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 扛牢使命 勇毅前行在辽宁打造新时代“六地”中当好“排头兵”

2023-03-05

共产党员·上 2023年12期
关键词:沈阳建设

中共辽宁省委十三届六次全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对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辽宁新篇章作出系统安排,特别是聚焦国家所需、振兴所系、辽宁所能、未来所向,鲜明提出新时代“六地”目标定位,鼓舞斗志、催人奋进。沈阳市将全面贯彻省委十三届六次全会精神,制定出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实施意见及5个行动计划,深入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及“振兴新突破、我要当先锋”专项行动,咬定目标不放松,敢闯敢干加实干,在辽宁打造新时代“六地”中当好“排头兵”。

当好打造国家重大战略支撑地“排头兵”

始终胸怀“国之大者”,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全面提升城市发展能级,为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等重大戰略提供强有力支撑。扛牢维护国家“五大安全”重要使命,清单化、项目化、工程化落实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5个实施方案,完善年度行动计划和项目(任务)清单,谋划和推进一批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引领性工程,不断提升维护国家“五大安全”的能力。聚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深入实施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行动纲要及行动计划,加快推动重大任务和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国家现代综合枢纽、国家先进制造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区域性文化创意中心。引领沈阳都市圈建设提质增效,坚持规划共绘、交通共联、产业共链、平台共享、生态共保、文旅共建、社会共治,突出打造冶金新材料等五大产业生态圈和12条产业链,积极打造新型工业化示范区、东北振兴发展重要增长极。

当好打造重大技术创新策源地“排头兵”

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统筹抓好创新空间、创新平台、创新生态、创新人才工作,在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彰显沈阳担当。构建高水平创新空间,加快建设“一城一园三区多组团”科创空间,高水平建设浑南科技城,打造沈北科教融合园科创特区,提升国家级开发区创新能力,实施科创组团提质增效行动,高标准打造科创街区、科创园区。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做强辽宁材料实验室、辽河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大学科技园和中试基地建设,提升沈阳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技术价值发现能力和产业孵化能力,支持企业创建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年底前各类科技创新平台达到1500个。营造高品质创新生态,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提高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优化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健全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加大对初创期、成长期科技型企业支持力度,健全“股贷债保”联动的金融服务体系,确保年底前高新技术企业突破5000家、科技型企业达到2.1万家。引育高素质创新人才,深入实施“兴沈英才计划”,扎实开展“博士沈阳行”“市领导进校园”等活动,深化“带土移植”引育工程,积极开展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改革试点,做好人才公寓建设、子女教育、医疗保健、父母养老等配套服务,建设青年友好型街区、人才成长型城市。

当好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

新高地“排头兵”

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持续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建设数字沈阳、智造强市,为维护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贡献沈阳力量。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汽车、机床装备、矿山装备、电力装备、通用机械等传统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开展企业“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推动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技术应用,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不断提高制造业能效水平。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积极培育高端装备、航空航天、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及医疗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部署智能网联汽车、人形机器人、人工智能、元宇宙、基因与细胞等未来产业,大力发展储能产业,坚持“源网荷储”一体化和“风光氢”多能互补,引育领军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打造“储能之都”。完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培育壮大“5+3+7+5”20条产业链,深入实施8条重点产业链市级“链长制”,培育具有影响力的“链主”企业,推动“12+24”头部企业配套园区和重点特色工业园区满园扩园,确保今年8条重点产业链规模突破8000亿元。

当好打造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先行地“排头兵”

锚定建设农业强市目标,建设大基地、培育大企业、发展大产业,着力构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新格局。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实施良田强基、良种赋能、良技示范工程,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良田,深入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和种业振兴行动,推动粮食生产规模化、机械化发展,确保正常年景下粮食产量稳定在80亿斤以上。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建设一批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产业联盟,加快提升稻米、蔬菜、畜牧、渔业、花卉等产业链发展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都市休闲农业、民宿经济、农村电商等新业态。打造食品工业大市,深入实施“三品一标”战略,聚焦“8+N”产业领域培育壮大头部企业,引进更多带动性强、品牌附加值高的项目,完善市场流通体系,协同推进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推动食品产业从种子到餐桌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深化农村环境整治,推进农村厕所、垃圾治理、污水治理“三大革命”,推动美丽庭院、美丽村屯、美丽田园建设提质扩面,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当好打造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

示范地“排头兵”

推动文化、体育、旅游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融合发展,加快建设文化强市、体育强市和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城市。全面提升城市品质,高标准抓好王家湾、和平湾、西峡湾等35个核心发展板块建设,深入实施城市更新五大行动,开展城市精细化管理十大行动,优质高效推进街路更新、老旧小区改造、背街小巷改造等工程,不断做实舒心就业、幸福教育、健康沈阳、品质养老等民生工程,开展携手打造更加幸福美好家园专项行动,充分彰显“烟火气”“人情味”“国际范”。大力建设文化强市,实施“文化+”工程,深入挖掘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文化、民族文化资源,推进“百馆之城”“书香城市”“演艺之城”“创意沈阳”建设,深化英雄城市塑造,打造东北一流、全国知名的创意设计之都、优秀文化传播高地。推进体育强市建设,做大群众体育、做强竞技体育、做优体育产业,抓住辽宁承办第十五届全国冬运会和沈阳作为主会场的有利契机,推动冰雪旅游、冰雪运动、冰雪文化、冰雪装备全产业链发展,发挥好“三大球”等体育赛事综合带动作用,擦亮“赛艇之都”品牌。创新文体旅消费场景,围绕“吃住行游娱购”等消费需求,发展首店经济、夜间经济、品牌经济,推动沈阳方城创建国家5A级景区,依托老北市、中街、太原街等打造“24小时不夜城”,持续开展“你好,沈阳”全球推介活动,全面叫响“沈水之阳,我心向往”。

当好打造东北亚开放合作枢纽地“排头兵”

增强前沿意识、开放意识,加快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引领沈阳都市圈对外开放的中心城市。完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深入实施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提升工程、物流枢纽提质工程、信息枢纽建设工程,聚焦城中村改造、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做好项目“谋立推建”。拓展开放通道,以加快临空经济区建设为重点拓展“空中”通道,以创建国家中欧班列(沈阳)集结中心为重点拓展“陆上”通道,以加强与港口城市陆海联动体系建设为重点拓展“海上”通道,以推进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为重点拓展“网上”通道。做大开放平台,坚持创新为本、项目为王,积极推进自贸区制度性创新,加强综保区“保税+”业态创新,推动沈阳经开区、沈阳高新区、辉山经开区等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进位升级,将中德园打造成为对外开放合作的国家级窗口,做强中日、中韩、中俄等国际合作园区。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推进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城市建设,深耕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拓展日韩、东盟、蒙俄等市场,做好“向北开放”大文章,在能源、粮食、汽车等领域深入谋划、落地经贸合作项目,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

沈阳市将把党的领导贯穿振兴发展全过程,树牢重实干、重实绩、重担当的鲜明导向,健全专班推进、定期调度、督查落实等工作机制,实化细化具体化各项措施,深化“四比四看”,强化“赛马”比拼,全面激发广大干部重振雄风、再创佳绩的志气骨气底气,推动形成争先竞进、共促振兴的生动局面。

猜你喜欢

沈阳建设
沈阳理工大学简介
沈阳世博园掠影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沈阳分店
沈阳分店
Study on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n Walden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LiteraryTechniquesEmployedtoDevelop Celie'sCharacterinThe Color Pur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