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治中的国防建设思想论析
2023-03-05孙阳
孙 阳
(湖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国防建设问题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具体是指“国家为提高国防能力而进行的各方面活动。主要包括:武装力量建设,边防、海防、空防、人防及战场建设,国防科技与国防工业建设,国防法规与动员体制建设,国防理论研究,国防教育,以及与国防直接相关的交通运输、邮电、能源、水利、气象、航天等方面的建设”[1]。为了提高近代中国的国防能力,抵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许多仁人志士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而张治中是他们之中的杰出代表。张治中(1890—1969),原名本尧,字文白,安徽巢县(今安徽省巢湖市)人,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在长期的军事实践中,他将自己的所学与中国的国防实际相结合,围绕这一议题,提出了诸多重要的主张。关于张治中的国防建设思想,目前学界研究还比较薄弱,与之相关的成果仅有《张治中军事思想探析》[2]和《张治中的军事教育思想及实践》[3]。总体来看,对于张治中的国防建设思想,尚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在诸多方面还可进一步深入探讨。有鉴于此,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张治中的相关论述,对这一论题进行全面考察,以补现有研究之不足。
一、张治中国防建设思想形成的主要因素
张治中国防建设思想的形成是多种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与其个人经历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总体来看,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一)传统文化的熏陶
中国传统文化是先哲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其中包含了许多有益的军事理论原则。张治中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他的国防建设思想的形成与其密切相关。张治中从六岁起,先后师从李先生、洪子远先生、唐先生和张来轩先生,学习《诗经》《书经》《易经》《论语》《大学》《中庸》等文化典籍十年。当时的他对于“学问是怎样,怎样运用到实际的人生,怎样与国家民族有关系,可以说根本谈不到,不过是装满一肚子线装书的字句罢了”[4]8。1912年冬,张治中进入武昌南湖军校学习军事,在校期间,他先后阅读了《王阳明全集》《曾文正公家书》《群学肄言》《宋儒学案》《中国历代名臣言行录》《饮冰室文集》《菜根谭》等古人或名人传记和有关人生修养的书籍。对于这段经历,张治中自述:“在这一个时期,我沉醉在修养的功夫上,我看这些书,非常有兴趣。我的日记,写出了当时对人生理解的轮廓。”[4]231915年,张治中正式进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在保定军校学习期间,张治中依然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或与同窗谈论古人的修身立世之道,如1915年7月30日,张治中在日记中记载:“予曰:立身宜勉强,处世宜自然;立身是源,处世是流。天骨谓:立身固宜勉强,然宜在自然范围内勉强;立身是用,处世是体。两人辩论至再云。”[5]2或接受好友阅读之提议,如其好友墨林上言:“读史可以知得失成败之林,读子书可以知人情、探哲理,读文集可以知古今英杰为人之梗概,然后折衷于圣贤之书,可归中和。”[5]8对于这一建议,张治中认为“予今于墨林之训,不禁重有感焉”[5]8。长期的坚持学习使张治中对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并为他日后国防建设思想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来源。例如,张治中采用曾文公的著名语录向蒋介石建议改变军事上的用人之道以加强国防建设:“今日所当讲求尤在用人一端,人才有转移之道,有培养之方,有考察之法;人才以陶冶而成,不可眼孔太高,动谓无人可用。”[4]298
