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民间舞蹈传承与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研究
2023-03-05李小娜
李小娜
(宿州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民族民间舞蹈作为极具观赏性与共享性的艺术形式,在推进传统文化发展、传承、传播的时代命题下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民族民间舞蹈是通过人的肢体传达精神、情感的文化形态。一方面,人们能够通过动作传达思想与情绪,另一方面,舞蹈也是区域理念、地方知识、价值取向的关键载体,具备鲜明的地方风貌与民族特征,蕴含着我国不同地区独特的历史记忆与文化气息,体现出各民族团结奋斗、积极进取、勇往直前的价值观念,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强大生命力。所以传承、保护民族民间舞蹈和发掘民间舞蹈的文化意蕴具有极强的必要性。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推进现代化建设与改革开放的迫切需求,可以为民族民间舞蹈的原生态传承,保留并彰显其地域性、民族性、文化性特征提供可靠的抓手。但如何实现两者的协同共生、均衡发展,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
1 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与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
新农村建设主要包括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等建设内容。文化艺术建设属于新农村精神文明范畴,是推进我国农村文化振兴、乡村振兴的前提条件,具有丰富的价值意蕴。即加强文化艺术建设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与新农村的客观需求,同时也是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与改革开放进程的基本诉求,更是提升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迫切要求。文化艺术建设与农民的民族风俗、道德习俗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民间文化凝聚着传统文化的内核与精神,体现着正义、勇敢、勤劳的民族情感,所以在某种层面上,文化艺术建设是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前提保障[1]。民间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植根于本土,拥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与乡土气息,可以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持续不断地培育人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农村有着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既是文化产业的根基,又是文化活动的内容,更是激发农村居民热爱家乡、热爱民族的精神动力。通过梳理与分析农村文化资源,将农村文化艺术建设的内容划分为皮影艺术、戏曲艺术、剪纸艺术、民间音乐及民间舞蹈等内容,其能够充分发挥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在道德情操培育、审美能力提升、精神文明建设及业余生活丰富上的作用,让人满足自身的精神生活需求,提高新农村建设的实效性。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舞蹈艺术承载着传承文化、传导知识、愉悦精神、慰藉心灵的使命,是各个民族独有的礼仪风貌、民族习俗、文化语言的范本。当前,民间舞蹈艺术呈现的形态主要有三种,即原生态、再生态、变异态。其中,原生态是再生态与变异态的“根”与“源”,保持民族舞蹈艺术原有的风貌和风格,是民族生活的基本需求,因此,在民族民间舞蹈传承中必须重视与关注原生态舞蹈。再生态和变异态是原生态舞蹈的延伸形态,是舞蹈艺术现代化发展、传承、演进的客观需求。因此,将舞蹈艺术划分为原生、再生及变异等三种形态,可以为我国更好地发展与保护舞蹈提供指引与支持。在民族民间舞蹈传承中,我国主要是从“生态环境”与“传承舞蹈的人”两个方面深化对民间舞蹈的保护。其中“生态环境”,主要指将民族舞蹈置身于本土的、原有的生活方式、生产形式中,对其进行活性的、整体的传承。不同民族舞蹈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特定的社会环境、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只有确保舞蹈传承的生态环境不受破坏,才能完好地保留舞蹈所蕴含的情感理念、传统思想、人文精神、民族特征,才能更好地彰显民族舞蹈的魅力[2]。而“传承舞蹈的人”是民间舞蹈传承的根基与重点。舞蹈属于非物质文化,传承方式主要有师徒式和家庭式,传承人的离去必将导致民族舞蹈艺术的消逝,影响到舞蹈样式、绝技、风格的现代化演进。为此,加强对舞蹈传承人的保护,是民族民间舞蹈艺术保护、传承的重点。
2 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与民族舞蹈传承的内在联系
