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和静县乌兰英格墓地发掘简报
2023-03-04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2020年6月—7月,为配合和静县巴音布鲁克机场建设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机场施工范围所涉及的乌兰英格墓地的9座墓葬进行了考古发掘,共出土文物16件(组)。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一、墓地概况与地理环境
乌兰英格墓地处和静县西北部,天山中段山区巴音布鲁克山间盆地西北的哈尔诺尔沟下段西侧的草滩上,地势由北向南缓斜,地表为粉砂质土壤。墓地北距天山山脉约10千米,南距217国道约2.5千米,东南距和静县城约295千米。(图1)。
图1 墓地位置示意图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于该区域发现40 座墓葬并建档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和静县不可移动文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汇编》,2011年。,此次发掘的9 座墓葬由西南向东北呈链状依次排列,墓葬间距20 米左右(图2)。墓葬形制均为地表带有土石混筑结构封堆的竖穴土坑墓,流行头西足东的仰身直肢葬,随葬品较少。
图2 墓葬分布图
二、墓葬描述
M1 位于发掘区域西南端。地表封堆平面呈圆形,为单石圈土堆覆石结构,直径14米,石圈宽3.3米,封堆最高处距原地表0.3米。
墓室长2.3米,宽1.4米,深2.5米,墓向270°。墓室内填黄褐色砂土并夹杂大量卵石,清理中发现少量羊骨和牛骨,清理至墓底后发现一具40~45 岁成年男性骨架,仰身直肢,头西足东,脊柱位置发黑并伴有骨质增生。在其身体右侧发现1件陶罐,未见其它随葬品(图3)。
图3 M1封堆墓室及人骨(1.M1:1单耳带流罐)
M2 位于M1东北20米处。地表封堆平面呈圆形,土墩结构封堆,直径14米,封堆最高处距原地表0.5米。
墓室长3.4 米,宽1.6 米,墓深2.3 米,墓向250°。墓室内填黄褐色砂土并夹杂大量卵石。在清理至距墓室开口1 米时,发现墓室内有数根圆木沿墓室方向斜向栽立棚盖,直径在16~24 厘米不等,在填土内发现1 件陶罐。墓底有35~40 岁成年男性个体,仰身直肢,头西足东,人骨下可见尸床,为木板拼接而成。在其头骨左侧下方发现1件金耳环,盆骨右侧发现1件铜带扣,股骨下发现1件骨器。清理人骨过程中于盆骨下发现包金铜饰件1件、包金铜贝6件以及金箔片2件(图4)。
图4 M2封堆墓室及人骨(1.M2:3铜带钩;2.M2:2金耳环)
M3 位于M2东北20米处。地表封堆平面呈圆形,为双石圈土堆覆石结构封堆,直径14米,内圈宽0.8米,外圈宽2.8米,封堆最高处距原地表0.7米。
墓室长2.1 米,宽1.4 米,墓深2.9 米,墓向270°。墓室内填黄褐色砂土并夹杂大量卵石。在墓室中部填土内发现散落圆木、陶片及散落人骨。在墓室西侧填土内发现1件黑衣陶罐及2件夹砂红陶罐。单人葬,成年男性,25~30岁,无头骨,仅残存少量肢骨。从残存人骨判断,该个体仰身直肢,头西足东,未见其它随葬品(图5)。
图5 M3封堆墓室及人骨
M4 位于M3东北20米处。地表封堆平面呈圆形,为单石圈土堆覆石结构封堆,直径10米,石圈宽2.9米,封堆最高处距原地表0.3米。
墓室长2.1 米,宽1.1 米,深1.6 米,墓向280°。墓室内填黄褐色砂土并夹杂大量卵石。清理至墓底后发现一25~30岁成年男性个体,仰身直肢,头西足东,未见随葬品(图6)。
图6 M4封堆墓室及人骨
M5 位于M4 东北20 米处,地表封堆平面呈圆形,为单石圈土堆覆石结构封堆,直径17 米,外圈宽2.8米,封堆最高处距原地表0.9米。
