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质量发展中的共同富裕

2023-03-05郭少建

中国集体经济 2023年7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高质量研究

郭少建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高质量发展要优先绿色发展、重视创新驱动发展、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坚持全体人民共享发展带来的成果,保证我国经济不断高质量发展。但是,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挑战与机遇并存,关键在于如何应对。因此,这就为如何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提出了新的重要研究任务。

(一)国内研究综述

在1950~1960年中,“共同富裕”这一概念由毛泽东初次提出。 之后邓小平继承该思想并正式提出了共同富裕思想。在学术世界中,对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掀起了狂潮。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成长,这一思想也在不断地更新迭代。从改革开放开始,学者们就一直在研究先富与后富理论的客观基础与作用、先富和共富的关系、致富和两极分化的关系到研究共同富裕的内涵、实现方式、实践探索、衡量标准等全方位、多角度对共同富裕理论进行研究。近年来,随着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完成,学者们开始对“高质量发展中的共同富裕”进行研究,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的想法。关于在高质量发展中的共同富裕研究,在出版物的数量和质量上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最具有影响力的著作有:陈建波的《中国特色社會主义共同富裕道路研究》(2015)、张建刚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共同富裕实现路径》(2018)、胡鞍钢等人的《2030中国:迈向共同富裕》(2011)、王琳的《共同富裕的探索: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2021)、黄奇帆的《共同富裕: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2021)、史瑞杰的《面向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的政府再分配责任研究》(2021)、王立胜等人的《2021新发展理念》(2021)、贾可卿的《共同富裕与分配正义》(2018)、周宏的《促进共同富裕的国际比较》(2021)。总的来说,我国学术界对共同富裕思想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共同富裕核心内涵研究

胡鞍钢曾说过,共同富裕的社会未来一定会成为亿万人民共同打造的经济强国和科技创新强国,拥有数亿人的共同经济,拥有共同财富的国家,是人类和自然的完美家园;第一种观点认为共同富裕是逐步富裕;王若磊(2021)认为共同富裕不是超越阶段、一步到位、一蹴而就的,而是要求最大限度量力而为、衡量和尊重客观规律。王春玺(2021)认为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而是所有人民的共同富裕,是从理想到现实,从逐步完成到最终实现的共同富裕。第二种观点认为共同富裕不是无差别的富裕;葛道顺(2021)认为共同富裕立足于共同权利,其中,共同权利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民事主体对同一客体所享有的权利,同时也要认识到,共同富裕不是大家拥有相同的、无差别的富裕,而是以过程公正和结果公正为保障的、在容忍度范围内有区别的富裕。潘红(2021)认为财富水平的差异并不意味着违背邓小平的共同财富观念或允许两极分化的存在,而是社会历史进步的必要要求。只有贫富差异存在,才能反映生活的价值差异,才能动员群众使其价值能够实现、才能提高社会生产力,创造更多财富,使社会成员达到共同富裕的更高水平。第三种观点认为共同富裕和高质量发展是不可分割的;刘元春(2021)认为高质量发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一个重要基础。逄锦聚(2021)认为没有高质量就没有共同富裕。第四种观点认为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张占斌(2021)认为共同富裕中的“共同”二字表明共同富裕的主体是全体人民,而不是少数人、一部分人甚至多数人。公丕明(2022)认为共同富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该赋予更多的内涵,共同富裕内涵应该更加能体现中国特色、内容应更加丰富、涉及方面应更加广阔。贾若祥、王继源(2022)对共同富裕内涵中的鲜明的时代特征进行总结,其认为共同富裕的时代特征是国家富强、人民富有、社会富庶、精神富足的有机统一。

2. 共同富裕的具体实现方式

胡鞍钢等人在《2030中国:迈向共同富裕》(2011)中提出21世纪前半叶的新“三步走”战略,内容包括整个公民社会在二十年的时间内的全面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30年我们将共同建立一个共同富裕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面实现。第一种观点认为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注定是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因此,要创新动力,保持定力,循序渐进,有序推进。赖德胜(2021)认为我国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要在未来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有所体现,同时要让新发展理念同经济增长的各个方面相适应、相融合,最终实现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第二种观点认为以更平衡更充分的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杨宜勇、王明姬(2021)认为促进共同富裕首先要坚持科学衡量,树立全新“共同富裕观”;坚持共享性增长,实现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其次,促进高质量就业,实现多渠道增收。最后,提升再分配效果,促进共同富裕。刘培林、钱滔、黄先海、董雪兵(2021)认为全体人民共创共享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围绕,充分解决好发展的不均衡问题,让全体人民实现人力资本的公平积累和公平的参与共创共建的机会,得到公平共享发展成果的主要想法,以不断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的群体、不断提高中等收入阶层人民的收入程度为主要入手点,高质量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个人的收入水平不断持续提高,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各地区共同发展,缩小地区差距,推动城市和乡村共同发展,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进一步实现全民共富、全面富裕、共建共富、逐步富裕,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创共享美好生活。第三种观点认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点是提高“相对贫困”治理能力。陈燕(2021)认为“相对贫困”将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新挑战,只要贫困问题存在,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目标就不会完全实现。解决了绝对贫困,相对贫困就会成为共同富裕的主要障碍。第四种观点认为共同富裕需要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适合中国发展的可行路径。丁一珂、宾建成(2021)认为实现共同富裕首先,需要发挥我国制度优势,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全面深化改革,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其次,要完善分配制度,坚持提高效率与促进公平相统一; 完善财政制度,实现财富合理化分配。最后,积极推动社会保障体制建设。第五种观点认为分工发展是迈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向国成、谌亭颖、钟世虎、王雄英、江鑫(2017)认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不断更新,经济社会将在劳动专业化和职业多样化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向着完全分工的均衡经济方向无限接近,增加共同富裕的兼容空间,即实现更高水平的共同富裕。

