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翊 跨越山海,照亮西部孩子的未来

2023-03-05赵汉琪

中华儿女 2023年2期
关键词:支教团西海固厦大

赵汉琪

从南国海滨厦门到西北宁夏西海固,一场跨越2000多公里的守望相助,已进行了24年。从1999年起,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简称“厦大研支团”)累计有340余名支教队员扎根“西海固”地区接力教育扶贫,足迹遍布宁夏海原县、隆德县、彭阳县、闽宁镇等地,用爱心书写现实版《山海情》。

厦门大学能源学院的研一学生邓翊,也是支教队伍中的一员。出身寒门,在希望工程的帮助下,他得以安心进入厦门大学学习。本科毕业后,他参加厦大研支团,深入宁夏海原,积极投身西部教育事业。他曾经渴望走出贫困山村,最终却选择奔赴“西海固”的三尺讲台播种梦想的种子、浇灌希望之花。

“支教的意义是以教育为梯,让孩子们看到更远、更广阔的天空。我希望能够帮助更多像我一样的孩子健康成长!”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生难忘的事,邓翊和他的伙伴们做到了。

将每一份爱意传递下去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邓翊就是如此。邓翊家是福建三明市清流县田源乡的原建档立卡贫困户,邓翊从记事起,就隐约知道自己的家庭和别人不一样。双亲都有残疾,家庭经济状况并不乐观,他也早早学会照顾自己。

邓翊上二年级时,为了更好地接受教育,只得去乡里的小学上学,步行近两小时的路程让年幼的邓翊选择了住校,一周回家一次,早早培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小学期间,邓翊都是自己背米上学,送到食堂蒸成饭,配上家里晒的笋干和咸菜,就是他的一餐。

儿时的邓翊也曾为家庭状况苦恼,想过辍学出去打工,贴补家用。“身边有同学出去打工,一个月也能有千把块钱,这对于我家来说已经是很大一笔收入了。”多年来,邓翊有过几次这样的念头,最后多亏了伯父的劝阻。“伯父劝我,打工补贴家用不是长久之计,我成绩不错,坚持读下去,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这样才能彻底改变家境。”伯父是小学老师,在邓翊眼中更是指路明灯一般的存在,他的话,深深触动了邓翊。

在伯父鼓励下,邓翊从山村小学考入清流县城关中学,又保送到省重点高中——三明一中。在这所“强手如林”的高中里,邓翊更加努力。2017年,他顺利考上厦门大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

针对大学学费问题,希望工程向他伸出橄榄枝,他成为“中国茅台·国之栋梁”希望工程圆梦行动的受助学子。助学金不仅解决了全家的燃眉之急,也让他得以走进梦寐以求的大学,让他有了足够的信心和底气面向未来,展开人生的新篇章。

进入厦大以来,邓翊刻苦努力,不曾松懈,连续四年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学业优秀奖学金等。学习之余,他积极参加学生工作,曾获评“厦门大学优秀共青团员”“厦门大学优秀团总支书记”等荣誉。此外,他积极参加勤工俭学活动,服务同学、协助老师,同时也能获取勤工助学酬劳,自力更生。

“一路以来,有太多爱心人士曾恩惠于我,或是伸出援手,或是谆谆教诲,教我学真知、行真事、做真人。于是,我将每一份关爱熟稔于心,将饮水思源融入待人处事,积极参加志愿服务,力求从受助者转变为助人者,将每一份爱意传递下去。”秉持这种信念,邓翊参加许多志愿服务,积极服务广大师生同学,志愿服务时长约300小时,涵盖疫情防控、校园公益、文化宣传、支教开发、大型活动等多个类别等20余项志愿服务活动。在学校的许多场合、校内外大型展会上,都能看见他乐此不疲积极服务老师同学的身影。

