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阴谋与爱情》和18世纪末的德国状态

2023-03-06阴适然上海戏剧学院上海201102

名作欣赏 2023年3期
关键词:费迪南席勒路易斯

⊙阴适然[上海戏剧学院,上海 201102]

《阴谋与爱情》是席勒早期戏剧的代表作,席勒在副标题中指出这是一部市民悲剧。在剧中,席勒描绘了以米勒一家人为代表的市民阶级和费南迪、首相等贵族阶级的生活面貌,重点讲述了一对属于不同阶级的青年恋人的内心危机和他们与外部反对力量的斗争。《阴谋与爱情》在情节设置上与莱辛的《艾米莉娅·迦洛蒂》有一定相似之处,但席勒在其中对专制主义的批判要直接得多。莱辛曾提到,他刻意将《艾米莉亚·伽洛蒂》的故事去政治化,以便专注于纯粹的人性内容。而席勒则以现实社会状况为基础,对一个普通的当代资产阶级环境进行悲剧性的处理,他审视了时代的政治现实、现行的社会秩序及其在资产阶级和贵族之间不可逾越的障碍,揭示了资产阶级和贵族关系的恶化以及贵族的腐败和资产阶级力量的不足。作为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力量的席勒,在戏剧创作中将阻碍资产阶级发展、造成“悲剧”的矛头指向贵族阶层的腐朽统治。

一、政治经济背景再现

恩格斯将18世纪后期的德国状态定义为:一堆正在腐朽和解体的讨厌的东西……一切都烂透了,动摇了,眼看就要坍塌了,简直没有一线好转的希望,因为这个民族连清除已经死亡了的制度的腐烂尸骸的力量都没有。①从当时的政治背景来看,18世纪德国真正的政治权利并不集中在皇帝之手,而是分散在三百个相互独立的小邦国之中。这种权力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各阶层之间的差异。在每个邦国都存在类似的社会群体金字塔,从底层的农民层层上升至统治者。而介于两者之间的是新兴的资产阶级,也就是18世纪德国市民的中坚力量。中产阶级与贵族在法律地位、居住标准、社会习俗和道德准则方面,教育、艺术和文学品位方面,以及习惯使用的语言方面皆有所不同。

(一)政治地位的悬殊

在席勒所处的18世纪,贵族存在的合理性已经遭到了人们的质疑,特别是来自资产阶级的质疑。贵族们世袭特权却没有尽到他们的义务,这种世袭制度已经远远落后于当时社会生活的发展。在当时,由于封建主义的瓦解,以及有偿设立公务员和常备军制度,一些下层贵族几乎不再履行任何有用的军事或行政职能。但贵族仍然首先要求担任高级职位,这是为了维护他们的特权,并以此来获得有利可图的职位和工作。《阴谋与爱情》中最主要的冲突来自狡诈的贵族阶层与处于弱势的资产阶级平民。开场时,席勒便通过米勒和米勒太太的对话交代了他们的身份、他们的女儿路易斯与首相之子费迪南之间的恋爱关系。剧中的贵族无一不是满腹阴谋诡计:公爵背叛米尔福特夫人,为了娶新的公爵夫人而让自己的情妇嫁给手下,以便自己还能和情妇保持关系。首相滥用权力给自己没有军功的儿子少校头衔并让儿子娶公爵的情妇以便控制公爵,为拆散费迪南和路易斯随意逮捕无辜的米勒夫妇。内廷总监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而答应和首相诬陷米勒一家……相反,资产阶级的平民家庭在剧中大多是诚实且虔诚的。路易斯经常参加教堂仪式并且有一定的知识,出场时她便手捧《圣经》。而她的父亲米勒先生也提到:“你时刻不忘造物主,我感到高兴。希望你永远这样,他会伸出手来保护你。”②当沃尔姆将路易斯的情书口述给法院执行官后,路易斯和她的父母在教会中宣誓不透露这封信是假的,并且他们一直保守着这个承诺,路易斯也因为不得不对费南迪撒谎而备受煎熬。同时,米勒一家十分重视自己的名声,这也是为什么米勒极力阻止路易斯与费迪南相处。席勒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并非基于他们的性格而言,更多是一种政治上的考量,通过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对比,将悲剧发生的原因归于贵族阶层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壁垒。