3. 共同富裕的衡量标准

研究要实现共同富裕,就要商讨衡量尺度。虽然还没有一个完整的测量体系,但是也有一些研究发现,第一,共同富裕是一个比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高层次的目标。因此,共同富裕衡量标准的底线可以用脱贫标准来衡量;从精准脱贫到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衡量标准倒推,可以发现一些底线标准,如“两不愁三保障”、中等收入阶层的比重提高、城市和农村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等底线标准。第二,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共同富裕的衡量指标亦可作为一个衡量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参考标准,例如泰尔指数、基尼系数、中等收入阶层的群体占比等数值。第三,总体富裕程度可以用人均国民收入绝对水平和相对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人均拥有财富量水平和相对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人均拥有物质财富量水平和相对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全员劳动生产率水平和相对于发达国家的水平这四方面指标加以度量。第四,共同富裕的标准应该看是否扩大了中等收入者比重、是否提高了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第五,共同富裕必须有一个兜底标准,而且兜底需要市场、政府和社会三方参与。2021年中央财经委召开第十次会议明确共同富裕标准,会议确定了分配结构、提高转移支付精度并且规范了合理收入等。

4. 共同富裕的政策

学者对共同富裕政策的研究有很多,最主要的观点有以下几个:第一,不断扩大我国中等收入人民的占比将会进一步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水平。孙居涛(2004)认为只有一个社会的城市化水平大于等于50%,这个社会才有可能是一个以中等收入为主的。因此,农民占总人口的比例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已发展为中等收入主体的重要指标。李春玲(2021)认为扩大中等收入人民的占比必须要提高和修改目标。提高中层收入人民的界定标准;改变中层收入人民发展方向。第二,财政政策遵循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把财政政策作为党领导下统筹社会发展的重要工具,不断推出新举措。邓文硕(2021)认为财政政策作为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政策,可以在税收政策、财政支出、转移支付领域提质增效。第三,在高质量发展中推进共同富裕,需要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李海舰(2021)认为在初分配、再分配和三次分配組成的系统中,三者之前不仅不同,而且相互作用。要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实现相互合作、共同进步,不断推进共同富裕的长期发展。最重要的是,要明确第三次分配的作用,第三次分配在三者之间不能起主导作用而是发挥调节和补充作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仍然是重点。第四,共同富裕是需要完善分配制度,而财税政策是调节收入和财富分配的重要工具,所以近几年学者们纷纷研究财税政策。李丹、裴育(2022)、王树玲(2022)、刘丹(2022)等通过分析在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存在的财税问题,并提出适用的财税政策建议。蒙克(2022)提出了中国应如何采取社会政策来实现共同富裕并进行了回答,他认为实现共同富裕,中国所需的社会政策将取决于中国福利—生产体制的比较制度优势,国家主义应是其重要特质之一。

(二)国外研究综述

跟国内研究相比,国外学者对共同富裕的研究甚少,主要研究的是关于社会福利政策、收入不平等以及减贫事业和扶贫政策的研究。第一种观点认为一个国家绝对贫困的减少会造成相对贫困。Benoit Decerf and Mery Ferrando (2020)通过研究1990~2015年间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收入和国内不平等性,发现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收入和国内不平等性都有所增加。虽然这一进程大大减少了绝对贫困,但也增加了许多国家的相对贫困。第二种观点认为GDP的增长与贫困的减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Tatyana Sukhadolets、Elena Stupnikova、 Natalia Fomenko、Nadezhda Kapustina and Yuri Kuznetsov(2021)认为为了减少贫困,GDP增长率不仅要达到每年1%~2%,而且必须更高,达到5%~7%或更高。如果GDP增长保持2019年,那么即使2019冠状病毒疾病这样的全球性危机也不会显著影响贫困率。甚至认为当一个国家的GDP较高时,外国投资会对减贫产生积极影响。有了外国投资,各国甚至可以在金融危机中减少贫困。第三种观点认为金融发展对减贫会产生影响。Kunofiwa TSAURAI(2020)认为金融发展和外国直接投资对减贫的影响好坏参半,但在大多数情况下,金融发展和外国直接投资之间的互补性促进了减贫。其政策含义是金砖国家应实施旨在改善金融发展和外国直接投资流入的政策,以减少贫困。第四种观点认为制度与贫困之间是相互作用的。Elisa Aracil等(2021)认为制度与贫困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巨大的社会挑战。为了解决贫困问题,“我们需要做的不仅仅是依靠经济增长”。因此,意识到制度质量的影响可以帮助确定制度改革的优先次序,以更好地从金融包容性中获益,从而减轻贫困。M Abramovitz(2022)采用Titmuss的三级社会福利体系框架,基于新数据和更深入地分析,并得出结论,这三种福利体系都继续为中产阶级、富裕家庭和大公司服务并向他们倾斜。同时他认为社会工作者可以努力将制度从奖励权力和特权的制度转变为确保所有人分配公平的制度。

