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至上,意义深远
2023-03-05华南
华南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
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超过14亿的“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的首要特征,也是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迄今为止,全世界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不超过30个、总人口不超过10亿人。我国在14亿多人口规模的基础上实现现代化,将使世界上迈入现代化的人口翻一番多,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这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件有深远影响的大事。
无论是回望过去还是展望未来,中国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都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无论现实条件、目标定位、實现路径、制度保障,还是国内意义、世界影响,中国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都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全新课题。
2月7日,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开班。习近平总书记在开班式重要讲话中展开分析到,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现代化,也是难度最大的现代化。超大规模的人口既能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和超大规模市场,也带来一系列难题和挑战。光是解决14亿多人的吃饭问题,就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还有就业、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养老、托幼等问题,哪一项解决起来都不容易,哪一项涉及的人群都是天文数字”。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始终是全球范围人口最为庞大的国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1950年,中国拥有总人口5.54亿,占世界人口的21.9%”。目前,我国依然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我国这个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意味着比现在所有发达国家人口总和还要多的中国人民将进入现代化行列。
在人类发展史上,还不存在一个人口超过十亿的国家成功完成现代化的先例。因此,其他国家的现代化能够提供的经验是有限的,中国没有办法通过“简单模仿”或对域外做法实行“拿来主义”而实现本国现代化,其现代化进程具有鲜明的自我探索性质,“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是中国推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杨志成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辩证地看待巨大的人口规模,把人口压力和严峻挑战,转化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源泉和根本宗旨,把巨大的人口规模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资源,摒弃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开创了人口大规模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范例,改写了现代化的世界版图,深刻影响人类现代化历史进程,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巨大贡献。
阜平,是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地方扶贫考察的首站。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对于拥有超过14亿人口的中国来说,实现超大人口规模的现代化,必须走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要具有自己的特点。脱贫攻坚创造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在消除绝对贫困中为持续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建设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民生工程和社会保障体系,为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提供充足人力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要想发展振兴,最重要的就是立足国情、走自己的路。”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不遗余力发展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到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再到新时代以来实施精准脱贫攻坚,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不断探索推进人的现代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强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实践证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共同富裕,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就能得到最广大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就有不竭的动力源泉。中国式现代化不是一部分人、少数人的现代化,而是全体人民的现代化。人口规模巨大,加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既是中国制度优越性的最好例证,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最好例证。
2022年11月,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发表的书面演讲中,习近平主席阐释到:“中国经济社会的更好发展,归根结底要激发14亿多人民的力量。我们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继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使中等收入群体在未来15年超过8亿,推动超大规模市场不断发展。”
“人口规模巨大”既是压力与考验,也意味着优势与红利。随着人口受教育程度和技能水平的提高,人口规模巨大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裕的劳动力资源和人才基础,这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同时,超过14亿人口、4亿以上中等收入群体,每年进口商品和服务约2.5万亿美元;超大人口规模、超大国土空间、超大经济体量、超大国内市场……一个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中国,承载着世界对新时代新机遇的期待。深厚的人力资源基础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叠加,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的动力引擎和不竭的动力源泉。
放眼世界范围,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库资料,2021年,中国14.12亿的人口规模已超过世界三大经济体的人口规模之和(美国3.32亿、欧盟4.47亿、日本1.26亿),也超过现阶段所有高收入国家12.41亿的人口总和。2022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按年平均汇率折算,2021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2551美元,比较接近高收入国家的“门槛线”。
中国即将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并在此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这具有世界意义,意味着世界高收入国家人口总数增长超过了一倍。与此同时,作为目前全世界唯一一个在“人均收入中等”阶段就做到“经济总量巨大”的经济体,同时具备“人均中等,总量巨大”两大重要国情特征,使中国以巨大的国内需求成为全球优质要素资源的“引力场”,吸引它们进来开拓中国经济发展,从而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加速度,彰显中国经济巨大“潜力”,中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稳定器”功能也将进一步增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现代化既是最难的,也是最伟大的”。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人民长期探索和实践的重大成果,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惟其艰巨,所以伟大;惟其艰巨,更显荣光。在宏观层面,中国业已推进的现代化事业显著地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这为回应内外部冲击和实现更高水平的现代化提供了坚实基础。中国同时具备高收入经济体不具备的“潜力”和其他发展中经济体不具备的“引力”,使全球资源获取更高要素报酬的同时带动中国经济增长并更快实现现代化;在微观层面,中国的现代化事业显著改善了社会成员的收入水平、生活水平和社会福祉,对激发我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进一步凝聚起向第二个百年奮斗目标进军的力量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让14亿中国人民携手迈入现代化,是一项繁重、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让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强大生机活力,促进各地区各部门、各行各业、各条战线全面参与,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汇聚起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合力。
责任编辑 陈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