凭借专业特长,邓翊加入“源梦未来”志愿服务团队,致力于为青少年提供新能源知识科普志愿服务。“我们将所学知识转化成环境保护宣教的课程内容,用专业知识,回馈社会。”无论是为在厦务工人员子女讲授新能源科普课、教授科学小实验,还是对接筹办科普活动、培训任课志愿者,他都全身心投入,顺利保障每一次科普活动的落地实施。

不以山海为远的青春接力

2022年7月,在世界青年发展论坛“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主题论坛上,厦大研支团第九届支教队员林杨琼向世界青年讲述跨越2000多公里的山海情故事。历经24年接续奋斗,支教团成果丰硕,已成为厦门大学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品牌项目,受到社会各界广泛赞誉。

跨越山海,厦大研支团与“西海固”有着24年的双向奔赴约定。1999年,厦门大学第一批参与团中央、教育部发起的研究生支教团项目,奔赴条件最为艰苦的“西海固”地区。初到宁夏时,为加强思想引领和团队建设,成立支教团先锋团支部,由此开启一场长达24年的青春接力。

支教接力的火炬不仅在支教团里代代相传,更在支教地的孩子们心中播下爱的种子,“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故事在支教的学校里不断涌现。出生于宁夏“西海固”的马小花与马玲玲姐妹,在一代代廈大研支团的影响下,从小就在心中种下了考入厦门大学的梦想,最终姐妹俩先后考上厦大,也均通过希望工程圆梦行动的资助,圆梦厦大。毕业后,怀着热爱与依恋,她们又重回宁夏投身家乡建设。

厦大研支团不以山海为远,扎根宁夏进行教育扶贫接力的壮举和青春故事深深影响着邓翊,他主动报名加入23届厦大研支团,希望自己能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启发孩子们“自助、受助、助人”的理念,让爱意传递。厦门大学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由22名队员组成,分别服务于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隆德县和彭阳县。2021年7月,邓翊踏上到宁夏海原县支教的征程,从南国奔赴西北,开启为期一年的支教生活。

经过一天一夜火车、8小时大巴的长途奔波后,邓翊来到位于西海固腹地的海原县。他介绍,按照惯例,研支团在正式开始支教前,先到支教地,为孩子们开设假期中的兴趣班课程。为此,在支教队员大四的时候,队员除了进行系统的教学实习外,还参加了为期半年的手风琴培训。在热播电视剧《山海情》里,白校长在歌唱比赛中为学生们拉手风琴伴奏的剧情,就是支教团在宁夏开展美育课的真实写照。

邓翊在自己动手做饭、烧水冲凉的生活中,渐渐熟悉了海原环境,也在为不久要开始的教学工作而筹备着。8月下旬,研支团确定了支教地点,邓翊和队友奔赴海原县贾塘中学,并肩负起贾塘中学七年级四个班的地理教学工作。

第一节地理课,邓翊记忆犹新。虽然课前已经演练了十余次,但看向齐刷刷渴望求知的眼神时,还是紧张了。面对一个来自两千多公里外、陌生口音的老师,学生们也都很新奇。课上,邓翊为孩子讲述什么是地理、怎么学习好地理,介绍厦门大学,介绍这沟沟峁峁之外的世界……课后,邓翊想选一个地理科代表,每个班的学生都齐刷刷地举手,他十分动容:“我心想,一定要全力教好他们,不能辜负孩子们的期望。”

邓翊深知,教学是支教团最核心的任务。他和队友认真备课,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内容,还开展了颇具特色的“第二课堂”——“南强名师云讲堂”。“南强名师云讲堂”是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创新“互联网+支教”模式的实践探索之一。支教团依托厦门大学优质师资和远程直播技术手段,为支教地学生提供专业化、常态化的科技文化前沿知识云端教学,让大山之中的孩子也能与在千里之外的厦大教授们“面对面”,拓宽视野,在心中埋下自然科学、经济学、预防医学等学科的种子。

“这条小鱼在乎”

