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文化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2023-03-04广州市越秀区建设大马路小学
文广州市越秀区建设大马路小学
语文课对于小学生来说有着强大的吸引力,是渗透革命文化精神的重要阵地。笔者建议,在学校的语文教学中,对革命文化内涵的课程,教师应根据自己具体的教学经验,通过多种途径,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把红色革命精神加以合理的灌输,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培养学生坚强向上的精神品质,调动学生爱国、爱党、热爱民族的积极性。在教学时,教师应该紧紧结合革命题材内容的精神与语文教学手段,使革命题材内容的“育人”功能最大化。
一、正确解读文本,把握渗透方向
经过对统编小学课文的整理、总结,据不完全统计,革命历史文化题材类文学作品约有五十余篇(段)。这些革命历史文化题材类文学作品主要有以下的特点:
(一)“红色人物”课文对学生具有强大的榜样感召力。 这些课文通过描写革命时期伟大共产党人的往事,歌颂了他们的优秀品德。伟大共产党人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如《朱德的扁担》中以一根普通的扁担来表现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青山处处埋忠骨》展示了一代伟人毛主席作为普通人和革命家的旷达心胸和无私襟怀;《军神》通过一场震撼人心的手术展示了一代“军神”刘伯承的坚强。这些内容不是简单说教,而是通过这些伟大共产党人的往事,给学生展示出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正面形象,起到榜样的作用,对给学生渗透正确的价值观很有帮助。
(二)教材中革命文化内容的体裁多样化。 比如,记叙文《狼牙山五壮士》通过描写抗日战争时期,七连五班的五位战士为了掩护人民群众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最后英勇牺牲的故事,给学生展示了五位战士视死如归的革命主义精神。课文对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非常生动,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氛围,在悬崖之上的五位壮士的选择扣人心弦。在看到最后五位壮士英勇跳崖之后,很多学生都不禁流下眼泪,为革命先烈的事迹深深感动。这些记叙文正是通过细致生动的描写,以达到学生的红色教育的渗透效果最大化。
(三)教材中和平年代的革命文化内容具有时代意义。 例如,通过《升国旗》使学生们体会到升国旗是一个庄重的仪式,能激发起他们尊重祖国、热爱祖国母亲的思想感情;《雷锋叔叔,你在哪儿》歌颂了雷锋助人为乐、忘我献身、竭诚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让学生雷锋精神并寻找身边的雷锋;《桥》则反映了一名基层党支书记大公无私、一心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二、消除对文本的陌生感,提高对文本的理解力
(一)补充背景资料,增强对课文的理解。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查找材料来熟悉故事场景、认识人物、感受故事内容,这是学好革命历史主题系列文章的一个有效途径。比如,《小英雄雨来》这篇文章讲述的年代离学生所处的时代比较久远,学生对书中展示的生活会有一定的陌生感。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中,为减轻学生对教材的陌生感,可能采用如下方法:上课时,允许学生在网上或在图书室查阅抗战的资料,搜集抗战期间的民族英雄事迹,体会这些英雄人物大无畏的精神;了解作者管桦的生平资料,知道作者亲身经历过战火纷飞的年代,参加过抗日战争。经过这些铺垫,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大提升。课堂上,让学生拿搜集回来的材料进行交流,回顾关于抗战的电影情节,认识日寇对我们家园的大肆侵犯。在层层深入的过程中,他们也逐步克服了对红色文化题材文本的陌生感,从而更准确地理解文本的情感。
(二)创设情景,确保价值引导的正确性。 比如,在学习《有的人》时,有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的人也很好,有积极的人生态度。”这时,老师如果一味赞同或者认为“说得有道理”,就会给学生错误的导向。当学生因为对当时的时代、情况不熟悉而对文字产生认识性偏离和误解时,教师一定要及时了解原因,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所以,除了提供材料,说明背景以外,老师也应该创造情境,引导他们设身处地去思考:在中华大地被日寇践踏的危难时刻,如果是你身处其中,你会怎么做?
三、优化教学手段,渗透红色精神
(一)紧扣情感,渗透思想。相对于其他表现形式的课文,革命斗争文化主题类型的文章特点是“以当代文学艺术作品独特的表现形式,铭记那段不容忘却的光辉发展史”革命题材主题课文往往会形成较强的人物情感色调,作家在字里行间把自身的思想感情呈现在读者群体面前。学习者在诵读文章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革命人物的崇高形象和伟大精神。例如,教师在教学统编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的《金黄色的鱼钩》一文时,首先可以让学生体会文中对人物的细节描写,在分析细节的流程中,感受老班长忠于革命斗争、舍己为人的精神。接下来重点分析“金色的鱼钩”的意义,它既记载了老班长的英雄事迹,也体现了这位老班长高尚的革命斗争品格永垂不朽。这篇文章细节刻画栩栩如生,感情充沛,在学生眼中展示了一个了立体的、无私奉献的人,在他们心目中勾勒了老班长丰满的人物形象。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注意捕捉文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信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品味语言,体会精神。在教师开展革命主题的教学时,可能会有学生无法理解课文中的英雄人物形象,因为“英雄”这个词往往很高大上,是大家都达不到的境界。所以教师在教授课文时,就必须要使学生明白:英雄人物实际上也是一位普通的人,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怎样凸现人物形象的真实感呢?教师可通过利用补充的材料侧面衬托上英雄人物普通的一面,缩短学生和他们之间的距离。比如,教师在教学《桥》这一课时,可补充材料使他们体会一位杰出的共产党人在危险时把生活的希望交给了他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的品格与奉献精神。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互动学习和交流讨论,使他们知道老支书作为一名父亲,他是关爱儿子的,是一位平凡人,而作为一名党员,他也是不平凡的,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到了首位。这位优秀共产党员能把“为人民服务”这一红色精神深植在学生心中,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综上所述,传统革命文化教育是学校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继承和弘扬传统革命精神,要从课程目标出发,把革命文化精神和语文教学融为一体。在这一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以学员为中心,进行了多姿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将红色革命文化引入了课堂教学中,使红色精神浸润进学生的心灵,从而大大提升了学员的使命感与责任心,实现育人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