(二)军事教育的奠基
从1912年冬到1916年冬,张治中在军校接受了系统正规的军事教育,其军校学习生涯可分为武昌南湖陆军军官第二预备学校和保定军校两个阶段。1912年冬,张治中进入武昌南湖陆军军官第二预备学校学习军事,在这里的两年,他将全部精力集中在求学和读书上,在立体几何、解析几何、三角、史地、理化、代数、图画、论理学(逻辑)以及德文等课程上取得了重大进步,在军事科学方面打下初步基础。对此,张治中曾自述:“在这个学校的两年中间,我认为自己确实得到了不少的进益。它的课程,在对科学的学习上,因为我过去没有根底,所以一开始学习就感觉莫大的兴趣,也非常用功。在这两年中,我安分守己,严正不苟,彻里彻外是一个纯洁的、肯用功的、有志气的青年,对于人生的修养、科学的知识、国家大事的见解,都建立了一个相当的基础。”[4]20-231915年,张治中正式进入保定军校学习,在这一时期,他将专心一志地读书、研究军事学作为第一要务。张治中抓住在军校学习的宝贵机会,利用两个酷暑,遍阅军事参考书籍,如《阵中要务令详解》十本、《作战纲要详解》七本等。总而言之,在军校的五年系统学习,使张治中在国防军事理论上打下了深厚的根基。正如他所说:“我在武昌陆军军官第二预备学校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求学前后整整五年,培植了我的科学基础,培植了我的军事学术基础,培植了我的人格修养基础,对于我一生的事业是具有重大意义的。”[4]25-26
(三)近代中国国防建设的薄弱
近代中国由于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等因素的影响下,国防建设十分薄弱,严重威胁了国防安全。张治中认为,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军事教育不统一。在近代中国,军阀林立,割地自立,拥兵自重,全国军事教育处于严重的分裂状态。对此,张治中认为:“统计全国部队,有的采用十九年的操典来作训练教育的标准,有的采用二十四年的操典来作训练教育的标准,有的简直对于中央颁布的典范令莫名其妙,仅凭着一点打战的经验,来实施训练教育;又因为过去军官教育机关之不统一,各部队的干部亦多自成系统,以如此极不统一的训练,教育出来的军队,其不能合乎现代战争的需要,不能应乎现代国防军的要求,是毫无疑问的。”[6]34军事教育的纷乱,造成各派军阀“互植势力,各养爪牙,党国之纠纷日甚,内乱不已,安能御外,惩前毖后,为之悚然”[7]193。第二,空军建设薄弱。张治中将中国与强国对比,深刻认识到了中国空军的薄弱。以1935年国民政府在句容吴兴地区举行的秋季防空大演习为例,在演习中,空军侦查、驱逐、轰炸等任务,均未能按照预定计划进行,陆军和空军也未能展开协同作战。通过此次演习,张治中充分认识到:“我们的空军,近年虽在努力扩充,而比诸我们豫想敌国的空军,仍差得甚远。”[6]35第三,国防科学落后。张治中指出,现代战争是科学战争,如果一国科学落后,在战争中将处于不利地位。在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日战争中,张治中认为中国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国军的武器远远落后于日军。因此,从战争实践中,他深刻认识到:“说到打仗,我们飞机大炮不及人家,我们器械装备不及人家,怎么会这样的呢?这就是因为我们科学落后啊!倘若我们不从事现代文化的研究和国防力量的建设,我们将用什么东西去争取自由平等?要争取自由平等,固非铁血不可,但是要谋国家的强盛昌隆,却非心血不可!”[8]4-5此外,在有关国防建设的军官素质、军事战略、军队精神、中央人事权之统一、民众动员等方面,与欧美强国相比,近代中国都处于较为落后和薄弱的境地。因此,为了增强中国的国防力量,维护国防安全,针对近代中国国防建设中的这些不足之处,张治中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义的主张和看法。
(四)国际形势的影响
