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发展规律
2023-03-05朱玉利
朱玉利
(1.合肥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2.安徽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地。在梳理建党以来高校思政课建设成就和系统总结思政课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探索高校思政课建设蕴含的内在规律,对办好新时代思政课,实现思政课建设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对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理论指导价值。历史发展表明,中国共产党善于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但又不止步于经验总结。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不断地系统总结教育发展、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等各个领域的发展经验,并继续在实践中接受检验,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最终获得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经验不同于规律,思政课建设经验与思政课发展规律同样是有本质区别的,思政课建设经验是指思政课建设实践过程中产生积极效果的方法总结,具有主体选择性;思政课建设发展规律是思政课建设实践内在的本质规定,具有客观实在性。思政课建设经验是认识和把握思政课发展规律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思政课发展规律才能更好地运用规律,预测未来发展趋势,推动新时代思政课建设。建党以来高校思政课建设发展内在地蕴含以下四个方面的规律。
一、立德树人是思政课建设的根本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1]各高校紧紧抓住这一根本问题,在不同历史时期,始终把“德育”放在教育的首位,高校思政课更是把“德育”作为其首要任务,旨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也是建党以来思政课建设的根本遵循。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基于革命形势和革命任务,高校思政课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革命理想教育,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中国革命形势,凝聚革命共识,统一革命意志,消除封建文化思想和小资产阶级思想,推翻“三座大山”,实现人民解放。1937年,毛泽东同志为陕北公学题词:“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2]题词表明了这个阶段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即培养学生树立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大德”,阶段性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革命先进分子,为夺取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实现民族解放作出历史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继续强化学生德育工作。1955年4月,时任教育部副部长刘子载指出:“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抵制资产阶级思想侵蚀,是长期的工作。”[3]231957年2月,毛泽东第一次阐发我国教育方针,即“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4]从此,德育被纳入党的教育方针。为了更好地推进德育工作,进一步明确高校思政课的根本任务,回答“培养什么人”的问题。1964年10月印发的《中央宣传部、高教部党组、教育部临时党组关于改进高等学校、中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明确规定高校思政课的根本任务,即向青年学生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教育,深入学习毛泽东思想,筑牢学生马克思主义思想根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首次明确思政课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坚强的革命接班人。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大革命”错误路线及时进行拨乱反正,针对当时的形势和任务,全面加强思政课建设。期间的“85方案”和“98方案”,把思想品德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并列为“两课”,在课程体系和课程学时方面都持续加强,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1984年9月,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的若干规定》的通知指出:“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人生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培养共产主义的道德品质。”[3]1001994年6月,江泽民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5]2007年8月,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第一次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6],进一步强调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根本价值。
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反复强调学校思政课建设和思政课教师的重要作用。以2019年3月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为标志,思政课建设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随后,以“3.18”讲话为契机,党和政府先后密集出台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政课建设系列文件与制度,各类高等学校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提出的“三问”,探索新时代思政课建设举措,着力推动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两个大局”的高度,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7]2,强调思政课在学校教育中的特殊地位以及在育人中的根本作用,即承担培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新人的历史重任。因此,新时代思政课教师要坚持德育为先,教会学生观察世界的科学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辩证地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不足,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四个自信”,明确时代责任。
二、学科建设是思政课建设的有力支撑
高等学校的专业类课程基本都有一级学科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理应有一级学科作为其发展的有力支撑。从思政课建设的发展过程看,早期建设更多的是根据不同时期的历史任务和理论成果,对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作出相应调整。学科建设服务于思政课高质量发展,为思政课建设提供科学指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二级学科到一级学科、从变迁发展到相对稳定的学科体系建设历程。