首先,民族民间舞蹈传承是推进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的前提保障。通常来讲,生态环境是舞蹈艺术得以完整保存的基本前提。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可以让民间舞蹈植根于乡土文化、地域文明及民族风尚,让舞蹈艺术能够在原本的生活生存方式中得到健康的发展。而推进文化艺术建设,不可避免地要从外部环境出发,通过营造适宜文化传承的氛围,推进各类文化艺术的多元化发展。虽然现代化发展能够为人们带来富饶的物产与先进的技术,然而却破坏了原生态的舞蹈生存环境。当生存环境被破坏后,民族民间舞蹈便难以表现出本质、原始的内涵,丧失了历史文化意蕴及现代传承价值。所以,加强并推进民族民间舞蹈保护,必须创造良好、健康的生态环境。而保持原有的、原生态的生活生产方式,不仅能为舞蹈艺术的传承提供滋养,而且能为文化艺术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让文化艺术建设工作得到有序、全面、健康的开展。因此,在外部环境建设上,加强民间舞蹈传承,有利于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工作的开展[3]。
其次,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能够为民间舞蹈传承提供支持。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的基本特征是创新,能够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新时代变化所提出的各类要求。从表面上看,文化艺术建设的“创新特征”与舞蹈艺术的“原生态”要求存在鲜明的矛盾性。从文化传承、演进、发展的脉络出发,两者却互为支持、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民族民间舞蹈是乡村居民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其反映的精神面貌与生产生活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进步,能够充分反映不同时期农村居民的心理特征、思想变化、价值诉求。这与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的创新诉求相契合,可以在外部环境建设中,为文化工作提供良好的艺术氛围[4]。从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工作的角度出发,在各项工作开展中,文化艺术能够融入诸多的西方文化、现代文化,使现代文化与西方文化在冲突与碰撞中得到提升与转型,从而彰显出时代的特性[5]。这在某种层面上为我国民族民间舞蹈传承提供了可靠的支持,让民族民间舞蹈在传承、保护、发展中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诉求;在保持原生态的前提下,反映当代的“精神面貌”与“生产生活”。
3 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与民族舞蹈传承的问题
民间舞蹈传承与文化艺术建设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延伸与发展,在两者相互促进、协同发展中,我国将获得新的动力与活力。但在两者的协同发展中存在诸多的问题。
第一,民族民间舞蹈赖以为生的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生态环境对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与保护有着鲜明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可以让民间舞蹈完整地呈现出民族特性、文化风貌、民俗民风。然而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生态环境却遭到不可逆转的破坏,弱化了民间舞蹈的生存环境。民间舞蹈传承人不得不舍弃传统而追求改变,导致民间舞蹈在加工与改变中丧失了自身的历史意蕴,弱化了民间舞蹈传承、保护的价值。换言之,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让民间舞蹈的生产环境遭受破坏,使民间舞蹈所蕴含的文化意蕴遭到破坏,进而丢失了自身发展的价值底蕴[6]。虽然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的创新特征可以为民族民间舞蹈适应时代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撑。但如何把握“传统”与“创新”,如何保留民间舞蹈的原生态特性,逐渐成为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第二,外来文化的入侵。新农村在文化艺术建设中长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容易在传统文化的重构、变迁中造成原生态舞蹈的丢弃与失传。因为在现代化进程中,西方文化不断进入乡村居民的生产生活中,使各民族的社交习俗、生活传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学习、汲取、归纳西方文化,让我们忘记原本属于自己的文化传统,使民族民间舞蹈所蕴含的文化思想、文化理念、文化意识难以得到有效传承。
第三,资金限制。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主要包括音乐、皮影、剪纸、京剧、舞蹈等艺术类型,然而在多种艺术建设、发展、传承中,普遍面临着一定的资金问题。在有限的资金下,不仅要保障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而且要确保各类艺术形式的发展,显然存在明显的困难。例如某乡村地区在文化艺术建设中的资金有限,面对各项艺术建设工作时,普遍通过“平均分配”的方式,分配到的现有建设资金,难以充分地满足民间舞蹈艺术的资金需求。