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文明的快速发展,国家民族之间的生存竞争日益激烈,在利己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战争逐渐成为时代的主题,“时代渐降,冲突渐繁,国家民族相互间,殆无时不周旋于仓皇戎马之中,即幸而告一段落,亦复盘马弯弓,汲汲不可终日,于是武备扩张,乃超越于文治,而为立国之第一大计”[9]83。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鉴于战争带给人类的重大灾难,和平主义思潮兴起,各国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高唱非战论调,外交家充分运用自己的头脑和手腕,游说于各国之间,以防止战争再次发生。然而,在看似和平的背后,各个帝国主义国家都在加紧扩军备战,如“法国之扩张海陆空军,英美等国之改良军备—建筑要塞—扩大造舰计画,迄今犹不遗余力也。苏联为第三国际之大本营,日以国际亲善,援助弱小民族相号召,而究其实际,则红军之组织,逐渐扩大,一切工业建设,均以便利军用为依归”[9]83。对于此种情形,张治中认为:“我们可以每天在报纸,看到列强武装竞赛的消息。这些受着经济恐慌氾滥的国家,他们不管其人民的冻馁,不顾其国家财政的窘迫,他们如疯如狂的拼命扩张军备。这种畸形的现象,都在显示着狂风暴雨的来临。”[10]7此外,对于当时法德之间的萨尔问题、海军比例问题、远东问题以及种种国际纠纷,张治中认为仅靠外交手段是无法解决的,随时都有破坏的可能。对于当时这样严峻的国际形势,张治中认为这一切都预示着:“国际和平之不能实现,已如上述,国际战争之不可避免,自无庸疑。”[9]84且当时的中国是远东问题的焦点,本身就是一个火药库,随时可以引起世界大战的烽火,而“只要大战发生,中国一定卷入漩涡,绝不再容我们像在欧战初期可以保守中立;后来参战,也不过输送几万华工到战场上去做工事,将来的大战,中国要做主要的战场,从前德法比诸国所受的残酷悲惨的牺牲,今日要加到我们同胞的身上”[10]7。因此,在张治中看来,“我们如果不愿意待毙,我们不能不努力国防的准备”[10]7。
二、张治中国防建设思想的具体内容
为了加强中国的国防力量,张治中提出了诸多国防建设主张。总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统一全国军事教育机关
张治中认为:“无论军队教育,国民军事教育,均应确立教育上的命令系统,严密组织,详立计划,切实训练。”[6]34但近代中国的军事教育,组织松散,训练落后,并且缺乏一个统一的军事教育机关。军事教育机关的不统一,给国防建设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主要包括:“因军事教育机关不统一,则易有造成学派及人的系统之危险,殊背军队党化国化之旨;因全国军事教育机关不统一,致全国军事教育亦陷于不统一之状态,阻碍国军之训练改良进步甚大;因全国军事教育机关不统一,国家造就军事人才,漫无统计,致失军官任用退役及分配之标准,且有生产过剩之弊;因全国军事教育机关不统一,而各自设立,多耗经费,且人才难集,设备难周,精神物质,俱属因陋就简,何能作育完才,徒滥产耳。”[7]193有鉴于此,在张治中看来,要想加强国防建设,必须整顿全国军事教育,而军事教育机关之统一,则为其第一要务。具体而言,需要从以下八个方面开展:“一、全国之陆(海空)军初级军官,应由两级之军事学校造成之,即军官预备学校与陆(海空)军军官学校是;二、军官预备学校直隶训练总监部,于南京、辽宁、山西、河南、湖北、广东等地设立,并受各该地之最高级长官之指导监督;三、军官预备学校,不分各科,完全以步兵教育训练之;四、中央陆(海空)军军官学校,收取各省预备学校升送之毕业学生军分科训练之,不堪学习陆海空军者,则送军医军需兽医学校造就之;五、中央陆(海空)军军官学校及军官预备学校,每期学生额数之分配标准,由训练总监部,拟呈国民政府定之;六、在预备学校第一期未毕业前之期间,凡各师各军事机关之现役军官佐,未经正式学校毕业,而年富力强,堪以造就者,概行选送中央军官学校补习;七、自全国军事教育机关统一以后,各省区各军队,不得再行办理类似之军事教育机关,士兵升级,以至准尉为限,其有堪以造就者,应保送就近预备学校肄业,以宏造就,不得直接委充军官,在战役期内,因有特别战功,而升充军官者,在战役终了以后,应即送中央军官学校补习;八、为深造各种将校起见,应于中央筹办炮工学校、骑兵学校、步兵学校、陆(海空)军大学及其他高级军事专门学校,授以高级军事学,养成高等军事人才,收各军军官学校服务三年以上成绩优秀之军官,及在各种军事专门学校毕业之军官。”[7]193