墓室长3.3米,宽1.9米,墓深3.0米,墓向300°。墓室内填黄褐色砂土并夹杂大量卵石,填土内发现散落人骨。清理至墓底后未发现人骨,推测该墓遭受扰动,未见随葬品(图7)。
图7 M5封堆墓室及人骨
M6 位于M5 东北30 米处,地表封堆平面呈圆形,为双石圈土堆覆石结构封堆,直径9 米,内圈宽0.3米,外圈宽2.9米,封堆最高处距原地表0.4米。
墓室长2.3米,宽1.6米,墓深2.5米,墓向270°。墓室内填黄褐色砂土并夹杂大量卵石,发掘中于填土内发现散落圆木。清理至墓底发现一5 岁左右未成年个体,仰身直肢,头西足东。在头骨下发现1 粒玛瑙珠,未见其它随葬品(图8)。
图8 封堆墓室及人骨
M7 位于M6东北20米处,地表封堆平面呈圆形,为单石圈土堆覆石结构封堆,直径10,石圈宽2.5,封堆最高处距地表0.4米。
墓室长2.3 米,宽1.7 米,深2.1 米,墓向270°。墓室内填黄褐色砂土。清理过程中于填土内随葬1 件陶罐及1 件陶瓶。墓底葬一35岁左右成年女性个体,仰身直肢,头西足东,无头骨。在其身体躯干下方随葬1件铁刀、1件骨环,未见其它随葬品(图9)。
图9 M7封堆墓室及人骨
M8 位于M7 东北20 米处,地表封堆平面呈圆形,为双石圈土堆覆石结构封堆,直径9 米,内圈宽0.4米,外圈宽2.8米,封堆最高处距地表0.4米。
墓室长2.1 米,宽1.6 米,墓深2.2 米,墓向310°。墓室内填黄褐色砂土。清理至墓底后未见人骨(图10)。
图10 M8封堆墓室
M9 位于M8 东北30 米处,地表封堆平面呈圆形,封堆结构为双石圈土堆覆石结构,直径12米,内圈宽0.3米,外圈宽1.3米,封堆最高处距地表0.7米。
墓室长3.3 米,宽1.9 米,墓深3.2 米,墓向270°。墓室内填黄褐色砂土。清理过程中于填土内发现散落头骨。清理至墓底后发现一40~50 岁左右成年女性个体,仰身直肢,头西足东,未见头骨,未见随葬品(图11)。
图11 M9封堆墓室及人骨
三、出土遗物
本次发掘出土遗物依据不同材质可分为陶器、铜器、铁器、金器、骨器,玛瑙等。陶器主要有带流罐、陶壶、圜底罐、陶瓶等(图12)。出土小件器物主要有铜带饰、金耳环、包金铜饰件、金箔片、铁刀、骨器、玛瑙珠等(图13)。
图12 出土陶器
图13 出土小件
陶器
带流罐 2件。
M1:1,单耳带流罐,夹砂灰陶,圆唇,长流,流口略向上倾斜,侈口,束颈,鼓腹,圜底,流口对应一侧颈部至腹部饰带状桥形耳,器耳已残,器物腹部至底部可见黑褐色烟炱痕迹。口径长径20,腹径23.5,通高31.5厘米(图12:6)。
M3:3,单耳双口带流罐,夹砂灰陶,器物口部由带流口以及注口,带流口一侧为长流,侈口;注口长图形,直壁,二者均为平唇,鼓腹,小平底,小敞口一侧颈部至腹部饰带状桥形耳,已残。带流口长径16厘米,注口直径7厘米,腹径22.5厘米,底径8.5厘米,通高27.5厘米(图12:7)。
单耳罐,1件。
M2:1,夹砂灰陶,平唇,侈口,束颈,鼓腹,小平底,颈部至腹部饰带状桥形耳,已残,器耳两侧腹部饰乳钉状凸起。口径8.5厘米,腹径15.5厘米,底径6.5厘米,通高20厘米(图12:3)。
圜底罐,3件。
M3:1,夹砂红陶,圆唇,微侈口,束颈,鼓腹,圜底,最大径位于下腹部,器物一侧带黑色烟炱痕迹。口径8厘米,腹径15厘米,通高15厘米(图12:2)。
M3:2,夹砂红陶,圆唇,微侈口,弧壁,鼓腹,圜底,器物底部一侧带黑色烟炱痕迹。口径8厘米,腹径15.5厘米,通高22厘米(图12:4)。
M7:2,陶罐,夹砂红陶,微侈口,平唇,弧壁,微鼓腹,圜底,器物腹部带条状桥形耳,已残。腹部中段饰一周三道弦纹,腹部下方横向饰一行方格状戳印纹。器耳侧及其对应一侧口沿至下腹部纹饰处纵向饰一行方格状戳印纹。器物腹部一侧至底部可见明显烟炱痕迹。口径9.9厘米,腹径11.7厘米,通高15厘米(图12:5)。
陶壶 1件。
M7:1,夹砂灰陶,微侈口,平唇,细长颈,小口,胶形复,圜底,器物肩部两侧似带有带状桥形耳已残。口径3.5厘米,腹径14厘米,通高18.5厘米(图12:1)。
铜器
铜带钩,1件。M2:3,器物平面呈圆角梯形,梯形中部镂空对称雕刻两只猛兽捕猎的场景,弧边一侧中部带半圆形挂钩。器物通长6厘米,弧边宽3.4厘米,短边宽2.7 厘米(图13:9)。
