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养殖过程中消毒效果的因素及科学消毒措施
2023-03-04沈双,王玥
沈 双,王 玥
1.宿迁市宿豫区大兴镇畜牧兽医服务站,江苏 宿迁 223801 2.宿迁市宿豫区畜牧兽医站,江苏 宿迁 223801
0 引言
消毒是切断病原传播的重要措施,通过日常的不断消杀,使养殖场内的病原体数量保持在最低值。如果养殖场不慎有野毒传入,消毒也能及时阻止疫情的扩散,从而达到切断传播的目的。实际生产中,会有多种因素影响着消毒效果,使得消毒剂的作用无法充分发挥[1]。
1 影响消毒效果的因素
1.1 消毒剂种类
每种消毒剂都有其特有的机理,分子结构的功能团也存在差异,表现出的酸碱性、氧化还原性等均不相同,从而呈现出不同的消毒谱。兽医临床常用的消毒剂包括氧化剂类、醇类、酸类、碱类、表面活性剂类、染料类、酚类、醛类、卤素类等。氧化剂类主要通过氧化病原体结构的还原性基团,破坏菌体蛋白或酶系统而呈现消毒作用,临床以过氧化氢、过硫酸氢钾、高锰酸钾、臭氧等使用最多,多用于疮口消毒、饮水消毒、空舍消毒和环境消毒。醇类以75%的消毒酒精最为常见,主要用于皮肤疮口的消毒。酸类以过氧乙酸、硼酸、苯甲酸等为代表,可用于环境消毒、黏膜清洗和防腐。碱类最常用的是火碱、生石灰、石灰乳,临床以道路、地面、墙面等消杀为主。表面活性剂类主要针对细菌性病原、支原体、螺旋体等,由于刺激性小,安全性高,可用于带动物消毒和皮肤黏膜消毒。染料类最常见的是甲紫溶液,用于新鲜伤口的涂抹。酚类以苯酚、煤酚皂使用最多,多用于环境的喷洒消杀。醛类最常用的为甲醛和戊二醛,生产中多用于空舍消毒和车辆人员消毒。卤素类以碘制剂、漂白粉等为代表,用于皮肤黏膜消毒和环境消毒。不同消毒剂应用的场景、消毒方法和使用范围均有差别,只有做到正确使用才能彻底发挥消毒效果。
1.2 消毒剂浓度
理论上消毒剂的浓度越高,消毒效果就越好,但实际上部分消毒剂并非如此,比如常用的消毒酒精,只有在70%~75%浓度时其杀菌效果才能达到最强,浓度过低达不到应有的杀菌力,而浓度过高又会使菌表面蛋白变性,阻碍乙醇进入胞浆,消毒效果反而会下降。因此在配制消毒剂时,务必遵照产品说明或执业兽医师的指导。对于液体类消毒剂,绝大多数种类用于环境消杀,如0.1%过硫酸氢钾、2%火碱溶液,最佳浓度0.1%~2.0%;用于皮肤黏膜消毒时,可选择2%碘酊、1%碘甘油等,最佳浓度1.0%~5.0%;用于饮水消毒时,可使用0.05%高锰酸钾溶液等,最佳浓度在0.01%~0.1%;用于带动物消毒时,可使用0.1%苯扎溴铵溶液等,最适合浓度0.05%~0.2%。对于固体类消毒剂,很多可以直接通过撒粉的形式使用,如将漂白粉、生石灰等直接撒在道路、走廊、圈舍地面,以起到长效杀菌的功效。
需要提醒的是,上述药物消毒浓度仅仅是作为参考,并不一定完全需要遵守,实际工作中还应按照具体的应用场景进行配制,不要一味追求效果而将浓度配制过高,过高的浓度不但会导致消毒成本增加,还可能对人和动物的安全产生威胁。以最常用的高锰酸钾溶液来讲,饮水消毒时如果使用的高锰酸钾浓度过高,会对饮水乳头器形成腐蚀,动物饮入后还会刺激胃肠黏膜,严重的还可能导致锰中毒。
1.3 有机物的存在
有机物会抵消消毒剂的作用。因有机物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蛋白、多肽、脂类等物质,而消毒剂发挥作用时,也是作用于病原体的有机功能团使其变性而死亡的,故有机物的存在能抵消消毒剂的作用。对于养殖场来讲,有机物主要来源于动物的粪便,其次是动物体表脱落的皮屑、毛发,以及排出的体表分泌物。除了抵消消毒剂的作用外,有机物还能为病原体的生存提供保护,比如粪便中的沙门氏菌之所以能长期存活,一方面是因为粪便中残余的营养能为菌的繁殖提供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消毒剂喷洒过程中,大多数只是附着在粪便表面,很难扩散进入内部,导致沙门氏菌受到粪便的保护而不被杀灭。基于此,在消毒前最好对环境卫生进行清理,尤其是将粪便彻底清理干净,同时对于地面灰尘、毛发、碎屑、墙角的蜘蛛网等都要进行清理,降低其对消毒剂的影响。