2022年6月21日下午,贾塘中学2021-2022学年厦大研支团奖助学金发放仪式顺利举行,这个奖助学金项目有个特别的名字——“这条小鱼在乎”。

在厦大研支团,一直流传着“这条小鱼在乎”的故事:暴风雨后,沙滩上有许多被卷上岸来的小鱼,挣扎着,却难以回到大海。一个男孩在沙滩上,不停地在每一个水洼旁弯下腰去,捡起奄奄一息的小鱼,并用力把它们扔回大海。小男孩的举动吸引了路人的注意,他劝道:“孩子,这里有成百上千条小鱼,你救不过来的。”“我知道。”小男孩头也不抬地回答。“那你为什么还捡?谁在乎呢?”男孩一边捡起一条鱼扔进大海一边回答:“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

正是这份信念,鼓舞了一批批支教地的学生们努力學习,用知识改变命运;鼓舞了身边善良的人们伸出援手,点亮孩子们的希望;也鼓舞了一届届支教队员与孩子们心连心,帮助这一条条“小鱼”实现遨游大海的梦想。

邓翊常会给学生讲述自己一路以来“受助,自助,助人”的故事,他告诉学生,要常怀感恩之心,努力向上,将来有能力了再帮助其他像他一样的孩子,让爱意传递。一批又一批的厦大支教老师走进大山,爱心人士持续资助他们,并不要求他们回报,只希望他们借力向上,走出大山,改变命运。

在各方努力下,第23届厦大研支团为海原县第一中学、第二中学、回民中学、贾塘中学和关桥中学筹集到“一对一”奖助学金109万余元,以及价值27万余元的物资。作为厦大研支团在贾塘中学的助学负责人,邓翊负责对接联系资助人,承担筹措、发放奖助学金等工作,在2021-2022学年度,他为贾塘中学筹集奖助学金83400元,爱心物资价值4000余元,资助学生158人。

除教学、助学外,邓翊还积极参与贾塘中学的共青团工作,担任贾塘中学的团委副书记,协助开展组织建设、文体活动组织、团员发展等工作。为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他还积极联络厦大经管学院,协同开展“信信相映”活动,组织贾塘中学的130多名学生同厦大学生进行每月一封的书信往来,活动覆盖了70%的七年级学生。孩子们在信纸中尽情书写自己的想法、困惑与心得,而两千多公里外的大哥哥大姐姐们则积极耐心解答,给他们介绍外面的世界,一对一帮助孩子们克服生活、学习、心理方面的困难,引导其确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也让大学生有机会参与到帮助西部地区孩子们的公益行动中来,了解当地真实学习生活状况,培养社会责任感与青年担当意识。

课余,总有孩子们和邓翊分享他们在信中得知的厦大故事。某次,邓翊看见有个学生的字典上赫然写着“厦门大学”四字,他几近泪目。“每每想到这些,我都很庆幸自己除了老师之外,还能作为一名信使,在为贾塘学生和厦大学生构筑的‘山海皆可平桥梁上工作着。”

“支教队员的队服上印有一句话: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支教队员面临困难的时候都会用这句话来勉励自己。”邓翊表示,一年的支教生涯让自己得到了成长,终身受益。2022年9月,他回到厦门大学继续深造。未来,他想在毕业后到基层工作,用自己的所学所知、支教的所感所悟去帮助更多人。或许正是这般纯粹的初心,才使得邓翊的每一步都走得坚实有力。

责任编辑 张惠清

猜你喜欢

支教团西海固厦大
一部新时代的脱贫攻坚史
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从教专业化研究
西海固文学研究的典范
——评钟正平《知秋集》
“国难期中学校应有的觉悟”——《厦大周刊》对九一八事变的反应
厦大硕士创业新一站 卖卤味
中山大学:为开展扶贫接力提供支点
执此长情
“厦大”印象
广西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扎根基层扶贫扶智
关于西海固 我们一直了解得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