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相关者视域下高职院校“大先生”的培养
2023-03-05黄萍,刘裕章
黄 萍 ,刘 裕 章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常州 213000)
高职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在输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同时肩负着打造人才强国的重大使命,对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意义重大。高职教师作为学生培养的首要责任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更为重要。“教育者先受教育”,推进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关键就在于努力提升师德师风修养、切实打造出师德师风过硬的“大先生”。鉴于此,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明确高职院校“大先生”培养的各方利益主体,分析高职院校“大先生”培养利益相关者的差异化需求与内在一致性,进而探析高职“大先生”培养路径。
1 高职院校“大先生”的内涵与价值
认识论指出,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不断深入的过程。利益相关者视域下高职院校的“大先生”培养应首先明确“大先生”是什么和为什么要培养“大先生”,即高职院校“大先生”的内涵和“大先生”培养的价值意蕴。
1.1 高职院校“大先生”的内涵
强国必强教,强教必兴师。从现实情况来看,新时代我国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加强了力度,教师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但不可否认的是,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依然存在亟须正视的问题。为更好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习近平多次提出广大教师的成长方向是成为“大先生”,同时给出了“大先生”新的解读,勉励广大教师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
1) 为学,当有大学识。“先生”即是在特定领域有所建树的人,而“大先生”之“大”,首先体现在学识大。学高为师,教师首先要有大学识、大学问,教学的能力、态度以及方法都是为更好地传授知识服务。正如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马切尔教授所言:“教师的教学行为背后应当有一个确定的知识基础,教师在实践中产生的诸如‘实践性知识’‘洞见’‘艺术性’等,都是建立在既定理论和技术的确定性之上的,它们对教学只起‘点缀’和‘辅助’作用。”科技革命日新月异,面对新一轮的产业革命,高职教师不仅需要有扎实的学科知识去教育学生,更要有广博的精深学问去引领学生。与此同时,高职院校的“大先生”不仅要会传授知识,更要会应用先进技术,要能够围绕产业革命和行业变革,着眼现实需求,大胆创新,破解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成为带领学生不断创新的表率。
2) 为事,当有大本领。“大先生”之“大”在于有大技艺、大艺术。大技艺是指教师要有过硬的实操本领,“双师型”教师、大国工匠、技术能手等不仅是对教师能力的认可,也是对教师指导学生应具素养的要求。大艺术则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是指精湛的诲人之道。每个学生都是有思想的个体,教师要发掘学生思想的闪光点,更要结合学生特色予以分类指导。若教学内容可在网络轻易获取,那么学生对课程的期待值与关注度会降低,教学实效性会受影响。因此,高职教师要尊重教育规律,掌握高超的育人技艺,不断更新自我知识结构,通过教学艺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进程、进行知识建构。
3) 为人,当有大德行。大德行首先要求教师具备高尚品行。高尚的品行是从教者在教育领域、社会领域得以安身立命的关键所在。对于学生来说,教师不仅要做“学问之师”,也要做“品德之师”,要做到“经师”和“人师”的高度统一。与此同时,大德行还要求教师具备过硬师德,即教师职业道德,它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这一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与规范。[1]教师职业的灵魂即教师职业道德。离开了教师职业道德,教师与学生之间无法实现有温度的情感交流。此外,教师职业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划定了教育过程中教师与他者之间的关系,明确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需以何种观念、立场、行为等去协调自身同其他参与者之间的关系。[2]因此,培养出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前提是打造一批具有较高职业道德素质的从教者。
1.2 高职院校“大先生”的价值指向
推进新时期高职院校“大先生”培养,不仅关乎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养与水平,而且关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成才以及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整体提升。