思政课程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重要载体。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高校根据革命任务的需要及时调整思政课程:抗日战争时期,除常规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之外,为增强学生对革命时局的了解,思政课开设了“中国问题”课程;解放战争时期,思政课增设“毛泽东同志的基本著作”课程。新中国成立以后,经历前期的思政课建设探索,迎来了思政课建设“52方案”,该方案对全国各类高校的思政课程做了详细安排,其中包括课程名称、开课顺序以及教学课时等,标志着高校思政课设置架构初步形成。此后,在课程名称、学时比例、考核方式等持续优化的基础上,形成了“56方案”。1961年4月8日,教育部根据思政课建设实际情况,对思政课课程设置再次进行了优化调整,并列出思政课学生阅读书目(草案),同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国内外形势、国家的任务和政策,在各专业、年级首次统一开设“形势与任务”课程。“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中国高等教育开启了新的篇章,思政课在“85方案”持续优化的基础上,逐渐形成“98方案”,正是在“98方案”的诞生过程中,初步开启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探索。1984年,南开大学等12所高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1987年9月,国家教育委员会印发《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硕士研究生实施意见》的通知,决定从1988年开始招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1990年10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硕士专业;1997年6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这两个二级学科整合为一个二级学科,即“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级学科“政治学”下的二级学科。
2005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通知,增设一个一级学科,即“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该学科门类属于“法学”门类。同时,把原属于“政治学”一级学科下的相关二级学科调整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明确“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属5个二级学科,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为进一步推进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2008年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增设一个二级学科,即“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与前面5个二级学科平行。至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基本形成,即该一级学科下属6个二级学科,它们为高校思政课课程建设提供有力的学科支撑。这6个二级学科基本服务和支撑“05方案”的课程体系,诸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二级学科服务和支撑“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支撑和服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形成了每门思政课都有相应的二级学科与一级学科支撑的良好格局,思政课程与学科体系相互支撑、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发展历程看,每个时期对思政课教师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明确要求,都始终强调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1952年秋季,中国人民大学开设马列主义研究班,首期招收300名研究生;1964年10月,中央宣传部、高教部党组、教育部临时党组对高校思政课师生比作出明确规定:“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教师同全校学生的比例,应当做到1:100。千人以下的学校,不受这一比例限制,每门课可以配备教师二至三人。”[3]532021年11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21年本)》,明确要求高等学校专职思政课教师的师生比不低于1:350。进入新时代后,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成效显著,各高校培养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日趋成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也为在职思政课教师提供学历教育和研修培训条件。学科建设体系优化了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数量、素质、学历、学位,提升了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和研究能力。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助力思政课高质量发展。“从学科建设的高度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显著特点。”[8]以思政课程建设为抓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助力思政课质量体系建设。具而言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对象与思政课育人目标是一致的,都是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四史”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厚植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学生自觉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实践。二是思政课质量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内在要求。200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核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博士点和一级硕士点时,把高校思政课建设质量情况作为申报相关学位点的基本条件,各高校思政课程建设质量是教育部审核相关硕博点申报的重要评价标准。三是完善的培养体系服务思政课质量建设。经过长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已形成本科、硕士、博士一体化培养体系。截至2021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达到104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硕士授权点达到279个,学科建设体系走在其他社会科学前列,丰硕的学科建设成果服务思政课质量体系建设。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成果服务思政课教学体系建设。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成果集中体现为对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的科学阐释,该成果可以成为思政课教学体系的有益补充,对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起到支撑作用。
三、守正创新是思政课建设的不竭动力
思政课肩负着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提升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学生培养成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任务。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理论品质,守正创新是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法宝。
思政课教学内容守正创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始终是思政课教学的基础内容,为无产阶级提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和方法。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始终都是高校思政课的基础性课程。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9]马克思主义是普遍原理,也是基本方法。因此,对待马克思主义要有科学的态度,坚持实事求是、守正创新。在继承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坚持“两个结合”,相继产生系列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守正创新就是不断推进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三进”,即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化理论成果相继进入思政课课程体系,成为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这顺应了党和国家不同时期历史任务的调整,也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思政课教学方法守正创新。思政课核心任务是对学生开展系统的理想信念教育,塑造学生思想观念。