1.4 病原体种类
有些病原体对自然环境中的不良因素抵抗力较强,有些则较弱,有些能形成芽孢,有些则不能,有些具有鞭毛可运动,有些则只能静止存在。这就要求相关人员在选择消毒剂时一定要有针对性。对于抵抗力较强的病原,建议以物理清理和化学消毒相结合的方式,物理清理即通过机械式的清扫等方式,先将大部分病原清理出场,再对整个场内环境进行化学消毒。有些病原菌能形成芽孢,芽孢本质是一个休眠体,含水量低,抗逆性强,能经受高温、紫外线、辐射以及多种化学物质的腐蚀,对绝大多数消毒剂都耐受,这类病原只能通过高温进行灭菌。在粪便清除后可通过堆肥发酵的形式进行处理,利用发酵过程产生的生物热将其杀灭。对于病毒类病原,尽量优选氧化剂类、卤素类、醛类、酸类和碱类消毒剂,这些消毒剂能轻易将病毒的外壳蛋白变性,从而使其死亡。比如鸡场暴发流感时,如果使用表面活性剂类苯扎溴铵进行消毒,由于该类消毒剂主要作用于菌膜蛋白,故作用效果便不如过硫酸氢钾、漂白粉、火碱、碘制剂等消毒剂。
1.5 环境温度和酸碱度
一般消毒药在温度升高时杀菌力会增强。根据实验监测,温度每升高10 ℃,消毒剂的作用会增加2~5倍,甚至有些增加8~10倍。具体作用机理为,温度升高时病原体繁殖速度会加快,尤其是对于细菌性病原,裂殖时膜蛋白处于合成活跃期,同时胞液内的细胞器也加速发挥机能,此时很容易成为消毒剂作用的靶点,哪怕只是少部分发生变性,细菌的繁殖就会受到影响。对于病毒类病原,温度升高时消毒剂与外壳蛋白发生化学反应的速度会加快,尤其是氧化还原反应,从而加速病毒的灭活。同时,温度上升时细胞的代谢也会加强,此时也是病毒侵染和寄生的有利时机,当病毒侵染活跃时消毒剂的作用就容易发挥。
除了温度之外,环境酸碱度也会影响消毒效果,比如在碱性溶液中,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杀菌力会增强,而在酸性溶液中,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效果更佳。
1.6 其他因素
除了上述常见影响因素外,消毒剂的效果还受物理状态、作用时间、病原体数量、环境湿度等影响。通常情况下,只有液体类消毒剂才能进入到菌体内部发挥应有的消毒作用。固体类和气体类则不能进入微生物细胞中,因此,固体消毒剂必须溶解于水,气体消毒剂必须溶于细菌周围的液层中最终才能发挥药效。例如使用福尔马林与高锰酸钾进行熏蒸消毒时,若适当提高空气或孵化器的湿度,杀菌效果就明显增强。
作用时间方面,通常情况下,时间越久消毒效果就越好,但也有例外情况,例如消毒酒精涂抹后,刚接触皮肤的瞬间作用是最强的,但随着时间延长乙醇会挥发,浓度下降,进而消毒效果也会下降。有时消毒时间过长还会产生危害,福尔马林进行舍内熏蒸时,消毒时间越长甲醛残留的就越多,后期通过缓慢释放对动物和人的健康产生危害。
病原体数量方面,通常情况下数量越多,对消毒剂的消耗就越大,消毒效果相应会下降。还有些病原体在体外增殖后能以菌落形式存在,这种菌体聚集很不利于消毒。
2 科学消毒措施
消毒是养殖场控制疫病扩散的最有效途径,尤其是对于存栏量大、集约化程度高的规模场,只有采取科学的消毒措施,才能使场内病原体数量保持在最低值,甚至能使某些疾病得到彻底净化,临床必须予以重视[2]。科学的消毒措施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1 消毒剂的选择