1) 有利于提高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深化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有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和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高职学生的教育与培养,不仅关乎社会对于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能否得以满足,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整体进程。因此,想要助力打造教育强国,输出各行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需要以更高的历史站位和更前沿的视野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进行总体部署。此外,大学生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而且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加快推进。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先生”培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应有之义,并将在一定程度上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 有助于打造高素质教师团队,并为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坚实的保障。高职教师是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高职教育想要实现内涵式发展必然离不开教师这一首要资源。而“大先生”的培养重新界定与规范了高职教师的责任与义务,已成为打造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的有效路径。加强高职院校“大先生”培养,有助于提升全体教师的思想修养与道德修养,帮助高职教师更好地进行自我定位,深化内在的自我认同。鉴于此,加强高职院校“大先生”培养是加强我国高职教师队伍建设、实现高校转型发展、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科学前提。
3) 有助于提升高职教师在社会大众心中的整体形象。从传统视角而言,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涌现了众多教育先哲。“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是古往今来就教师应具备的修养所达成的共识。为人师者应成为德、识、才、学的有机统一体。加强高职院校“大先生”培养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有助于打造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教师团队,更有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然而,近年来高职院校的教师失范行为时有发生,导致高职教师在社会大众心中的良好形象与声誉受损。因此,推进高职院校“大先生”培养将有助于培育良好的师德师风,进而树立并提升高职教师的良好形象。
2 高职院校“大先生”培养各方利益相关者的识别与定位
20 世纪60 年代,经济领域出现了利益相关者概念。借助该理论,可以更好地分析在高职院校“大先生”培养过程中存在哪些利益相关者和何种影响因素,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何种差异性需求以及如何平衡各方利益,进而推进“大先生”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关于利益相关者的分类划分,国外较为普遍的两种方式是米切尔评分法[3]和多维细分法。
本文借用米切尔评分法,从合法性、权力性和紧迫性3 个属性来划分高职院校“大先生”培养过程中的利益相关者,如表1 所示。合法性是指个人或群体在“大先生”培养过程中对于自身利益具有一定法律效力的索取权;权力性是指个人或群体在“大先生”培养过程中有一定的地位和能力,能够影响“大先生”培养目标的决策;紧迫性是指在“大先生”培养过程中个体或群体的需求是否能即刻为管理层所关注。基于米切尔评分法,作为高职院校“大先生”培养过程中的利益相关者,需要至少满足3 个属性之一。与此同时,根据满足属性的多寡,可以将利益相关者进一步细分为确定型利益相关者(3 个属性均能满足)、预期型利益相关者(能满足其中两个属性)以及潜在型利益相关者(仅能满足1 个属性)。其中,确定型利益相关者在“大先生”培养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并可以细分为权威利益相关者和核心利益相关者;预期型利益相关者与“大先生”培养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故可称之为紧密利益相关者;而潜在型利益相关者虽同“大先生”培养存在一定关联,但影响性相对较小,故可称之为边缘利益相关者。如表1 所示,权威利益相关者对应的是政府机构,核心利益相关者对应的是高职院校,以上二者均属于确定型利益相关者;紧密利益相关者属于预期型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教师、学生和企业等在内的群体;边缘利益相关者则属于潜在型利益相关者,主要是社会媒体与学生家长。
表1 高职院校“大先生”培养的利益相关者
2.1 确定型利益相关者的划分与角色定位
1) 权威利益相关者。根据对“大先生”培养利益相关者的界定,政府机构是能够同时满足合法性、权力性和紧迫性三属性的重要群体。在“大先生”的培养过程中,政府机构扮演着主导者角色,能通过在制度层面制定与完善政策法规、物质层面加大财政拨款等形式调动各方力量推动高职院校“大先生”培养。此外,政府机构还发挥着统筹规划、监督管理、协调服务等重要作用。
2) 核心利益相关者。在“大先生”的培养进程中,高职院校是“大先生”培养进程中的直接领导者与培养成效的核心利益相关者。一方面,高职院校拥有政策法规赋予的合法性和权力性,能够直接管理和密切指导“大先生”的培养,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大先生”培养的实际成效;另一方面,在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的需求满足紧迫性特征,能够即刻得到管理层的关注。
2.2 预期型利益相关者的划分与角色定位
预期型利益相关者亦为紧密利益相关者。在“大先生”的培养进程中,高职教师是“大先生”培养的主体参与者,是“大先生”培养进程得以顺利推进以及培养目标得以成功实现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属于典型的紧密利益相关者。作为间接受益者,学生在“大先生”培养过程中对自身权利具有合法的索取权,其需求也会较快地为管理层所关注。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企业在“大先生”培养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地位与能力,扮演着推动者的重要角色。