(二)加强空军建设
空军是一国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防安全十分重要。在20世纪上半叶的战争中,张治中认为空军的加入使打仗和国防更加困难复杂,战争和国防的性质也进入一个新阶段。“从前陆海军的战争是平面的战争,只是缓性的战争;现在空军加入是为立体的战争,也是急性的战争。从前打仗,我们只要有很好的军队在前线把敌人拦住,我们在后方的老百姓,还可以安享太平。可是敌人有了空军,牠不但可以在前线掩让他们的军队前进,而且还可以自由的飞到我们的后方来轰炸,所以战场的范围是没有什么前方后方可以划分。前线固然要打仗,在后方还是要打仗的。”[10]8鉴于空军的地位日益提升,张治中更进一步推测:“未来战争的演变,将视空军的强弱,成为决定胜负的因素。”[6]35因此,“近代空军做了战争的主力,而防空也成为国防中最重大的问题”[10]8。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世界大战,张治中提出,必须加强空军建设。因为当时中国的海疆空虚,“唯一补救的方法,就是建造强大的空军”[6]35。为了加强空军建设,张治中提出了具体方式,主要包括:“(一)加强空军的组织和训练;(二)实施陆空协同演习的教育;(三)灌输国民空军常识的教育;(四)加强防空部队的组织和训练;(五)实施积极的和消极的防空演习教育;(六)灌输国民防空常识的教育。”[6]35除了以上六个方面,张治中还大力提倡发展滑翔运动作为空军建设的辅助方式。原因在于:“(一)要空防绝对安全,必须备有大批空军的干部,而这,必先从提高国民普遍的航空兴趣,和训练大批青年的航空员着手。滑翔运动实为达到这个目标的一条必经的道路;(二)在这次欧战中,德国闪击荷比,所组成的降空部队,已开始利用滑翔机输送,以载重一千五百公斤,十个士兵座位的大滑翔机,输送士兵至敌后作战。由此可见滑翔运动不仅是训练和培植空军的必经之途,且已进一步成为空防的一部份,而直接参加战团的序列;(三)滑翔机的制造,较为简单,无须马达和汽油,一切所须的材料,我们国内自己都有。”[11]5
(三)普及国防教育于全体国民
国防建设不只是政府的事情和军队的责任,还与每个国民息息相关,需要动员全体国民共同参与。从历次中外战争中,张治中充分认识到:“吾人当知国际战争,决非徒政府当局与少数军队所能担任,每一国民,均为战斗员之一份子,而无所逃于例外,故此后战争之胜负,实即决于国民数量之多寡,与素质之优劣。”[9]84但当时中国的大多数国民不仅不谙练军事技能,而且对于国防之精神、技术及义务也未充分了解。有鉴于此,张治中认为,欲改变此种状况,充分动员全体国民,必须普及国防教育。这不仅是国防建设之前提,也是国防之根本要图,而且对于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的中国来说,尤为当务之急。如何普及国防教育于全体国民,张治中认为要做到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普及国防思想于全民众。中国人民受传统重文轻武陋习和君主独裁遗毒的影响,将战争视为政府和军队之专责。张治中认为,此种情形长久下去,不仅雪耻救危之任无望,而且足以亡国灭种。此外,与国防密切相关的科学与实业,中国都远远落后于西方,因此能与敌人唯一抗衡者,端在坚强之意志。张治中认为“国防思想之普及于全民众,实为国防教育之基,务以民族意识为经,国家观念为纬,扫除不正确之言论,消灭萎靡依赖之旧习,俾全民均认清个人应有义务,激发为国奋斗勇气,庶几思想集中,意志团结,斯对内无土崩瓦解之虞,对外有进战退守之力矣”[9]85。第二,提高全民众之国防道德。张治中认为,如果想要全体国民赴汤蹈火,成仁取义,必须以高尚道德为骨干。具体而言,将领必须具有智、信、仁、勇、敢等品格;士兵须具有勇敢、诚实、服从、爱国家、耐劳苦等性格;一般国民的一针一线、一言一行要以国防建设为中心,即使牺牲个人利益,亦在所不惜。张治中认为,“欲达到此项目的,尤非使全体民众均具有国防道德不可”[9]86,而要达到此目标,“必须先造成良好社会,建设良好小学教育,使全部民众,自呱呱坠地之日起,即沉浸于纯洁勇武空气中,耳濡目染,以陶成其伟大人格,庶几选充国军,自能有死无降,有进无退”[9]86。第三,养成全体民众之国防体育。张治中认为,健全之精神要建立在健全之肉体上,如果担负国防责任的民众没有坚强之体魄,将不能在战场上抗击敌人之进攻。