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共育开展幼儿劳动教育的策略
2023-03-05海南省海南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卓丽茜
◎ 海南省海南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 孙 婵 卓丽茜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用)》强调“既要重视和保证儿童受保育、受照料的需求,又要充分尊重和支持他们日益增加的自立需求,防止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支持并引导儿童自理、自立的积极尝试”。幼儿期是孩子进行劳动教育的关键期,在幼儿期开展劳动教育对于引导幼儿养成服务社会的意识,以及正确的劳动态度和劳动行为等都具有积极的发展意义。
目前,幼儿园劳动教学仍面临着许多困难,幼儿普通劳动意识淡薄,不少幼儿有很强的依赖心理。再者家长包办过多,劳动教育的开展停留在表面。所以,教师要注意引导孩子从小树立热爱劳动的意识,给予幼儿更多劳动的机会,进而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技能。家庭教育是推进劳动素质教育的重要桥梁,幼儿园是实施劳动素质教育的重要主体,家园之间如果形成一种合力,将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成效。本文将根据笔者开展家园共育的实践状况,分析并制定幼儿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策略。
一、改变观念,树立劳动意识
当前,教师和家长在潜意识里都知道要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多动手锻炼,但在一日生活活动中,教师、父母包办做事的现象时有发生,那些本应由孩子自己完成的生活技能和动作训练,被教师和家长轻松地取代了,孩子们劳动锻炼的权利也被夺走。久而久之,孩子易对劳动失去兴趣。因此,教师和父母一定要改变观念,大胆放手,从小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
二、建立家园互联制度,以完善日常沟通交流
1.家长积极配合教师。父母要真正认识到孩子良好的劳动习惯养成的意义与重要性,才能主动承担孩子在家庭中的劳动教育,以培养幼儿良好的劳动习惯。在这一方面父母要积极学习家庭教育中关于劳动教育方面的内容,可以通过上网、查阅书籍等方式,科学合理地掌握适合幼儿劳动教育的内容,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调动孩子劳动的兴趣,让孩子从最基本的动作技能开始,逐渐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另外,父母要积极主动和教师沟通,把孩子在家参与劳动的情况和劳动效果等告知教师,便于教师了解孩子在家的劳动能力和表现。
2.教师积极指导家长。幼儿在园生活中的劳动行为,教师要主动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让家长及时了解每个阶段孩子在园的劳动行为培养内容,了解孩子实际的动手能力。同时也便于家长掌握具体的劳动教育方式、方法,参照幼儿园的指导方法在家中践行,为孩子提供一个统一、连续的劳动环境,进一步促进孩子劳动行为的养成。此外,教师要运用自己的专业优势,根据孩子的个体发展水平及劳动技能状况,给予家长科学、专业的指导建议,让家长在指导幼儿劳动时更有针对性。
三、将家园共育贯穿到幼儿劳动教育的全过程
1.在集体活动中加强家园共育。集体活动是幼儿园组织幼儿活动的常见形式,根据幼儿最近发展区的需要,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适宜的集体活动,锻炼幼儿勤劳的意志。教师可与家长沟通,结合班级幼儿劳动技能的实际水平,在集体教学中进行渗透性的劳动教育,进一步促进孩子们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性。比如,班级经常开展绘画活动来锻炼幼儿的勤劳意志,培养幼儿良好的劳动习惯。教师可以在活动后有意识地组织幼儿整理、清洗美工材料,同时将美工产生的废弃材料自主清理到垃圾箱中,由此形成活动后有意识收拾整理的习惯,进一步促进孩子们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性。