因此,思政课相比较其他课程而言,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即思政课教学需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根据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的变化,采用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早期对无产阶级进行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比较有代表性的方法是列宁早期提出的“灌输理论”。1905年10月,《无产阶级斗争报》指出要“把社会主义意识灌输到工人运动中去”[10]。通过宣传、讲授把社会主义理论、无产阶级观点灌输到人民群众的头脑中。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马克思主义主要通过演讲、辩论、报刊宣传等途径传播。1933年,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瑞金创建了中央苏区红军大学,后更改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校址搬迁至延安,1937年,中国共产党创办陕北公学。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都开设了马列主义、中国革命运动史、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等思政课程。根据当时抗日战争的需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将马克思主义教育与民族统一战线结合起来,根据学员的实际情况,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情景话剧等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宣传部、高教部党组、教育部临时党组关于改进高等学校、中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要求,思政课应贯彻执行启发式教学法,并从四个方面对该教学方法的操作流程进行了详细阐释。1991年8月,《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思政课教学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提升理论教育的思想性和说服力,克服空洞的理论说教和脱离实际的不良倾向,在方法上强调“应围绕教学内容适当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接触实际中接受教育”[3]141。2005年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进一步对思政课的课程体系、教材编写、师资队伍建设做了详细规定,明确要求思政课教学方法应不断加强实践教学,建立实践教学机制,探索实践育人模式。
教学方法的守正创新是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学改革。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针对新时代思政课教学改革提出“八个相统一”,即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7]17-23。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课程,新时代思政课教学在坚持“八个相统一”的基础上,借助互联网优势,积极推动思政课信息化、智能化教学,利用智慧课堂和翻转课堂,提升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
四、以生为本是思政课建设的价值追求
思政课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肩负塑造学生道德观念、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引导学生自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奉献的使命。思政课建设应该坚持以生为本的价值追求,把科学的理论变成学生易于接受的道理,把思政课变成淬炼学生成长的利器,让马克思主义真理伟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得到彰显。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群众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这给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政课教学带来诸多挑战。为有效推动思政课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充分考虑学员文化程度的实际情况,思政课经常采用漫画、壁画、墙报、海报、标语、地方情景话剧等形式,对于重点人员采用个别谈话、集体谈话、榜样示范等,采用贴近学员生产生活实际的形式,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感染力、吸引力和说服力。思政课建设始终站在学员立场,生活上关心学员、工作上帮助学员、人格上尊重学员,润物细无声地对学员进行革命理想教育、社会主义信念教育和共产主义信仰教育。
新中国成立初期,思政课建设依然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坚持理想信念教育与专业技能提升同向发力,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955年,时任教育部副部长刘子载在高等工业学校、综合大学校院长座谈会上要求,高等学校培养的大学生既要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又要掌握发达的现代科学技术。要求思政课的理论课堂要与实践课堂有效结合,通过第二课堂开展系列具有思想性教育性的文体活动,诸如墙报社、各种剧团、球队等,吸引学生参加文体活动,组织学生开展集体活动,诸如看电影、旅行、参观纪念馆、座谈会等,在活动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发挥隐性教育功能。为有效提升思政课教育实效,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1956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程的规定(试行方案)》明确要求,思政课的开设课程和开课顺序要结合学生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突显了思政课建设以生为本的价值追求。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党和国家始终把以生为本作为思政课建设和学校教育的根本原则。邓小平同志始终强调只有在对学生关心和帮助的基础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才是最有效的,要正确看待学生的合理诉求,充分尊重学生、关心学生,遵守思想政治教育内在规律,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政课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999年6月,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11]思政课承担着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任务,不断提升学生道德水平,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000年6月,胡锦涛同志指出:“着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2]新时期思政课程体系着力提升学生道德水平,培养学生法治观念和创新精神,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思政课教学应站在学生视角,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鲜活案例,提升学生思辨能力,引导学生政治认同和道路认同。
进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政课建设在继承中持续加强,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9]新时代思政课教育教学坚持以生为本,始终把学生的需要和服务学生成长的需要作为思政课建设的出发点,准确了解学生的现实困惑和理论需求,采用智慧课堂和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激活思政课堂学生主体性意识,围绕热点话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实施精准思政理论供给。思政课教师要善于用讲故事的方式,把学生关心的热点和现实中的困惑讲透彻,用科学理论化解学生疑惑,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增强思政课的说服力、感染力和吸引力,提升思政课育人实效。新时代思政课建设坚持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秉承以生为本,积极构建“大思政课”育人体系,创新思政小课堂,善用社会大课堂,搭建思政大平台,彰显思政课建设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