铁器 1件。
铁刀 1件。M7:3,器物整体呈扁平棍状,锈蚀较为严重,器物一端已出现断裂,无法区分刃部及柄部。铁刀长6.5厘米,宽1.6厘米,厚0.6厘米(图13:3)。
金器 10件。
金耳环 1 件。M2:2,由金耳环以及绿松石坠两部分组成。耳环部分有金条弯折焊接而成,末端以金丝弯折绑定。绿松石耳坠整体呈水滴状,头端带有双面对钻形成的穿孔。通长3.8厘米,耳环长2.8厘米,绿松石耳坠长1厘米、最宽处1.6厘米(图13:6)。
包金铜仿 6 枚。M2:4,金箔片包裹铜贝制成,器物整体呈货贝状,中部带有凹槽,凹槽两侧带有锯齿形纹路,首尾两端中部带有单面穿孔。最大长1.9厘米、最宽1.5厘米(图13:7)。
花形包金铜饰件 1 件。M2:6,金箔片包裹铜片制成,器物平面呈花朵形,中部为圆形花蕊,外围带12 个花瓣,花瓣最外侧呈等边三角形排列3 个圆形单面穿孔。直径4 厘米、内圈直径1.1 厘米、穿孔直径0.2厘米(图13:5)。
狮首纹金箔片 2件。M2:7,器物平面呈圆形,外侧为圆环状,中部带猛兽头部形象浅浮雕,内侧边缘处带有圆形单面穿孔,一件带4个穿孔,另一件带5个穿孔。直径1.6厘米,穿孔直径0.2厘米(图13:8)。
骨器 1件。
M2:5,器物整体呈匙状,一端呈方形,带圆形单面穿孔,一端呈波浪形。长5 厘米、最宽处1.2 厘米、厚0.5 厘米、孔径0.5 厘米(图13:4)。
骨环 1件。
M7:4,器物整体呈圆环状,中部带有圆形单面穿孔,一侧已出现断裂。直径1.5厘米、穿孔直径0.9厘米、厚度0.5 厘米(图13:1)。
玛瑙珠1颗。
M6:1,器物整体呈扁圆形,由玛瑙天然制成,串珠中部带有单面圆形穿孔。直径0.9 厘米、穿孔直径0.2 厘米、厚度0.5 厘米(图13:2)。
四、结 语
和静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部,焉耆盆地西北的天山中段南簏,东与和硕县、吐鲁番市的托克逊县毗邻,南与焉耆县、库车县、拜城县相连,西与特克斯县、巩留县、新源县、尼勒克县相接,北与乌鲁木齐市、昌吉市、呼图壁县、玛纳斯县、沙湾市相接,是全国接壤县市最多的一个县。本次发掘的墓葬位于巴音布鲁克草原地带,即天山中段南麓的山间盆地,此地向东可穿越山区前往焉耆盆地,向北可穿越天山廊道到达伊犁地区。特殊的地缘优势为区域内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和静县不可移动文物主要分布于县域北部的天山山间盆地、山地沟谷以及山前地带的山区,县域内墓葬遗存多样,具有较为鲜明的地域特点,年代越早其区域性特征越明显,同时与周边地区文化也相互存在着联系或影响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和静县不可移动文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汇编》,2011年。。
本次发掘的9座墓葬在巴音布鲁克草原地区尚属首次,墓葬地表均带有土石混合结构石堆或石圈结构封土,直径10~17 米,高0.3~1 米。墓葬形制均为竖穴土坑墓,墓室内普遍见填石现象,个别墓葬墓室内有圆木棚盖,骨葬式均为头西足东的仰身直肢葬。本次考古发掘的墓葬从地表封堆、墓葬形制以及葬式葬俗来看,以土墩、土墩石圈或者双石圈为地面标志,以竖穴土坑为主要墓室结构,以头西足东的单人仰身直肢葬为主要埋葬形式,这种埋葬方式与塔里木盆地北缘的察吾呼文化系统的葬俗有着一定区别,带有明显的天山以北草原地带人群的埋葬风格,通过这些可以看出乌兰英格墓地具有来自天山以北草原地带人群丧葬文化的基本特征。
本次考古发掘出土黑衣带流罐、黑衣单耳罐、球形腹的夹砂红陶罐以及仿皮囊形单耳罐的几种器物特点较为鲜明。在乌兰英格墓地发现了王博所提到的“手制黑衣陶器”②王博:《新疆考古出土手制黑衣陶器初探》,《西域研究》,2002年第3期。,王博认为手制黑衣陶器代表性器物是侈口束颈折肩(或折腹)圜底钵、单耳带流罐、单耳罐、双耳罐、单耳壶、单耳盆、单耳杯。王博认为手制黑衣陶器是新疆青铜时代的三大陶系之一,分布地域主要在塔里木盆地周缘,产生于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785年之间,流行于西汉时期,是构成西域一些绿洲考古文化的基本要素。