常规消毒应选择消毒谱广的药物,最好是病毒、细菌、支原体、螺旋体、衣原体、真菌和寄生虫都能够消杀的消毒剂,消毒方式以环境喷洒为主,固体消毒剂也可以撒粉使用。如果是有目的的消毒,则应针对场内具体病原种类选择敏感的消毒药,必要时可选用2种或以上的消毒剂进行复配。例如春季和秋季是流感暴发的季节,该时期鸡场建议使用对流感病毒更为敏感的含氯消毒剂,例如漂白粉、醋酸氯已定等,也可使用84消毒液和过氧乙酸。当动物体表出现较大伤口时,为了控制局部感染和破伤风梭菌的侵入,建议使用收敛性更强的甲紫溶液或浓碘伏,伤口较深的情况下还可将乳酸依沙吖啶粉撒在纱布条上塞入疮洞中,防止伤口进一步恶化。
2.2 消毒的频率
一般情况下,带动物消毒需要每天至少进行1次,如果养殖场处于疫区或场内正面临疫病的威胁,则应增加到2~3次/d。舍内环境每周至少进行2次消毒,消毒前先进行卫生打扫,之后对地面、墙面进行消杀,确保不留死角。场内环境最好每周进行2次消毒,夏季由于环境潮湿,病原繁殖较快,可增加至每周3~4次。养殖场门口消毒池的消毒液最好每2~3 d进行更换,车辆进出频繁时需要每天更换,确保消毒液持续保持高效力。人员通道的消毒液应保持24 h不间断,缺乏时及时补充。水线每月用消毒液浸泡2~3次,每次浸泡时间不低于4 h,疫病流行时需要浸泡6 h以上,确保饮水洁净。如果当地出现某种恶性疫病流行,则消毒频率必须在上述基础上进行适当增加,同时将重点放在外来车辆和人员的消毒上。
2.3 合理控制消毒成本
消毒时务必考虑成本控制,在确保场内安全的前提下优先选用最小成本的消毒方案,否则会降低养殖利润。例如在进行场内环境消毒时,由于面积大,若选用高成本消毒剂就会使成本显著增加,因此可选用廉价的生石灰、火碱、漂白粉等;进行舍内消毒时,面积相对较小,同时考虑到人和动物的安全,建议选择刺激性小、对笼具无腐蚀、对人和动物更安全的过硫酸氢钾溶液或戊二醛癸甲溴铵溶液等。如果饮水受到污染时,水线可用8%过氧化氢浸泡,也可用0.1%高锰酸钾浸泡,如果不是针对特定病原体,建议首选高锰酸钾,这样有利于管控成本。
2.4 选择科学的消毒时间
消毒时应选择合适的时间,建议常规消毒在白天的10:00—15:00进行,一方面是这个时间段视线较好,对于大多数养殖场来讲员工正处于工作时间,无需加班,易于管理;另一方面,该时间段是一天中温度最高的时期,温度越高越利于消毒剂发生化学反应,消毒效果就越佳。对于放牧和散养的动物,当出现疫情威胁时,建议在夜间增加1次消毒,因夜间动物休息时有扎堆的习惯,相互接触紧密,为病原体的传播提供了可乘之机,导致夜间更容易传播疾病。一般在傍晚时分带动物消毒1次即可,有利于防控疫病的发生。
2.5 消毒方法
常用的消毒方法有雾化法、喷洒法、涂刷法和撒粉法等。雾化法是通过雾化机将消毒液雾化为粒子的一种方法,雾化后的粒子在微米级别且可悬浮在空气中,一般封闭式的家禽舍使用较多,消毒剂雾化后能在环境中短暂悬停,巨大的比表面积使得舍内几乎无消毒死角存在,消毒更加彻底。喷洒法是将消毒液通过加压器以人工的方式将药液喷洒在地面、墙面、物体表面,由于喷出的粒子较大,不会在空气中有停留,因此悬浮性差。涂刷法最常见的是将石灰乳涂抹在墙面、地面等位置,从而起到净化环境的效果,一般适用于大疫情流行时的空舍消毒。撒粉法适用于固体消毒剂,例如漂白粉、生石灰等,将其撒在场内或场周边道路、走廊、污染区,从而起到阻止疫情扩散的作用[3]。
3 结束语
养殖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风险除了来自终端食品价格的不可控因素外,疫病问题也是困扰养殖业的重大风险之一。控制疫病的发生需要从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动物群3个方面做工作,其中切断传播途径的最佳方法就是消毒,这也是每个养殖场日常必须要做的工作。对于规模化的大型饲养场,消毒一定要作为一种重要的制度严格执行,消毒越严格,场内的病原数量就越少,越利于养殖场的生物安全建设。