而且,近代国民在天灾人祸的双重影响下,由健康耐劳者转变为疲癃残疾者,与列强相较,不论智力如何,即在体力上,亦已望而色沮。因此,“必于一切教育之内,利用一切机会,上自通都大邑,下至穷乡僻壤,全国一致,努力于强健身体,锻炼精神之军国民体育,使全体民众,均具有担负国防任务之体力”[9]86。第四,增进全体民众之国防技能。张治中指出:“将来之战争,既为全民族间之决斗,则兵争开始,全部民众均须献身服务于军事之要求。”[9]86随着科学的发展和军用武器的进步,军队的教练也会随之日益增难。此外,随着其他方面建设的开展,近代中国的财政入不敷出,培养大量的常备军也较为困难。因此,必须使每一国民都成为战士,而要使他们能够在战争爆发后迅速参军作战,必须使全体国民在平时就接受军事训练和军事预备教育,了解各种初步的军事技术。只有这样,在战争爆发时,才可迅速举行全国动员。故张治中提出:“全民国防技能之重要,亦更加昭然若揭。而在吾国财政竭蹶,民智较低,此举尤为刻不容缓也。”[9]87
(四)开展国防科学运动
张治中认为,高度的国防不只在军港、要塞、高空,同时也在工厂、农场、运动场以及寂静无声的科学实验室里。他认为,国防建设不仅需要“铁”和“血”,还需要有“脑”和“力”,即国防科学运动。“科学化是近代化的工业化的基本准备,没有科学化也不能工业化,没有科学化也不能近代化。”[12]2换言之,“无科学即无国防,国防不立,便随时有亡国灭种的危险”[13]3。如果科学落后的情况长期存在,“即使不平等条约废除了,不平等的实质依然存在,这是比不平等条约更大的耻辱,比不平等条约的危机更深刻的危机,要知道,没有科学化,我们是不能立国的,提高科学研究,创造发明,迎头赶上西方文化,这也需要无数有素养的青年长期埋头在寂寂无声的科学实验室里”[12]3。只有学习科学,开展国防科学运动,才能自立自强,建设三民主义的新国家。关于如何开展国防科学运动,张治中认为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第一是提高一般科学的研究来增强国防力;第二是注重有关国防的专门科学,以完成高度的国防。”[8]6对于第一个方面,张治中指出,一般的科学主要包括采矿、冶铁、炼钢、棉花等产业。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导,还需要全体国民的共同参与。为促进一般科学研究之发展,张治中提出:“我们要把全国的头脑都变成科学的头脑,要把全国的人民都变成国防人;我们要把全国的手足都变成产业的手足,要把全国的人民都变成生产人。狭义的说法,国防人必须是生产人;广义的说法,生产人也就是国防人。”[8]7对于第二点,张治中提出,专门科学主要是指与军事战争密切相关的武器装备等产业。他认为,所有一切武器装备都是高深科学精密研究的产物,因而这些专门科学位居科学的顶点。故张治中主张:“我们必定要旁搜博采,穷究深研,而且要使得青胜于蓝,独步一世,那样我们的国防才有把握,才能操必胜之券。”[8]7
三、对张治中国防建设思想的评析
张治中的国防建设思想是他针对当时如何挽救国家和民族危亡而进行的深入思考,顺应了时代趋势,具有重大的进步性。但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也不可避免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一)张治中国防建设思想的进步性
1.以挽救国家、振兴民族为中心
张治中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爱国将领,由于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年少时期的艰苦经历,自青年时代起,他就将挽救国家和民族危亡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而加强国防正是他为抵抗西方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救国救民而探索出的一条重要途径,他的国防建设思想也正形成和发展于这一探索过程中。因此,挽救国家、振兴民族不仅是张治中国防建设思想的中心内容,也是他提出国防建设主张、开展增强国防实践的最终目的。张治中提出统一全国军事教育,是因为他深刻认识到中国与帝国主义国家在军事、军队素养和军事教育等方面的差距。长此以往,何谈御外救亡?“故非整理军事,不足以言战也,而军事教育之统一,又为整理军事之第一要着。”