(二)经济力量的差异

在16至18世纪,一些欧洲大国之间流行“重商主义”经济政策,主张以自给自足的国家为单位,通过关税来促进贸易和工业的发展,并使其向受到保护的国家提供财政支持。经济学家认为,这是一种无法成功实现的政策,除非国家拥有他们可以利用的未开发的殖民地,新兴国家也以同样的方式利用其殖民地,而此时的德国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在当时,即使是普鲁士的重商主义政策也没有取得成功,更不用说一般的小国了。一些国家建立的瓷器、布匹制造业往往处在亏损的状态,只能为宫廷和军队提供装饰品,所能创造的经济价值非常低。在当时,唯一能给德国王公带来真正可观收入的出口是人员出口。在席勒出生的符滕堡,其统治者卡尔-欧根为了向法国宫廷看齐,提出要在首都斯图加特建造如同凡尔赛一样的宫殿。为了达到目的,他将国内被压迫的人民作为雇佣兵“借”给英国、法国和荷兰提供军事上的服务,以换取补贴。在《阴谋与爱情》第二幕第二场中,公爵送给情妇米尔福特夫人的钻石便是用七千个国内的青年换来的。席勒借侍从之口,反映了贵族强行贩卖人口使得百姓家破人亡的残忍行径。这种经济上的差异除了体现在不同阶层之间,也体现在不同的性别之间,笔者将在后文中详述。

二、启蒙主义与“狂飙突进”思想的反映

德国的启蒙运动始于17世纪末期,在18世纪前中叶达到高潮。从启蒙运动开始,解放、进步和人类发展的思想开始渗透到德国知识界及其作家身上。特别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意识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成为关注的焦点。启蒙运动认为人的品质是相同的,而不由他们背后的社会地位和等级决定。关注人的个性以及对民众享有同等权利的要求是启蒙主义的思想主流。当启蒙运动进入尾声时,思想家们开始对这场运动本身进行反思,认为启蒙主义过于片面地强调理性。在此之后德国的文化界又掀起了更加激进的狂飙突进运动。“启蒙学者的有节制的理性所不能实现的事情,现在应由‘狂飙突进时代’的‘无限制的热情’帮助实现。”③“狂飙突进”强调了资产阶级中个人的社会问题和在社会中的偶然性。个人不再被视为主要由理性和反思所驱动,而是被一种内在的自然力量所激励,并实现人的真正的人生使命和最终自由,同时也形成了德国所特有的“天才论”。“他们认为,天才是本民族固有的原始力量,天才的人是追求个性自由、个人意志和个人理想的人。”④在这种对天才和英雄的崇尚中,德国人被鼓舞着去挣脱旧的封建制度的压迫,并凭借自己的力量去创造自由的世界。与启蒙运动相比,在这里个人代表着一种更独特的存在,其权利被认为是不可剥夺和没有限制的。在席勒的戏剧中,重点开始转向作为特定阶层代表的个人及其相应的阶级观念。

《阴谋与爱情》创作于1784年,在其发表四个月之后席勒又提出“舞台是道德机构”这一观念。席勒认为,剧院比道德法则更重要,更容易去引导人们的日常生活,戏剧通过直观地展示来表现人类的命运,戏剧发挥着道德教育功能和启蒙力量,是一种纠正手段。在席勒看来,舞台作为一种社会力量,可以通过抓住当时的问题来实现变革,从而启迪人类精神。席勒在《阴谋与爱情》中融入了自己的哲学理念和戏剧思想。首先,作者在题目中直白地说明这是一部与爱情有关的戏剧,情感的作用在剧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其次,作者将男主人公费南迪塑造成一个极易受感情驱动的形象。最初他被爱情操控,他对路易斯的爱成为他渴望打破其父亲的桎梏和阶级界限的动力。随后,操控他的从爱情变成了仇恨,这种对于被爱人背叛的复仇欲望,甚至驱使他走向了死亡。最后,从剧中的人物提示等细节处来看,席勒对人物情感进行了夸张的描述。在首相以阴谋哄骗儿子娶米尔福特夫人这一场戏剧中,当首相向费迪南提出要求时,费迪南 “吃惊地后退”。随后他假意让费迪南另娶一位清白的伯爵小姐时,费迪南则“朝他扑去,激动地吻他的手”。最后当首相见儿子钻进了自己的圈套后质问儿子时,费迪南则“先是呆呆地站在那里,随后惊跳起来,正想跑开”,随后“脸色煞白,直打哆嗦”,最终“从麻木的朦胧状态中清醒过来”。除此之外人物的语言,从费迪南的独白“我是一个贵族……我是首相的儿子,正由于这个原因,我爸爸吮吸全国民脂民膏的罪孽将遗留给我”⑤中,可以看到他将自己的爱情放置在他与路易斯的阶级差异之上,并且他认为凭借他强烈的爱情,可以战胜以他父亲为代表的封建主义力量。他对于自己所继承的父亲的贵族的原罪表现出了强烈的痛苦。