综上所述,共同富裕思想学术研究的特点是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虽然在共同富裕方面已有不少研究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第一,对共同富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不多。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理论的来源。理论在实践中才能不断深化和发展,因此可以进一步去研究共同富裕理论和实践的研究。

第二,对共同富裕的衡量标准研究不足。通过知网文献搜索发现,对于衡量共同富裕的标准研究成果甚少,大部分研究还是关于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和中等收入群体比例等的具体数值作为衡量标准,并没有提出和自己国家相适应的衡量标准。因此,应该研究出适合我国的共同富裕的衡量标准。

第三,对共同富裕相关政策的研究较少。当前学术界对共同富裕的研究重点是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缺乏这一时期的政策研究。因此,在研究某一时期的共同富裕理念时,需要深入考察同时期的政策,通过政策研究全面、具体地探索这一时期的共同富裕理念。

参考文献:

[1]王若磊.完整准确全面理解共同富裕内涵与要求[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1(06):88-93.

[2]王春玺,高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内涵及实现途径[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3(01):25-28.

[3]葛道顺.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和观察指标[J].国家治理,2021(30):8-11.

[4]潘红,王志建.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科学内涵及其现实意义[J].邓小平研究,2017(03):104-108.

[5]张占斌,吴正海.共同富裕的发展逻辑、科学内涵与实践进路[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3(01):39-48+2.

[6]公丕明.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目标愿景及重点任务[J].中国物价,2022(11):9-11.

[7]贾若祥,王继源.正确认识和把握共同富裕的内涵和路径[J].经济,2022(11):22-25.

[8]胡鞍钢,鄢一龙,魏星.2030中国:迈向共同富裕(上)[J].农场经济管理,2012(03):17-25.

[9]赖德胜.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6(06):10-16.

[10]杨宜勇,王明姬.更高水平的共同富裕的标准及实现路径[J].人民论坛,2021(23):72-74.

[11]刘培林,钱滔,黄先海,董雪兵.共同富裕的内涵、实现路径与测度方法[J].管理世界,2021,37(08):117-129.

[12]陈燕.中国共产党的共同富裕:理论演进与实现路径[J].科学社会主义,2021(03):115-120.

[13]丁一珂,宾建成.浅论新时代中国实现共同富裕的挑战与路径[J].特区经济,2021(04):39-41.

[14]向國成,谌亭颖,钟世虎,王雄英,江鑫.分工、均势经济与共同富裕[J].世界经济文汇,2017(05):40-54.

[15]曾灿,张秀生.共同富裕理论初探[J].广东经济,2018(03):80-88.

[16]蔡禾.共同富裕的兜底标准与底线公平[J].探索与争鸣,2021(11):18-20+177.

[17]孙明慧.共享发展的思想源流、科学内涵与衡量标准[J].江西社会科学,2017,37(11):239-244.

[18]孙居涛.改革开放以来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创新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4(06):35-40+61.

[19]邓文硕.“共同富裕”语境下财政政策的新作为[J].审计观察,2021(10):32-36.

[20]李海舰,杜爽.推进共同富裕若干问题探析[J].改革,2021(12):1-15.

[21]王树玲.推进共同富裕的财税政策研究[J].时代经贸,2022,19(09):49-51.

[22]蒙克.中国应采取何种社会政策来实现共同富裕——全球视野下社会政策比较制度优势的分析与启示[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22,59(01):53-69+158-159.

[23]Decerf B,Ferrando M.Income Po-verty has been Halved in the Developing World,even when Accounting for Relative Poverty[J].Working Papers,2020.

[24]Sukhadolets T,Stupnikova E,Fom-enko N,et al.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Investment in Construction and Poverty in Economic Crises(Denmark,Italy,Germany,Romania,China,India and Russia)[J].Economies,2021,9.

[25]Tsaurai K.Financial Development-Poverty Reduction Nexus In Brics:A Panel Data Analysis Approach[J].Applied Econometrics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2020, 20.

[26]Aracil E,G Gómez,OMD Tejada. Institutional quality and the financial inclusion-poverty alleviation link:Empirical evidence across countries[J].Borsa Istanbul Review,2021.

[27]Abramovitz M.Everyone is still on welfare:the role of redistribution in social policy[J].Soc Work,2001,46(04):297-308.

[28]唐步龙.改革开放40周年:从“共同富裕”到“精准扶贫”的实践与创新[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35(02):92-97.

[29]燕连福,王亚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核心内涵、基本遵循与发展路径[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2(01):1-9.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城西校区)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高质量研究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