[7]193他主张加强空军建设,是因为他认识到要想保证国家的独立和生存,必须要有绝对安全的国防,而要使国防达到此境地,必须加强空防。简言之,无空防,即无国防。同时,加强空军建设还可保障国民的生命财产和祖国的锦绣河山。他主张对全体国民开展国防教育,是因为他认识到当时的中国所处环境险恶,强敌在前,随时都有爆发战争的可能。如果国民对国防一无所知,“万一有事,欲求全民动员,进以雪耻,退以救亡,何可骤得?”[9]90因此,欲想发动国民达到救亡之目的,必须普及国防教育,使国民对国防精神、国防技术、国防思想及国防义务均有全面之了解。他提出开展国防科学运动,是因为他认识到打倒帝国主义,废除不平等条约,仅仅依靠武力还不行,“还要用脑和力,这样,就是我们不去打倒帝国主义,而帝国主义者自然要向我们屈服。如果不用脑用力,而徒凭铁和血,那是成就不了一个近代国家的。我们要争取自由平等,固非铁血不可;但是要谋国家的强盛昌隆,却非心血不可”[8]3,5。总体而言,张治中提出的这些国防建设主张,以救亡图存为中心。
2.为抗战提供了指导
张治中的诸多国防建设主张提出于抗日战争时期,它们是张治中从抗日战争的具体实践中,针对中国军事训练和国防建设的不足之处,而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张治中提出这些国防建设主张的一个最重要的目的,在于加强中国国防建设、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而这些主张也为中国的后续抗战提供了指导。例如,从1937年淞沪抗战中,张治中认识到:“战争胜败之数,精神之成分超过物质。故初期淞沪作战,前仆后继,旷日持久,尚足以抵御者职是之故。迨淞沪撤退以后,受环境之影响,全军士气稍馁,即深觉支持不易。”[14]285有鉴于牺牲精神的强大力量,张治中提出:“此后国军应加紧政治训练,鼓舞其勇气,提高其抗敌情绪,务使官兵具有民族存亡之观念,咸具献身报国之精神,成仁义之大节,以百折不挠之决心,与敌决最后之死生。”[14]285再如,从中日战争中,张治中还认识到:“团结力量才能抵御外侮。”[15]10因此,他提出国防建设的开展要充分发动全体国民。因为如果能办到举国皆兵来尽着抗敌自卫的责任,“那一切的山川都是我们的国防,一切的乡村都是我们的营垒,所谓人人敌忾,步步设防,那将来屈膝的究竟是谁?”[16]2为动员国民,他提出:“(1)必须允许人民集会结社与武装抗敌之自由。(2)国民党党员应深入民间,宣传民族总动员之意义及军民一致合作之步骤。(3)地方政府应注意人民生活的改善,如救济灾民、难民等项。”[14]285再如,在“一·二八”战役中,张治中亲身经历了由于中国空防薄弱而造成军队与民众伤亡严重的惨状。有鉴于此,张治中提出了积极与消极防空之法:“积极的防空是利用我们自己的战斗机,高射炮,高射机关枪,探照灯,听音机,阻塞气球,及通信机关,监视哨等编成一个防空纲,藉以迎击或阻止敌机侵入我们都市的上空。消极防空就是人民在政府指导之下,协同政府传达警报,组织消防,消毒,救护,警备等各种防空的团结,用以救护人民生命财产。”[10]9总体而言,张治中从战争实践中总结出的国防主张,符合当时中国的抗战实际,为此后的抗战准备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和明确的前进方向。
(二)张治中国防建设思想的局限性
1.在具体推行中存在诸多困难且效果差
张治中提出的诸多国防建设主张,对于中国的国防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受时代背景、国内局势等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他的这些主张由理论转变为实践,在具体推行中却存在诸多困难。例如,张治中于1929年向国民党中央提出“统一全国军事教育机关”提案,这一主张符合当时国民政府基本统一全国的基本国情,且军事教育的统一对于加强中国的军队建设和充实国防实力都大有裨益。但受当时国内政治局势的影响,他的这一主张很难转化为实践活动在全国推行。1928年在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上,国民党中央通过了《关于整理军事提案及其决议》,其中规定:“一切军事教育,归中央统一。”