2.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家园共育。在日常生活中处处都蕴含着劳动教育的契机和价值。在我们看来,最有效的劳动教育就是使每个孩子都乐于投入到实际生活中,并在劳动体验中获得愉悦的情绪与成就感。首先,针对各年龄段孩子的劳动发展特征,教师可以借助生活实践来考察孩子的劳动发展水平。如小班开展穿脱衣服、叠毛巾等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竞赛;中班开展叠被子、系鞋带等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竞赛;大班开展小组合作收拾整理教具、玩具等合作能力比赛。其次,可借助一日生活中的过渡环节开展自我服务实践提升幼儿的劳动意识。如在自由活动时间整理教具和玩具;午休前后时间整理个人衣物及床上用品;餐前准备时间擦拭桌椅、准备餐具;餐后整理时间清洗自己的碗碟、收拾桌面地面卫生等。接着,积极开展值日生实践提升幼儿在集体环境中的自我价值。幼儿通过轮流做值日,协助教师管理班级,为班级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除此以外,教师还应适当布置一些家庭任务,引导孩子的回家后完成一定的劳动任务,再由父母把孩子的完成情况分享至班级群,从而让幼儿养成自己能做到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在家园合作过程中,教师分享经验做法,做好家长的引导。家长要知道如何在孩子参与家务劳动时给予合适的引导与鼓励,根据孩子的能力适度地安排劳动任务,帮助幼儿在劳动中建立保护自身安全的意识。
3.在区域活动中加强家园共育。第一,借助生活区域养成劳动的良好习惯。教师可把生活化的材料放置于生活区,使孩子们在实际操作中学会去果皮、清洗蔬果、榨汁、摆拼盘等生活技能,激发孩子劳动的兴趣。第二,利用美工区域体会劳动的快乐。教师投放各种高低结构材料和操作用具,孩子们可挑选自己感兴趣的结构材料进行手工劳动,并大胆采用贴、捏、划、剪,甚至编织等方法来创作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从而体会手工劳动的快乐。第三,利用角色游戏区感受劳动的乐趣。教师提供各种可操作的真实材料,让幼儿扮演生活中不同的角色,模仿成人的劳动行为。第四,利用各种生活馆开展劳动教育。在幼儿园的生活馆中,运用真实的工具和材料开展烹饪、烘焙等手作劳动课程,感受劳动乐趣。第五,利用种植区体会劳动的乐趣。在种植园区内,教师可引导孩子为栽培的花卉或蔬果松土、浇水、施肥、移苗、搭架等,切身体会劳动的乐趣。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发动家长,鼓励家长和孩子在家中共同开展种植活动,一起为家中的花卉浇水、松土、除虫等,体验亲子种植劳动的乐趣。
4.在节庆活动中加强家园共育。实践性是劳动教育的第一特性。教师可以利用各种节庆活动,将劳动教育适时地融入节庆活动的实践体验中。比如可以在妇女节、劳动节、父亲节等节庆活动时,设计并组织契合主题内容的劳动活动。又如,教师可以运用微信打卡的形式,尝试“21天”劳动打卡计划,让幼儿每天承担家中的部分劳动,例如收拾整理自己的房间、扫地拖地、扔垃圾等,家长可用照片、视频的方式记录孩子做家务的片段,鼓励幼儿坚持劳动打卡,进而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教师还可以在幼儿园创设“我是勤劳的小能手”专栏,不定期展示孩子们在节庆活动中参加劳动的精彩瞬间,以此鼓励更多孩子积极地加入劳动的队伍中。长此以往,幼儿的劳动意识将日渐提高,热爱劳动的好习惯也就慢慢养成了。
5.在社会实践中加强家园共育。为了更深入培养幼儿的劳动技能,丰富劳动体验,家园联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可合理利用社会各类劳动实践资源,开展劳动体验,逐步提高对幼儿劳动活动的质量要求。比如带幼儿体验农家乐;在种植园里采摘各种水果、蔬菜;在稻田里收割稻谷;尝试野外生火做饭等。还可以鼓励父母带幼儿一起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比如看望孤寡老人、户外捡拾垃圾、参加植树或其他种植养护活动动等。这样,既能丰富幼儿课堂外的劳动体验,又能体现家长的表率作用,以自身示范带动孩子,进而激发孩子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行为,也更好地增进了亲子之间的情感。
幼儿时期是开展劳动教育的关键时期,开展劳动教育对培养幼儿独立性、形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促进人格健全等都有着重要的发展意义。因此,我们必须要从小就对孩子们开展劳动教育,教育孩子爱劳动、肯劳动、会劳动的意识和能力。教育是一项细水长流、循序渐进的活动,作为教师和家长,我们都应该在孩子能力允许的情况下多为其提供锻炼和提升的机会,这不仅是劳动教育知识和劳动技能的获取,更能有力地促进劳动品质的习得和养成。家园携手,一起为更好地培养幼儿的劳动习惯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