乌兰英格墓地出土的的黑衣单耳带流罐与库车县提克买克遗址与墓葬③阮秋荣:《新疆库车县提克买克冶炼遗址和墓地初步研究》,《汉代西域考古与汉文化》,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年。出土的器物造型特征基本一致,单耳罐与莫呼查汗墓地④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莫呼查汗墓地》,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年。第三期和察吾呼墓地⑤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察吾呼——大型氏族墓地发掘报告》,上海:东方出版社,1999年。第三期出土的单耳罐在造型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而球形腹造型的圜底陶罐则与那仁哈布其罕沟墓地⑥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和静哈布其罕萨拉墓群2013年发掘简报》,《文物》,2014年第12期。以及伊犁河流域的索墩布拉克墓地①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察布查尔县索墩布拉克古墓群》,《考古》,1999年第8期。的器物造型较为相近,以上提到的几处遗址与墓地相应的时期大体都在战国至汉代前后,索墩布拉克墓地的年代下限则到公元前275年前后。这次出土的仿皮囊形陶罐、铜带钩、包金铜饰件以及金箔片以往在新疆地区则较为少见,这类器物尤其是豹形铜带具、狮形金箔片的出土则更多的体现了草原文化的装饰风格。
出土的包金铜仿贝的造型样式应当是来源于新疆地区多处早期墓地发现的海贝,海贝以往多在塔里木盆地北缘的察吾呼文化系统如察吾呼墓地②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察吾呼——大型氏族墓地发掘报告》,上海:东方出版社,1999年。及莫呼查汗墓地③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莫呼查汗墓地》,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年。、吐鲁番的洋海墓地④吐鲁番市文物局、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吐鲁番学研究院、吐鲁番博物馆:《新疆洋海墓地》,文物出版社,2019年。、哈密的天山北路墓地⑤吕恩国:《洋海货贝的历程》,《吐鲁番学研究》,2016年6月。、焉布拉克墓地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新疆大学历史系文博干部专修班:《新疆哈密焉布拉克墓地》,《考古学报》,1989年。多处墓地均有发现。
因此我们推测乌兰英格墓地应当是来自天山以北草原地带的游牧人群与察吾呼文化系统的人群经过深入的文化交流后所形成的一处墓地,其年代应当在战国晚期至西汉时期。
和静县乌兰英格墓地地理区位特殊,地处巴音布鲁克草原地带,以往所做的正式考古发掘工作也较少,但墓地所在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天山廊道东西文化交汇之地,独特的地理位置为空间区域内的人口流动、文化传播等都提供了重要的条件,这对探讨不同人群之间经济、政治、文化的交流都提供了重要证据。
领 队:闫雪梅
发 掘:朱永明
修 复:黄奋
整 理:朱永明、宋书林
绘 图:宋书林、朱永明
执 笔:朱永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