基础上,求得“历史之是”。这样才能使传承雨花英烈的行动“活”起来、“动”起来、“亮”起来,成为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强大精神力量。
启示之三:在传承和弘扬雨花英烈精神的方式上,应从侧重“单极化”转向“多元化”。一方面,要采取能够表述清晰且受众能够接受的现场情境教育。目前,网络传播已成新常态,雨花英烈故事和事迹,单一地运用说服、灌输、讲授的方法往往效果有限。应通过尽可能多角度地与受众对接,开展情感交流,引起心灵共鸣和社会共鸣,真正让雨花英烈精神与群众生活“亲”起来、“近”起来、“融”起来,实现由“说教式”的“我讲你听”向“引导式”的润物无声转变。另一方面,纪念馆也要通过加强策划、丰富展陈形式和运用各种媒介方式及交流平台,采用3D投影技术、电子翻书等新技术,力求展现英烈更丰富的情节、更生动的细节、更完整的事迹。在这个追求个性、求新求变的时代,尤其需要打造一个能够吸引年轻人的“互联网+雨花英烈”的传播平台,通过集历史性、通俗性、可读性于一体的各种传播形式,为年轻一代、在校学生传播雨花英烈精神创造更为广阔的舞台。同时,还要及时补充更新英烈资料,通过延长“雨花英烈”的生命周期,进一步增强雨花英烈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努力实现传承雨花英烈精神由“单极化”向“多样化”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