[17]6091929年1月25日,在编遣会议上,国民党中央公布《国军编遣委员会进行程序大纲令》,其中第一条规定:“国军编遣委员会现已成立,应依本会条例第八条之规定,由国民政府即发明令,将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各集团军总司令、海军总司令、各总指挥、及其他高级战时编制立予取销,取销之后,即设编遣区。”[17]627这两个文件的出台,宣告了蒋介石要强行剥夺地方实力派的军事大权,这严重激化了他们之间的矛盾。各地方实力派纷纷返回驻地,筹备力量,武力对抗蒋介石的军事统一计划。此后,国民党新军阀之间展开了大规模的混战。在这种形势下,张治中的“统一全国军事教育机关”计划也走向流产。此外,即使张治中提出的一些国防建设主张付诸实践,但受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其效果也并不明显。例如,张治中主张加强空军建设,南京国民政府也将其纳入国防建设的重点,但受空防意识淡薄、空军建设规划不完善、国民党内派系斗争不断、负责官员的贪污腐败以及航空工业的落后等因素的影响,空军建设的效果并不理想。再如,张治中倡导开展国防科学技术运动,国民政府也制定了详细的实践方案,但受中国历史上崇文重士文化传统、国民学习科学意识的缺乏、学术上的贩卖主义、经济上的买办制度、多种部门对外国的依赖、科学人才匮乏、工业基础薄弱以及战争环境等因素影响,“国防科学技术运动,并没什么表现”[4]270。
2.充满德国的军国主义色彩
张治中的一生与德国的军事教育密不可分。青年时期,他在保定军校求学时,由于军校仿造德国军校办学,其接受的是德国的军事教育。他在南京中央军校担任教育长期间,军校聘请大量的德国军事顾问,采取德国陆军的培养模式训练军队。在此过程中,张治中深受德国军事教育的影响,再加上德国军事教育在短时间内取得的明显成效,更进一步促进了张治中对其的认同。因此,在国防建设过程中,张治中多次提出学习德国,其国防建设主张充满了军国主义色彩。例如,德国在20世纪30年代为加强国防大量扩充陆军,对此,张治中指出:“德意志因受了凡尔赛条约的拘束,对于青年团体的组织和训练,更是猛进;他的挺进队和国防军的力量非常伟大,去年已将凡尔赛条约和洛加诺公约自由撕毁,进军莱茵河畔了!”[6]29-30受此影响,张治中呼吁中国青年积极参军,为抵抗日本侵略、充实国防力量作出自己的贡献。再如,张治中在开展国防教育过程中,推行德国式的管理方式,以“开明专制,绝对服从”作为总原则,目的在于使军队树立“一个主义、一个党、一个领袖”思想,绝对服从和忠实于国民党和蒋介石。对于该原则,张治中解释为:“军人以服从为天职,对军人就是要实行专制,就是要讲求绝对服从;但我们的学校是革命的学校,所以要先讲开明,把一切道理讲清楚讲明白后,再以专制的手段来要求做到绝对服从。因而首先要求每一个教职人员,特别是直接担负管理训练学生的队职人员,要不折不扣地做到绝对服从校长、服从长官,并将此列为各级队职人员年终考核服务成绩标准之最主要部分。”[18]此外,为了强化军队对蒋介石的服从和认同,张治中还要求士兵效仿德国法西斯党徒对领袖行表示敬意的立正礼。[19]
四、结语
综上所述,张治中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时刻心系祖国前途和民族命运。在那个弱肉强食的年代,如何抵抗外来侵略、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振兴成为无数仁人志士的思考。张治中从国防角度出发,提出加强国防建设、充实国防力量是振兴国家和民族的一条重要途径。为了强化国防力量,张治中积极努力探索,汲取古今中外国家加强国防建设的经验,将其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就如何加强中国的国防建设提出了诸多有益的见解。总体而言,张治中提出的一系列国防建设主张,以挽救国家、振兴民族,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复兴为中心和最终目标,为抗战准备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和明确的前进方向,对抵抗日本侵华具有重大影响。但不可否认的是,受时代背景、国内政局和个人经历的影响,他的这些主张也存在着在具体推行中存在诸多困难且效果差和充满德国的军国主义色彩等局限性。尽管如此,张治中从民族大义出发,他提出的这些见解对于加强近代中国的国防建设都产生了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