2.3 潜在型利益相关者的划分与角色定位
高职院校“大先生”培养的边缘利益相关者即为潜在型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学生家长和社会媒体。边缘利益相关者多从现实层面或情感层面出发,会投入不同的资本参与“大先生”培养。学生家长作为一定意义上的“教育投资者”并未直接参与“大先生”培养过程,其利益需求虽不能立即为管理层所关注,但基于“投资即可收获回报”的观点,作为“大先生”培养的密切关注者,广大学生家长的利益需求具备道德层面上的合法性。而社会媒体作为第三方,扮演着客观监督者的重要角色,且满足合法性的典型特征。
3 高职院校“大先生”培养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差异化需求
利益具有主体差异性,即使是同一类型的利益相关者价值需求也不尽相同。高职院校“大先生”培养进程中的各方利益相关者有差别化的利益主张,不同类型的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着合作与博弈关系。准确分析高职院校“大先生”培养进程中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差异化需求是有效调动各方积极性以及最终“力往一处使”的关键所在。
1) 确定型利益相关者的差异化需求。①政府部门。与高职院校“大先生”培养密切相关的政府机构不在少数,其中国务院、各级各类教育部门、财政部等,均在“大先生”培养过程中体现出很强的权威性与指导性。以上部门可以通过政策立法对“大先生”培养描绘行动蓝图,还可以通过财政拨款纾解现实之困。在“大先生”培养过程中,政府部门的利益需求表现为通过培养出一批心怀“国之大者”的“大先生”,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师资水平;以“大先生”之力助推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升高职院校教育实力,推进教育现代化,使得尊师重教在全社会蔚然成风。②高职院校。“大先生”培养的最直接的领导者是学校。如果没有学校思想层面的重视和物质层面的扶持,“大先生”培养将举步维艰。学校一方面通过形成良好的风气,引导广大教师向“大先生”看齐;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定期组织培训、纳入综合考评等多种形式推动“大先生”培养。与此同时,“大先生”的培养会使得学校受益匪浅。通过培养“大先生”有效提高学校的师资水平和育人成效,进而使学校的整体实力大大增加,使得社会对学校的认可度和赞赏度得以提升,有助于学校高水平建设和高质量发展。
2)预期型利益相关者的差异化需求。①教师群体。教师作为主体参与者,对于“大先生”培养的需求表现为社会各方能从思想层面真正重视教师的社会地位、职业地位,以科学有效的方式持续推进“大先生”培养,因地制宜地结合教师的现有水平和实际差距逐步开展“大先生”培养。②学生。作为与教师紧密相关的群体,学生对“大先生”的培养需求主要表现为能在“大先生”的指导下接受科学化、系统化的理论知识,学习实际工作需要的技术与技能,进而顺利在社会立足。③企业。企业需要通过“大先生”来为之输送源源不断的优秀员工,进而帮助企业发展壮大。
3) 潜在型利益相关者的差异化需求。①学生家长。家长作为教育的“投资方”和“大先生”培养的密切关注者,价值诉求主要在于孩子的成才成长。②社会媒体。社会媒体对“大先生”培养的需求体现在通过“大先生”的形象树立优良的师德师风,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
4 利益相关者视域下高职“大先生”培养路径的探索与突破
4.1 凝聚各方共识,打造共同体机制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对于“大先生”培养而言,当前各方利益相关者之间并未凝聚共识,主体认知存在显著差异。责、权、利是各方利益相关者密切关注的现实问题。
1) 凝聚共识,引导各方利益相关者认识到“大先生”培养的逻辑必然和价值内涵,使各方利益相关者达成“大先生”培养的价值共识。在此过程中,政府作为引领者,要发挥协调各方的作用。一是要通过发布相关文件,引导各方认识到“大先生”培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为“大先生”培养“造势”;二是要及时介入,通过财政扶持、政策补贴等利益补偿[4]形式调动高校、教师群体、企业的力量,引导各方积极作为。
2) 高职院校、企业和教师要协同育人,基于相同的利益需求——学生培养质量来开展合作。这一过程中高校要做好设计者和协调者,教师要积极主动作为,企业需为“大先生”成长提供实践空间与技术支持。
3) 社会媒体和学生家长要扮演好监督者的作用,尤其是社会媒体要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引导大众积极维护并肯定高职教师的正面形象。
4.2 创新培养模式,形成长效协同机制
“大先生”的培养需多方配合,仅靠高职院校、企业等并不能取得长远成效。为此可采用省、校、院三级教师培训体系,使得“大先生”培养工作得以制度化、常态化开展。与此同时,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一方面,院校之间可以密切合作,加强交流、分享经验;另一方面,鉴于目前全国已经形成了部分师德师风建设基地,学校可选派骨干教师前往学习,借鉴成功的做法并结合本校实际选树典型予以培养。与此同时,作为培育和涵养“大先生”的重要土壤,人文环境不仅决定着广大教师群体文化建设的实际内容与自由程度,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精神的传承与重塑。[5]因此,在“大先生”培养过程中,需充分发掘与利用校内资源,营造出浓厚的尊师重道氛围。
4.3 加强综合考评,完善评价考核机制
“大先生”培养涉及多方,其评价主体理应多元。首先,要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提升评价的科学性。其次,要坚持目标导向,以“四有”好老师培养作为最终导向,[6]反对形式主义,坚持评价只是手段,提升才是关键目标,坚持通过评价行为准确且全面地把握高职教师“大先生”培养的总体情况。人无德则不立,要着重突出“德”在“大先生”培养评价中的重要地位,将“有德+育德”作为评价的硬性指标,并有效运用考评结果,注重遴选和宣传师德师风优秀的集体与个人。要严格落实高职教师师德师风失范一票否决制,进而使有德者备受尊重,失德者寸步难行。尤其要注意避免只评不奖、只评不罚,而要奖罚结合。高校的奖励机制虽不能体现出权威利益相关者(政府部门)所独有的“权利性荣辱感”,但也能够在校内教师群体之间产生“舆论性荣辱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