4 民族民间舞蹈在文化艺术建设中的协同发展策略
4.1 加强文化生态保护
在构建新农村的过程中,积极构建民间舞蹈的生态保护区(民间舞蹈的生态环境),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与价值,能够为我国乡村振兴建设提供必要的抓手。但要想充分构建民间舞蹈的生态环境,还需要将民间舞蹈置身于传统的生活方式之中,使其得到“活性化”传承。可以通过构建拥有代表性的以自然村落为单元的文化生态村,强化对民间舞蹈的生态化保护。在继承原生态舞蹈的前提下,在“再生态”与“变异态”中寻求发展,协调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与民间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不能离开本,离开根,也不能固步自封、因循守旧,要通过文化生态保护的形式,实现对民族民间舞蹈的继承与发扬。例如,在工业化、现代化、城镇化建设中,相关部门应根据地方风俗构建舞蹈博物馆、构建舞蹈文化体系。而要通过开展各类民俗活动,推动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还需要我们明确民族舞蹈形成、发展的根基;优化民间舞蹈传承的方式、方法,使其在原生态的文化环境中得到更好的传承。如部分地区的舞蹈是以“祭祀为主”,那就要保留祭祀祖先这一传统;而某民间舞蹈与农业生产生活有关,应在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发展中,打造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等新业态,通过保留传统农业活动,让民间舞蹈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4.2 丰富文化艺术建设内容
民间舞蹈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文学、美学、艺术、音乐等各个门类。原生态舞蹈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具备丰富的表现形式,是乡村居民自娱自乐、喜闻乐见的艺术形态。我国文化艺术建设内容种类繁多,民间舞蹈在文化艺术建设中又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可以为我国文化艺术工作的开展提供强大的依托;能够让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得到高效、有序开展。然而由于我国文化艺术建设起步较晚,在发展中需要借助西方理论、西方思想,导致民间舞蹈传承与发展受到极大的影响,也导致很多传统的、本土的东西难以进入课堂。为此,应加强民族文化技能与知识的教育,将民族舞蹈与民族语言渗透到课堂教学中,通过文化教育,帮助学生协调好西方文化与民间舞蹈文化之间的关系,让民间舞蹈在现代化发展中逐步走向世界。此外,相关政府部门还应从顶层设计、战略部署、政策制定等角度出发,加强乡村居民、文化建设者的文化自信,通过民间舞蹈宣传活动,帮助社会大众认识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别,提高自身的文化自觉、文化自知、文化自强。在民间舞蹈文化宣传中,政府还应促进舞蹈文化艺术与各种传统艺术的融合,将其作为农村与社会联系的纽带,丰富农民的社会生活、精神生活,持续提高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的质量。
4.3 加强民间舞蹈的资金供给
民间舞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凝聚着传统文化的精华,彰显着生生不息的民族情怀与人文思想。民间舞蹈扎根于本土,产生于农村的广袤土地,反映了当地居民的审美情趣与文化特征,有着浓厚的民族特色与乡土气息,在文化艺术建设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由于民间文化经历了历史的洗礼,是文化艺术建设的延续基因与精神血脉。所以,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为蕴含丰富民间文化的舞蹈艺术提供资金支持,使其得到更全面、健康地发展。首先,加大财政拨款力度。由于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所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持。为确保新农村艺术建设的资金充足,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应“提高财政拨款比重”,让各项文化艺术建设工作得到有序开展,同时也能满足民间舞蹈传承的资金诉求。其次是构建民间舞蹈基金。特别是在拥有浓厚、多元、悠久历史的乡镇地区,当地政府部门应以民间舞蹈的“原生态传承”“变异态演进”“再生态发展”为抓手,从战略层面出发,明确民间舞蹈传承的资金需求,从而构建出体系合理、机制健全、制度严格的基金体系。
民族民间舞蹈与新农村艺术文化建设存在着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紧密联系,能够在丰富农民精神生活的同时,推进我国的现代化、信息化建设的进程。而推动文化生态环境、文化教育工作以及供给体系的建设,可以深化民间舞蹈与文化建设的关系,提升民间舞蹈传承的实效性。所以,应在此基础上,坚持优势互补、资源共用的原则,实现舞蹈文化与文艺建设的协同发展,促进我国农村文化工作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