三、18世纪的妇女问题

生活在18世纪的女性,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并不具备和男性同等的社会权利。市民阶层的妇女以家庭为主要的生存空间,她们承担了家庭中的一切家务劳动,只有去教堂的时候才可以得到短暂的休息。对女性的教育也受到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影响,她们接受教育的场所只有家庭和教堂。“对她们来说根本谈不上精神教育;她们的视野总也逃不出严格家庭教育的圈子。宗教改革的精神蜕变为最恶劣的陈旧的古典保守作风,人类最自然的冲动和生活乐趣都被一堆打着‘庄严’的幌子,实际上扼杀精神的生活准则所窒息。”⑥女性社会地位的低下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伤疤,在18世纪之前,欧洲社会一直流行的是以男性为中心的性别范式。《圣经》中记述,女性是为男性而创造的。并且所谓的两性气质在千百年来被不断地固化,“女人是……一个缺乏阳刚之气的人。没有特定的女性生物学、生理或心理属性。相反,‘弱’性别的所有特点都是‘强’性别固有的缺陷表现”⑦。所以在这一时期的剧作中,女性角色往往是在道德上有缺陷或者不符合资产阶级家庭观念的。而长期以来对女性价值的轻视也使得在启蒙主义宣扬人的平等、自由精神没有将女性包括在内。

《阴谋与爱情》中,席勒描绘了三个女性形象:米勒太太、路易斯和米尔福特夫人。在剧中,最受诟病的角色是米勒太太。她以一种愚蠢的见利忘义的形象出现,米勒先生一直将女儿与少校之间的爱情归罪于米勒太太的引导。而米勒太太在没有任何交代的情况下,第三幕就从舞台上消失了,这也能反映出这一时期女性地位边缘化的特征。路易斯则处在情人和父亲二者占有欲的冲突之中。路易斯在家庭中处于对父亲的从属地位。在第二幕第六场中,首相来到米勒家对路易斯进行侮辱。米勒用 “Arbeit(工作)”“Tax(税收)”这两个经济词汇来形容他和女儿的关系,也暗含了路易斯经济上对父亲的依附关系。在路易斯看来,她与父亲的从属关系也是如此,第三幕第六场中,路易斯决定和费南迪分手,在这里她提到:“我有一个爸爸,除了我这个独生女儿,他再也没有什么财产。”⑧当她被迫写信欺骗费迪南并决定自杀时,她又提到:“我要作为欠您大宗钱财的债户离开这个世界——永生永世用重利来偿还。” 从路易斯作为女儿的角度来看,她的精神方面也依赖于他的父亲,路易斯接受了父亲对她的定义——一个道德上有缺失的“债务人”。米尔福特夫人与前两个人物不同,作为情妇,可以说她部分地进入了社会公共领域,但是她经济上的不劳而获和作为妇女的不道德也是18世纪资产阶级的批判对象。米尔福特对社会领域的参与表现在她对强征士兵事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她通过送还自己的钻石请求公爵带回那些年轻人,可经济上的依附关系使得她的愿望无法实现。因为她具有一定的社会身份,所以相较于其他两个女性,她有更深层次的觉醒意识。最后,她逐渐认清了自己生活中的不合理和不公正,并毅然出走,选择未知的自由。

四、结语

18世纪的市民悲剧以资产阶级市民的生活为背景,将那个时代德国的社会现状进行了生动的书写。其中不仅对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背景做出了描绘,也展示了文化上的图景。启蒙运动和狂飙突进运动在影响作者本人的同时也反映在其作品中。其中所包含着的阶级之间的冲突、个体在追寻自身精神世界发展,最终走向毁灭的悲剧以及阶级自身的局限,都十分值得我们的深思。

① 〔德〕恩格斯:《德国状况》,见网址: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engels/mia-chinese-engels-184510-184602.html.

②⑤⑧ 〔德〕席勒:《席勒文集2戏剧》,张玉书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版。

③ 丁建弘:《德国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10页。

④ 秦美美:《席勒的审美启蒙思想》,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⑥ 〔德〕奥古斯特·倍倍尔葛斯:《妇女与社会主义》,朱霞译,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5年版,第9页。

⑦ Lee Jung Kwon,Geschlechterdifferenz und Mutterschaft im bürgerlichen Trauerspiel von Lessing bis Hebbel,der Universität Trier,2012.

猜你喜欢

费迪南席勒路易斯
更多的可能
路易斯·巴斯德:微生物学之父
文学巨匠歌德论挚友席勒
Looking Forward/by Robert Louis Stevenson期待
爱花的牛
古典的浪漫——服装设计中席勒的美学思想
克里姆特&席勒:挑战一切『有所掩饰』
路易斯·威廉姆斯最佳第六人
公牛费迪南
吃猫粮得来的诺贝尔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